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502阅读
  • 54回复

[一般]清代政区沿革综表htm版业已完成并上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3-25
根据whz提供《清代政区沿革综表》的影像资料整理。
========================
清代政区沿革综表htm版业已完成并上传如下,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upload=rar]viewfile.asp?ID=7238[/upload]

对于索引和whz没有扫描的部分如版权页、王序(王钟翰)、鞠序(鞠德源)、自序(牛平汉)等,稍后校对完毕再补充进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8 12:16:12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3-25
清代政区沿革综表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0年版 牛平汉主编

目录

直隶省(文).....................1~14页
(表).....................15~40页
山西省(文).....................41~50页
(表).....................51~68页
内蒙古六盟、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套西二旗(文)...69~72页
(表).....................73~78页
奉天省(文).....................79~86页
(表).....................87~94页
吉林省(文).....................95~101页
(表).....................102~109页
黑龙江省(文)....................110~114页
(表).....................115~119页
江苏省(文).....................120~127页
(表).....................128~137页
浙江省(文).....................138~141页
(表).....................142~149页
安徽省(文).....................150~155页
(表).....................156~163页
福建省(文)............,........164~167页
(表).....................168~174页
江西省(文).....................175~178页
(表).....................179~185页
山东省(文).....................186~192页
(表).....................193~208页
河南省(文).....................209~214页
(表).....................215~227页
湖北省(文).....................228~233页
(表).....................234~246页
湖南省(文).....................247~253页
(表).....................254~264页
广东省(文).....................265~272页
(表).....................273~284页
广西省(文).....................285~292页
(表).....................293~309页
四川省(文).....................310~323页
(表).....................324~353页
贵州省(文).....................354~363页
(表).....................364~382页
云南省(文).....................383~394页
(表).....................395~416页
西藏(文)......................417~423页
(表).....................424~434页
陕西省(文).....................435~440页
(表).....................44l~452页
甘肃省(文).....................453~461页
(表).....................462~477页
青海(文)......................478~479页
(表).....................480~485页
乌里雅苏台(文)...................486~490页
(表).....................491~502页
新疆省(文).....................503~509页
(表).....................510~519页
阿尔泰地区(文)...................490页
(表).....................502页
台湾省(文).....................520~521页
(表).....................522~524页
商埠.........................525~534页
租界.........................535~539页
租借地........................540~541页
索引.........................542页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3-25
凡例

一、本篇反映有清一代地方政区沿革。起于公元1644年,止于1911年,其间三级以上政权机构的建置、裁并、徙治、异名、归属均予收录。
二、全书以省、地区分为二十七个单位,加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权,共为二十八章。各章先以文详,视为考证根据;后附简表,以便查找使用。
三、各章入书原则:
1.直隶、山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十八省的建置基本以省、府(直隶州、厅)、县(州、厅)三级表示。
2.云南等省之土司、长官司(广西省部分土巡检)以上者均予收录。省属土司视为二级;府(直隶州、厅)属各土司不论级别大小均视为三级,列于各府(直隶州、厅)之后。四川西部所设之委员、理事、屯亦视为三级。
3.清初实土与军事卫、所,直属都司与行都司者视为二级,卫属各所视为三级。大多省分实土卫、所与军事卫、所相互插置,实土卫、所改州县者以文详叙;军事卫、所裁撤者,其原辖之地归属所在州、县,故文、表不予叙述。卫、所文表,附于各省文、表之后。
4.道级建置仅系清代一种监察机构,未形成一级政权机构。由于清代所设各道均有一定的监察区域,并对民国以来的行政建制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方便读者,道级的叙述放在各省文后,不列入表内。
5.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建省前之建置以将军、副都统(总管)、城守尉(佐领)三级表示;建省后的表示方法同十八省。
6.乾隆二十七年始设伊犁将军统领新疆地区。光绪十年建省前以将军、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二级表示;建省后表示方法同十八省。
7.内蒙古六盟、套西二旗、察哈尔、归化城各盟旗共录入一章。以上各部互不相统领,直属理藩院,均视为二级政区,各部所领各旗视为三级。
8.乌里雅苏台将军所辖喀尔喀蒙古各部,自顺治十二年内附,遵其行政级别依次以将军、部(参赞大臣)、旗(佐领)三级表示。因唐努乌梁海地区所设各旗、佐领均直属将军,故另划一区叙之。清末所设阿尔泰办事大臣直属中央,视同省级。由于篇幅过小,附于乌里雅苏台一章之后。
9.青海自清初即已内附,雍正三年始设办事大臣管理各蒙古游牧民族,大臣所辖区域内分为五部,部下设旗不等,各部不设盟长,以办事大臣、五部、旗三级表示;九年玉树四十族归办事大臣管辖,各藏族土司视为三级。
10.西藏于顺治初年内附。雍正五年设驻藏办事大臣。大臣所领各宗(城)、营、呼图克图仅能以所见史料为据收入,其具体建置沿革无法详叙。本章仅以简明的一文及二表反映西藏建置情况,供参考使用。
11.各省开放之租界、租借地、通商口岸以时间为序录入本书最后一章。各开放时间尽可能以实际时间为准,无具体开放时间者,以条约签属之日起算。
五、本书所载古地名之今注,均以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为准;各点位之经、纬度依据公开版地图集读注。
六、本书仅记叙地方政区沿革,边疆国界沿革不予收录。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3-25
直隶省

清初袭明制,称北直隶。领府八:顺天、水平、大名;顺德、广平、河间、保定、真定;直隶州二:延庆、保安;镇一:宣府。(《康熙会典》卷十八、《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六九)下设总督、巡抚分管府、州、县之事务。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6日)改北直隶为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八年六月丙子(1669年7月12日)于保定府设守、巡二道,全省钱粮、刑名始统于二道。(《圣祖实录》卷三十)是年(1669年)直隶巡抚从真定府徙驻于保定府,直隶始称省,保定府始定为直隶省省会。

宣府巡抚

清初袭明制,称宣府巡抚,治宣府镇。领直隶州二:延庆、保安。(《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六九)
顺治八年四月丁未(1651年5月19日)裁宣府巡抚,其原领之二直隶州归宣大总督管辖,(《世祖实录》卷六十四)

天津巡抚

顺治二年(1645年)于天津卫地置天津巡抚,析保定巡抚所领之河间一府来属。(乾隆《天津府志》卷二十四)六年五月癸未(1649年7月4日)裁天津巡抚,其所领之河间府归顺天巡抚辖。(《世祖实录》卷四十四、卷一三四、乾隆《天津府志》卷二十四)

宣大总督

清初袭明制,称宣大总督,治山西省大同镇,领宣府一镇。(《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六九)
顺治八年四月丁未(1651年5月19日)裁宣府巡抚,析其所领之延庆、保安二直隶州来属。(《世祖实录》卷六十四)十五年七月己亥(1658年8月2日)裁宣大总督,其所领延庆、保安二直隶州、宣府一镇归顺天巡抚辖。(《世祖实录》卷一一九)

顺天巡抚

清初袭明制,称顺天巡抚,领顺天、永平二府,治遵化县。(《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六九)
顺治六年五月癸未(1649年7月4日)裁天津巡抚,析其所领之河间府来属。(《世祖实录》卷四十四)十五年七月已亥(1658年8月2日)裁宣大总督,析其所领之延庆、保安二直隶州,宣府一镇来属。(《世祖实录}卷一一九)十八年十月辛酉(1661年12月6日)裁巡抚,其所领三府、二直隶州、一镇统归保定巡抚管辖。(《圣祖实录》卷五)

直隶巡抚

清初袭明制,称保定巡抚,领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河间六府,治真定府。(《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六九)
顺治二年(1645年)析河间府往属天津巡抚。(乾隆《天津府志》卷二十四)六年八月丁酉(1649年9月16日)裁保定巡抚,其原领之保定等五府,交由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兼理。(《世祖实录》卷四十五)十五年五月乙丑(1658年6月29日)复置保定巡抚,仍领保定等五府,治大名府。(《世祖实录》卷一一七、光绪《畿辅通志》卷三十二)十八年十月辛酉(1661年12月6日)裁顺天巡抚,析其所领三府、二直隶州、一镇来属。(《圣祖实录》卷五)至此,直隶全省事务统归保定巡抚管辖,仍治大名府,是年十二月壬子(1662年2月6日)徙治于真定府,(《圣祖实录》卷五)
康熙六年正月丙戌(1667年2月3日)改保定巡抚为直隶巡抚。(《圣祖实录》卷二十一)八年(1669年)巡抚治所徙至保定府。(光绪《畿辅通志》卷六十)五十二年(1713年)直隶巡抚加总督衔。
雍正二年六月己亥(1724年8月16日)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世宗实录》卷三十)

直隶总督

顺治六年八月丁酉(1649年9月16日)置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兼理保定、顺德、真定、大名、广平五府及河南省所属怀庆、卫辉、彰德三府军务。(《圣祖实录》卷四十五)十五年五月乙丑(1658年6月29日)裁三省总督,(《世祖实录》卷一一七)十八年八月己未(1661年10月5日)置直隶总督,治大名府。《圣祖实录》卷四)
康熙四年五月丁未(1665年7月4日)改直隶总督仍为三省总督。(《圣祖实录》卷十五)八年七月壬辰(1669年7月28日)复裁三省总督。(《圣祖实录》卷三十)
雍正二年六月己亥(1724年8月16日)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终清未改。

布政、按察使司

清初,直隶不设布政、按察二司。(《乾隆会典》卷三)
康熙八年六月丙子(1669年7月12日)直隶增设守、巡二道,总理全省钱粮、刑名,均治保定府。(《圣祖实录》卷三十)
雍正二年十二月己卯(1725年1月23日)改守、巡二道为布政、按察二司。(《世宗实录》卷二十七)

各府、直隶州、直隶厅沿革

清初袭明制,北直隶领八府:顺天、保定、大名、顺德、真定、永平、河间、广平;二直隶州;延庆、保安;一镇:宣府。(《康熙会典》卷十八、《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六九)
顺治二年闰六月己巳(1645年8月16日)改北直隶为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十六日(1693年4月21日)裁宣府镇置宣化府;降延庆、保安二直隶州为散州。六月丙申(1724年8月13日)升定、冀、晋、赵、深五州为直隶州。是年七月十三日(1724年8月31日)置张家口直隶厅。三年九月甲子(1725年11月4日)升天津州为直隶州。七年闰七月辛卯(1729年9月11日)升沧州为直隶州。是年十月丁巳(1729年12月6日)置八沟直隶厅。九年二月丙辰(1731年3月30日)升天津直隶州为府,同降沧州直隶州为散州。十年七月十四日(1732年9月2日)置多伦诺尔直隶厅。十一年(1733年)改热河直隶厅为承德直隶州。是年十一月癸卯(1733年12月31日)升易州为直隶州。十二年三月甲辰(1734年5月1日)降晋州直隶州为散州。是年九月初六日(1734年10月2日)置独石口直隶厅。
乾隆元年三月二十九日(1736年5月9日)置四旗直隶厅。五年三月乙酉(1740年4月4日)置塔子沟直隶厅。七年二月初五日(1742年3月11日)复改承德直隶州为热河直隶厅,置喀喇河屯直隶厅。八年七月十一日(1743年8月29日)升遵化州为直隶州。三十九年五月癸酉(1774年6月29日)置乌兰哈达、三座塔二直隶厅。四十三年二月甲午(1778年3月1日)升热河直隶厅为承德府;降八沟直隶厅为平泉州,四旗直隶厅为丰宁县,塔子沟直隶厅为建昌县,喀喇河屯直隶厅为滦平县,乌兰哈达直隶厅为赤峰县,三座塔直隶厅为朝阳县,俱往属于承德府。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甲午(1903年5月6日)升朝阳县为府。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年3月17日)升赤峰县为直隶州。
至清末,直隶省领府十二:顺天、保定、正定、大名、广平、顺德、永平、河间、宣化、天津、承德、朝阳。直隶州七:冀、赵、深、定、易、遵化、赤峰。直隶厅三:张家口、独石口、多伦诺尔。

