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42阅读
  • 24回复

[历史地名]从徽州到黄山:中国古今地名缘何善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04-18
— 本帖被 QQme 从 区划改革 移动到本区(2016-05-10) —

私家历史

从徽州到黄山:中国古今地名缘何善变
郭晔旻
2016-04-18 16:20
近来,因安徽省黄山市是否应该恢复古称“徽州”,在网上引起热议。其实,黄山(徽州)名称的变化,只是古今地名变迁的一个缩影。中国固然也有如同“永恒之城”罗马一样建成之后两千多年名称不变的地方(譬如无锡),但更多的地方在历史长河中已是数度易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上海滩的“南京”路说起
众所周知,上海市区的路名基本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名。其中最有名 的自然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商业街”的南京路。南京路的路名显然是来自“南京”这个地名,但以“南京”这个地方命名的上海马路却远不止这一条“南京路”。
若有人从南京坐火车来上海,动车组飞驰了300多公里,一出站到南广场,却好似孙悟空跳不出如来的手掌心,结果还是在“南京”路上。这是为什么?因为上海站南广场口的一条马路大名就是秣陵路——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郡县的时候,今天的南京所在就是秣陵县。
到三国时期,孙权将东吴统治中心迁到秣陵,在此筑起石头城,又取“建功立业”之意将其更名为“建业”,而现在的浦东,也可以找到这条“南京”路——建业路。三国一统之后,在西晋征服者的眼里,“建业”的内涵就有些政治不正确了,于是改成同音的“建邺”。谁知几十年后,五胡乱华,中州板荡。当年三国赢家的后裔只能南渡长江,以建邺为京城重建晋政权了。因为西晋的末代皇帝叫司马邺,为了避讳,此地再度更名为“建康”,虽然与“建业”一样都是佳名,但“建立安康之地”与“建功立业”的雄心相比,偏安之心已是不言而喻。
东晋南朝都以建康为都,江东王气,三百年终。隋灭南陈,自然也容不下“建康”之名,遂以“江外安宁”之意贬为“江宁”。于是,以南京为京城的政权灭亡后,江宁往往是来自北方的新统治者最中意的名字,隋代(灭陈)、宋代(灭南唐),清代(灭南明)俱是如此。
至于上海滩,沿着“十里长街”南京路往西行至美琪大戏院时,就又会遇到这条“南京”路(江宁路)。此外,就在“正宗”的南京路不远处,有着一条平行的马路(金陵路)。有道是“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金陵”就是南京最早的名称(战国时期楚威王建金陵邑)。相传楚威王灭越后,在此“埋金以镇王气”,故称金陵。

上海的南京路与江宁路
从上面可以看出,南京在历史上的名字变化或褒或贬,根本源头在于统治者的好恶。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隋灭陈后将富丽堂皇的南朝宫殿夷为平地,就是其中一例。同样原因引发的地名变迁不惟南京,宋廷平定方腊起义之后,深恨江南百姓造反,古今艺术修养最高的皇帝宋徽宗遂在地名上做文章。方腊的两个活动区域,歙州被改成徽州,取的是“徽”的本意“捆绑束缚”;睦州则被改成“严”州,意思更是不言自明的。相比之下,朱元璋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成宁波,显得已是很“友好”了。
越变越小的“州”
话说回来,上海滩的“南京”路虽多,却未能穷尽历史上的南京名称。758年,唐代以江宁位置重要,取“升平之地”之意改置“昇(“升”的繁体字)州”,但如今沪上并无“升州路”(不过南京还有)。
再说到“昇州”之“州”,在中国的地名变迁里实在是个有趣的物事。自古就有九州的说法,但“州”真正在政区里出现则要到汉代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度,汉代因之。西汉武帝创立十三州,作为监察区域;至东汉灵帝时,黄巾军起,南阳太守刘焉“以为刺史威轻……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于是改州刺史为州牧,并行使行政大权,地方政区亦由此变成了三级制,刘表是荆州牧,刘备是豫州牧,这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例子。此时的“州”幅员广大,譬如蜀汉一国,其实只及汉代的一个益州,换句话说,诸葛亮以丞相兼领益州牧之后,后主刘禅确实也没啥事可做了。

