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730阅读
  • 50回复

[经济]阳光下的溃烂:揭秘德国第一大产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09-19
从业人员200万,比德国汽车业还要庞大的产业,竟然如此荒诞。
​01 比德国汽车业还要庞大的产业



很少有人会想到,德国最大的产业是社会救助产业——从业人员 200 万,相当于德国汽车业、建筑业、采矿业、钢铁业、渔业、飞机制造业及能源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总和。

德国最大的企业不是大众或者奔驰,也不是西门子或者拜耳,而是一家名为明爱会的天主教救助组织,旗下雇员总数超过 50 万人。其主要竞争对手新教的社会福利会,雇员总数超过 45 万人。

德国最大的几个慈善企业拥有 10 万个“分支机构” —— 这相当于德国所有肉铺、面包店、药店和加油站数量的总和。

据估算,德国救助产业每年总产值为 1100 - 1400 亿欧元。这其中,个人和机构每年捐赠大约为 100 亿欧元,来自保险业的有 200 亿欧元,其余都来自财政拨款。德国政府税收的 1/5 流向了救助产业。



02 救助机构的目标是增加“顾客”



为了避免政府机构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德国政府把福利救助工作大量外包给私营机构去做,包括各类救助协会、慈善基金和私人救助企业,尽量避免政府机关直接去做。

但是,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这里就表现出来了。看上去很合理甚至必不可少的制度规定,却产生了预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既然公民或者福利救助是宪法权利,那么,政府就不能为救助资金设定一个上限,而是只要有符合条件的福利需求,就应该尽量满足。可想而知,这样一来,救助机构增加收入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顾客”,也就是找到尽可能符合救助条件的人,找到一个,就可以去找政府要一份钱。

于是,各种救助机构像下网捕鱼那样在各地搜寻。他们反复巡视社区,走遍每一条街道,耐心地寻找、发掘甚至培育下一个救助对象,把他们变成自己的顾客。

一位德国市长抱怨说:很多不识字的人来提交教育方面的救助申请,申请书中却充满了教育专家才懂的专业词汇。统计表明,德国 95% 的人至少有一次成为救助机构的顾客。



03 荒诞的失业经济



两德统一初期,东德地区失业问题严重。德国政府成立了许多就业机构,帮助失业者找工作。多年以后,统一带来的失业问题早已不复存在,但众多就业机构却延续下来,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失业经济”——

靠帮助失业者找工作,甚至人为创造出只为解决失业的工作岗位,以获得来自政府的收入。

一位失业者,先是被就业公司指派了一个“工作”:观察一种受保护鸟类,四个人一组,只是观察,其他什么都不干。

失业者觉得这比呆在家里还无聊,公司给他换了个“工作”:在图书馆里抄写一本关于腓特烈大帝的书。他拒绝了之后被安排到一间办公室里。八个月之内他的工作内容是:接了两个电话、取了几次邮件、把车开去加油两次。这样他还被称赞工作勤奋。

又例如,在一个属于红十字会的衣物申领点,28 个妇女被就业公司分配到了这里,工作是清洗、缝补、归类人们捐赠来的衣物。但几乎没人来申领这些衣物。

一个月后,卡车送来下一批捐赠衣物,同时把上一批整理好的衣物拉走,处理成碎布卖掉。28 位妇女工作的唯一意义就是让红十字会因为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从政府那里得到补贴。

很多失业者因为救济金足够生活而拒绝工作,另一方面就业机构也更需要失业者。

失业者是他们的顾客。

如果失业者大量消失,他们就将失去顾客,减少收入。

04 批量制造“残疾人”



卫生专家惊讶地发现,按照统计数据,1994 年 - 2010 年,德国的残疾人数量增长了一倍。

德国人的身体当然没有退化,只不过,符合残疾人定义的人大幅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健康人被救助机构鉴定为残疾人。目的当然人所共知。

救助机构针对儿童的工作尤其惊人。他们主要和下层阶级家庭的孩子打交道,并非常乐于在这些孩子中发现残疾和学习障碍者。这可是“优质客户”。

儿童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事实上,经过学校、家长、孩子的共同努力,绝大多数问题和困难都会消失或解决。但很多下层阶级家庭却会轻易放弃,允许救助机构从此把孩子归为残疾人或学习障碍者。