顺天府

清初袭明制,称顺天府,属北直隶,定为京师。领州五:通、昌平、涿、霸、蓟;县二十二:大兴(附郭,城东)、宛平(附郭,城西)、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三河、武清、宝坻、漷、顺义、密云、怀柔、房山、文安、大城、保定、玉田、平谷、遵化、丰润。(《康熙会典》卷十八、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二)
顺治二年闰六月己巳(1645年8月16日)属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十六年七月戊子(1659年9月15日)裁漷县入通州。(《世祖实录》卷一二七)
康熙十五年十二月丁酉(1676年12月23日)升遵化县为州。(《圣祖实录》卷六十四)二十六年(1687年)设东、西、南、北四路厅,以四厅分理府属各州县。(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二)
雍正三年(1725年)析玉田、丰润二县往属于永平府。(光绪《顺天府志》卷三十五)是年九月甲子(1725年11月4日)析武清县往属于天津直隶州。(《世宗实录》卷三十六)四年八月(1726年9月)析天津直隶州属之武清县还属于府。(光绪《顺天府志》卷三十五)九年二月丙辰(1731年3月30日)裁梁城所置宁河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0三)
乾隆八年七月十一日(1743年8月29日)升遵化州为直隶州。(档·《乾隆八年七月十一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至清末,顺天府领厅四:东、西、南、北;州五:通、昌平、涿、霸、蓟;县十九:大兴(附郭,城东)、宛平(附郭,城西)、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三河、武清、宝坻、顺义、密云、怀柔、房山、文安、大城、保定、平谷、宁河。

保定府

清初袭明制,称保定府,属北直隶。领州三:祁、安、易;县十七:清苑(附郭)、满城、安肃、定兴、新城、唐、博野、庆都、容城、完、蠡、雄、深泽、束鹿、高阳、新安、涞水。(《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畿辅通志》卷十二)
顺治二年闰六月己巳(1645年8月16日)属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八年六月丙子(1669年7月12日)始定保定府为直隶省省会,(《圣祖实录》卷三十)
雍正十一年十一月癸卯(1733年12月31日)升易州为直隶州,析涞水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一三七)十二年三月甲辰(1734年5月1日)析深泽县往属于定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一四一)
乾隆十一年十月庚午(1747年11月20日)改庆都县名为望都县。(《高宗实录》卷二七六)
道光十二年六月甲申(1832年7月6日)裁新安县入安州。(《宣宗实录》卷二一二)
至清末,保定府领州二:祁、安;县十四:清苑(附郭)、满城、安肃、定兴、新城、唐、博野、望都、容城、完、蠡、雄、束鹿、高阳。为省会。

永平府

清初袭明制,称永平府,属北直隶。领州一:滦;县五:卢龙(附郭)、迁安、抚宁、昌黎、乐亭。(《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畿辅通志》卷十四)
顺治二年闰六月已巳(1645年8月16日)属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
雍正三年(1725年)析顺天府之丰润、玉田二县来属。(光绪《顺天府志》卷三十五)
乾隆二年三月初七日(1737年4月6日)裁山海卫置临榆县来属。(档·《乾隆二年三月初七日朱批李卫题奏》)八年七月十一日(1743年8月29日)析丰润、玉田二县往属于遵化直隶州。(档·《乾隆八年七月十一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至清末,永平府领州一:滦;县六:卢龙(附郭)、迁安、抚宁、昌黎、乐亭、临榆。

遵化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遵化县,属顺天府。(《康熙会典》十八、雍正《畿辅通志》卷十三)
康熙十五年十二月丁酉(1676年12月23日)升遵化县为州,仍属顺天府。(《圣祖实录》卷六十四)
乾隆八年七月十一日(1743年8月29日)升遵化州为直隶州,析永平府属之玉田、丰润二县来属。(档·《乾隆八年七月十一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至清末,遵化直隶州领县二:玉田、丰润。

大名府

清初袭明制,称大名府,属北直隶。领州一:开;县十:元城(附郭)、大名、南乐、魏、清丰、内黄、浚、滑、东明、长垣。(《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畿辅通志》卷十四)
顺治二年闰六月己巳(1645年8月16日)属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
雍正三年六月丙戌(1725年7月29日)析内黄县往属于河南省之彰德府;析浚、滑二县往属于河南省之卫辉府。(《世宗实录》卷三十三)
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甲戌(1758年7月24日)裁魏县入大名、元城二县;大名县治徙于府城。(《高宗实录》卷五六五)
至清末,大名府领州一:开;县六:元城(附郭,城北)、大名(附郭,城南)、南乐、清丰、长垣、东明。

顺德府

清初袭明制,称顺德府,属北直隶。领县九:邢台(附郭)、沙河、南和、任、内丘、唐山、平乡、巨鹿、广宗。(《康熙会典》卷十八、光绪《畿辅通志》卷十四)
顺治二年闰六月已巳(1645年8月16日)属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
至清末,顺德府仍领县九。

广平府

清初袭明制,称广平府,属北直隶。领县九:永年(附郭)、曲周、肥乡、广平、鸡泽、成安、威、邯郸、清河。(《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畿辅通志》卷十四)
顺治二年闰六月己巳(1645年8月16日)属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
雍正四年四月丁亥(1726年5月26日)析河南省彰德府之磁州来属。(《世宗实录》卷四十三)九年四月壬寅(1731年5月15日)析山东省丘县之五营村来属广平县。(《世宗实录》卷一。五)
至清末,广平府领州一:磁州;县九:永年(附郭)、曲周、肥乡、广平、鸡泽、成安、威、邯郸、清河。

正定府

清初袭明制,称真定府,属北直隶。领州五:晋、冀、赵、深、定;县二十七:真定(附郭)、井陉、获鹿、元氏、灵寿、藁城、栾城、无极、平山、阜平、新乐、曲阳、行唐、南宫、新河、枣强、武邑、安平、饶阳、武强、柏乡、隆平、高邑、临城、赞皇、宁晋、衡水。(《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畿辅通志》卷十四)
顺治二年闰六月己巳(1645年8月16日)属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十六年四月甲辰(1657年6月3日)裁阜平县入行唐县。(《世祖实录》卷一二五)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庚申(1683年4月14日)于故阜平县治东南之王快镇(古王快镇于1958年没于水库中,与今王快镇位置不同。)复设阜平县。(《圣祖实录》卷一0八,雍正《畿辅通志》卷二十五、二十七)
雍正元年(1723年)真定府更名为正定府,真定县更名为正定县。(《嘉庆会典事例》卷一二八)二年六月丙申(1724年8月13日)升晋州为直隶州,析无极、藁城二县往属之;升冀州为直隶州,析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五县往属之;升赵州为直隶州,析柏乡、隆平、高邑、临城、宁晋五县往属之;升深州为直隶州,析武强、饶阳、安平三县往属之;升定州为直隶州,析新乐、曲阳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二十一)十二年三月甲辰(1734年5月1日)降晋州直隶州为散州,与所属之无极、藁城二县,定州直隶州属之新乐县一并还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一)
乾隆十三年七月十四日(1748年8月7日)复徙阜平县治于故址。(档·《乾隆十三年七月十四日朱批来保题奏》)
至清末,正定府领州一:晋;县十三:正定(附郭)、获鹿、井陉、阜平、栾城、行唐、灵寿、平山、元氏、赞皇、无极、藁城、新乐。

冀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冀州,属真定府。(后改名正定府)(《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畿辅通志》卷十四)
雍正二年六月丙申(1724年8月13日)升为直隶州,析正定府属之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五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一)
至清末,冀州直隶州仍领县五。

赵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赵州,属真定府。(后改名正定府)(《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畿辅通志》卷十四)
雍正二年六月丙申(1724年8月13日)升为直隶州,析正定府属之柏乡、隆平、高邑、临城、宁晋五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一)
至清末,赵州直隶州仍领县五。

深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深州,属真定府。(后改名正定府)(《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畿辅通志》卷十四)
雍正二年六月丙申(1724年8月13日)升为直隶州,析正定府属之武强、安平、饶阳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一)
至清末,深州直隶州仍领县三。

定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定州,属真定府。(后改正定府)(《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畿辅通志》卷十四)
雍正二年六月丙申(1724年8月13日)升定州为直隶州,析正定府属之曲阳、新乐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一)十二年三月甲辰(1735年5月1日)析保定府属之深泽县来属,复析新乐县还属于正定府。(《世宗实录》卷一四一)
至清末,定州直隶州领县二:曲阳、深泽。

易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易州,属保定府。(《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畿辅通志》卷十三)
雍正十一年十一月癸卯(1733年12月31日)升易州为直隶州,析保定府属之涞水县,山西省大同府属之广昌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三七)
至清末,易州直隶州领县二:涞水、广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7 22:39:37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3-25
(续楼上)
天津府

清初袭明制,称天津、天津左、天津右卫。(《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页五八五)
顺治九年六月丁未(1652年7月12日)裁天津左、右二卫入天津卫。(《世祖实录》卷六十五)
雍正三年三月乙巳(1725年4月19日)裁天津卫改置天津州属河间府。(《世宗实录》卷三十)是年九月甲子(1725年11月4日)升为直隶州,析河间府属之青、静海二县,顺天府属武清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六)四年八月(1726年9月)析武清县还属于顺天府。(光绪《顺天府志》卷三十五)九年二月丙辰(1731年3月30日)升直隶州为府,同置附郭天津县,并降沧州直隶州为散州,与所属之南皮、盐山、庆云三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0三)
至清末,天津府领州一:沧。县六:天津(附郭)、青、静海、南皮、盐山、庆云。

河间府

清初袭明制,称河间府,属北直隶。领州二:景、沧。县十六:河间(附郭)、献、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兴济、静海、宁津、吴桥、东光、故城、南皮、盐山、庆云。(《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畿辅通志》卷十三)
顺治二年闰六月己巳(1645年8月16日)属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十六年七月戊子(1659年9月15日)裁兴济县并入青县。(《世祖实录》卷一二七)
雍正三年三月乙巳(1725年4月19日)裁天津卫改置天津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是年九月甲子(1725年11月4日)升天津州为直隶州,析青、静海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三十六)七年闰七月辛卯(1729年9月11日)升沧州为直隶州,析东光、南皮、庆云、盐山四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八十四)九年二月丙辰(1731年3月30日)析沧州直隶州属东光县还属于府。(《世宗实录卷一0三)
至清末,河间府领州一:景。县十:河间(附郭)、献、阜城、肃宁、任丘、交河、宁津、吴桥、东光、故城。