蜀汉其实只有益州
可能出于限制州牧权力这个考虑,加上国家分裂,割据政权各行其是(譬如三国魏吴都设荆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越来越多,辖区倒是越来越小,到南北朝末年,北周和南陈加起来,居然已经有253个州,而下一级的郡不过698个,基层的县亦只有1562个。这实在是机构臃肿到不能不改的地步了,隋代平陈后罢天下诸郡,等于是把州降级到原来郡的地位,隋炀帝干脆又把州改名为郡,绕了一圈又回到秦代的老路上去了。唐代沿袭隋制,但中央直接管理几百个州实在过于困难,唐太宗就苦于记不住各地长官名字而将其写于屏风之上,中唐之后,遂又变成道州县三级体制。
虽然州在唐代的地位下降,但对中国地名却影响深远。不像秦汉的郡名毫无规律,唐代州名整齐划一,一律是单字加州,许多名字今天也是广为人知的。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杭州,以及闽粤两省的省会福州、广州;而“扬州”也是在唐代从九州中泛指长江以南搬到了今天的江北。
但唐代的州制也有例外,自从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把国都雍州(今西安)升为京兆府,把陪都洛州(今洛阳)升为河南府后,“府”俨然就成了拥有特权的州。到宋代就出现了“州郡之名,莫重于府”。府都由州升迁而成,等级均为上州;比如南宋的“行在”杭州升为临安府。好名字自然人人向往,于是府就变得越来越多,到明清更是成为主流,故此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
“州”之变为“府”,对于政区本身无甚影响,对地名而言却是大混乱。府名通常都是二字,于是需要重新起名,比如益州改作成都府,并州改为太原府。但有些时候新的名字又不见得比旧有名字顺耳,更多的情况是懒得取新名字,结果在明清时期就普遍出现了先从“苏州”改成“平江府”,最后又改成“苏州府”这样叠床架屋的地名。
都是附郭县惹的祸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基本是省-府-县三级。通常一个府辖有数个或十数个县,其中府城所在县称为“附郭”,比如宁波府的附郭县是鄞县,苏州府的附郭县则有吴、长洲、元和三个之多。附郭县令知县和知府在同一座城里,一举一动,都要受到牵制,所谓“趋跄倥偬,供亿纷纭,疲于奔命”,以致有“三生不幸,知县附郭”的说法。
正是附郭县的存在,久而久之,府名所指对象也开始变化。一方面,它仍然指的是整个府所辖区域,比如明清时期广为诟病的“苏松重赋”,指的就是苏州府与松江府(相当于今上海市与苏州市),而扬州府兴化县人郑板桥也算在“扬州八怪”里。但另一方面,有时府名所指仅是附郭县而已,譬如晚清的《海陬冶游录》记载当时的上海青楼,“以苏常者为佳,土著次之,维扬江北,又其次也”,其中的“苏”指的就是苏州府的附郭吴县(及长洲、元和)与同属苏州府的“常”(常熟)相对。外国人就更加搞不清了,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干脆说,“苏州是一个面积很大、人口很多的城市”,这当然是指附郭县了。

全国唯一有三个附郭县的苏州府
这种情况发展到清末,就形成了知府直接管理附郭县的思路。宣统年间,东北吉林省的府已与县一样只辖有一县之地(但府级别高);民国建立后,转变更加彻底,府被裁撤以后,县由行省直辖。
照理说,既然府已不存在了,附郭县叫什么就是什么呗,就像民国初年,太原叫阳曲,广州叫番禺,顺理成章。但许多地方偏不如此,譬如杭州的附郭是钱塘和仁和县,结果取了个不伦不类的新名字叫“杭县”,江苏淮安府的附郭是山阳县,结果新名字沿用了旧府名称淮安县(这事情以后还有下文)。这样的地名变动自然给人带来了不便,不但一般百姓稀里糊涂,就连著名学者也不胜其扰,结果赵元任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开山之作《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年)里,干脆把附郭县统称旧府名,比如武进叫常州,吴县叫苏州。