这样做的结果是,救助机构得到了一个长期客户,可孩子却被贴上了终身的标签。他们将很难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救助机构的特殊学校在等着他们,成年后,他们也很难进入正常劳动力市场。

一个深受此害的人将这些救助机构怒斥为“慈善黑手党”。



05 花不完的钱,盖不完的楼



在工作人员的努力开拓市场之下,救助机构的收入节节攀升。按规定,这些钱不能流入私人腰包,只能继续用于救助业。

于是,面对着花不完的钱,救助机构年年都要兴建新大楼、购置新设备、招聘更多的人员。更多的人加入救助业,努力工作,然后会发现、培育更多的救助对象,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收入,然后兴建更多的大楼,招聘更多的人员……

救助产业一片兴旺。按就业人数计算,德国救助产业在过去 15 年的发展速度是德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的 7 倍。

一些德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 40% 都交给了各种救助机构,以至于这些地方的公共设施和道路的维护资金严重匮乏。德国原本欧洲一流的公共设施正因为资金不足而逐渐败坏。

重要的是,虽然救助产业高速扩张,消耗了大量资金,制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难题,但这一切都是依法进行的,其间并无大规模违法乱纪之事。这个巨大产业完全符合德国的法律法规。

德国福利社会制度堪称“眼镜蛇效应”的典范,他们大力奖励那些原本想要消灭的事情。

眼镜蛇效应

印度人一度饱受眼镜蛇肆虐的痛苦。为此,英国总督颁布了一项法令:向当局提交一条死蛇可以获得一卢比的奖励。于是印度人开始大规模饲养眼镜蛇,换取英国政府的奖励,而蛇灾却完全没有得到缓解。经济学界将这一现象称为“眼镜蛇效应”。



06 难民是不可多得的好题材



在这个背景下看德国的难民问题,就会恍然大悟。

表面上看起来,德国人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制约,愚蠢地发善心,鲁莽地接受了大量难民,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但从德国救助机构的情况来看,情况很可能是,难民问题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题材。难民则是救助机构的“优质客户”。

各家救助机构争先恐后地紧紧抓住难民这个不容浪费的好题材,精耕细作,深入开发,实现道义和资金的双丰收。

默克尔政府无力对抗,只能顺应这种强大的潮流。而且,别看难民按月从德国政府那里领取丰厚补贴,但真正的大头收入落到了谁手里,那还用问吗?

07 德国议会最大党是“救助党”



但是即使大家都知道福利制度弊端严重,这个问题也不可能解决。

直接从业人员 200 万,加上家属和上下游产业,德国至少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直接间接靠福利制度谋生赚钱。他们可不是软弱涣散的救助对象,他们是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都有选票,有能力且有意愿影响政策。

投票制度下,这种人数上的优势,足以确保任何试图削减福利制度的政策都难以通过,任何想要和救助产业为难的政治家都会很快下台。

政客在政府和救助机构之间“旋转”,名利双收。内政部长卸任后,转而担任红十字会主席;议会党团主席下台后,成为工人慈善联合会主席。一位资深议员,先是出任政府家庭委员会主席。之后离开议会,在福利机构中专门负责政治方面的工作。过了几年,机会合适,又回到议会重新成为议员。

直接在社会救助企业中兼任高层职位的议员,占议员总数的 35%。比例比执政党还要高。

实际上可以说,德国议会中的最大党是“救助党”。

所以救助业不但是德国规模最大的行业,还是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行业。德国上下根本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力量。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08 精明的错误



