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57阅读
  • 14回复

[城镇化]转发个新闻,批判一下专家:专家回应“李克强之问”:新型城镇化是有利契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1-09
— 本帖被 keating 从 经济地理 移动到本区(2015-10-21) —

2014年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博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2015年1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的文章《新型城镇化与突破“胡焕庸线”》,李培林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突破“胡焕庸线”的一个有利契机,应顺应城镇郊区化和逆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因势利导,善加利用,破解“胡焕庸线”的“李克强之问”。
  李克强总理去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纪之交曾说,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将是新技术革命和中国城镇化。根据世界各国城镇化的经验,城镇化一般要经历人口向城镇集中、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不同发展阶段。我国目前一方面人口还在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郊区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逆城镇化的征兆也开始显现。逆城镇化并不是反城镇化,而是城镇化发展中继郊区城镇化之后的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逆城镇化的典型特征是,城市中心人口为了逃避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而向远郊乃至乡村流动,乡村生活重新繁荣。逆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是一致的,即在乡村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同时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农民众多的大国。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所限,城镇化再发展也很难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把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城镇。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达到约55%,一些逆城镇化的征兆已经显现:一是农家乐的兴盛;二是一部分城市中产家庭追求生活环境而向小城镇和乡村迁移;三是城镇居民越来越普遍的异地养老。这些点点滴滴的征兆,预示着一个新的大众消费潮流,将有利于改变一些地方出现的乡村空心化、乡村住宅闲置和乡村衰落现象。
  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之下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因为我国还有巨大的结构变动弹性,特别是城乡结构变动弹性。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都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我国城镇化水平估计要达到75%才能稳定下来。
  在我国的版图上,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有一条呈45度角的斜线,这就是地理学家胡焕庸1935年提出的我国人口密度划分线,亦称“胡焕庸线”。上世纪30年代,这条线的东南以36%的国土聚集96%的人口,而西北以64%的国土承载4%的人口。令人惊奇的是,在历经80年的城镇化和各种人口迁移之后,这条斜线的人口分布涵义仍然未变。中国科学院的地理学家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测算,发现这条线东南部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94.1%,西北部占5.9%。
  “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李克强同志2014年11月参观国家博物馆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成果。
  新型城镇化是突破“胡焕庸线”的一个有利契机。新型城镇化不能把眼睛只盯着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特大城市群,也要注重改变乡村的面貌、改变中西部地区的面貌。应顺应城镇郊区化和逆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因势利导,善加利用。当然,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会有冲击和荡涤,因此要守住几条底线。
  第一条底线是不能损害农民利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的是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只有农民富裕起来了,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多地少,全国平均每个农户占有的土地仅为欧洲发达国家的1/60到1/80。逆城镇化要为农民创造增加收入的机会,使农村聚居点繁荣起来。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特别要避免农村凋敝、农业衰败和农民利益受损。
第二条底线是要保持乡土田园风光和地方特色。乡土田园环境是整个国家呼吸的“肺叶”。各地各具特色的乡土田园风光,是活在我们民族集体记忆里的美丽中国,必须通过立法进行永久性保护。所谓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就是既要使农民享有同市民相当的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又要使农村保持田园风光。
  第三条底线是要符合长远发展的乡村规划。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不是要使乡村成为新的水泥高楼的森林。很可惜的是,至今我国多数乡村地区还没有很好规划。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是政府服务均等化,包括建设规划、供水、供电、交通、通讯、垃圾处理、环境整治等。应逐步把城乡统一纳入政府公共服务框架,让乡村真正美丽起来,让农民的日子过得更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8日 16 版)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9-17
李总谈新型城镇化

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座谈会。
    会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和安徽省及云南红河州、福建晋江市、山东桓台县马桥镇负责人汇报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做法和建议。李克强对各地的积极探索给予肯定。他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综合载体,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动能。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规律,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四化”协同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新华社 丁林

