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夕阳稀下” 提到河北的县可能是隋代撤并后的结果,感觉跟我的记忆有点出入。我原来以为是宋代并的。所以就草草的翻了下书,感觉好像大家说的都不完整,除了宋、隋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并县的朝代是北齐。
我找了几个人口70万以上的县,怀疑河北的县可能是北齐、赵宋时期,撤销的最多,隋朝可能算“调整”比较合适,因为发现他还恢复了几个北齐撤销的县。
人口70万以上的县(只涉及京津以南地区):
藁城区:滹沱河以北刘邦设有九门县。宋开宝(973)废。
永年县:西部西汉设易阳县,隋开皇时改为临洺县,宋熙宁六年(1073)废入永年县。临洺关清代设有府通判衙门,解放后为永年县县城。
大名县、魏县:魏县本身是解放区设立的,2县人口现在都超过70万。历史上的魏县在1758年撤销并入大名县、元城县(同为大名府附郭县)。大、元两县民初合并。解放区的时候,一度把当时的大名县分为大名县、元城县(北峰)、魏县、漳河县(今魏县南部)4个县。
宁晋县:魏国时在东部设立大陆县,晋废。大陆县应当跟大陆泽有关。
隆尧县:这个人口不到50万。但是是解放区时由隆平县、尧山县2县合并的。县城位于2个老县城的正中间。现在的华龙集团所在的莲子镇镇,原属隆平县。
深州市:这个人口只有50多万,但在衡水地区显得很大。南部前魔头,西汉时是桃县的治所,但是东汉就废县了。现在的衡水市桃城区名称应当与他有关。
景县:这个情况跟深州市差不多。他的大,是因为抗战时期,把枣强县东部地区划进来了。本来枣强县是个大县,枣强县东部西汉时设广川县(今景县的广川镇),董仲舒是广川的。枣强县跟广川县三国时就有分合,北齐时再合并,隋代复分开。怀疑也是宋代重新合并的。
沧县:宋徽宗(1107)设兴济县,顺治十六年(1659)废入青县,后部分地区包括兴济镇区划入沧县,这个算设县晚的。沧州市区北周大象二年(580)设长芦县,宋乾德二年(964)废。河北的盐城后来统称为长芦盐场。西汉设的县在现在的东关,叫浮阳县,开皇十八年改清池县。到了元延祐元年(1314),沧州州治从东关迁到原来的长芦县城,就是现在的沧州城。洪武时清池县省入沧州。至于沧县西部,则是解放后从献县划入的。杜生镇在解放初期曾经设立建国县,现在的沧县中学、三中都在杜生镇。建国县主要是分献县设立的,所以献县以前很大。建国县撤销后,一部分划给了沧县。但是建国县在历史上的确设立过县,就是西汉就设立的成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景城县,宋熙宁六年(1073)并入乐寿县(就是现在的献县)。
任丘市。幽云十六州里的莫州莫县,也是宋代废的县。清代任丘县的县丞驻在莫
河间市。东部的束城镇清代设有分县,西汉时这里也设立有束州县,北齐撤销。隋代恢复改为束城县,宋代废除。
徐水区。这个区人口50多万,也不少。西部隋代后设立遂城县(怀疑前身也是西汉设的县北齐废除的,但是没有详细查),洪武废县并入安肃县(徐水县)。
定州市。这个人最多。西汉时候有4个县。安险县(东亭镇固村)、卢奴县(城区一带)、苦陉县(陉邑镇)、新处县(大辛庄一带)。新处县存县较短,撤县时间我没记录。汉章帝时,安险县更名为安熹县(后安喜县)。北齐时,卢奴县撤销。网上资料说,大业初年撤销安喜县。但是宋代有安喜县(驻定州城区),不太清楚中间的变化。苦陉县,随朝代变化更名为汉昌县、魏昌县、隋昌县、唐昌县,天宝年间更名陉邑县,宋代时撤销,由安喜县和无极县以沙河为界瓜分,后沙河以南部分也划归安喜县。明代安喜县并入定州。李亲顾镇在民国时设有分县,就当是对历史上陉邑县的继承了。
安新县。这个县不大,但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以前,这里分属安州和新安县。道光十二年废县如州,民国元年废州改安新县,现在的县城应该是原来的新安县县城。
黄骅市。这个是民国时新设的县,国民政府、日伪政府、解放区政府都设了。境内设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刘邦设立的章武县。在现在市区西南10多公里的故县村。北齐撤销,并入高城县(后盐山县)。
其他地方没有详细查。但从这几个较大的县的地方来看,北齐、宋应该是并县较多的,隋代应当也有,但同时隋代还恢复了不少北齐撤销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