错误的公共政策如果是基于人们的愚蠢,虽然可能造成很大损失,但毕竟还有希望。人是会学习的动物。当他们不再愚蠢时,那些错误就会被调整和改正。

可是,如果错误的公共政策建立在人们精明的基础上,那就真的是无计可施束手无策了。人们越善于学习,越精明、越能干,这些错误就越坚固越难以撼动。

历史上很多盛极一时文明的衰落,其实都源于此。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 李子旸 授权罗辑思维独家首发。商业转载请取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9-19
过度的福利制度是一条死路,而且还是单行线,无法掉头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9-19
福利陷阱,只要商业化就会追求利润,就会千方百计寻找客户、创造客户。
007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9-19
民宗委笑而不语,狠狠地踩了地上的共青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9-19
  我能说作者要么是断章取义不懂装懂要么是别有用心吗?
遑论德国,就连社会福利最完善发达的北欧,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保障和救助,最多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有尊严的生活,如果想生活得更滋润一点,对不起,还得 靠个人努力与打拼。
当今世界,最发达和人文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恰恰是西方那些社会福利 保障制度最完善健全的国家,而且这种发达是几乎让后进者绝望的几十年一贯制。如果没有持续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优势,光是吃老本能做到这点吗?高福利同时又不失适度差别和竞争的制度并没有让他们变得好逸恶劳和不思进取。一个社会维持差别和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应该适度,即所谓的中庸之道,如果差别过大,竞争过于残酷,就会剑走偏锋,坑蒙拐骗偷无所不用其极,譬如某个负责任的大国。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09-19
德国好像没有发展其他的第三产业?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6-09-19
回 外星来客 的帖子
外星来客:德国好像没有发展其他的第三产业? (2016-09-19 22:49) 

德国的其它三产不比日本弱多少。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09-20
回 外星来客 的帖子
外星来客:德国好像没有发展其他的第三产业? (2016-09-19 22:49) 

德国的性产业其实也很发达,每年创造大量GDP。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09-20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  我能说作者要么是断章取义不懂装懂要么是别有用心吗?
遑论德国,就连社会福利最完善发达的北欧,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保障和救助,最多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有尊严的生活,如果想生活得更滋润一点,对不起,还得 靠个人努力与打拼。
当今世界,最发达和人文发展指数最高 .. (2016-09-19 22:40) 

过几年再看看!现在的西方社会主义过度福利绝对是个恶性毒瘤!
在西方福利最差的美国,拿完全福利的家庭比底层中产要有尊严的多!只不过很多族裔的文化不愿而已。
住房有section 8,在纽约的中上社区都有;家用有food stamp,医疗有medaid;
电气水暖都有free;连手机都是联邦支付的。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
而中产要交高额税费,没有任何福利!光医疗就是很重的负担。在目前的中国鼓吹福利社会就是绝路。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09-20
回 $wayne$ 的帖子
$wayne$:大陸人均GDP只有八千,連比錢要服務也未必有,很多農村老人就是等死/喝毒藥 (2016-09-20 09:15) 

信口开河
.文章内容少于 10 个字节。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6-09-20
香港有很多叫“明爱”的医院和福利机构,是这个吗?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6-09-20
回 $wayne$ 的帖子
$wayne$:大陸人均GDP只有八千,連比錢要服務也未必有,很多農村老人就是等死/喝毒藥 (2016-09-20 09:15) 

西欧国家流行安乐死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6-09-20
回 $wayne$ 的帖子
$wayne$:大陸人均GDP只有八千,連比錢要服務也未必有,很多農村老人就是等死/喝毒藥 (2016-09-20 09:15) 

你怎么还不喝毒药死?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6-09-21
回 实在 的帖子
实在:信口开河
.文章内容少于 10 个字节。 (2016-09-20 10:03) 

你不在农村,怎么知道农村的实情
他说的情况,在农村是存在的,而且还不是少数
到后来,才发现爱你是一种习惯,我学会和你说一样的谎。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6-09-21
也转一篇

如果把时光倒回到2000年,FIuichtlinge移民问題尚属政客在圆桌上插科打诨和平息真正尖锐议题的“润滑剂”,就如同同性恋和气候变暧问题一样,那个年代FIuchtlinge和  Asylanten移民和难民尚未有明确政治意味的分野,现在则不同了  。默克尔2009年的断定“多元文化在德国已死”,目前蜂拥而至德国的来自全世界的难民则进一步装点了这个论断。难民问题上的关键先生是谁呢?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就是“利”。
  
