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94阅读
  • 5回复

[地名由来]沪苏嘉地区水体地理通名的含义(港、浜、泾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4-21
据《海宁市志》介绍,海宁的水体名字,多数以水体形状称之:河道支流称“港”,港道分支称“浜”,河港膨大、水面宽阔、水流汇合分流之域称“漾”,河港窄、水位浅、不通航的水体称“泾”,河岸低、底平坦、水涨易淹地段称“滩”,呈长圆形、不通河港的水体称“溇”、“潭”,专用船只摆渡过河的地段称渡口,从事养殖业的水体称“鱼池”、“鱼荡”。凡姓氏聚居此类水体附近的一般以姓氏与水体组合得名,如毛家港、沈家漾、杨家滩、夏家潭、陈家溇、万家渡、谢家荡、杜家池。有的直接沿用水体名字,如大乐浜、溇上头、夹泾港、西港滩、湾头浜等。

http://www.hnszx.gov.cn/Article/201406/2014-06-20/20140620154734_2041.html 硖石地名里的山水记忆

这部分资料解释了上海苏州嘉兴及无锡湖州常州部分地区水体地理通名的含义。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4-22
现代人已经不分这些了
sy强身,yy强国!百姓强身,砖家强国!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4-22
那么洋泾浜是哪种水体?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4-22
都是跟“水”有关的地名
欢迎光临我的专题博客——《政区边界探寻》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68807865_0_1.html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4-22


硖石地名里的山水记忆

朱利芳

硖石原名峡谷,古称夹谷,因东、西两山夹峙而得名。据宋《图经》云:“秦郡天下……乃置县峡石山,曰由拳。”《硖川图志》转引《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峡山本两山相连,秦始皇时凿分为二”。峡石之名,始见於此,距今已两千多年。千年历史驻留于此名,保存着古朴渺远的气息。

硖石“两山夹一水”的自然风貌,虽然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但大致还保留着她原本轻灵秀丽的气质。只是有些历史随着时间慢慢地飘进了记忆,成为传说。其中有一部分幸运地保留在地名上,被人们口口相传至今。本文将以山水的视角,去翻阅留在硖石地名里的那些原本属于硖石的记忆。

硖石地处杭嘉湖平原,境内市河纵贯,四周河流密布;硖亦有山,山上庙庵寺院,古塔穿云。生活在运河水系河网地带的硖石人,开窗见河,出门过桥。从清嘉庆八年四月绘制的《古镇硖山全图》上看,仅图上标明的桥名就有24个,旧“硖石十景”中也有五景与桥相关,其余或多或少则与山相连。古镇的水前通洛塘,后通运河,鹃湖静泊,源远流长。旧时镇区沿河筑路,临水建房,房筑水阁,半水半陆。水陆交流通畅,门前靠街设店,后门设埠停船,货物船运至埠,起岸即可上柜,商业繁荣,人气旺盛。

有人说,当时硖石的街道排列犹如一个“非”字,沿市河两岸东西排列的两条长街,宛若“非”字的中间两竖,从中间南北又伸展出各三条主要街道:下东街、上东街、水月亭街及新埭街、仓基街、干河街。仔细研究这些地名,就可得知几乎都与水相关。

据《海宁市志》介绍,海宁的水体名字,多数以水体形状称之:河道支流称“港”,港道分支称“浜”,河港膨大、水面宽阔、水流汇合分流之域称“漾”,河港窄、水位浅、不通航的水体称“泾”,河岸低、底平坦、水涨易淹地段称“滩”,呈长圆形、不通河港的水体称“溇”、“潭”,专用船只摆渡过河的地段称渡口,从事养殖业的水体称“鱼池”、“鱼荡”。凡姓氏聚居此类水体附近的一般以姓氏与水体组合得名,如毛家港、沈家漾、杨家滩、夏家潭、陈家溇、万家渡、谢家荡、杜家池。有的直接沿用水体名字,如大乐浜、溇上头、夹泾港、西港滩、湾头浜等。

在1985年11月出版的《浙江省海宁县地名志》里,硖石镇除去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名称外,共有108个地名路名,绝大多数与山水相连,细观远望,烟云氤氲。

