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174阅读
  • 60回复

[省制]一级区划用“省(Province)”会不会体现“非本土”的意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4-12-24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
尚書六曹也不是實體機構,僅僅是對分管若干郎曹的一種通稱。尚書的名字以其所管的其中一個曹為名,稱「尚書曹」,隋以後改稱「頭司」。真正具有實體組織的是所謂「郎曹」,隋以後改稱「司」。


但若以四等官制來考察,部似又像獨立負責機構。
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通判官(中書侍郎)、判官(中書舍人)、主典(主書)
門下省:長官(侍中)、通判官(門下侍郎)、判官(給事中)、主典(錄事)
尚書都省:長官(尚書令)、通判官(左右僕射)、判官(郎中、員外郎)、主典(都事)、勾檢官(左右丞);實際通判官長官化,勾檢官通判官化。
部:長官(尚書)、通判官(侍郎)、判官(郎中、員外郎)、主典(主事)
當然也有以尚書省為總體的四等官制的說法:長官(尚書令)、通判官(左右僕射)、判官(尚書、侍郎、郎中)、主典(主事)、勾檢(左右丞)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4-12-24
還有件有意思的現象:
中國部的長官為尚書,而USA的部長竟也叫Secretary。
故唐兵部尚書應翻譯為Secretary of Defense,而不是按照現在中國部長的譯法minister
尚書令倒可譯General Secretary for Cabinet ,僕射可翻譯為Deputy General Secretary for Cabinet,左僕射Laev-Deputy General Secretary for Cabinet右僕射Dextro-Deputy General Secretary for Cabinet,尚書左丞可譯為Laev-Assistant General Secretary for Cabinet,都事、主事翻譯為Officer
可是中書令怎麼翻譯呢?General Interior Secretary,中書侍郎Deputy General Interior Secretary,中書舍人譯為Interior Secretary,主書翻譯為Clerk
侍中譯為General Secretary for Emperor,門下侍郎Deputy General Secretary for Emperor,給事中翻譯為Secretary for Emperor,錄事譯為Recorder
尚書省 Palace of Secretary for Cabinet
中書省 Palace of Interior Secretary
門下省 Palace of Secretary for Emperor
內侍省 Palace of Chamberlain
殿中省 Palace of Royal Court Affairs
秘書省 Palace of Imperial library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4-12-24
尚書曹的四等官就類似於現在一個局內設處室的處長、副處長、辦公室主任之類,不過這都是內部的業務單位,屬於幕僚組織,不能對外行文,沒有自己的預算和人事。司也有四等官,其實整個唐六典官制就是一個大大小小層層疊疊的四等官體系,非常整齊。
[ 此帖被雅昭在2014-12-24 23:2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4-12-24
朱元璋廢止中書省的事件,我更喜歡稱之為「解體」,因為中書省不是直接消失了,而是中書省被按照六部以及左右司的分工邏輯拆成七個部分,變成六個稱作「部」以及一個叫「通政司」的獨立行政部門。本質上就是一個省分割成七個省。通政司負責總括六部事務,六部分別負責一部分的政務。他們都增設了相當於中書省左右司的總務機關「司務廳」,並且尚書的品級也提高到接近中書省丞相的級別,內部只設一個尚書。由於部的等級提升,規模擴大,又模仿唐二十四司的名稱在下面設置清吏司。由於戶部及刑部獨立後業務相比以前大大增加,就以各行省為名來設置清吏司。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4-12-24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
朱元璋廢止中書省的事件,我更喜歡稱之為「解體」,因為中書省不是直接消失了,而是中書省被按照六部以及左右司的分工邏輯拆成七個部分,變成六個稱作「部」以及一個叫「通政司」的獨立行政部門。本質上就是一個省分割成七個省。通政司負責總括六部事務,六部分別負責一部分的政務。他們都增設了相當於中書省左右司的總務機關「司務廳」,並且尚書的品級也提高到接近中書省丞相的級別,內部只設一個尚書。由於部的等級提升,規模擴大,又模仿唐二十四司的名稱在下面設置清吏司。由於戶部及刑部獨立後業務相比以前大大增加,就以各行省為名來設置清吏司。

我一般都是這麼理解:皇帝(實體獨裁元首)在法理上吞併中書省丞相(內閣首腦)職能,故原屬各部便直隸于元首(皇帝),由原來的“半總統制”(獨裁)的雛形直接變成超級獨裁的“總統制”,宰相副署的問題再不是問題,皇帝將其二合一,因決策權、同意權的二合一進一步加強了集權制度。
權力的增加同時也增加了政務的大幅度增多,同時導致內侍機構掌權的制度基礎。
後期的內閣其實類似於USA的白宮辦公廳,為皇帝辦公機構,而非西方意義上的內閣。
所謂內閣與司禮監爭權在法理上是皇帝左右手互搏(皇帝秘書機構與內侍機構的鬥爭)。
當然是雛形中的雛形,因為皇帝是世襲的,總統是民選的,這是核心的。