《现代吴语的研究》附图,全部注明旧府名
更大的变动来自“市”的出现。近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求行政管理和行政建制与之相适应,即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1926年,广州借鉴西方城市体制颁布实行《广州市暂行条例》,规定“广州市为地方行政区划,直接隶属于省政府,不入县行政范围”。随着《上海特别市暂行条例》和《南京特别市暂行条例》的公布,至1927年出现了上海和南京两个直属于国民政府的直辖市和广东省辖的广州市,初步形成了城市型政区的体系。
民国时期的“市”是城市的概念,市辖区域系从母县析出。原本是府城的城市,往往沿用旧府名,于是唐代的州名正式借尸还魂,杭县市区析出杭州市,吴县市区析出苏州市就是如此。诸如上海、无锡这样从一般县城析出的城市,通常沿袭原名,于是出现了同名市县的情况(上海市/上海县),怎一乱字了得。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仍旧如此,析台北县为台北市,结果日后台北县满足设市条件时已无名可取,只好改称新北市。

民国时期的上海市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地级市管县(及县级市)的格局,此时的市实际已是一级行政区而非起初概念。淮安大概是最典型的例子,先是建国初期淮阴县城析出清江市,1980年代,这个清江市升格为地级淮阴市,管辖原淮阴地区各县。到2001年,淮阴市再度改名淮安市,清江市变成了清浦区,而旧淮安府府城淮安县(山阳县)则被改成楚州区,2012年又一变,楚州区又成了淮安区,实在令人眼花缭乱。

今黄山与古徽州
虽然现今的地级市幅员显得与旧时的州府颇为接近,但毕竟时过境迁,即使现今热议的安徽黄山市,其实与古代的徽州府也已不是一回事了。旧徽州府的六县,绩溪现属宣城市,婺源更是别属江西省,而黄山所在的黄山区(原名太平县),古时却不属于徽州府(属宁国府)。从这个角度而言,经历物是人非的变迁之后,倒也不能简单说黄山市应当“复名”徽州了。

参考文献:
孙关龙:《分分合合三千年——论中国行政区划及其改革的总体构想》,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胡乐伟:《论中国市辖区形成的历史过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9月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4-18
无锡有锡翻来覆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4-18
作者写得很有趣,赞!
全国分为省、州;省分为州、县;州分为县、区。

城市化的州县别称为市,民族自治的省州县称为自治省自治州自治县。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4-18
楼主确实写明了地名变迁历史,但是最后还是蛇尾了。
虚省
建州
分大县合小县
乡镇市自治
市分二等:县辖市、州辖市
首都设中央直辖行政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4-19
府无本辖则“三生不幸为官附郭”,有本辖则有吸血之讥?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04-19
……宋廷平定方腊起义之后,深恨江南百姓造反,古今艺术修养最高的皇帝宋徽宗遂在地名上做文章。方腊的两个活动区域,歙州被改成徽州,取的是“徽”的本意“捆绑束缚”……
这段有意思,宋徽宗要“捆绑束缚”徽州,结果自己也成了“捆绑束缚”。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6-04-19
   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
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北市成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04-19
不会又是出口转内销吧!
持之以恒,信守承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04-19
民国初年只要府县平级,就像日本东京府、京都府、大坂府与其他43县平级,也就是说原来的府只辖附郭名字仍称某某府,但是与其他县平级同属省政府,同为一自治单位。
再之后则,府、县内辖市,譬如苏州府苏州市;无锡县无锡市类似如此,地名就理顺了。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04-19
都是拍脑袋的产物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6-04-19
南京市内都有秣陵路、建邺路、建康路、集庆路、升州路、江宁路。
甚至江宁区内有上元路。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6-04-19
都是独裁权力任性而为的结果。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6-04-20
太长 ,看的眼花!~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6-04-21
变是常态,不变是个案,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6-05-06
TC分割大徽州地区成两省辖区,本是个天大的错误。
南州草民,人微言轻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6-05-07
作者举的例子很有代表性,南京路、金陵路、秣陵路、江宁路都以南京为名,不过浦东的建业路和南京没关系。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6-05-07
回 wangbintit 的帖子
wangbintit:南京市内都有秣陵路、建邺路、建康路、集庆路、升州路、江宁路。
甚至江宁区内有上元路。 (2016-04-19 17:04)