水文篇

因水而名的硖石地名路名随处可见,比方说在硖石镇市河两岸,平行的河东街和河西街。说起河东街,就要讲到北关桥和天主堂,登上高大的北关桥,北可看到六角亭,南可望见新桥,东西两山也在其左右。北关桥南面有顾永顺米行,米行南面有家豆腐坊。河东街的天主堂。当时这座建于民国14年天主堂(现已拆除并在东山新建),曾由圣心会意大利籍修女及华人主持教会,开办过慈善性质的嘉惠诊所。在天主堂的东北方向有一个足球场,童子军春秋两季在这里操练,50年代在足球场址上造了木器厂。河东街不算一条热闹的街道,但开设的小店不少,糕团店里、理发店、豆腐店、鞋店、篾匠店、箍桶店、炒货店、烟店,还有裁衣店等等。在河东街上曾有颇具影响的新书报社,销售沪杭等地的各大报刊。河西街关桥北是已经消失的北关厢,北关厢昆面是倪家滩,那里地势较低,黄梅雨季街道常常浸水,当时有几十只水网船停在倪家滩岸边,平时捕鱼虾,有客时搞运输、船分前后两舱,前舱是客舱,可坐可卧,有小桌或品茶看书,两边各有小窗,可观赏两岸风光,一般可容四五人。徐志摩陪胡适诸名人去观潮坐的就是这种水网船。船上还提供膳宿,要吃鱼在河里捞(这让我想起了到千岛湖旅游的经历),其它菜肴上岸买。后舱是船上人工作处,一般两位工人,一人一橹,一人一篙。从倪家滩向北走,有个三岔口,靠右到六角亭,那里有木行、日升昌茧行,茧行处有座石桥,名海桐桥,该桥紧靠铁路,每逢春秋两季,海宁和桐乡的茧农就将茧子肩挑船装运来。茧行旁的元帅庙,香火很盛。倪家滩向左走是一条平整的碎石马路,直通火车站,1909年6月,沪杭铁路通车,硖石交通走进了新纪元。河西街是火车站通向镇上的主要街道,有商店不少,当年硖石的大旅馆荣发客栈也曾开在此街做生意。

说了河东街、河西街,再说说东南河与西南河,东南河古名东南湖,因处南湖东岸而得名。但此南湖不是嘉兴府的南湖,而是古时亦称硖石湖的水域,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长庆三年八月来硖石登西山望硖石湖,即是此湖。东南河区块,曾有水月亭路、虎弄、王家弄、冯家弄、王正泰弄及小荡,明末举人、抗清义士周宗彝,清康熙朝礼部尚书、户部尚书许汝霖别业(俗称大墙门)及青萝池均在此街。青萝池是一个不该忘记的地名。1645年清军进攻硖石,举人周宗彝募集义军数千人进行抵抗,壮烈牺牲。其弟周启琦在上东街与清兵巷战,被刺中腹部,肠子爆出体外,纳肠再战,后亦战死。而周氏全家42人,全部投入青萝池殉难。如今石栏围住的那一泓水早已不见,平地之上谁还记得这段惨烈的历史?东南河大街是一条商业繁荣的街,绸缎店、布庄、缸甏行、竹行,行业俱全。吴家廊下因吴姓住宅有跨街廊房故名,有一条小河从市河通到赵家汇,这里有一家著名的藏书楼:衍芬草堂,它是海宁私人三大藏书楼之一,在东南河与吴家廊下交汇处。其藏书有大量珍本古籍,历劫无恙,已捐赠给国家,分别收藏于浙、沪、京地的图书馆。蒋百里故居亦在此地。

