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虎成 通讯员 王永乐 王高峰)5月12日,新乡市辉县常村镇南水北调移民村沿江村村民吴建海,一大早就一头扎进厨房,忙活“丹江鱼宴”。
“今天有城里客人来俺家包桌过生日”,吴建海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平时经常有辉县、新乡甚至郑州的客人预约来吃丹江鱼宴。”4年前,与淅川县23个村 17496人一起移民到新乡的吴建海,对现在的生活相当满意。目前,仅常村镇就有11家移民开的丹江鱼饭店,家家生意红火。
当初听说移民的时候,吴建海心里满是顾虑:“渔民离开水怎么生存?当地人会不会排外?能否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2011 年6月,当吴建海第一次踏进现在的家,看到新居已经铺过地砖、刷过墙,进行过基本的装修,他便觉得自己的担心有点多余了。当地政府还给每个移民家庭厨房都配了电磁炉,可以马上开火做饭。而且不用他们动手,当地群众早已像待亲戚一样,给每户移民都做好了第一顿饭,这更让老吴倍觉亲切。
刚迁来不久,仓房村移民何宝忠因违规开车与一名当地老人发生碰撞。当时他就慌了:“人生地不熟,这可咋办啊?”没想到,辉县市移民办、常村镇的干部都主动出面帮助调解,事情很快妥善处理。这件事儿让何宝忠至今提起来都很感动。
作为丹江口库区移民离淅川老家最远、安置人数较多的安置区,新乡也是全省的牵挂。
新乡的移民安置点都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给移民的土地是当地群众自愿让出的好地,移民的孩子入学,学校都指派了当地成绩好的同学结对帮扶……
辉县仓房村是由淅川县的仓房、刘裴、马沟3个村合并移民形成的,3个村之间原来就有矛盾,移民合并后矛盾更加激化,村民之间互不来往。当地各级干部多次出面协调,帮助该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谁家有红白事,由理事会张罗组织,村党员干部带头参加。渐渐地,喜人变化出现了,移民群众摒弃前嫌,相互走动。同时,随着村里的香菇产业不断壮大,如今村里家长里短说是非的现象没有了,人人都忙着发家致富。
在当地政府和乡亲的悉心关照下,各移民村都相继发展起了特色产业,获嘉县太山乡武贾洲村建起了存栏量200多头牛的养殖场;延津县胙城乡杨山村建起100多座优质葡萄大棚、100多亩品牌大樱桃,移民年人均纯收入由刚来时的3000元提高到8300元。2014年,新乡市22个丹江口库区移民村集体平均收入达15万多元,其中常村镇侯家坡村集体收入超200万元,成为全省集体收入最高的移民村;常村镇仓房村年人均纯收入2.2万元,成了全省年人均收入最高的移民村。拥有香菇种植技术的仓房村移民,还热心帮助当地农民种植香菇:“目前已经有7个当地村在我们的带动下种起了香菇。”移民为此很有成就感。
“新家故乡一样亲,哪里的水土都养人。”如今,淅川移民已经在新乡扎下了根,生活习惯了,教育不愁了,经济发展了,人心安定了,移民日渐融入当地,移民与当地群众通婚结亲现象也很普遍。
“心安了,这里也就是家乡了,”仓房村移民黄国庆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黄国庆留在淅川老家的妻弟来这里探亲,一下子就被他们的新生活深深吸引,已经花12万元在附近的社区预订了一套住房,打算搬过来和他们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