掸邦位于缅甸联邦东部,面积15.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缅总面积的1/4,是缅甸14个省、邦中最大的一个。全邦人口372万余人,由52个镇区和1932个村组组成。掸族是主要民族,与中国的傣族,泰国的泰族是同一个民族。
掸邦中缅边界存在四个特区,四个特区控制着大约80%的中缅边界。第一特区果敢,军队是民族民主同盟军;第二特区佤邦,军队是佤邦联合军;第三特区的克钦新民主独立军,第四特区位于小孟拉,军队是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四个特区都是从当年缅共的几个军区演变出来,其领导集团大多是世居缅甸的华侨、华人和六、七十年代从国内过去闹革命的知青和红卫兵。对于缅甸政府军来讲,这些地方武装,就相当于我国民国时期的军阀。1989年,彭家声的部队首先宣布脱离缅共,与缅甸政府达成和解,成立第一特区。随后缅共的其他部队开始效仿彭家声,脱离缅共,与缅甸政府达成和解,成立了第二、三、四特区。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减少以致最终断绝给缅共的援助,为了生存,缅共所属的部队开始以毒养军,以军护毒,毒品开始大规模输入中国,造成中国边境地区毒品泛滥。为了打击中缅边境地区的贩毒活动,中国政府于1994年逮捕了时任第一特区果敢县副县长的杨茂贤,以贩毒罪将其在果敢对面的临沧地区法院公开枪毙,并通过切断对果敢地区的水电供应等措施迫使当时主政果敢大肆贩毒的杨家兄弟下台离开果敢,第二年又以贩毒罪逮捕第一特区的同盟军副总司令李国鼎,随后也将其枪毙。面对中国政府毫不手软的禁毒态度,该地区毒品开始南下泰国。同时,美国支持,缅甸政府军和第四特区的佤邦联合军也开始围剿金三角地区最大贩毒集团坤沙集团,最终坤沙集团于1998年向缅甸政府缴械投降。此后,缅北的四个特区开始逐步铲除罂粟,进行替代种植。由于替代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很难与罂粟种植相比较,到目前为止,四个特区虽然名义上禁绝了毒品,但跟毒品生产和走私仍然有密切联系,从中缅边界输入中国的毒品仍然大部分来自这四个特区。近年来,在罂粟种植面积减少,化学毒品产量和毒品走私过境数量有不断上升势头。为了弥补禁毒带来的经济损失,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这些特区政府纷纷宣布赌博合法化,在辖区内开设大量赌场,吸引中国公民。
缅甸这四个特区,过去曾经是中国云南的一部分,1962年中缅划定边界时才把这一部分土地正式确定为缅甸领土。云南当地人到缅甸去,根本无须办理出国护照之类的东西,只要拿上自己身份证,办一个边境出入证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国了。更有人嫌办证麻烦,干脆从小路直接走出去,再从原路返回国内。当地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出国容易出省难。特区对入境人员的管理很松,对偷渡行为基本属于不管,中国这边据说抓住偷渡的,第一次罚晒太阳,背边境管理条例;第二次罚两百块钱。在这里,讲的是汉语,用的是人民币,耳朵里听到的是中国流行歌曲,录像厅里放的是中国武打片,各种店铺都有中文标牌,店中陈列的商品也都是中国货,水、电、煤气供应也来自中国,甚至连电话区号和上网的IP都是中国云南的。大街上最醒目的是中国移动的营业厅,电信广告写着“国内长途XX元”不要以为是缅甸,那指的是中国。这四个特区由于靠近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上跟中国,尤其是云南边境地区的联系是极其密切的,而且很多时候对缅甸政府是抱着敌视态度,缅甸政府在这些特区的影响力甚至比不上中国。
第一特区:
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原缅共东北军区,地处缅北萨尔温江东岸,面积约5200平方方公里(同盟军实控面积2700平方公里),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中缅国界线长达250公里,特区人口30余万人,其中90%为汉族,汉语为官方语言,傣语和缅语为当地通用语言。商店、饭馆都是缅、中文字混用,但明显以中文为主,缅文为辅,果敢还有自己的报社、杂志社和电视台,全部使用中文。第一特区原果敢县,随1897年的中英条约中国将果敢割让予英国,果敢地区的华人自动变成缅甸的少数民族,说云南方言。1989年3月11日,彭家声在果敢发动了兵变,宣布脱离缅甸□□□,成立了“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党”和“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同时组建了“临时军事委员会”。彭家声任主席和同盟军总司令。3月16日,彭部已经控制了原缅共东北军区80%的领地。1989年5月下旬,彭家声飞赴仰光,与缅甸政府就和解的有关事宜谈判。双方经过多次磋商,在停止武装对抗,民族自治、经济政策以及军队的保留等问题达成了协议。不久,又批准彭家声部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政府”,正式承认其为缅甸特殊的“地方政府”。