北自茅桥南至大瑶桥为西南河街,过万禄浜上的大瑶桥为南关厢,南关厢如今已修复,成为西南河区块一段供人怀旧的风景。西南河,旧名西南湖。因处南湖(一名硖石湖)西岸得名。解放前西南河有多个区段名称:大弄口至小瑶桥段名“保靖坊”;小瑶桥至方便弄以南段,名“惠宁坊”;方便弄稍北转南至中丝三厂木桥段名“景元坊”;方便弄至大瑶桥段名“保秀坊”。旧时西南河街旁开有两条小弄,一名酱园弄,在小瑶桥南,通米市上;一名瞿家弄,通米市。茅桥至新桥这一段有过百年老店:许泰隆碗店和长生堂国药店,徐志摩老宅也在此地,这幢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四进江南民居大宅,前临西南河,后靠沙泗浜,现已不复存在。西南河的另一“徐”家,是中国铁路建筑专家徐骝良的老宅,他设计监造的沪杭铁路在海宁设站,一把将硖石拉进现代交通网,对于家乡的深情还在于他对硖石交通的直接兴建:他独资改建了花园桥,改善交通状况,今人应该铭记这样的乡情。

有河就有桥。硖石的地名以桥得名的不少,但至今保留下来的不多了。填了河修成了路,桥也随之而离开。有些桥虽然还在,但方位变了,像高阳桥,曾是南北向横在姜家场的一条小河上,现变成了东西向横跨在市河上的高阳桥。当年硖石的茶馆颇多,高阳桥堍和河东街平桥堍就各有一家,茶客是出市的农民居多。高阳桥的得名还有不少的传说故事,也应该是硖石记忆里地方色彩浓郁的一部分。

许多桥曾经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如相院桥,又叫牛头桥,在晋代是尚书张延光宅前桥。元朝末年东移至现址,据说因桥墩筑有石雕的牛头,自古以来作为硖石镇水位安全线的标记,当河水上涨至牛头警界,就告诉人们硖石即将发生水灾。太平天国军队进硖石后曾毁坏,后重建。闹市区茅桥,传说是太平军南下攻打海宁(今天盐官)时,为部队过境和便利东西两岸百姓往来而设的一座便桥。为了纪念,唤之“长毛桥”,后简称“毛桥”,继讹音为“茅桥”。

在桥的记忆里,硖石是如此滋润而水灵。看看景云桥,原名帮岸上、南汇。位于市河东岸,茅桥之北。旧时街道北侧傍河,筑有石帮岸,河道由市河通入,东去入九曲港。市河入口处有赵衙桥,东去景云桥间,有大木桥和小木桥。赵衙桥至小木桥段名帮岸上,小木桥至景云桥段称南汇。由于河道湮没已久,桥亦随废,后形成为两面街道。因街道东端有景云桥,1982年以桥名作为街名。

江南的小镇,弯桥小弄,都是水乡的风情。硖石古镇不仅桥多,弄也不少。仅保存在地名里的,随处可见。如硖石有名的虎弄。虎弄很窄很直,但到了深处变成九曲桥一样一直弯到横港桥通向石路。虎弄里的房子都是石库门,马头墙,深院大宅,住房轩昂,石板天井,自成天地。据清末民初许葆翰《鹃湖百咏》诗注云:“水月亭有白虎噬人,遂名虎弄。”又一说,旧时弄口有门洞,门框上端塑有虎头,故俗称虎弄。过了虎弄向南是王家弄与冯家弄,以旧时王姓、冯姓私宅通街道而得名,如今冯家弄之名已不沿用。再向南是一条面向赵家漾的横街,那就是横埭街。横埭街西段之北有王正泰弄,以清代时弄口曾开设王正泰米行得名,进弄西北向可通东南河街。沙泗浜弄,曾名沙水浜。因路基(工人路以南)原为沙泗浜河道故名。

地名虽然不直接与水相连,但同样与水相关的地名,如冯高墩,在西白漾南,许家石桥西北。因村区地势较高而得名,在一片水洼低地,一块高墩就会有人家聚居,姓氏与地名结合至今,虽然那儿再不见高地,但仍是居民区。

有些地名则是直接与水相连,如大荡、小荡,据传,大荡与小荡原为硖南湖之中的土墩,清康熙朝礼部尚书许汝霖以官船通泾不畅而凿断,遂分大小两荡(但此说未见史志记载)。1912年,硖石商绅徐申如、沈叔英等人,筹集2万银元创办硖石电灯厂于小荡,直至1967年电力公司从小荡迁址后,现为居民住宅区。