    让我们从莱比锡说起。10月28日的下午5  点,Johannisgasse大街26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让这里公寓的13名住户震动,开门后,房屋公司给了他们一个单子,两个月之内必须搬走,这里的房子已经被移民局征用了,将有200名难民安置在这里,车库也将被改造成临时住房。租户们犹如晴天霹雳,他们还在盘算着在这里过圣诞节,但是面临着继续找房源的境地。房屋公司还说了,  一个月内车库必须先腾空,否则就算里面还停着车,也将会上锁,到时候弄不好的话,大家面子就不好看了。租户们无非就是待宰羔羊只能乖乖听命,这种冷冰冰的背后却  是热腾腾的利益。
  
    我们要提及一个人,Michael  Klemmer,盘踞在此处的超级大富翁,行踪诡秘,而且是某高尔夫倶乐部的最大合伙人之一,坊间送他绰号Asy-Baron,“难民公爵”。  他的父亲就是社会民主党的老党员了,和瑞典政治家前联合国秘书长达哈默司克德过从甚密,据说第一捅金就是二战后的难民营安置,拿到了来自联合国的难民遣散费分配权。  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后,父子二人的房地产生意再次爆棚,承建了整个科特布斯和Rostock罗斯托克70%房屋的翻新和新建。子承父业,2014年仅仅莱比锡他就拿到了490万欧元的难民房屋安置预算,每年获得57万的租金  (30%联邦政府,70%联合国拨款),这57万是拿到手 的,至于这490万怎么用,他自有办法,在完成难民定额  的倩况下,一批杂货小超市出现,老板也多为难民出身,这些租金要四倍价钱于难民营的地皮费,至于经营利润也要抽12%。当然“日尔曼土著”也有不愿搬走的钌子户,比如一个叫Burkhard  Jung的小伙,说合约还有6月个,房屋公司无权赶他走。对Michael  Klemmer来说,这都是小事,随即给这个青年寄去了“车库暧气毀坏未能及时报修”,“草坪未按时修剪”,“房间里养了仓鼠”,三罪并罚的账单,不走?能找理由再给你寄三个。“他们往往都不会选择打官司,律师费贵啊。”物业公司的职员Winfried  Lehmann 笑呵呵的对记者说。
  
     阿赫迈德.萨义德.萨基.阿普社拉赫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9月中旬拿到了德国的居留许可,激动的心情在三天后变得有些狐疑。他的邮箱里多了各种通讯公司、医院、和警局的通知和各种广告。他不清楚在他拿到绿卡的那一刻,他所有的信息其实都不在仅仅属于他。房屋装修公司  European Home Care和警局,税务局的合作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不过他们比受到处罚的德雷斯登S&L  und ITB公司要搞的-圆滑隐秘,S&L und  ITB已经被査出和叙利亚难民的蛇头有牵连,低价购得难民的身份讯息,高价出卖,买家自然是琳琅满目的电话公司、网络公司、私立医院、甚至是地下的贩毒黑帮。2013年靠着2000多名难民的各种资料就纯获利65万欧元。
  
    和一些隐藏起来的阵营不同,在难民问題上冲锋陷阵上蹿下跳的不用说是红十字会和各种慈善团体等“佯装小清新”们。Red  Cross und Caritas,简单的逻辑是,难民越多,他们能拿到的预算资金才能越多,比如红十字会和  一些私立医院开展免费给难民注射疫苗的服务,这种医疗成本平摊到每个难民的头上是每年4670欧元。由于难民极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没有人真正去调査到底多少难民接受了这顶服务,而这笔钱到底在红十字会怎么做账,其实也不难,户头放到医院头上,“洗白”是很正常  的,而处于政治需要,没有那个政客愿意触碰红十字会和  慈善团体这些高唱人权、关爱、种族平等、医护无国界……这些髙大上的东西。
  
     此外,难民激活了庞大的律师行业,按照联合国协议,每个难民都拥有请律师的权利,但是九死一生来到欧洲的吊丝们已经被蛇头搜刮的一文不剩,只能靠移民法院指定律师行,律师行也给刚入会的新手练习的机会,官司输赢的钱反正都是联邦政府出大头,不单单是难民,和所有NGO和慈善团体都有挂靠。于是出现了这样喜剧的一  幕,被各个集团收买的移民局官员在2013年叙利亚毒气丑闻发生后的碰头会上,北烕州和黑森州的难民营的总负责人为了争夺更多的难民名额当场打了起来。
  