承德府

雍正元年十月乙卯(1723年11月6日)置热河直隶厅,无属领。(《世宗实录》卷十二)七年十月丁巳(1729年12月6日)析直隶厅属之东八沟地方置八沟直隶厅。(《世宗实录》卷八十七)十一年(1733年)改热河直隶厅为直隶州,并更名承德。(乾隆《热河志》卷五十五)
乾隆元年三月二十九日(1736年5月9日)析直隶州属之西土城子地置四旗直隶厅。(档·《乾隆元年三月二十九日朱批张廷玉题奏》)五年三月乙酉(1740年4月4日)析直隶州属之东塔子沟地置塔子沟直隶厅。(《高宗实录》卷一一二)七年二月初五日(1742年3月11日)复改承德直隶州为热河直隶厅。析直隶厅属之西地置喀喇河屯直隶厅。(档·《乾隆七年二月初五日朱批张廷玉题奏》)四十三年二月甲午(1778年3月1日)升热河直隶厅为承德府,降八沟直隶厅为平泉州,降喀喇河屯直隶厅为滦平县,降四旗直隶厅为丰宁县,降三座塔直隶厅为朝阳县,降塔子沟直隶厅为建昌县,降乌兰哈达直隶厅为赤峰县,一并来属。(《高宗实录》卷一0五0)
光绪二年四月十一日(1876年5月5日)于围场二道沟地置围场厅来属。(《德宗实录》卷五十二)六年(1880年)移围场厅治于克勒沟。(《河北省行政区沿革表》页260)二十九年四月甲午(1903年5月6日)升朝阳县为朝阳府,析建昌县往属之。(《德宗实录》卷五一四)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06年1月22日)析围场厅往属于宣化府。(档·《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朱批袁世凯奏折》)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年3月17日)升赤峰县为赤峰直隶州。(档·《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会议政务处议复折》)
宣统元年十二月十啊迹龋裕担啤剿取迹龋浴秸(1910年1月28日)于唐三营地置隆化县来属。(《清代地理沿革表》页十三)三年闰六月初五日(1911年7月30日)析宣化府属之围场厅还属于府(档·《宣统三年闰六月初五日朱批溥颋奏折》)
至清末,承德府领州一:平泉。厅一:围场。县三:滦乎、隆化、丰宁。

朝阳府

乾隆五年三月乙酉(1740年4月4日)于塔子沟地置塔子沟直隶厅。(《高宗实录》卷一一二)三十九年五月癸酉(1774年6月29日)析厅东境置三座塔直隶厅。(《高宗实录》卷九五九)四十三年二月甲午(1778年3月1日)降塔子沟直隶厅为建昌县,三座塔直隶厅为朝阳县,均往属于承德府。(《高宗实录》卷一0五0)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甲午(1903年5月6日)升朝阳县为朝阳府,析承德府属建昌县,与新置之阜新、建平三县一并来属。(《德宗实录》卷五一四)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年3月17日)于库街地置绥东县来属。(档·《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宣统二年二月癸巳(1910年3月29日)阜新县治自鄂尔土板徙治水泉。(《宣统政纪》卷三十
至清末,朝阳府领县四:建昌、阜新、建平、绥东。

赤峰直隶州

乾隆三十九年五月癸酉(1774年6月29日)于八沟直隶厅北境置乌兰哈达直隶厅。(《高宗实录》卷九五九)四十三年二月甲午(1778年3月1日)降直隶厅为赤峰县,往属于承德府。(《高宇实录》卷一0五0)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年3月17日)升赤峰县为直隶州,并置开鲁、林西二县来属。(档·《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赤峰直隶州领县二:开鲁、林西。

宣化府

清初袭明制,称宣府镇,领卫十五:宣府左、宣府右、宣府前、万全右、怀安、万全左、保安右、蔚州、怀来、保安、延庆右、开平、龙门、永宁、延庆左。所六:兴和、云州、龙门、长安、美峪、广昌。其中蔚州、延庆左、保安、永宁四卫、美峪、广昌二所散见于各州县。属北直隶。(《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页七七八、《雍正会典净卷一一六)
顺治二年闰六月己巳(1645年8月16日)属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七年九月己未(1650年10月3日)裁保安右;延庆右二卫入怀来卫,延庆左卫入永宁卫。(《世祖实录》卷五)十年(1653)裁宣府左、右二卫、兴和一所入宣府前卫。(康熙《畿辅通志》卷二)十一年(1654年)裁美峪所入保安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十六年十月戊戌(1659年11月24日)裁龙门所入龙门卫,裁长安、云州二所。(《世祖实录》卷一二九)十八年(1661年)裁广昌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十六日(1693年4月21日)裁宣府镇改置宣化府,裁宣府前卫置府之附郭宣化县、裁万全右卫置万全县、裁怀安卫置怀安县、裁蔚州卫置蔚县、裁怀来卫置怀来县、裁龙门卫置龙门县,并于赤城堡置赤城县,顺圣西城地置西宁县,降延庆、保安二直隶州为散州,一并属宣化府。裁开平卫入赤城县、永宁卫入延庆州、保安卫入怀来县、万全左卫入怀安县。(《圣祖实录》卷一五八)
雍正六年四月丙午(1728年6月3日)析山西省大同府属之蔚州来属(咳世宗实录》卷六十八)
乾隆二十二年三月乙亥(1757年4月25日)裁蔚县并入同城之蔚州。(《高宗实录》卷五三四)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06年1月22日)析承德府属之围场厅来属。(档·《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朱批袁世凯奏折》)
宣统三年闰六月初五日(1911年7月30日)围场厅还属于承德府。(档·《宣统三年闰六月初五朱批溥颋奏折》)
至清末,宣化府领州三:延庆、保安、蔚。县七:宣化(附郭)、万全、怀安、西宁、怀来、龙门、赤城。

张家口直隶厅

雍正二年七月十三日(1724年8月31日)于张家口下堡城内置张家口直隶厅。(《世宗实录》卷四、乾隆《口北三厅志》卷一)
至清末,张家口直隶厅无属领。

独石口直隶厅

雍正十二年九月初六日(1734年10月2日)于独石口城置独石口直隶厅。(乾隆《口北三厅志》卷四)
至清末,独石口直隶厅无属领。

多伦诺尔直隶厅

雍正十年七月十四日(1732年9月2日)置多伦诺尔直隶厅。(乾隆《口北三厅志》卷一、卷四)
至清末,多伦诺尔直隶厅无属领。

附:沧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沧州,属河间府。(《康熙会典》卷十八)
雍正七年闰七月辛卯(1729年9月11日)升沧州为直隶州,析河间府属之南皮、庆云、盐山、东光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四)九年二月丙辰(1731年3月30日)降为散州,与其所属南皮、庆云、盐山三县一并往属于天津府;东光县还属于河间府。(《世宗实录净卷一0三)

附:晋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晋州,属真定府(后改正定府)。(《康熙会典》卷十八)
雍正二年六月丙申(1724年8月13日)升晋州为直隶州,析正定府属之无极、藁城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一)十二年三月甲辰(1734年5月1)降为散州,与所属二县还属于正定府。(《世宗实录》卷一四一)

附:延庆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延庆直隶州,属北直隶。领县一:永宁县。(《康熙会典》卷十八)
顺治二年闰六月己巳(1645年8月16日)属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十六年七月戊子(1969年9月15日)裁永宁县入州。(《世宗实录》卷一二七)
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十六日(1693年4月21日)降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宣化府。(《世宗实录》卷一五八)

附:保安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保安直隶州,属北直隶,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诤卷十七页七七0)
顺治二年闰六月己巳(1645年8月16日)属直隶。(《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十六日(1693年4月21日)降为散州,往属于宣化府。(《圣祖实录》卷一五八)

附:四旗直隶厅

乾隆元年三月二十九日(1736年5月9日)置直隶厅,无属领。(档·《乾隆元年三月二十九日朱批张廷玉题奏})四十三年二月甲午(1778年3月1)降直隶厅为丰宁县,往属于承德府。(《高宗实录》卷一0五0)

附:八沟直隶厅

雍正七年十月丁巳(1729年12月6日)置八沟直隶厅,无属领。(《世宗实录》卷八十七)
乾隆三十九年五月癸酉(1774年6月29日)析厅北地置乌兰哈达直隶厅。(《高宗实录》卷九五九)四十三年二月甲午(1778年3月1日)降直隶厅为平泉州,往属于承德府。(《高宗实录》卷一0五0)

附:塔子沟直隶厅

乾隆五年三月己酉(1740年4月4日)置塔子沟直隶厅,无属领。(《高宗实录》卷一一二)四十三年二月甲午(1778年3月1日)降直隶厅为建昌县,往属于承德府。(《高宗实录》卷一0五0)

附:喀喇河屯直隶厅

乾隆七年二月初五日(1742年3月11日)置喀喇河屯直隶厅,无属领。(档·《乾隆七年二月初五朱批张廷玉题奏》)四十三年二月甲午(1778年3月1日)降直隶厅为滦平县,往属于承德府。

附:三座塔直隶厅

乾隆三十九年五月癸酉(1774年6月29日)置三座塔直隶厅,无属领。(《高宗实录》卷九五九)四十三年二月甲午(1778年3月1日)降直隶厅为朝阳县,往属于承德府。(《高宗实录》卷一0五0)