东白漾、西白漾,亦名白漾淀。在西山西南。以东傍白漾湖得名,其地俗称白漾里,因漾中段有纵向长浜相隔,遂以长浜为界,分称东白漾和西白漾。白漾湖,据《海宁州志稿》引《硖川续志》记载:“在镇西,受洛塘、沿泾、缘澄、三里港诸水,经西山下出相院桥,合市河水北流入长水。”

九曲港:因傍九曲港西岸,街沿港名。横港桥东有十字形交叉漾潭,东西均称洛塘河,南支名蔡家浜,北支名九曲港(通赵家汇)。该港西起石路街南与横埭街相交,东沿洛塘河至赵家漾转北靠九曲港。1981年填九曲港辟作赵家漾路后,其“九曲港”名称仍沿用。在清末,此处开设有“美孚”和“亚细亚”两家外商煤油公司,1910年毁于大火。今天的赵家漾路基原为九曲港的河道,在赵家漾北端河心之土墩是俗传的“鲁肃坟”,但未见史志记载,亦未得证实。

三里港,别名西茶亭,一作西社亭。在西山西北,沪杭铁道线北之下渡桥(俗称马家桥)西侧,以村南有三里港得名。

赵家汇,据《浙江通志补》记载:北宋建隆间(公元960-963)其地有赵汴宅,宅前有九曲港河汇,故名。北起东关厢,南去折西楼上东街,东傍赵家漾路。两侧均为民宅。此街原有两座跨街小石桥,一名望孙桥(晚潘廷章《硖川志》作望生桥);一名福王桥,均废毁已久。福王桥在今赵家汇与东关厢交界处,纳赵家汇之水,经丁家桥通石鱼泾出长水塘。赵家汇靠近赵家漾,河面很宽,是当时一个水地、陆码头,通往海盐、平湖、桐乡及各乡镇的航班都停靠在那里,是水上要道。

硖石那么多街道、巷弄的地名与水有关,路名里带着流水潺潺的记忆,在现代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许多的水面、河道消失了,以前的水路变成了现在的陆路,只保留着当时与河流有关的地名。如填平了赵家漾改建了赵家漾路,填平了花园浜、开拓张家弄建造公园路,填平芙蓉溪改为长埭路等等。下面看看这些如今的路名里有哪些记忆吧。

水月亭路,原路北傍水月亭港,港畔有亭。义取“水亭先得月”,故名水月亭。据硖川续志载:亭为宋设寨处。港湮成道后,沿用作为当地地名。1979年向东延伸至郜家岭,1982年更为此名。在这条长路上,曾经是一片水域。南有洛塘河,东沿水港,纳曹家河(古上谷湖)水;西傍九曲港,纳赵家漾水;两水北流至赵家汇相合,北去石鱼泾通长水塘。该地原为水中土墩,墩上栽桑。旧时建有蒋家祠堂。解放初,四周依然环水,人行不通,后始于九曲港建造木桥,名九曲港桥。今天水月亭路与赵家漾路交叉处即是九曲港桥址。那里还有许多的记忆如今无法再觅踪影,如相传东晋宁康间尚书张延光的归宿,古称“石澜滩”,大致在海宁第一航运公司码头东岸,临海青桥西北堍汇角处,今已尽废。”在一位老人的记忆里,水月亭是诗意的——过新桥有一条水月溪,上面的桥叫迪秀桥,过迪秀桥是水月亭路,水月亭路有庵,名水月庵;有亭,名水月亭、清代程南图有诗吟:水边亭子红栏杆,月满花枝露欲溥;料峭风回夜将半,玉人歌舞不胜寒。

长埭路,近年新辟路。今太平弄以东河道,南岸原名南长埭,北岸原名北长埭,近年填河开拓成路。1982年命名为长埭路。长835米的路辟成后,随废的地名有:南长埭(即西南河至后街段)、北长埭(即西南河至太平弄段),长水路(即今人民路以西之长埭路),陈园及芙蓉溪、万安桥、太平桥、癞狮浜等。曾经的芙蓉溪,是由市河经石灰桥入,过小瑶桥分两支,一支北通沙泗浜,一支通万安桥(今沙泗浜弄南口之长埭路)。“过小瑶桥隔芙蓉溪是南长埭和北长埭,那里有深宅大院,水上有暖桥,北长埭连着吴家廊下,吴家廊下有新安会馆,北长埭有宁波会馆。”这是硖川记忆的一部分。