南京市内以南京古称命名的街道有:金陵路(位于夫子庙的一条小街)、秣陵路、建邺路、建康路、升州路、应天大街、江宁路、集庆路、白下路。江宁区有上元路。几乎齐全了,唯独没有蒋州路。(也没有天京路,可能怕和天津路谐音)

还有深刻反映南京当地历史的路名,如洪武路、永乐路、大明路、郑和路、太平路。

文化典故方面的也有不少,如龙蟠路、虎踞路、凤台路等。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6-05-07
徽州也好,黄山也罢,只要顺应当时的人心潮流就行!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6-05-08
确实是虎头蛇尾,作者也是怕得罪人的主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6-05-10
变如江苏,不变如山西
当然大家只会记住变了哪些,并去责骂山西为什么一点变化都没有,是否是没追求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6-05-10
2个错误。

1、州变府更多的情况是懒得取新名字,这话不错,但不是明朝干的,是元朝干的,元朝的路就已经有大量的某州路了。明朝是将路翻牌成府,也懒得再改名而已。
但是元朝的府名中,2个字都不含州字。

2、明朝的福州府在很长时候都是3县同城。苏州府则是清朝很长时间内3县同城。但苏州府并不唯一。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6-05-11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2个错误。
1、州变府更多的情况是懒得取新名字,这话不错,但不是明朝干的,是元朝干的,元朝的路就已经有大量的某州路了。明朝是将路翻牌成府,也懒得再改名而已。
但是元朝的府名中,2个字都不含州字。
....... (2016-05-10 22:45) 

福州只能算两个,怀安县城在南台岛,和福州府不同城。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6-05-11
回 torius 的帖子
torius:
南京市内以南京古称命名的街道有:金陵路(位于夫子庙的一条小街)、秣陵路、建邺路、建康路、升州路、应天大街、江宁路、集庆路、白下路。江宁区有上元路。几乎齐全了,唯独没有蒋州路。(也没有天京路,可能怕和天津路谐音)
还有深刻反映南京当地历史的路名,如洪武路、永乐路、大明路、郑和路、太平路。
.......

南宁市就没有一条路用古称命名的。这是没有文化底蕴的心虚(邕州饭店是唯一聊以自慰的了)。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6-05-19
回 chy22 的帖子
chy22:福州只能算两个,怀安县城在南台岛,和福州府不同城。 (2016-05-11 14:48) 

怀安县在洪武年间就从南台岛迁到府城了,到万历年间被撤消,约2百年都在府城。
南台岛是历史县城。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6-10-24
回 坤舆任我行 的帖子
坤舆任我行:……宋廷平定方腊起义之后,深恨江南百姓造反,古今艺术修养最高的皇帝宋徽宗遂在地名上做文章。方腊的两个活动区域,歙州被改成徽州,取的是“徽”的本意“捆绑束缚”……
这段有意思,宋徽宗要“捆绑束缚”徽州,结果自己也成了“捆绑束缚”。 (2016-04-19 09:21) 

宋徽宗死后不是讳名了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