老街城区内大约居住着10万人,其中本地人3万余人,其他都是外国人,大部分是中国人。在缅甸掸邦第一特区,缅政府设了1县、l市、1特区、20个乡、263个村。果敢汉人主要生活在其辖区内的四个大坝子上,少数民族则生活在山区。目前,特区的电力和电信等还主要依赖于中国,用的电主要是靠从中国那边拉线供给的,区内所有的电话、手机都是中国电信网络的号码,中国的电力、电信、银行、煤气等机构都在第一特区开办了分支机构,这里通行中国的人民币和缅币。
特区政府有自己的执法处、警察大队等执法机构,还有自己的军队民族民主同盟军,他们维持着第一特区社会治安。特区还设有财政部、卫生部、教育部、税务局、贸易部等常设机构,保证特区政府的高效运行。
果敢现有学校7所,其中中学3所,完全小学4所。有教职员工300余人,在校生1万余人。90%的教师从中国聘请。学校教育以中文为主,文字则繁简混用,基本上使用中国内地现行教材,而在果敢以外的缅政府控制区,华人学校基本上都采用台湾或东南亚地区的免费教材。
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即原缅共中部军区。1989年4月11日时任缅共人民军中部军区副司令的鲍友祥,率中部军区第5、12旅全体官兵“起义”。17日,鲍、赵二人在缅共中央警卫旅政委罗常保等人的“内应”下,动用第5、12旅的全部兵力包围了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扣押了缅共主席德钦巴登顶及其它中央领导人,并很快“有礼貌”地将这批“领导人”全部送入中国境内的孟连县。4月22日,成立了以赵尼来为□□□的“缅甸民族联合党”和鲍友祥任总司令的“缅甸民族联合军”,总部设在了与中国西盟县仅一江之隔的困马小兰寨。联合军下辖214、417、418、420、525师、2个独立团和中央警卫团,兵力1.5万人,鲍友祥担任佤邦联合军总司令。 1996年,佤邦联合军在缅甸政府军协助下打败坤沙后,成为金三角地区势力最大的地方武装,有军队2万多人。
第二特区由互不相连的南、北两块地区组成,中间由政府控制区隔开。北面位于缅甸东北部,东北面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耿马县、沧源县,思茅地区的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西双版纳的勐海县接壤。北面与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相连。南面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相邻。西面至缅甸第二条大江——萨尔温江(怒江),与滚弄、当阳等城、镇隔江相望。南面地区与泰国接壤。第二特区的面积3万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着佤、拉祜、掸、克钦、汉、爱尼等16种民族,其中佤族占70%,人口约60万。
缅甸的“邦”、“省”是国家的二级行政机构,特别是“邦”的行政区域,不仅与“省”平行,而且法律上有“自治”之意。而“特区”,仅是“邦”、“省”下面的行政单位,是由邦、省管辖的。1989年8月,鲍友祥、赵尼来与缅甸政府谈判成功。缅甸政府将其建为“掸邦第二特区”。佤邦领导人认为自己与掸邦不存在任何关系,拒绝承认自己是什么“特区”,统称自己为“佤邦”。“邦”字既有“自治”的意思,又有与省平级的含义。
鲍有祥1950年代初出生在中国云南沧源县的岩帅,佤族人,父亲是当地著名的佤王,这使他在佤族中有很高的威望。父亲鲍岩嘎作为少数民族(佤族)代表两次进京受到□□□、刘少奇接见。鲍有祥在云南省沧源县岩帅小学毕业后,在缅甸东北部边境地区投身到佤族的独立革命。2004年8月,鲍有祥首次到北京,住进王府饭店。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军事博物馆、天安门,去了延安、西安、三峡。目睹中国发展,他感觉“心都快跳出来了”、“跟你们相比,我们小小的佤邦算什么呢,我的军队连你们的民兵都赶不上。”
赵尼来,佤族,在中国云南沧源县永和第三生产队当过会计。
肖明亮也是中国的佤族,曾在云南临沧地区卫生学校就读。1964年毕业后,到了缅甸的北部地区。
李自如文革时是保山一中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后来跑到缅甸闹革命,第二特区成立后当了瓦联军的副司令,常回保山老家探亲访友,后于2005年病故。
掸邦第三特区即原缅共101军区,是缅共中最晚组建的一个军区,成员基本上是克钦族。这个军区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旅级单位。国人有时会误称为缅甸掸邦第三特区或缅甸克钦邦第三特区,其实这是国人看到有掸邦第一特区(果敢是俗称)、掸邦第二特区(佤邦)、掸邦第四特区后的误解,正确名称应该是克钦邦第一特区,首府板瓦。掸邦另有第三特区,俗称“山地特区”,多为掸族,不在中缅边界;掸邦还有第五、第六、第七特区。克钦邦共有第一、第二等两个特区,无第三特区。下辖3个营和一个教导大队,有正规兵力600人,总部设在中国腾冲境外的板瓦。司令丁英与副司令泽龙,原来均是克钦独立军的连长。1969年先后率部投奔缅共。1989年彭家声脱离缅共后,丁英等看到缅共大势已去,权衡再三,也与缅共决裂,成立了“克钦新民主独立军”,任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泽龙副之。
缅甸“克钦族”也自称为“景颇人”,与云南境内景颇人同族。克钦族教育之发达与它落后的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今缅甸克钦族领袖中居然很多人都有着在欧美留学的经历。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