干河街:因河道填塞成路,故名。原硖石电影院东旁旧有河道,东由通秀桥(俗称小茅桥,在河西路、培隆百货商店东侧阶沿下)通入,南由沙泗浜聚龙桥入,通沈家坟前(今干河新村处)。抗战胜利后,海宁县政府、国民党县党部由盐官迁至硖石干河街,曾是一县政治中心。1926年硖石乡绅徐申如为儿子徐志摩建造的新居即在此街,是硖石第一幢中西合璧的建筑,被徐志摩称为“香巢”,他与陆小曼曾在此楼度过一段平静的时光,也留下了许多你侬我侬的情诗。1979年后茅桥以东至九曲港房屋拆除,开拓成新的街道。1982年合干河街更名作干河街路。这条西起建设路,东去穿越茅桥至赵家漾路。长475米,宽12-16米。路上有旅馆、邮电局、贸易中心、银行、书店、电影院,以及饮食、糖果、理发、照相、浴室等商店和服务行业。干河新村,以干河街得名,在茅桥西,硖石浴室对面。北通仓基街。其古时是沈家坟,坟前有救火池、土地庙;有羊坝桥和沙泗浜通入之河道,河上有药桥;坟右侧有琵琶浜。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曾驻于此。1958年县政府移址人民路后,此处作为住宅区。

山名篇

海宁的东山高88.9米,面积38公顷,山势北高南低,西面有小岭称北亚山,南面地势平缓称南山。“北亚晴峦”是硖石前十二景之一,可惜这些景点现已消逝,“玉真道院”、“桃源着雨”、“书台叠翠”、“碧云夕照”等优雅景色也只能在历史的记载或是前人的书画里寻得吉光片羽。

西山又名紫薇山,高47.5米,面积7公顷,许多动人的传说与历史的记忆交织着。两座山各有风姿,默默地守护着硖石城。查一下进入志史的地名路名里,与山相牵的并不多,但就是为数不多的路名地名里,还是印着抹不去的硖石印记。

东山南路,古称横头镇。原名横头,解放后作横头街。横头街是一条特殊的街,硖石所有街道都是紧密相连,不走回头路,条条街道可以兜着走。唯有横头街远离镇区,单独在东山南麓,像一个小市集。横头街有茧厂、米厂、茶店酒馆、百升酒酱、篾匠店、剃头店,据传清代市况极盛,太平天国后,仅米行有16家之多,后渐趋衰落。1978年后,街道逐步开拓,向东延伸,拆除下岸房屋,改建混凝土路面,遂成路。因地处东山之南,1982年更名为东山南路。

东山路,因路通东山,故名,1982年命名,西起高阳桥东堍河东路,东去东山脚至登云桥、交东关厢。东山路的西段原为山阳浜(俗称杀羊浜)河道,东通石渔泾,北入长水塘。市河入口处原有小石桥,名高阳桥,亦作羔羊桥)。今跨市河之高阳桥(在其西侧)系1977年新建,袭用原名。

俞家桥路:因南端有俞家桥故名。1979年新辟路,1982年命名为俞家桥路,该路原为俞家桥通向农村之小道。原“硖石十景”里有“俞桥枫叶”一景,谓俞家桥两岸曾广种枫树,冬霜红叶映河,煞是壮观。

斑竹园,据《海宁州志稿》载:“在东山崇福寺后丹井旁,修竹万竿,尽点湘斑”,故名斑竹园。唐代诗人顾况读书处,一说在此。顾况有诗云:“野人向爱山中宿,况在葛翁丹井西,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今斑竹已无,亦非旧时面貌,居民住宅区又在拆迁改造中,只是地名还是停留在依稀的时光里。

