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暂居的哥伦布市(Columbus, OH)近日迎来它的第二个电话区号——380。哥伦布原有的电话区号 614 是在北美电话编号计划(NANP)提出不久后的 1947 年分配的,最初覆盖整个俄亥俄州东南部。1998 年,614 区中分离出了 740 区,使得 614 区号只覆盖州府哥伦布及其附近地区。由于电话号码数量的增长,为哥伦布增加新区号的想法早在 2001 年就已提出。不过后来由于电话号码增长未如预期,加之废弃号码循环使用等因素,增加区号的计划直到 2015 年才确定实施。NANP
管理局提出于 2016 年 1 月 30 日起停止 614 区的 7 位本地电话拨号方式,强制使用 10 或 11 位的国内电话拨号方式(即强制加拨区号 614 或 1-614)。2 月 27 日起正式启用第二个区号 380,与 614 并行使用(参见
官方文件)。
附件(
nanpa-maps.rar (1707 K) 下载次数:24 )给出了 NANP 管理局最新(2016 年 1 月)的美国各州电话区号
地图,以及加拿大和加勒比海部分国家的 NANP 区号分配情况。下图则是 1947 年的初始区号分配情况。
1947(
来源):
2015(
来源):
2016(
来源):
北美电话编号计划是一种介于开放拨号系统与封闭拨号系统之间的独特的电话编号系统。整体上看具有欧洲一些国家那种全国号码等长,无论本地、长途、固话、手机都能以一致方式拨号的特点;而多数仅有单一区号的地区亦支持类似于
中国、日本这种本地电话免区号的拨号方式。早期的模拟电话交换设备技术限制大,电话编号
方案的设计不得不迁就于技术水平,美国和中国做了不同的权衡。美国选择了定长编号,在区号、局号与用户号码判断方面相对简单,但一市多号、多市一号的情况使得路由选择与计费系统相对麻烦。中国在 NANP 建立三十年后提出了自己的长途电话编号方案,采用多级汇接制和不等长拨号,交换机的号码判断逻辑相对复杂,但路由选择与计费系统相对简单。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区号中都多多少少反映了当时的技术特征。其中最典型的是脉冲拨号的特征:数字 1-9 分别用 1-9 个脉冲表示,而数字 0 用 10 个脉冲;线路上传输 1 的时间最短,传输 0 的时间最长。所以,美国和中国都把除 0 以外的小数字分配给了话务量大的
城市,比如中国北京的 1,上海的 21,多数省会的 XX1;美国纽约的 212,洛杉矶的 213,芝加哥的 312 等。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程控交换机、音频拨号乃至后来 IP 技术在电话网中的应用,早期那些限制不复存在。北京区号改为 10、纽约区号新增 917 时,已经不用考虑 0 和 9 的传输时间问题。
近一二十年来,欧洲一些国家把原有的开放拨号系统变更为封闭拨号系统,这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电话市场饱和,不再需要开放拨号系统的可扩展性;技术进步、资费简化,不再需要用区号作为路由和计费的标志;手机普遍使用,号码记忆和拨打的开销降低;欧洲一体化,跨国电话拨号方式需要简化等等。2012 年,俄罗斯也将本国的电话编号系统改为了类似于北美电话编号计划那样的中间方案——整体上看像封闭拨号系统,但局部具有开放拨号系统的特征。这种中间方式似乎比较适合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但分布不均的国家。既然北美已经采用,俄罗斯已经效仿,那么中国有没有必要也学习一下呢?我等业余爱好者在纸上谈谈没问题(见我回复
@坤舆任我行 的
老帖),但实现中我还是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号码等长”、“拨号方式统一”等形式上的东西,毕竟修改电话号码的影响面太大,有可能劳民伤财。技术的发展早已淡化了开放拨号系统变与封闭拨号系统差别,我们只需要学习封闭拨号系统或北美中间方案的实质优点,比如电话号码与
行政区划解耦合,取消长途与漫游收费,号码可携带等等。这些远比形式上的美感更具现实意义。欧美的经验表明这在技术上没有问题,遗憾的是,这些政策在中国往往因为某些非技术原因不能有效实施。
[ 此帖被sswv在2016-01-31 03:1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