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06阅读
  • 1回复

[地名由来]《农安县志》所载地名由来传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09-14
使用Office Lens扫描的。强烈推荐,轻量级OCR神器。
+++++++++++++++++++++++++++++++++++++++++
《牛拉塔》
传说在很多年以前,龙湾城里住个钱大势大的大财主,他家里不但有摇钱树,还有聚宝盆。他听说古塔里有匹金马驹,便朝思暮想,妄图得到这匹金马驹。
一天,来个道士,向财主献计。说要想得到金马驹,得用一百头牤牛拉塔,把塔拉倒了,就能抓住金马驹。财主听了,急命大管家带领家丁,从四面八方弄来一百头大牤牛。道士在塔下铺坛设祭,点燃香火蜡烛,披发仗剑,念念有词。财主命家丁鞭打牤牛拉塔,谁知拉了一天一夜,几头牡牛躺倒地累死了。在只好再弄几头牡牛,拉了一阵子,另几头牛又累死了。就这样,累死几头补上几头,整整拉了七七四十九天,累死九九八十一头牤牛,只是把塔拉歪歪了,就是拉不倒。道士说,不能怪他法术不灵,只怪凑不上一百头牤牛拉到底。
财主正无计可施,忽见金马驹从塔内跃出,向龙湾城东门外奔去。财主率家丁拚命追赶到伊通河畔,眼见金马驹钻入转心湖的柳里,四处寻找,也不见影。从此,农安塔的塔尖向东南倾斜,人们都说龙湾城东门外的地下埋有黄金。



《龙湾塔与半截塔》
农安县有两座古塔:一座在县城西门外,叫龙湾塔;一座在县城东北六十里处的万金塔,叫半截塔。
传说辽国钦天监夜观天象,见有流星自天而降,落在黄龙府地界。钦天监禀奏皇帝:有孽龙下世,将与大辽争夺天下,应立即修建宝塔镇压。皇帝便派钦天监率领官兵,从国都上京临潢府出发,由西向东,晓行夜宿,经过茫茫大草原,整整走了七天七夜,来到黄龙府,宿在龙驤馆中。是夜,钦天监见黄龙府城东门外,有紫气弥漫,直向东北。次日,钦天监官员命黄龙府尹陪同赴东门外察看。黄龙府城东门外是个大下坎,坎下有一条大河,便乘船向北顺流而下。河西岸是连绵不断的起伏岗岭,恰似一条长龙,蜿蜒六十余里,一直延伸到祥州城北。钦天监官员认定是一条土龙脉,有帝王气,龙头就在祥州城北门外。压龙先压头,便下令在祥州城北门外修建砖塔。当塔修到七丈多高时,钦天监夜观天象,说土龙己掉转龙头跑到黄龙府去了,便立即停止修建祥州城的砖塔,率领官兵和民夫赶赴黄龙府,在黄龙府西门外,修了一座八角十三层的砖塔,上有铜顶,各层塔角悬挂铜钟、铁马。后来人们把这座塔叫龙湾塔,把祥州未修成的塔叫半截塔,万金塔的地名就是从这来的。


《波罗泡子的传说》
距县城西北七十里有个大泡塘,南北长三十五里,东西宽十五里,因它象个大笸箩,俗名笸箩泡子。解放前称簸箩泡子。
据当地人说,早先年一到夜里,泡子就出现两柱大火苗,在西岸望,它在东岸亮,在东岸望,它在西岸亮,人们管这火苗叫“神蜡”。后来,不知何故这两支“神蜡”忽然不亮了,这年下了八八六十四天涝套雨,五谷颗粒未收,第二年又大旱,旱得禾苗枯死,泡子见了底,却长出一片大白菜,人们 吃菜度过了荒年。第三年又是大旱,泡子里长出一片苘麻,人们用苘麻到外地换粮,又度过一个灾年。涝一年旱两年,到第四年两支“神蜡”又亮了,这年是个好年成。当地流传一首民谣:”神蜡着,年成好,神蜡灭,灾荒闹。”


《黄鱼圈》
黄鱼圈乡黄鱼圈屯北临松花江,因清朝行个马渔民在这里修座鳇鱼圈而得名。
乾隆年间,马姓渔民把捕获的鰉鱼放在江汊里,四周用木栅栏围住。因鳇鱼太大,到冬季要用八套骡挂车才能运往外地出售。
一天,来个十七八岁的青年,言其无处投奔,来江湾想找个落脚之处。马姓渔民慷慨应允,将其收留,安排在厨房里干活。过了不少日了,忽然来了几名官兵,说是来接侯爷的,原来这个青年竟是侯爷。侯爷临行告诉马姓渔民,冬天务必将所获鳇鱼全部送至京城,不得外卖。这年冬天,马姓渔民果真按侯爷所嘱,把鳇鱼运往北京城,送到侯爷府,才知这位侯爷是世袭二等侯爵。因当时吉林打牲乌拉向宫廷进贡的鳇鱼又少又小,这位侯爷奉乾隆皇帝之命,身穿布衣,扮做平民百姓来到松花江畔,查访鳇鱼捕捞情况,好为宫廷索取贡品。马姓渔民自此名声大震,人称为“马七爷"。以后每年冬季,马七爷就车载所获鳇鱼赴京,乡亲们说:“马七爷又上京进贡去了!”