庄里:原名庄浬。在东山东南,景转桥东侧。其地原为明季唐元浩、庄仰泉栽菊之地,名“菊庄”(菊庄秋色曾是硖石十景之一),后演化成今名。后为东山蔬菜大队驻地。

东山,俗称山脚底下、因村处东山东麓得名。

西山麓,旧称百步石,曾名四杰士路。地处西山南麓,故名。因有登山石级,得名为百步石。辛亥革命胜利后,为纪念四名抗清烈士,更名为四杰士路。原有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惠力寺座落在西山南麓。东晋尚书张延光舍宅建寺,名志愿寺,该寺毁于唐末战火,北宋重建后改名惠力寺,1926年又毁于大火。现在看到的大雄宝殿则是上个世纪20年代重建的,山门外的石经幢还是唐代的。惠力寺旁的白公祠则见证了硖石新学的开启,1902年此地以禅堂作教室辟为开智学堂,是本地新学之端,1910年改为硖石高等小学堂。海宁县立初级中学也曾座落于此山脚下。

仓基街与新埭街,中间隔一条与市河垂直的小河,东有相院桥相连,中间一便桥通到牛卧弄,西边有西寺桥,一头通向南寺街,一头直对惠力寺。硖石镇中心国民学校就在此街。

公园路,因傍西山公园得名。1979年在出海排涝工程中,填平花园浜、开拓张家弄后成路。1982年命名。而被填的花园浜,据《海宁州志稿》记载:晋尚书张延光所筑养拙园,后废为荒墟,存曲沼,称为花园浜。

紫阳里,因位于紫薇山之阳得名,旧称西寺弄。紫阳里与硖西后街相交处原为小河,有曲桥。

新中国建国以来,不少新的地名路名随着新气象新面貌走进人们的生活,带着时代的印记覆盖了早年的痕迹,如建设路,1956年新建成道路,故名。建设桥北,旧时为西山坡,有塔影湖;建设桥南西侧原为河道,由硖西市河通沙泗浜。旁有两支浜,一是旧称下西弄,东通沈坟前(旧名琵琶浜);一在旧羊坝桥南,通邮电局停车场(原称垃圾浜)。两支浜填塞已久,主干河道亦早淤塞。1956年后筑路建房,将河道填平。此路建成后,废弃王家弄和郜家弄。工人路,近年新辟路,因位于海宁县总工会门前,1982年命名为工人路。长790米,是当时的闹市中心区。工人路开拓后,随废的地名有:大弄、贝龙桥、聚龙桥、沙泗浜、南寺桥。大弄是今天工人路新桥堍至沙泗浜一段。见龙浜是今工人路南侧沙泗浜弄口。聚龙桥(又称回龙桥、老人桥)在今天工人路北边沙泗浜弄口,桥下水通干河。沙泗浜。大弄以西至硖石镇河西派出所处,与西边河道相连,为今天工人路路基一段。街心花台,旧时为童家花园,其南原名牛头山、沈家坟,均已废。现海宁剧院处,旧名湾塘里,原为河道南岸,其地旧称南寺外街,设有多家染坊,有观音弄,南通茅蓬。又如友谊弄,旧称沙泗浜弄,亦称徐家弄。1982年因傍干河街路友谊旅馆得名,而如今友谊旅馆早也无处可寻,这个地名却留下了一段记忆。海马新村是近年新建居民区,村区原有海马石桥,始见于明末,潘廷章《硖川志》有载。旧时桥在村西南角,近人民新村路处,早废,只有海马路与海马新村的地名还温暖着海马石桥的记忆。当时新建的居民区还依着路名而取,如人民新村,因东傍人民路而命名,北依海马石桥河道,西靠许家石桥港,南沿联合路的这个小区建成时曾被称为全镇居民新村之冠。但不少新村的建成也伴随着许多老地名的消失,如新华新村建成后,东北部旧时的南寺外街和观音弄,观音弄、南有毛蓬(尼姑不削发的庵堂),毛蓬南有三官堂,更南为长水路,这些地名均随新村和道路的建成而废弃。

岁月荏苒,1985年编好海宁县地名志后一晃又过了18年,海宁撤县设市,期间又新增了不少地名路名,悄然覆盖了昨日的痕迹。时代在向前发展,城市也在渐渐长大,幸好记忆可以帮助我们留下曾经的故事,留下些许属于硖石的个性存在。地名里的那些过去,是否还可以登上今天城市的新生页码,这将是一个值得回味的话题。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5-20
还有塘、浦等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