卫所

清初袭明制,直隶省境内置卫六十三:定边、通州、通州右、通州左、神武中、武清、兴州中屯、营州前屯、兴州后屯、营州后屯、密云中、密云后、蓟州、镇朔、营州左屯、营州右屯、遵化、忠义中、东胜右、兴州左屯、兴州前屯、营州中屯、保定左、保定右、保定中、保定前、保定后、茂山、天津、天津左、天津右、河间、大同中屯、沈阳中屯、真定、神武右、定州、永平、东胜左、卢龙、兴州右屯、抚宁、开平中屯、山海、宣府左、宣府右、宣府前、万全右、怀安、万全左、保安右、蔚州、怀来、保安、延庆右、开平、龙门、永宁、延庆左、延庆、涿鹿、涿鹿中、涿鹿左。所十七:梁城、渤海、宽河、白羊口、镇边城、紫荆关、倒马关、沧州、顺德、兴和、广昌、平定、龙门、四海冶、长安、云州、美峪。(《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十八、《大明官制》卷一、《雍正会典》卷十六)
顺治元年(1644年)裁沈阳中屯一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七年九月己未(1650年10月3日)裁保安右、延庆右、延庆左等三卫,四海冶一所。(《世祖实录》卷五十)九年(1652年)裁武清、营州左屯、涿鹿中、涿鹿左等四卫,顺德一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是年六月丁未(1652年7月12日)裁定边、通州右、神武中、保定中、保定前、保定后、兴州中屯、营州后屯、密云后、镇朔、营州右屯、东胜右、天津左、天津右、神武右、东胜左、卢龙、兴州右屯、抚宁等十六卫,渤海、宽河、白羊口、镇边城、平定等五所。(《世祖实录》卷六十五)是年十一月戊寅(1652年12月10日)裁通州、营州前屯、兴州左屯、兴州前屯、营州中屯等五卫。(《世祖实录》卷七十)十年(1653年)裁宣府左、右二卫,兴和一所。(康熙《畿辅通志》卷二)十一年七月甲午(1654年8月18)裁开平中屯一卫,美峪一所。(《世祖实录》卷八十五)十二年五月甲辰(1655年6月24日)裁茂山、兴州后屯、大同中屯等三卫,紫荆关、倒马关二所。(《世祖实录》卷九十一)十六年(1659年)裁蓟州、定州、遵化等三卫,沧州、长安、云州等三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是年十月戊戌(1659年11月24日)裁龙门所。(《世祖实录》卷一二九)十八年(1661年)裁广昌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康熙三年(1664年)裁密云中卫;六年(1667年)裁忠义中卫;十二年(1673年)裁通州左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二十七年十月戊申(1688年11月1)裁保定左、保定右、涿鹿、河间、真定、永平等六卫。(《康熙朝东华录》卷四十三)三十二年三月十六日(1693年4月21日)裁宣府前、万全右、怀安、万全左、蔚州、怀来、保安、开平、龙门、永宁十卫。(《世祖实录》卷一五八)
雍正三年三月乙巳(1725年4月19日)裁天津卫、梁城所。(《世宗实录》卷三十)四年三月癸巳(1726年4月2日)复置梁城所。(《世宗实录》卷四十二)九年二月丙辰(1731年3月30日)寻裁梁城所。(《世宗实录》卷一0三)
乾隆二年三月初七日(1737年4月6日)裁山海卫。(档·《乾隆二年三月初七朱批李卫题奏》)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1761年5月27日)裁延庆卫。(档·《乾隆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朱批傅恒题奏》)

通永道
原为通蓟兵备道,领顺天府属通州、三河、武清、宝坻、蓟州、遵化、丰润、玉田等八州县事宜。道治通州。(雍正《畿辅通志》卷六十)
康熙八年六月丙子(1669年7月12日)改道名为通永道,兼辖永平一府。(《圣祖实录》卷三十)
雍正四年(1726年)改为河道,其所领一府,八州县往属霸昌道。(雍正《畿辅通志》卷六十)十一年十月甲寅(1733年11月7日)复改河道为通永道,析霸昌道属之永平一府及其八州县一并还属通永道。(《世宗实录》卷一三六)
乾隆八年七月十一日(1743年8月29日)置遵化直隶州来属。(档·《乾隆八年七月十一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1904年12月21日)裁霸昌道,析其所领顺天府之西、南、北三路厅来属。(档·《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朱批袁世凯奏折》)
至清末,通永道领府二:顺天、永平。直隶州一:遵化。仍治通州。

大顺广道

清袭明制,称大名道,领大名、广平、顺德三府,治大名府。(雍正《畿辅通志》卷六十)
雍正四年(1726年)改为清河道,徙治保定府,无属领。(雍正《畿辅通志》卷六十)十一年十月甲寅(1733年11月7日)复置大顺广道,治大名府,辖大名、顺德、广平三府。(《世宗实录》卷一
至清末,大顺广道领府三:大名、顺德、广平。仍治大名府。

清河道

雍正四年(1726年)改大名道为清河道,治保定府。无属领。(雍正《畿辅通志》卷六十)十一年十月甲寅(1733年11月7日)析保定、正定二府、易、冀、赵、深、晋、定六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三六)十二年三月甲辰(1734年5月1日)降晋州直隶州为散州。(《世宗实录》卷一四一)
至清末,清河道领府二:保定、正定。直隶州五:易、冀、赵、深、定。仍治保定府。

天津道

清袭明制,称天津道,治天津卫。(光绪《畿辅通志》卷六)
雍正四年(1726年)改为河道。十一年十月甲寅(1733年11月7日)复设天津道。辖天津、河间二府。(《世宗实录》卷一三六)领府二:天津、河间。
至清末,天津道仍领府二。仍治天津府。

热河道

乾隆五年(1740年)置。析霸昌道属承德一直隶州,四旗、八沟、塔子沟三直隶厅来属,治承德州。(光绪《畿辅通志》卷六)七年二月初五日(1743年3月11日)置喀喇河屯直隶厅来属。(档·《乾隆七年二月初五朱批张廷玉题奏》)三十九年五月癸酉(1774年6月29日)置乌兰哈达、三座塔二直隶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九五九)四十三年二月甲午(1778年3月1日)升承德直隶州为府,降四旗、八沟、塔子沟、喀喇河屯、乌兰哈达、三座塔等六直隶厅为州县。至此,仅领承德一府。(《高宗实录》卷一0五0)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甲午(1903年5月6日)置朝阳府来属。(《德宗实录》卷五一四)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年3月17日)置赤峰直隶州来属。(档·《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热河道领府二:承德、朝阳。直隶州一:赤峰。仍治承德府。

口北道

清袭明制,称口北道,领宣府一镇。治宣府镇。(雍正《畿辅通志》卷六十)
康熙元年八月己未(1662年9月30日)裁怀隆道,其所属保安、延庆二直隶州来属。(《圣祖实录》卷七)三十二年三月十六日(1693年4月21日)改宣府镇为宣化府,降保安、延庆二直隶州为散州。领宣化一府。(《圣祖实录》卷一五八)
雍正二年七月十三日(1724年8月31日)置张家口直隶厅来属。(《世宗实录》卷四)十年七月十四日(1732年9月2日)置多伦诺尔直隶厅来属。(乾隆《口北三厅志》卷一)十二年九月初六日(1734年10月2日)置独石口直隶厅来属。(乾隆《口北三厅志》卷四)
至清末,口北道领府一:宣化。直隶厅三:张家口、多伦诺尔、独石口。仍治宣化府。

附:霸昌道

康熙八年六月丙子(1669年7月12日)霸易、昌密二道并为霸昌道,治昌平州。领顺天府属大兴等十九州县。(后置之西、南、北三路厅)(《圣祖实录》卷三十)
雍正元年十月乙卯(1723年11月6日)置热河直隶厅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二)四年(1726年)通永道属永平一府、顺天府东路一厅来属。(雍正《畿辅通志》卷六十)七年十月丁巳(1729年12月6日)置八沟直隶厅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七)十一年(1733年)改热河直隶厅为承德直隶州。(乾隆《热河通志》卷五十五)是年十月甲寅(1733年11月7日)永平一府、顺天府东路一厅还属通永道。(《世宗实录》卷一三六)乾隆元年三月二十九日(1736年5月9日)置四旗直隶厅来属。(档·《乾隆元年三月二十九日朱批张廷玉题奏》)五年(1740年)析道属承德一直隶州、四旗、八沟二直隶厅往属热河道。(光绪《畿辅通志》卷六)至此,领顺天府属西、南、北三厅。仍治昌平州。
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1904年12月21日)裁霸昌道,其所领三厅往属通永道。(档·《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朱批袁世凯奏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7 22:40:47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03-27
山西省

清初袭明制,称山西省。领府五:太原、平阳、潞安、大同、汾州。直隶州三:泽、辽、沁。省会太原府。(《康熙合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平定、忻、代、保德,解、绛、蒲、吉、隰等九州为直隶州。三年五月甲子(1725.7.7)置宁武、朔平二府。六年四月壬午(1728.5.10)升泽、蒲二直隶州为府。
乾隆四年(1739)置绥远城直隶厅。六年(1741)升归化城(同知)厅为直隶厅。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1760.10.22)置和林格尔、清水河、归化城(通判)、托克托城、萨拉齐五直隶厅。二十九年九月初五日(1764.9.30)裁归化城通判厅并入归化城同知厅。三十六年十二月戊寅(1772.1.16)升霍州为直隶州;降吉州直隶州为散州。
光绪十年(1884)升丰镇、宁远二厅为直隶厅。二十八年十月壬辰(1902.11.5)置五原、陶林、武川、兴和四直隶厅。三十三年三月丙申(1907.4.17)置东胜直隶厅。
至清末,山西省领府九:太原、汾州、潞安、泽州、平阳、蒲州、大同、宁武、朔平。直隶州十:辽、沁、平定、霍、隰、绛、解、保德、代、忻。直隶厅十三:归化城、绥远城、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城、萨拉齐、丰镇、宁远、五原、陶林、武川、兴和、东胜。省会太原府。

太原府

清初袭明制,称太原府,属山西省,为山西省省会。领州五:岢岚、保德、平定、代、忻。县二十:阳曲(附郭)、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沟、交城、文水、岚、兴、河曲、盂、寿阳、乐平、五台、繁峙、崞、静乐、定襄、清源。(《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保德州为直隶州,析河曲、兴二县往属之;升平定州为直隶州,析盂、寿阳、乐平三县往属之;升代州为直隶州,析五台、繁峙、崞三县往属之;升忻州为直隶州,析静乐、定襄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十九)八年七月戊寅(1730.8.24)析保德直隶州属之兴县还属于府。(《世宗实录》卷九十六)
乾隆二十八年八月丁未(1763.9.29)裁清源县并入徐沟县。(《高宗实录》卷六九三)
至清末,太原府领州一:岢岚。县十:阳曲(附郭)、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沟、交城、文水,岚、兴。

汾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汾州府,属山西省。领州一:永宁。县七;汾阳(附郭)、孝义、平遥、介休、石楼、临县、宁乡。(《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至清末,汾州府仍领州一、县七。

潞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潞安府,属山西省。领县八:长治(附郭)、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黎城、平顺。(《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乾隆二十九年(1764)裁平顺县并入潞城、壶关、黎城三县。(乾隆《潞安府志》卷三)
至清末,潞安府领县七:长治(附郭)、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黎城。

泽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泽州直隶州,属山西省。领县四: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六年四月壬午(1728.5.10)升直隶州为府,置府之附郭凤台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六十八)
至清末,泽州府领县五:凤台(附郭)、高平、阳城、陵川、沁水。

辽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辽州直隶州,属山西省。领县二:和顺、榆社。(《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至清末,辽州直隶州仍领县二。

沁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沁州直隶州,属山西省。领县二:沁源、武乡。(《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至清末,沁州直隶州仍领县二。

平定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平定州,属太原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为直隶州,析太原府属之盂、寿阳、乐平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九)
嘉庆元年六月己丑(1796.7.19)裁乐平县并入平定直隶州。(《仁宗实录》卷六)
至清末,平定直隶州领县二;盂、寿阳。

