怯尼亚、塞拉勒窝内、莫三鼻给,今天译作肯尼亚、塞拉利昂和莫桑比克,其中尤以“莫三鼻给”令人印象深刻。
周有光《语文闲谈》上记有一个其实不怎么好笑的笑话:
报纸上有“……莫三鼻给安哥拉……”一位读者说:难怪打不完的仗,莫三鼻怎么可以“给”安哥拉呢!
其实当时
地图上带“给”字的不止莫三鼻给一家,往北一点还有一个桑给巴尔,不过莫三鼻给的给念gěi,桑给巴尔的给念jǐ。
莫三鼻给虽然看着不雅,但读起来却十分有气势,最好再带点拉丁强调,摸~三~逼~格(一定要学
四川话发gay的音),听起来无比像西班牙语,顿时感觉自己倍儿有
文化。等等,莫三鼻给人好像说葡萄牙语,葡语里Moçambique的发音是/mo.sɐ̃.ˈbi.ki/,最后怎么也发不出“给”的音啊!倒是“莫僧比基”比较像。从这种角度看,莫桑比克不仅比莫三鼻给看着好看,发音上其实也更准确一些。
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要关心的问题。
《最新世界殖民史 》(1930)P84
莫三鼻给起源于何时何地?
我读书少,考证不出。但曾见过一本1930年出版的《最新世界殖民史 》(大盐龟雄著 ;葛绥成译)里就是这么写的。这次译名的出现只可能比1930年早,而且早得多。这个译名也有可能是日本人搞出来的,你想,モザンビーク=莫(吴音モ)三(吴音/汉音サン)鼻(吴音ビ)給(吴音コウ),当然这只是个人推测而已。
有日文资料称,Moçambique(モザンビーク)不仅可以翻成”莫三鼻給“,还可以翻成”茂山比丘“(茂山来的和尚?)、”馬生別給“(马先生别给他!)、”門沙皮刻“(门前一堆沙,皮上刻个瓜,什么玩意)、”莫三非給“(莫三你到底怎么了?),顿时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也不知道这些说法的出处在哪里,暂且一录。
莫三鼻给消失于何时?
我在读秀里分别以“莫三鼻给”为关键词搜索了图书、期刊和报纸三大类全部字段,结果是:
图书方面:1955-1964年相关册数为28册,1965-1974相关册数为26册,1975-1984年相关册数为8册(最后出现莫三鼻给字样的书是1983年9月出版的《热带鱼繁殖病疗与
管理》里面有一种鱼叫莫三鼻给口孵鱼,学名Oreochromismossambicus,这鱼现在好像还叫这名字,此书可以忽略不计;第二晚的是两本
台湾书《新独立列国志》和《新闻英语100篇》,都出版于1981年),其余都出版于1975年。
期刊方面:1955-1964年24种,1965-1974年26种,1975-1984年12种(有几篇讲莫三鼻给柏和莫三鼻给罗非鱼的文章刊于1981-84年间,也可以忽略不计)。
报纸方面:1955-1964年58篇,1965-1974年239篇,1975-1984年4篇(最晚一篇刊于1975年2月5日)。
发现了吧,有一个年份在最后的节点反复出现——1975年!莫三鼻给的消失很可能就在这一年。
我们不妨再看看以以“莫桑比克”为关键词搜索的结果
图书方面:1975-1984年128本,1975年以前显示有两本但都属于编目错误。
期刊方面:1975-1984年246篇,1975年之前无。
报纸方面:1975-1984年253篇,1975年之前无。
现在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莫三鼻给消失莫桑比克登场的年份是1975年。
可以再具体些吗?
最后一篇出现“莫三鼻给”字样的新闻是1975年2月5日
人民日报的一篇《 莫三鼻给总理希萨诺接见新华社记者》。
第一篇出现“莫桑比克”字样的新闻是1975年2月15日人民日报的一篇《赞比亚向莫桑比克提供贷款 帮助莫桑比克人民克服
经济困难》。
1975年2月5日——2月15日,这10天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莫三鼻给为何神秘消失,莫桑比克为何粉墨登场,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还有佐证。
这篇名为《莫三鼻给人民的重大成就》的社论(发表于1974年9月14日)收录于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出版的《1974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评论选》;
这篇名为《莫桑比克人民的重大成就》的社论和上面“莫三鼻给版”是同一篇,收录于
河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汇编1974年》一书,旧版里的“莫三鼻给”已经被全部替换为了“莫桑比克”。
再看另外几本书:
1975年3月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三世界的反霸斗争》已经明确标注了“莫桑比克(前译:莫三鼻给)”。
1975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莫桑比克战斗诗集》(王连华,许世铨译 )书名页。
1975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非洲解放运动 当代反对白人少数统治的斗争》(R.吉布逊著;复旦
大学国际政治系编译组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