《石人屯》
新刘家乡林家村有个石人屯。在屯西竖立一男一女八尺多高的石人。传说一年夏天,地里的庄稼长得正旺,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遮天盖地的蝗虫。乡里人都认为是“虫王爷”见怪,家家户户给“虫王爷”烧香上供。谁知“虫王爷”不开恩,蝗虫越聚越多,眼见把田里的禾苗吃得光杆了。
一天夜里,忽闻鸟啼之声,见有一男一女,手挥宝剑,在地里来回走动。人们不敢上前,恐怕惊动了天神。次日黎明,那一男一女和鸟雀都不见了,蝗虫被鸟雀吃个净光,大片庄稼得救了。屯里人为了感谢天神,在屯西的大道边上,立了一男一女身背宝剑的石雕人像。


《宝泉涌》
三岗乡西有条宝泉河,河水来自宝泉眼。那里有大、小泉眼十余处,当地人称宝泉涌。很久以前,宝泉涌的水势很大,主泉一喷数丈高。宝泉河时常有珍珠出现,当人们去打捞时,珍珠就消失了。宝泉的水清凉爽口,能治百病,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喝了宝泉水,人能活百岁"
有一年,一个贪心不足的大地主要盖仓房,把宝泉涌旁的几棵参天白杨锯倒了,树干里流出了许多血一样的树汁,从此宝泉不再喷水了,只能往出流水,宝泉河水也不如以前那样甘甜了。


《伏龙泉》
距县城西90里,是个风沙干旱的地方。据说,早先年这里是一片大沙漠,沙漠中有一眼清泉,冒出来的泉水冲成一条沟,沟两岸长着茂密的花草树木,蒙古族牧民赶着牛马羊群来此放牧。光绪年间这里放荒后,从山东过来几家民户,在此开荒斩草。几年后,沟子两岸田成方,林成行,人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春天,连续刮了三七二十一天大风,这一带变成了大沙丘,泉眼也被埋住了。家家搬往别处去住,只有一个小伙子不肯离去,他用砍柴的大斧,天天去挖泉眼,不知挖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泉眼终于挖了出来,泉水向外涌流着,可他却累倒了,死在泉眼旁。离去的人们闻讯回来了,重建了家园。乡亲们为纪念这个小伙子,每年农历二月二日“龙凤日”这天,家家户户烧香上供,不忘他挖出了救命的泉水。因为清泉是小伙子用斧头挖出来的,人们给这地方起名斧龙泉,后来改称伏龙泉。

《三宝屯》
县城西20里处有个三宝屯。清代开放龙湾荒以前,这个地方没有村落人烟,只有一座古代寺庙废墟。清·嘉庆年间,从关内逃荒来了徐老汉一家,投奔龙湾城西的表弟单家。表弟帮他在这座寺院的废墟上搭起马架子,一家老小在此安家落户,开荒种地。相继又来了几户人家,因为地岗人穷,当时都叫穷岗子。附近有两个大泡塘,岸边芦苇丛生,泡塘里的鱼、虾多得用瓢舀。这几家便割芦苇、捞鱼虾,到龙湾城里出卖,很快都把日子过富裕了。徐老汉十分厌恶穷岗子这个“穷”字,由于此地南有元宝洼泡子,西有敖宝吐泡子,屯子又建在寺院的宝地上,占有三个“宝”字,便把穷岗子改名三宝屯。

《欢喜岭》
流经新农乡的伊通河北岸,有一道土岭叫欢喜岭。相传这个地名和清廷委派侍郎噶尔图视察伊通河有关。
康熙皇帝为防御沙俄侵犯边境,调集重兵防守,计划通过水路往北运送军粮。当侍郎噶尔图协同吉林副都统等乘小船沿伊通河视察水势时,时值盛夏,大雨倾盆,河水白浪滔天,船在波涛中颠簸起伏,失去控制。人们蜷缩仓中,任其顺流而下。小船飘了三天三夜,到第四天清晨,在一道土岭下停住。船上人争先恐后地跳上岸,扶着侍郎登上土岭。几天来人们惶恐的心象吊在半空中的秤砣,这下总算落了地。侍郎噶尔图手捋胡须眉开眼笑地说道:“吾等今日大难不死,是托吾皇万岁洪福,圣德感天!”众人一齐跪倒,朝南三拜九叩,三呼万岁!此时雨霁云开,红日东升,给滔滔河水染上一层霞光。附近百姓闻听京官前来视察,纷纷赶来围观。噶尔图站在岭顶,环视一下说道:“这道土岭是我等转危为安之岭,忧为喜之地,预兆主公用此水北运军粮必成,定能安疆定,应将此岭改名欢喜岭!”众人拍手称是,欢喜岭之名 由此而来。


《白沙涧》
三盛玉镇西合堡村东北有座白沙涧,呈椭圆形,是大沙丘上面一个水池。面积有五千多平方米,周围杂草丛生,泉边蒲草茂密,榆、杨、柳树成荫。南岸沙丘高30余米称白沙山,风景别致。每年夏秋之际,树上百鸟齐鸣,野花芬芳扑鼻,池内鱼虾欢跃、鸳鸯嬉水。每当夕阳西照,仰望白沙山,便成粉色,山形似龙,又名粉龙山。寒冬一片银白,雪地里遍是狐兔足迹。
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绿洲中有一眼清泉。有一年,连续刮了几场大风,风卷黄沙湮没了清泉,堆积成了一个大沙丘,当地干旱缺水,绿洲要变成一片沙荒。一日忽然大雾弥漫,云雾中有一条蛟龙在大沙丘的上空喷云洒雾。雾过天晴以后,人们跑去一看,大沙丘上面出现个大水池,水花还在翻滚,人们说蛟龙潜入水中,又将此水池称为“龙潭”。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9-15
志库有这本书 不过没看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