平阳府

清初袭明制,称平阳府,属山西省。领州六:吉、蒲、霍、隰、绛、解。县二十八:临汾(附郭)、襄陵、洪洞、浮山、太平、岳阳、曲沃、翼城、汾西、乡宁、临晋、荣河、猗氏、万泉、赵城、灵石、大宁、永和、蒲、河津、闻喜、稷山、绛、安邑、夏、平陆、芮城、垣曲。(《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吉州为直隶州,析乡宁、蒲二县往属之;升蒲州为直隶州,析临晋、荣河、猗氏、万泉四县往属之;升隰州为直隶州,析大宁、永和、汾西三县往属之;升绛州为直隶州,析襄陵、太平、河津、稷山四县往属之;升解州为直隶州,析安邑、夏、平陆、芮城、垣曲五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十九)七年十二月壬寅(1730.1.20)析闻喜、绛二县往属于绛州直隶州,同析绛州直隶州属襄陵、太平二县还属于府。(《世宗实录》卷八十九)九年九月丁亥(1731.10.27)析隰州直隶州属之汾西县还属于府。(《世宗实录,卷一一0)
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戊寅(1772.1.16)升霍州为直隶州,析赵城、灵石二县往属之;降吉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原领之乡宁县一并还属于府。(《高宗实录》卷八九八)
至清末,平阳府领州一:吉。县十:临汾(附郭)、襄陵、洪洞、浮山、太平、岳阳、曲沃、翼城、汾西、乡宁。

蒲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蒲州,属平阳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蒲州为直隶州,析平阳府属之临晋、荣河、猗氏、万泉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九)六年四月壬午(1728.5.10)升直隶州为府,置永济县为府之附郭首邑。(《世宗实录》卷六十八)七年十一月己丑(1730.1.7)于临晋县属之虞乡镇分置虞乡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
至清末,蒲州府领县六;永济(附郭)、临晋、荣河、猗氏、万泉、虞乡。

霍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霍州,属平阳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戊寅(1772.1.16)升为直隶州,析平阳府属之赵城、灵石二县来属。(《高宗实录》卷八九八)
至清末,霍州直隶州领县二:赵城、灵石。

隰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隰州,属平阳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为直隶州,析平阳府属之大宁、永和、汾西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九)九年九月丁亥(1731-10.27)析汾西县还属于平阳府,析吉州直隶州属之蒲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一0)
至清末,隰州直隶州领县三:大宁、永和、蒲。

绛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绛州,属平阳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为直隶州,析平阳府属之太平、襄陵、河津、稷山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九)七年十二月壬寅(1730.1.20)析襄陵、太平二县还属于平阳府,析平阳府属之绛、闻喜二县,解州直隶州属之垣曲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
至清末,绛州直隶州领县五:河津、稷山、绛、闻喜、垣曲。

解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解州,属平阳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为直隶州,析平阳府属之安邑、夏、平陆、芮城、垣曲五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九)七年十二月壬寅(1730.1.20)析垣曲县往属于绛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
至清末,解州直隶州领县四:安邑、夏、平陆、芮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7 22:46:42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03-27
(续楼上)
大同府

清初袭明制,称大同府,属山西省。领州四:浑源、应、朔、蔚。县七:大同(附郭)、怀仁、山阴、广灵、灵丘、马邑、广昌。(《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顺治五年(1648)徙府治于阳和城,并改府名为阳和府;徙大同县治于西安堡。八年(1651)复徙大同府与大同县治于故城,复改府名大同。(顺治《云中郡志》卷三、雍正《阳高县志)卷一)
雍正元年八月癸亥(1723.9.15)置归化城同知厅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三年五月甲子(1725.7.7)置阳高、天镇二县来属,析朔州、马邑县往属于朔平府。(《世宗实录》卷三十二)六年四月丙午(1728.6.3)析蔚州往属于直隶省之宣化府。(《世宗实录》卷六十八)七年三月乙丑(1729.4.18)析归化城同知厅往属于朔平府。(《世宗实录》卷七十九)十一年十一月癸卯(1733.12.31)析广昌县往属于直隶省属之易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一三七)十二年四月乙卯(1734.5.12)于直隶省之张家口厅辖地置丰川卫、镇宁所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二)
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751.1.15)裁丰川卫、镇宁所,于卫地置丰镇厅来属。(档·《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朱批傅恒题本》)二十三年八月癸酉(1758.9.21)徙丰镇厅治于衙门口。(《高宗实录》卷五六九)。
光绪十年(1884)升丰镇厅为直隶厅。(光绪《山西通志》卷三十)
至清末,大同府领州二:浑源、应。县七:大同(附郭)、怀仁、山阴、广灵、灵丘、阳高、天镇。

宁武府

清初袭明制,称宁武所。(《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
雍正三年五月甲子(1725.7.7)裁所置宁武府,并置宁武县为府之附郭县;置偏关、五寨、神池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二)
至清末,宁武府领县四:宁武(附郭)、偏关、五寨、神池。

朔平府

清初袭明制,称大同右卫。(《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页一八五六)
顺治七年十月癸卯(1650.11.16)裁同城之玉林卫入,并改名右玉卫。(《世祖实录》卷五十)
雍正三年五月甲子(1725.7.7)裁右玉卫置朔平府,置右玉县为府之附郭;裁左云卫置左云县,裁平鲁卫置平鲁县;另析大同府属之朔州、马邑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二)七年三月乙丑(1729.4.18)析大同府属之归化城同知厅来属。(《世宗实录》卷七十九)十二年四月乙卯(1734.5.12)于亦不汉契地置宁朔卫,后营子地置怀远所俱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二)
乾隆六年(1741)升归化城(同知)厅为直隶厅。(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八)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751.1.15)裁宁朔卫、怀远所,于卫地置宁远厅来属。(档·《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朱批傅恒题奏》)
嘉庆元年六月乙丑(1796.7.19)裁马邑县并入朔州(《仁宗实录》卷六)
光绪十年(1884)升宁远厅为直隶厅。(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八)
至清末,朔平府领州一:朔。县三:右玉(附郭)、左云、平鲁。

保德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保德州,属太原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为直隶州,同析太原府属之河曲、兴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九)八年七月戊寅(1730.8.24)析兴县还属于太原府。(《世宗实录》卷九十六)
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初一日(1762.9.18)徙河曲县治于河保。(档·《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初一朱批朗德题奏》)
至清末,保德直隶州领县一:河曲。

代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代州,属太原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为直隶州,析太原府属之五台、繁峙、崞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九)
至清末,代州直隶州仍领县三。

忻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忻州,属太原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为直隶州,析太原府属之静乐、定襄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九)
至清末,忻州直隶州仍领县二。

归化城直隶厅

雍正元年八月癸亥(1723.9.15)置归化城同知厅,属大同府。(《世宗实录》卷十)七年三月乙丑(1729.4.18)往属于朔平府。(《世宗实录》卷七十九)
乾隆六年(1741)升为直隶厅。无属领。(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八)二十九年九月初五日(1764.9.30)裁同城之归化城理事通判厅入。(档·《乾隆二十九年九月初五日朱批和其秉衷奏折》)。
至清末,归化城直隶厅仍无领属。

绥远城直隶厅

乾隆四年(1739)置直隶厅。无属领。(《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七三)
至清末,绥远城直隶厅仍无属领。

和林格尔直隶厅

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1760.10.22)于和林格尔地置直隶厅。无属领。(档·《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朱批归宣光题奏》)
至清末,和林格尔直隶厅仍无属领。

清水河直隶厅

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1760.10.22)于清水河地置直隶厅。无属领。(档·《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朱批归宣光题奏》)
至清末,清水河直隶厅仍无属领。

托克托城直隶厅

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1760.10.22)于托克托城地置直隶厅,无属领。(档·《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朱批归宣光题奏》)
至清末,托克托城直隶厅仍无属领。

萨拉齐直隶厅

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1760.10.22)于萨拉齐地置直隶厅,无属领。(档·《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朱批归宣光题奏》)
至清末,萨拉齐直隶厅仍无属领。

丰镇直隶厅

雍正十二年四月乙卯(1734.5.12)于直隶省之张家口厅辖地高庙子地置丰川卫,于衙门口置镇宁所,一并属大同府。(《世宗实录》卷一四;)
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751.1.15)裁卫、所,于卫地置丰镇厅,仍属大同府。(档·《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朱批傅恒题奏》)二十三年八月癸酉(1758.9.21)徙厅治于衙门口地。(《高宗实录》卷五六九)
光绪十年(1884)升为直隶厅,无属领。(光绪《山西通志》卷三十)
至清末,丰镇直隶厅仍无属领。

宁远直隶厅

雍正十二年四月乙卯(1734.5.12)于亦不汉契设宁朔卫,于后营子设怀远所,俱属朔平府。(《世宗实录》卷一四二)
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751.1.15)裁卫、所,于卫地置宁远厅,仍属朔平府。(档·《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朱批傅恒题奏》)
光绪十年(1884)升为直隶厅,无属领。(光绪《山西通志》卷三十)
至清末,宁远直隶厅仍无属领。

五原直隶厅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壬辰(1902.11.5)于萨拉齐直隶厅属之大余太地方置五原直隶厅。(档·《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朱批赵尔巽奏折》《德宗实录》卷五0六)三十年八月初八日(1904.9.18)徙厅治于兴盛旺。无属领。(档·《光绪三十年八月初八日朱批张曾耿奏折》)
至清末,五原直隶厅仍无属领。

陶林直隶厅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壬辰(1902.11.5)于宁远厅属之科布尔地置陶林直隶厅,无属领。(档·《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朱批赵尔巽奏折》,《德宗实录》卷五0六)
至清末,陶林直隶厅仍无属领。

武川直隶厅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壬辰(1902.11.5)于归化城厅属公滚城置武川直隶厅,无属领。(档·《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朱批赵尔巽奏折》《德宗实录》卷五0六)
至清末,武川直隶厅仍无属领。

兴和直隶厅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壬辰(1902.11.5)于丰镇厅属二道河地置直隶厅,无属领。(档·《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朱批赵尔巽奏折》《德宗实录》卷五0六)
至清末,兴和直隶厅仍无属领。

东胜直隶厅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丙申(1907.4.17)于板素壕地(前明之东胜城地)置直隶厅,无属领。(《德宗实录》卷五七一)
至清末,东胜直隶厅仍无属领。

附:归化城直隶厅

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1760.10.22)于归化城直隶同知厅地,复置归化城直隶通判厅。以善岱厅协理通判所属内东坝等六十七村,昆都伦厅协理通判所属内板达尔什等八十六村来属。(档·《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朱批归宣光题奏》)无属领。二十九年九月初五日(1764.9.30)裁入归化城直隶同知厅。(档叫乾隆二十九年九月初五朱批和其秉衷奏折))
附:吉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吉州,属平阳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为直隶州,析平阳府属之乡宁、蒲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九》九年九月丁亥(1731.10.27)析蒲县往属于隰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一一0)
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戊寅(1772.1.16)降为散州,与所属之乡宁县一并还属于平阳府。(《高宗实录》卷八九八)