     这些赚的盆满钵满的既得利益者背后可曾想过德国的未来,可曾为焦虑迷茫的德国土著有过半分怜悯?金钱面前,良知无非廉价,绿党党魁Winfried    Kretschmann在镜头面前面对难民问題的媒体责难的时候,大言不惭的说Das Boot ist nie voll    (船永远装不满),意思是我们有充足的余力对付难民问題,可是面对德国各地蜂拥而起 的右翼排外团体越来越多,我的信心在一天天减退,上帝保佑德国。  
  
                    ————德国深度政论型杂志Compact揭露德国的”难民利益链“,
O(∩_∩)O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6-09-21
回 实在 的帖子
实在:信口开河
.文章内容少于 10 个字节。 (2016-09-20 10:03) 

他说的也不算过分。很多老人就是处于类似那样的状态。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6-09-21
任何国家、社会、团体,过度的福利制度是一条死路。
大中华帝国党政军总理大臣、大唐帝国复兴委员会委员长、大中华安全与发展事业执行总监、大中华散失领土收复指挥部总司令、大中华海外殖民委员会主席、大中华文化与产业海外推广应用委员会主席、大中华帝国驻联合国全权代表、国家复兴与管理学博士、海陆空三军元帅。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6-09-21
回 QQme 的帖子
QQme:你怎么还不喝毒药死? (2016-09-20 18:43) 

我们老家喝农药的没听说过。不过让车撞死的有几个。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6-09-21
存在必有理由。
小弟以为,文中情况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了,有合理性,不是说合理性就一定大约非合理性。
假定合理性占20%,非合理性占80%。
给人没事找事的找个工作,未必是坏事,有的时候还是好事。

比如,上海对下岗工人重新上岗,曾经采取每个路口安排两个人穿马甲、带袖套,主要作用是帮外地人问路。
现在:以地理为纲,梳理历史和文化的脉络。
以前:为了能查找资料,多发帖。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6-09-22
回 海州 的帖子
海州:你不在农村,怎么知道农村的实情
他说的情况,在农村是存在的,而且还不是少数(2016-09-21 12:38)嬀/color]

我等屌丝和“实在”这样的资本家不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
感谢蛋炒饭.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6-09-22
回 $wayne$ 的帖子
$wayne$:在大陸取笑歐洲福利太多時,卻無知地以為大陸有福利,真的有,有屁福利,沒兒女的就只有等死/喝毒藥,其他鍵盤戰士就說民主就是搞福利,民主不好,大陸只要黨之類,民智低下呀   (2016-09-22 10:35) 

安乐死是福利欧洲的新潮流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6-09-23
東方睡國。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6-09-24
这个问题按说在中国早晚也会有的。不过目前产生这个问题的条件,在中国还 不具备。主要是“救助、福利”在国内还没有被认知为一个统一的产业,而这个过程真说不好什么时候会到来,也许三五年,也许要换三五个大BOSS。

德国的社会救助产业,囊括中国的福利院、公益团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工站(和居委会不同,但基本上没几个人分的清)、公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红十字会、各种基金会等等。

这些人现在还没有完全互相认同属于同一产业。现在也没有一个数字说清楚以上加起来一共有多少雇员。实际数字应该也是相当庞大的。
007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6-09-24
回 keating 的帖子
keating:这个问题按说在中国早晚也会有的。不过目前产生这个问题的条件,在中国还 不具备。主要是“救助、福利”在国内还没有被认知为一个统一的产业,而这个过程真说不好什么时候会到来,也许三五年,也许要换三五个大BOSS。
德国的社会救助产业,囊括中国的福利院、公益团体、社区服务 ..(2016-09-24 13:14)嬀/color]

下岗的时候已经彻底解决。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6-09-25
呼叫聂超兄
本帖提到的人: @niesuper
地图开疆北西南,日记救国千古传。
外患不决转重庆,内患不决进台湾。
花园口水救干旱,长沙城火送温暖。
金元劵多富国民,保甲连坐抚赣南。
死守南京唐生智,决战东北张毅庵。
精忠报国汪季新,爱民如子汤河南。
昔日英豪名尤在,今朝果粉战四海。
嘴炮无敌灭悍匪,网军神勇复左岸。
垂死病重惊坐起,王师健儿入梦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