[ 此帖被杜春明在2014-12-24 23:58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4-12-25
中書省的廢止當初可以類比近代內閣制改為總統制,不過這裡討論的是中書省六部和獨立後六部的組織規模變化。舊中書省和後來的內閣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內閣是一個跨部門委員會,而中書省是一個單一制委員會。六部的性質仍然只是內設機構,直接表現就是集中辦公,以及日常事務集中在左右司管理,六部只是省內的業務分工機制,他們對外行文用的是中書省的名義,蓋省印,文件收發、審核都要經過左右司,政令發布就算不跨部也要丞相押署。

中書省解體後情況大變,君主在下內閣制成型以前作為唯一長官獨裁一切大政,而新的六部作為行政機關分別擔當元中書省的一部分業務。在內閣制成型後就變成宰相集團領導並各自分別負責制度下的獨立行政部門,組織構造類似唐代政事堂領導下的六省(宰相對秘書、殿中、內侍一直有監督權),只不過分工邏輯由政務程序與內務部門混合分工換成了與六部尚書對應的部門分工,更加進步與合理,已經非常接近近代政府體制了。
[ 此帖被雅昭在2014-12-25 12:2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4-12-25
清末,省的实化过程,其实就是省侵夺府权的过程。

换而言之,现在的省其实就是明清的府。因此,省的地位稳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府州厅入县,把正牌的府给废掉。

当前中国的区划体制,套用明清体制就是
全国分为府(省)、直隶州(直辖市)、军民府(自治区)
各府分为属州(地级市)、直隶县(省直辖的县和县级市)、土州(自治州)、土县(自治县)
各州分为本辖(地级市市区)、属县、土县。

把省翻译成province,本身是有问题的。应该用prefecture。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4-12-25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中書省的廢止當初可以類比近代內閣制改為總統制,不過這裡討論的是中書省六部和獨立後六部的組織規模變化。舊中書省和後來的內閣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內閣是一個跨部門委員會,而中書省是一個單一制委員會。六部的性質仍然只是內設機構,直接表現就是集中辦公,以及日常事務集中在左右 .. (2014-12-25 12:00) 

實際上中書省把自己領導的繁複的事務機構分給各部,各部由於事務增多,故各設首領官。
從編制上充實了各部,但實際權力運行變化不大,以前的尚書對本部領屬範圍內事務也是能夠掌控的。
後期的內閣當有中書省的相當部分權力。
從行政角度來看,現在通行的部門政務事務對口并不一定合理(本朝仍然政事不分就不論了)。
以現在的角度,以海洋與水務為例,我的方案是:
政務:經濟部(漁業)、國土部(海洋、環境、水利)、交通部(航運、港口)
而事務機構可統合成國家海洋與水務總局(分別對口以上部門),各部對總局有一定領導權,而總局又不從屬於任何一部,但由於非組成部門,又無決策權,地位相對低些。
這種事務機關既接受政務機關領導,又保持一定獨立的結構應該是比較理想的。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4-12-26
回 杜春明 的帖子
杜春明:實際上中書省把自己領導的繁複的事務機構分給各部,各部由於事務增多,故各設首領官。
從編制上充實了各部,但實際權力運行變化不大,以前的尚書對本部領屬範圍內事務也是能夠掌控的。
後期的內閣當有中書省的相當部分權力。
從行政角度來看,現在通行的部門政務事務對口并不一定 .. (2014-12-25 21:17) 

其實最有趣的是中書省在最後的歲月裡每個部是複數尚書制,獨立後不得不恢復成尚書責任制。皇帝只有一個,尚書幾十個,那該有多瘋狂呵呵。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4-12-26
和近代化官制相對看,中世官制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決策系統傘下的政務機關按行政程序分工而不是按部門分工,其中擔當政策監督的尚書省集中了一切行政部門,一兩個首長通判天下政事的體制不知道現在或是未來能不能玩得動。不像近代內閣制度,不跨部門的業務在部門內部解決,不必事事勞動總理及其他閣僚。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14-12-26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
和近代化官制相對看,中世官制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決策系統傘下的政務機關按行政程序分工而不是按部門分工,其中擔當政策監督的尚書省集中了一切行政部門,一兩個首長通判天下政事的體制不知道現在或是未來能不能玩得動。不像近代內閣制度,不跨部門的業務在部門內部解決,不必事事勞動總理及其他閣僚。

如現代實行政事分離的話,編制上肯定不能那麼少。
而且要有輔助機構——
1.智庫 代替原屬中書省大部分職能(代替現在各部委的政策研究室等);以中國的觀點,古代的幕友新的形式復活
2.督查部門 類似尚書左右丞的勾檢職能與現代的行政督察,此不同於其他審計等監察,側重於政令執行的督查,并反饋各事務部門及地方意見,督查政務、事務部門是否獨立行使權力。
3.幕僚長 結合古代長史、本朝辦公廳主任和USA的幕僚長,負責機關雜物、銓選、獎懲等。
現代政務事務分離,舉審批權,如工廠開設,政務部門僅制定審批政策,事務部門負責執行,如無明確規定,仍需政務部門制定新政策。
雖然仍然有可能被企業收買,但兩個部門制衡起來,程序便麻煩。現在審批政策的制定、審批權的行使集中于一個部門,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官商勾結。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