卫所

清初袭明制,山西省境内置卫二十三:大同左、云川、大同右、玉林、阳和、高山、大同前;大同后、天成、镇虏、安东中屯、威远、平鲁、太原左、太原右、太原前、振武、平阳、镇西、潞州、沈阳中护、汾州、宁山。所十三:八角、保德、沁州、怀仁、宁化、雁门、偏头关、宁武、老营堡、蒲州、井坪、山阴、马邑。(《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四十四、《明史》卷九十)
顺治七年十月癸卯(1650.11.16)裁云川卫入大同左卫,寻改卫名为左云卫;裁玉林卫入大同右卫,寻改名为右玉卫;裁高山卫入阳和卫,寻改卫名为阳高卫;裁大同后卫入大同前卫;裁镇虏卫入天成卫,寻改卫名为天镇卫。(《世祖实录》卷五十)十一年(1654)裁威远、太原右二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十五年十月壬午(1658.11.13)裁镇西、汾州二卫,八角一所。((世祖实录》卷一二一)十六年(1659)裁安东中屯、潞州、沈阳中护、宁山等四卫,保德、沁州、怀仁、山阴、马邑等五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雍正三年五月甲子(1725.7.7)裁左云卫置左云县,裁右玉卫置右玉县,裁阳高卫置阳高县,裁天镇卫置天镇县,裁平鲁卫置平鲁县;并裁太原左、太原前、大同前、振武、平阳等五卫,宁化、雁门、老营堡、蒲州、井坪等五所:同裁偏头关所置偏关县,裁宁武所置宁武府。(《世宗实录》卷三十二)十二年四月乙卯(1734.5.12)于高庙子地置丰川卫,于亦不汉契地置宁朔卫,于衙门口地置镇宁所,于后营子地置怀远所。(《高宗实录》卷一四二)
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751.1.15)裁宁朔卫、怀远所置宁远厅;裁丰川卫、镇宁所置丰镇厅。(档·《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朱批傅恒题奏》)

冀宁道

清初袭明制,称冀宁道,领太原一府,泽、辽、沁三直隶州,治太原府。(康熙《山西通志》卷十七)
康熙四年(1665)裁冀南道,析其所领之汾州、潞安二府来属。(康熙《山西通志》卷十七)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平定州为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九)六年四月壬午(1728.5.10)升泽州直隶州为府,仍属道。(《世宗实录》卷六十八)
至清末,冀宁道领府四:太原、泽州、汾州、潞安。直隶州三;辽、沁、平定。仍治太原府。

河东道

清初袭明制,称河东道,领平阳一府,治平阳府属蒲州。(康熙《山西通志》卷十七)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隰、绛、解、蒲、吉五州为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九)六年四月壬午(1728.5.10)升蒲州直隶州为府,仍属道。(《世宗实录》卷六十八)
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戊寅(1772.1.16)降吉州为散州,升霍州为直隶州来属。(《高宗实录》卷八九八)
嘉庆十二年(1807)徙道治于解州直隶州属安邑县之运城。(《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三至清末,河东道领府二:平阳、蒲州。直隶州四:隰、降、解、霍。仍治安邑县之运城。

雁平道

清初袭明制,称冀北道,领大同一府,治大同府。(康熙《山西通志》卷七)
康熙四年(1665)裁冀北道。(康熙《山西通志》卷七)十年四月癸未(1671.5.10)于太原府属代州置雁平道,领大同一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五)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卯(1724.5.28)升保德、代、忻三州为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九)三年五月甲子(1725.7.?)置朔平、宁武二府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二)
至清末,雁平道领府三:大同、宁武、朔平。直隶州三:保德、代、忻。治代州直隶州。

归绥道

乾隆六年(1741)于归化城置道,析绥远城直隶厅与新置之归化城直隶同知厅来属。(光绪《山西通志》卷三十)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1760.10.22)置和林格尔、清水河、归化城(通判)、托克托城、萨拉齐五直隶厅来属。(档·《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朱批归宣光题奏》)二十九年九月初五日(1764.9.30)裁归化城通判厅入归化城同知厅。(档·《乾隆二十九年九月初五日朱批和其秉衷奏折》)
光绪十年(1884)升丰镇、宁远二厅为直隶厅来属。(光绪《山西通志》卷三十)二十八年十月壬辰(1902.11.5)置五原、陶林、武川、兴和四直隶厅来属。(档·《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朱批赵尔巽奏折》、《德宗实录》卷五0六)三十三年三月丙申(1907.3.18)置东胜直隶厅来属。(《德宗实录》卷五七一)
至清末,归绥道领直隶厅十三:归化城、绥远城、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城、萨拉齐、丰镇、宁远、五原、陶林、武川、兴和、东胜。仍治归化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7 22:47:46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4-03-31
内蒙古六盟、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套西二旗

哲里木盟
清初即为哲里木盟。盟内设旗六: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三七)
顺治五年(1648)置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后、郭尔罗斯前四旗。科尔沁右翼前、后二旗及扎赉特、杜尔伯特二旗附属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前、后二旗及郭尔罗斯前、后二旗附属科尔沁左翼中旗。(《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二七)
嘉庆十一年(1806)于科尔沁左翼后旗之昌图额勒克地置昌图厅,往属盛京之奉天府。(民国《奉天通志》卷五十七)
光绪三年十月戊申(1877.12.1)升昌图厅为昌图府,于科尔沁左翼后旗东梨树城地置奉化县;于东北之八家镇地置怀德县,一并往属盛京之昌图府。(《德宗实录》卷六十)六年六月壬寅(1880.7.12)于科尔沁左翼前旗东北康家屯地置康平县,往属盛京之昌图府。(《德宗实录》卷一一四)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1902.7。19)于科尔沁左翼中旗东南郑家屯地置辽源州,往属盛京之昌图府。(档·《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朱批奕勖奏折》)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1904.7.4)于科尔沁右翼前旗垦地之双流镇置洮南府,于哈拉乌苏地置开通县,于科尔沁右翼中旗东白城子地置靖安县,一并往属盛京之洮南府。(档·《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朱批增祺奏折》)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1.29)于扎赉特旗之莫勒冈子地置大赉直隶厅,属黑龙江。(档·《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三十一年八月甲子(1905.9.22)于科尔沁右翼前旗之解家堡地置安广县,往属盛京之洮南府。(《德宗实录》卷五四八)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1906.6.6)于杜尔伯特旗垦地置安达直隶厅,往属黑龙江。(档·《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宋批程德全奏折》)
宣统元年三月丙子(1909.5.16)于科尔沁右翼中旗之醴泉镇置醴泉县,往属奉天省之洮南府。(《宣统政纪》卷十一)二年八月甲戌(1910.9.6)于科尔沁右翼后旗东南叉干挠地置镇东县,往属奉天省洮南府。(《宣统政纪》卷四十)
至清末,哲里木盟领旗十:科尔沁右翼中、前、后、左翼中、前、后、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前、后旗。直属理藩院。

卓索图盟
清初即为卓索图盟。盟内设旗三,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三五、五三八)
顺治五年(1648)置土默特右翼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三五)
康熙四十四年(1705)置喀喇沁中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三八)
雍正七年十月丁巳(1729.12.6)于喀喇沁左翼旗地置八沟直隶厅,往属于直隶省。(《世宗实录》卷八十七)
乾隆五年三月己酉(1740.4.4)于喀喇沁中旗东境置塔子沟直隶厅,往属于直隶省。(《高宗实录》卷一一二)三十九年五月癸酉(1774.6.29)于土默特左翼旗西境置三座塔直隶厅,往属于直隶省。(《高宗实录》卷九五九)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甲午(1903.5.6)于土默特左翼旗东北境置阜新县,往属于直隶省之朝阳府。(《德宗实录》卷五一四)
至清末,卓索图盟领旗五:喀喇沁中、右、左翼、土默特左、右翼旗。直属理藩院。

昭乌达盟
清初即为昭乌达盟。盟内设旗四;敖汉、奈曼、翁牛特左、右翼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三五、五三九)
顺治元年(1644)置阿鲁科尔沁旗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三六)五年(1648)置巴林左、右翼、扎鲁特左、右翼四旗来属。(《蒙古游牧记》卷三)九年(1652)置克什克腾旗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三九)
康熙三年(1664)置喀尔喀左翼旗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0)
乾隆三十九年五月癸酉(1774.6.29)于翁牛特右翼旗东境地置乌兰哈达直隶厅,往属于直隶省。(《高宗实录》卷九五九)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甲午(1903.5.6)于敖汉旗东南境置建平县,往属于直隶省之朝阳府。(《德宗实录》卷五一四)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3.17)于奈曼旗东南境置绥东县,往属于直隶省之朝阳府;于巴林左翼旗西境地置林西县,于扎鲁特右翼旗南境地置开鲁县,一并往属于直隶省之赤峰直隶州。(档·《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昭乌达盟领旗十一:敖汉、奈曼、巴林左、右翼、扎鲁特左、右翼、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左、右翼、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直属理藩院。

锡林郭勒盟
清初即为锡林郭勒盟。盟内设旗四:乌珠穆沁右翼、苏尼特左、右翼、阿巴噶右翼。(《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0、五四一)
顺治三年(1646)置乌珠穆沁左翼旗,七年(1650)置浩齐特左翼旗,八年(1651)置阿巴噶左翼旗,十年(1653)置浩齐特右翼旗,一并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零、五四一)
康熙四年(1665)置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六年(1667)置阿巴哈纳尔右翼旗,一并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一)
至清末,锡林郭勒盟领旗十,乌珠穆沁左、右翼、浩齐特左、右翼、苏尼特左、右翼、阿巴噶左、右翼、阿巴哈纳尔左、右翼。直属理藩院。

乌兰察布盟
清初即为乌兰察布盟。盟内设旗一:四子部落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一)

顺治五年(1648)置乌喇特中、前、后翼三旗来属。十年(1653)置喀尔喀右翼旗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二、五四三)
康熙三年(1666)置茂明安旗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一)
至清末,乌兰察布盟领旗六: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中、前、后翼、喀尔喀右翼。直属理藩院。

伊克昭盟
清军入关前为鄂尔多斯部落。
顺治六年(1649)始置伊克昭盟,下设六旗:鄂尔多斯左翼中、前、后、右翼中、前、后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三)
雍正九年(1731)置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三)
至清末,伊克昭盟领旗七:鄂尔多斯左翼中、前、后、右翼中、前、后、前末旗。直属理藩院。

察哈尔
清初即为察哈尔部,分左、右二翼,设八旗;左翼正白、镶白、正蓝、镶黄、右翼正红、镶红、正黄、镶蓝。驻牧义州一带。
康熙十四年(1675)徙八旗于直隶宣化府、山西大同府边外。(《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九)
雍正二年七月十三日(1724.8.31)置张家口直隶厅,镶黄一旗、正黄半旗归直隶之张家口直隶厅管理。(乾隆《口北三厅志》卷一)十年七月十四日(1732.9.2)置多伦诺尔直隶厅,左翼四旗归直隶之多伦诺尔直隶厅管理。(乾隆《口北三厅志》卷三)十二年四月乙卯(1734.5.12)于山西朔平府置宁朔卫、怀远所,镶红、镶蓝二旗归其兼管理;于大同府置丰川卫、镇宁所,正黄、正红二旗事务归其兼管理。(《世宗实录》卷一四二)是年九月初六日(1734.10.2)置独石口直隶厅,与原设之多伦诺尔直隶厅共同兼管左翼四旗事务。(乾隆《口北三厅志》卷四)
至清末,部内仍设八旗。直属理藩院。