    李克强指出,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国家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确定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所有试点都要以改革为统领,按照中央统筹规划、地方为主、综合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紧紧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形成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同时鼓励未列入试点地区主动有为,共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作贡献。
    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要公布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探索实行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允许地方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能让他们“悬在半空”。要科学规划,创新保障房投融资机制和土地使用政策,更多吸引社会资金,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约1亿人居住的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加快改造,让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鼓励东部产业园区在中西部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营,以“业”兴“城”,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新华社 丁林

    李克强强调,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抓在手上,干在实处,奋发有为、抓出实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多给支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用好改革创新的“开山斧”,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造福广大城乡群众。
    国务委员杨晶出席会议。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9-17
李克弓虽: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他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综合载体,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动能。
李克强指出,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国家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确定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所有试点都要以改革为统领,按照中央统筹规划、地方为主、综合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紧紧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形成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同时鼓励未列入试点地区主动有为,共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作贡献。


克强说,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要公布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探索实行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允许地方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能让他们“悬在半空”。要科学规划,创新保障房投融资机制和土地使用政策,更多吸引社会资金,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约1亿人居住的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加快改造,让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鼓励东部产业园区在中西部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营,以“业”兴“城”,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1-09
胡焕庸线的效应只会越来越显著吧?竟然还要靠城市化破解胡焕庸线?在这方面寻求区域平衡的想法有什么意义么?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1-09
拍领导马屁呗,现在中国全民已经堕落成唯首所言了。
计划小号:  xt-xxx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1-09
西部要提高的是城镇化率,而不是总数,只能是沿交通干线成点状分布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1-09
羊群走路靠头羊。马群走路靠头马。

跟着头羊走,跟着头马走,自然不会错。

这就是中国国情。目前还处于这样一个初级阶段。

中国人喜欢群居,然后一群中国人在一起,一定要产生出头马、头羊,才能形成秩序,否则只能是一盘散沙。

就像论坛需要版主。
爱我党爱我军爱祖国爱人民反对美帝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变色!!!
讲民主讲自由讲人权讲法制抵制毛左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动摇!!!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01-09
回 天地君亲师 的帖子
天地君亲师:羊群走路靠头羊。马群走路靠头马。
跟着头羊走,跟着头马走,自然不会错。
这就是中国国情。目前还处于这样一个初级阶段。
....... (2015-01-09 17:42) 

现在的版主大部分内退了。
我的区划理念:分大调畸扩小增市,稳定大局力求和谐。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01-09
回 牛牛 的帖子
牛牛:现在的版主大部分内退了。 (2015-01-09 18:54) 

内退了?领退休工资吗???
现在:以地理为纲,梳理历史和文化的脉络。
以前:为了能查找资料,多发帖。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01-09
大家要分清楚“城市化”与“城镇化"概念的区别。

在这坛子中,我见到大家的思想倾向在于”城市化“,撤县扩区、并县、人口集中等等如何“城市化”问题,喜欢讨论和比较那个城市未来更大,人口更集中更多,GDP更强更高,与中央倡导的”城镇化“未来、人口均布、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等等理念格格不入,还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城市化”发展理念。甚至有些人,更是对中央一再坚持”保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居然蒙然不知,将保持耕地面积底线当作儿戏,没有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理解问题。思维与逻辑更是以城市小资一个视角思考中国问题、中国行政区划分问题,全然缺乏大视角观察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步伐和阶段去理解中国。说到底,这就是政治问题,人人深入其中,人人逃不离的政治。区划划分,离开政治、历史、民俗、文化视角,那就是空谈、纸上谈兵。如果空谈不能上升为政策建议,水平就永远停留在空谈阶段。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5-01-10
说的都是废话
sy强身,yy强国!百姓强身,砖家强国!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5-01-10
李相是打算打破人口分布规律吗?!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5-01-10
其实西部那地方如果进入现代社会,更适合高城市化率的模式,人口都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交通线沿线、机场附近。
惜今生有缘无分,愿来世不再错过。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5-01-19
回 南岭孤侠 的帖子
南岭孤侠:李相是打算打破人口分布规律吗?! (2015-01-10 17:05) 

呵呵,拭目以待!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5-01-19
我也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突破“胡焕庸线”的一个有利契机。”

拭目以待。

让以吸血周边为生的城市化去见鬼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