归化城土默特
清初即为归化城土默特部,下设旗二,土默特左、右翼。授二旗为都统衔领旗事务,(后改副都统)均属镇守绥远城将军辖。(《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九一)
雍正元年八月癸亥(1723.9.15)置归化城厅(后改直隶厅),二旗地划归山西大同府辖。(《世宗实录》卷十)后设口北六厅,始分旗地归六厅辖。
至清末,仍设土默特左、右二旗,属绥远城将军辖。

阿拉善厄鲁特旗
清初为蒙古厄鲁特部落,游牧于套西地。
康熙二十五年(1686)始定牧于阿拉善,称为阿拉善厄鲁特。三十六年(1697)始封多罗贝勒,掌旗事。称阿拉善厄鲁特旗。(《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九二)
直至清末,直属理藩院。

额济纳土尔扈特旗
清初即为土尔扈特一部。
康熙年间部族徙驻于额济纳河一带。四十三年(1704)始封固山贝子,掌旗事。称额济纳土尔扈特旗。(《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九二)
直至清末,直属理藩院。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4-03-31
奉天省

顺治元年五月,清军入关。是年八月丁巳(1644.9.22)清定都北京。改盛京为陪都,设内大臣、梅勒章京及八旗驻防。二年(1645)改内大臣为阿立哈大。三年五月癸亥(1646.6.30)改阿立哈大为盛京昂邦章京。十年十一月丙申(1653.12.23)于明辽东都司故地置辽阳府。十四年四月戊戌(1657.6.7)裁辽阳府,置奉天府府尹于盛京。
康熙元年(1662)改盛京昂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将军。三年六月甲午(1664.6.26)置广宁府。是年十二月壬午(1665.2.9)徙广宁府治于锦县,改名锦州府。四年六月己未(1665.7.16)改镇守辽东等处将军为镇守奉天等处将军。
乾隆十二年(1.747)改镇守奉天等处将军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是年二月壬戌(1747.3.12)盛京将军辖地被视之为盛京省。(《高宗实录》卷二八四)
光绪二年正月二十四日(1876.2.18)置兴京、凤凰二直隶厅。三年十月戊申(1877.12.1)置昌图府。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1902.7.19)置新民、海龙二府。三十年五月十一日(1904.7.4)置洮南府。三十一年十月癸卯(1905.10.31)改奉天府府尹为奉天府知府。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1906.12.13)置庄河直隶厅。三十三年三月己亥(1907.4.20)改镇守盛京等处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并增设奉天巡抚一员。至此,奉天正式建省。(《德宗实录》卷五七一)是年七月(1907.8)置法库门直隶厅。三十四年九月十二日(1908.10.6)置长白府。
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1909.5.5)升营口厅为直隶厅、兴京直隶厅为府。是年三月丙子(1909.5.16)置辉南直隶厅。
至清末,奉天省领府八:奉天、锦州、新民、兴京、长白、海龙、洮南、昌图。直隶厅五:法库门、营口、凤凰、庄河、辉南。

奉天府

顺治十年十一月丙申(1653.12.23)于明辽东都司故地设辽阳府,置府之附郭辽阳县;以故海城卫地置海城县来属。(《世祖实录》卷七十九)十四年四月戊戌(1657.6.7)于陪都盛京置奉天府;裁辽阳府,析其原领之辽阳、海城二县来属。(《世祖实录》卷一0九)
康熙元年七月壬辰(1662.9.3)于锦州地置锦县来属。(《圣祖实录》卷六)二年(1663)于旧宁远卫地置宁远州来属。(《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七一)三年六月甲午(1664.6.26)置府之附郭承德县;升辽阳县为辽阳州,仍属府;于盖州地置盖平县,于开原城置开原县,于故铁岭卫地置铁岭县,一并来属。并析府属宁远州、锦县往属于广宁府,(《圣祖实录》卷十二)
雍正四年十二月戊寅(1727.1.12)于宁古塔地置泰宁县,于白都讷地置长宁县,于船厂地置永吉州,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五十一)五年(1727)于复州地置复州厅来属。(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七年四月己亥(1729.5.22)裁泰宁县。(《世宗实录》卷八十)十一年七月甲午(1733.8.24)改复州厅为复州,并于金州地置宁海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三三)
乾隆元年七月初五日(1736.8.11)裁长宁县。(档·《乾隆元年七月初五日朱批张廷玉题奏》)十二年二月壬戌(1747.3.12)裁永吉州。(《高宗实录》卷二八四)二十八年四月初七日(1763.5.19)于兴京置兴京厅来属。(档·《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九日朱批礼图肯耀海奏折》)三十七年三月十六日(1772.4.18)于岫岩置岫岩厅来属。(档·《乾隆三十七年三月十六日朱批刘统勋题奏》)
嘉庆十一年(1806)于昌图额勒克地置昌图厅来属。(民国《奉天通志》卷五十七)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1813.4.27)于新民屯置新民厅来属。(档叫嘉庆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朱批富俊奏折》)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四日(1843.7.1)改宁海县为金州厅,仍属于府。(《奉天郡邑志》卷一)
同治五年十一月癸未(1867.1.3)于营口地置营口厅来属。(《穆宗实录》卷一九0)
光绪二年正月二十四日(1876.2.18)升兴京厅为直隶厅;改岫岩厅为岫岩州,往属于凤凰直隶厅。(档叫光绪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朱批崇实奏折》)三年十月戊申(1877.12.1)升昌图厅为昌图府。(《德宗实录》卷六十)五年闰三月庚寅(1880.5.7)于海龙城置海龙厅来属。(民国《奉天通志》卷四十五)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1902.7.19)升新民、海龙二厅为府;置附郭兴仁县来属。(档·《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朱批奕勖奏折》)三十一年十月癸卯(1905.10.31)改奉天府尹为奉天府知府,徙兴仁县于抚顺地方。(《德宗实录》卷五五0)三十二年七月丙午(1906.8.30)于阿司牛庄镇置辽中县,于法库门置法库门厅,一并来属。(《德宗实录》卷五六二)是年十月辛卯(1906.12.13)于本溪湖地置本溪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五六五)三十三年七月(1907.8)升法库门厅为直隶厅。(民国《奉天通志》卷五十七)三十四年五月初五日(1908.6.3)改兴仁县为抚顺县,并徙复州州治于瓦房店。(档·《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初五日朱批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折》)
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1909.5.5)升营口厅为直隶厅。(档·《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三年三月初三日(1911.4.1)裁附郭承德县。(档·《宣统三年三月初三日朱批锡良奏折》)
至清末,奉天府领厅一:金州。州二:辽阳、复。县七:海城、盖平、铁岭、开原、辽中、抚顺、本溪。

法库门直隶厅

光绪三十三年七月(1907.8)升奉天府属法库门厅为直隶厅。(民国《奉天通志》卷五十
至清末,法库门直隶厅无属领。

锦州府

康熙三年六月甲午(1664.6.26)于广宁协领地置广宁府,置广宁县为府治;析奉天府属之宁远州、锦县来属。(《圣祖实录》卷十二)是年十二月壬午(1665.2.9)徙府治于锦县,改名为锦州府。(《圣祖实录》卷十三)
雍正十一年七月甲午(1733.8.24)于义州巡检地置义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三三)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1902.7.19)析宁远州西境地,于中后所置绥中县来属。(档·《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朱批奕勖奏折》)三十二年七月丙午(1906。8。30)析锦县西境地,于江家屯置江家屯厅来属。(《德宗实录》卷五六二)是年九月初一(1906.10.18)改江家屯厅为锦西厅。(档·《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初一朱批赵尔巽奏折》)是年十月二十八日(1906.12.13)析广宁县属盘山之盘蛇驿、双台镇地置盘山厅来属。(档·《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朱批赵尔巽奏折》)
宣统三年三月初三日(1911.4.1)裁附郭锦县。(档·《宣统三年三月初三日朱批锡良奏折》)
至清末,锦州府领厅二:锦西、盘山。州二:宁远、义。县二:广宁、绥中。

新民府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1902.7.19)升奉天府属之新民厅为府;析锦州府属之广宁县东境及奉天府属之鹞鹰河下小黑山地置镇安县,于养息牧场垦地彰武台门西北之横道子地置彰武县。一并来属。(档·《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朱批奕勖奏折》)
至清末,新民府领县二:镇安、彰武。

营口直隶厅

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1909.5.5)升奉天府属营口厅为直隶厅。(档·《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营口直隶厅无属领。

凤凰直隶厅

光绪二年正月二十四日(1876.2.18)于凤凰巡检地置凤凰直隶厅;于大东沟地置安东县,改奉天府属岫岩厅为州,一并来属。(档·《光绪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朱批崇实奏折》)三年正月十一日(1877.2.23)于宽甸地置宽甸县来属。(档·《光绪三年正月十一日朱批崇厚题奏》)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1906.12.13)析岫岩州属之庄河地置庄河直隶厅。(档·《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朱批赵尔巽奏折》)
至清末,凤凰直隶厅领州一:岫岩。县二:安东、宽甸。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4-03-31
兴京府

光绪二年正月二十四日(1876.2.18)升奉天府属之兴京厅为直隶厅,并徙厅治于新宾堡。(档·《光绪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朱批崇实奏折》)三年正月十一日(1877.2.23)于头道江置通化县,于六道河置怀仁县,一并来属。(档·《光绪三年正月十一日朱批崇厚奏折》)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1902.7.19)于通沟口地置辑安县,于帽儿山地置临江县,一并来属。(档·《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朱批奕勖奏折》)
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1909.5.5)升兴京直隶厅为府。(档·《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兴京府领县四:通化、怀仁、辑安、临江。

庄河直隶厅
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1906.12.13)析凤凰直隶厅属岫岩州之庄河地置庄河直隶厅。(档·《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朱批赵尔巽奏折》)
至清末,庄河直隶厅无属领。

长白府
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二日(1908.10.6)于十八九道沟之塔甸地置长白府,析兴京直隶厅属之临江县以东长生、庆生二堡及吉林省长白山北麓龙岗之后地来属。(档·《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二日来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宣统元年十二月辛巳(1910.1.16)于红旗河西南岸地置安图县,于下两江东岸双甸子地置抚松县,一并来属。(《宣统政纪》卷二十七)
至清末,长白府领县二:安图、抚松。

海龙府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1902.7.19)升奉天府属之海龙厅为海龙府。于东围场之大度川地置东平县,于大围场西流水垦地之淘鹿置西丰县,于西围场老虎咀地置西安县,于兴京直隶厅属通化县柳河县丞地置柳河县,一并来属。(档·《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朱批奕勖粪折))二十九年九月(1903.10)徙西安县治于大疙疸。(《东三省纪略》页四十、《西安县志略》建置篇上)
宣统元年三月丙子(1909.5.16)析府属之东南境地往属于辉南直隶厅。(《宣统政纪》卷十一)
至清末,海龙府领县四:东平、西丰、西安、柳河。

辉南直隶厅

宣统元年三月丙子(1909.5.16)析海龙府属东南境一统河之外,辉发江之东南八社,于大肚川地置辉南直隶厅(《宣统政纪》卷十一)是年十二月乙未(1910.1.30)徙厅治于谢家店。(《宣统政纪》卷二十八)
至清末,辉南直隶厅无属领。

洮南府

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1904.7.4)于洮儿河之南科尔沁右翼前旗垦地之双流镇置洮南府。于白城子地置靖安县,于哈拉乌苏地置开通县,一并来属。(档·《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朱批增棋奏折》)是年十月一日(1904.11.7)徙开通县治于七井子。(民国《奉天通志》卷八十七)三十一年八月甲子(1905.9.22)于解家窝堡地置安广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五四八)
宣统元年三月丙子(1909.5.16)于科尔沁右翼中旗之醴泉镇置醴泉县来属。(《宣统政纪》卷十一)二年八月甲戌(1910.9.6)于科尔沁右翼后旗垦地之南叉干挠地置镇东县来属。(《宣统政纪》卷四十)
至清末,洮南府领县五:靖安、开通、安广、醴泉、镇东。

昌图府

光绪三年十月戊申(1877.12.1)升奉天府属昌图厅为昌图府。于梨树城照磨地置奉化县,于八家镇分防经历地置怀德县,一并来属。“德宗实录》卷六十)六年六月壬寅(1880.7.12)于康家屯经历地置康平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一一四)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1902.7.19)于郑家屯地置辽源州来属。(档·《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朱批奕勖奏折》)
至清末,昌图府领州一;辽源。县三:奉化、怀德、康平。

盛京将军、副都统、协领、城守尉、防守尉

盛京将军

天命十年(1625)后金定都沈阳。天聪八年(1634)改为盛京。(乾隆《盛京通志》卷十)
顺治元年八月丁巳(1644.9.22)清定都北京。改盛京为陪都,设内大臣、梅勒章京及八旗驻防。(《世祖实录》卷七)二年(1645)改内大臣为阿立哈大。(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三年五月癸亥(1646。6.30)改阿立哈大为盛京昂邦章京。(《世祖实录》卷二十六)十年(1653)析盛京昂邦章京东部地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光绪《吉林通志》卷七)
康熙元年(1662)改盛京昂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将军。(《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七一)四年六月己未(1665.7.16)改镇守辽东等处将军为镇守奉天等处将军(《圣祖实录》卷十五)
乾隆十二年(1747)改镇守奉天等处将军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历代职官表》卷四十八)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己亥(1907.4.20)裁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德宗实录》卷五七一)

奉天副都统

顺治元年八月丁巳(1644.9.22)置梅勒章京。(《世祖实录》卷七)
康熙元年(1662)改梅勒章京为奉天副都统。(民国《奉天通志》卷一二四)

辽阳城守尉

颊治元年八月丁巳(1644.9.22)设辽阳城防守尉。(《世祖实录》卷七)
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置辽阳城守尉,亦称东京城守尉,属奉天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六十)

开原城守尉

康熙二十一年(1682)置开原城守尉,属奉天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

牛庄协领

顺治元年八月丁巳(1644.9.22)设牛庄城防守尉。(《世祖实录》卷七)
乾隆十三年(1748)改置牛庄协领,属奉天副都统。(《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六十)

岫岩城守尉

顺治元年八月丁巳(1644.9.22)置岫岩城防守尉。(《世祖实录》卷七)
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置城守尉,属奉天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
雍正五年六月庚子(1727.8.2)改属熊岳副都统。(《世宗实录》卷五十八)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庚辰(1843.3.7)复属奉天副都统。(《宣宗实录》卷三八九)

兴京副都统

康熙二十六年(1687)置兴京城守尉,属奉天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
光绪元年(1875)改置副都统。(《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三七)

金州副都统

康熙二十年(1681)置金州防守尉,属奉天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庚辰(1843.3.7)改置副都统。(《宣宗实录》卷三八九)

复州城守尉

康熙二十六年(1687)置复州城守尉,属奉天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
雍正五年六月庚子(1727.8.2)改属熊岳副都统。(《世宗实录》卷五十八)后改属金州副都统。

凤凰城守尉

顺治元年八月丁巳(1644.9.22)置凤凰城防守尉。(《世祖实录》卷七)
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置凤凰城守尉,属奉天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
雍正五年六月庚子(1727.8.2)改属熊岳副都统。(《世宗实录》卷五十八)后改属金州副都统。

熊岳城防守尉

顺治元年八月丁巳(1644.9.22)置熊岳城防守尉。(《世祖实录》卷七)
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置熊岳城守尉,属奉天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
雍正五年六月庚子(1727.8.2)改置熊岳副都统。(《世宗实录》卷五十八)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庚辰(1843.3.7)裁副都统,改置熊岳城防守尉。(《宣宗实录》卷三八九)

盖平城守尉

顺治元年八月丁巳(1644.9.22)置盖平防守尉。(《世祖实录》卷七)属奉天副都统。
雍正五年六月庚子(1727.8.2)改屑熊岳副都统。(《世宗实录》卷五十八)后改属金州副都统。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庚辰(1843.3.7)改置城守尉。(《宣宗实录》卷三八九)

锦州副都统

康熙十四年(1675)置锦州城守尉。属奉天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
雍正五年六月庚子(1727.8.2)改置副都统。(《世宗实录》卷五十八)

广宁城守尉

康熙二十九年(1690)置广宁协领,属奉天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后改属锦州副都统。
光绪元年(1875)改协领为城守尉。(《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三七)

义州城守尉

康熙十四年(1675)置义州城守尉,属奉天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后改属锦州副都统。

海龙总管

光绪六年七月(1879.8)置海龙总管,属盛京将军。(民国《奉天通志》卷一二四)
宣统二年九月甲寅(1910.10.16)裁,(《宣统政纪》卷四十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3 22:21:34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4-03-31
锦新营口道

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1909.5.5)改奉锦山海关道为锦新营口道。领府二,厅一。治营口直隶厅。(档·《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锦新营口道领府二:锦州、新民。直隶厅一:营口。治营口直隶厅。

兴凤道

光绪三年七月己卯(1877.9.3)于凤凰厅置东边道。领兴京、凤凰二直隶厅。(民国《奉天通志蜷四十四)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1909.7.19)置海龙府来属。三十二年(1906)徙道治于凤凰直隶厅属安东县。(民国《奉天通志》卷八十九)是年十月二十八日(1906.12.13)置庄河直隶厅来属。三十四年九月.十二日(1908.10.6)置长白府来属。
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1909.5.5)改东边道为兴风道。升兴京直隶厅为府,仍属道。析长白、海龙二府及兴京府属临江、辑安、通化三县往属于临长海道。(档·《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兴风道领府一:兴京(除临江、辑安、通化三县)。直隶厅二:凤凰、庄河。仍治安东县。

临长海道

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1909.5.5)于兴京府属临江县置临长海道。析东边道属长白、海龙二府及兴京府属临江、辑安、通化三县来属。《档·《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是年三月丙子(1909.5.16)置辉南直隶厅来属。
至清末,临长海道领府二:长白、海龙。直隶厅一:辉南。县三:临江、辑安、通化。仍治临江县。

洮昌道

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1909.5.5)于昌图府属辽源州置洮昌道。领府二。(档·《宣统元年三月十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洮昌道领府二:洮南、昌图。仍治辽源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1 21:03:24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03-31
乱码?!
不可能呀!这几个上传文件我都试过了。下载后解压过程中输入正确的密码文本文件好好的,一点都不走样。
不要走捷径,一定要输入密码!!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4-04-01
请你教一下,好吗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4-04-01
吉林省

顺治十年(1653)析盛京昂邦章京辖地于宁古塔城置宁古塔昂邦章京。
康熙元年(1662)改宁古塔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五年(1666)将军徙驻东南新城,故址称为旧街。十五年(1676)徙将军驻吉林乌拉城。
乾隆十二年二月壬戌(1747.3.12)裁永吉州,置吉林直隶厅,属宁古塔将军。二十二年八月丁卯(1757.9.20)改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为镇守吉林等处将军,吉林省之称始此。(《高宗实录》卷五四四)
嘉庆五年五月戊戌(1800.7.8)于长春堡(新立屯)置长春直隶厅。十五年七月十九日(1810.8.18)于白都讷置白都讷直隶厅。
道光五年三月丁未(1825.5.7)徙长春厅治于宽城子。
光绪二年二月二十八日(1876.3.23)徙白都讷厅治于孤榆树屯。七年十二月丁卯(1882.1.28)升吉林直隶厅为府;于双城堡置双城直隶厅;于苇子沟置宾州直隶厅;于欢喜岭(五常堡)置五常直隶厅。十四年八月七日(1888.9.7.)升长春直隶厅为府。二十八年九月癸酉(1902.10.17)于三岔口地置绥芬直隶厅;于延吉冈置延吉直隶厅。三十一年十月癸卯(1905.10.31)于三姓地置依兰府。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1906.2.15)升白都讷直隶厅为新城府,并徙府治于白都讷。三十三年三月己亥(1907.4.20)裁吉林将军,置吉林巡抚。至此,吉林正式建省。(《德宗实录》卷五七一)是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8.1.29)于蜂密山地置密山府。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升伊通州为直隶州;升榆树县为直隶厅;升双城、宾州、五常、延吉等四直隶厅为府;升绥芬直隶厅为府,并徙府治于宁古塔(次年更名为宁安府),升依兰府属临江州为临江府,于哈尔滨地置宾江直隶厅。是年八月甲申(1909.9.21)伊通直隶州直属西南路道,榆树、宾江二直隶厅直属西北路道。
至清末,吉林省领府十一:吉林、长春、新城、双城、宾州、五常、延吉、宁安、依兰、临江、密山。

吉林府

乾隆十二年二月壬戌(1747.3.12)于吉林乌拉置吉林直隶厅,属宁古塔将军。(《高宗实录》卷二八四)
光绪七年十二月丁卯(1882.1.28)升吉林厅为府。于伊通河巡检地置伊通州,于敖东城(阿克敦)置敦化县,一并来属。(《德宗实录》卷一四0)二十八年九月癸酉(1902.10.17)于磨盘山巡检地置盘石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五0五)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升伊通州为直隶州。(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是年八月甲申(1909.9.21)析盘石、敦化二县直属于西南路、东南路二道。(《宣统政纪》卷十九)
至清末,吉林府无属领。
长春府

嘉庆五年五月戊戌(1800.7.8)于长春堡(新立屯)置长春直隶厅。(《仁宗实录》卷六十
道光五年三月丁未(1825.5.7)徙厅治于宽城子。(《宣宗实录》卷八十)
光绪十四年八月七日(1888.9.7)升长春厅为府。于农安照磨地置农安县来属。(档·《光绪十四年八月七日朱批希元奏折》)
宣统元年八月甲申(1909.9.21)析农安县往属西南路道。(《宣统政纪》卷十九)
至清末,长春府无属领。

直属西南路道各州、县

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8.1.29)于二道江地置漾江州,于长岭子地置长岭县,于桦树林子置桦甸县,一并属西路道。(档·《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朱批奕劻奏折》)
宣统元年八月甲申(1909.9.21)西路道改为西南路道。伊通直隶州及吉林府属之盘石县、长春府属之农安县,一并来属。(《宣统政纪》卷十九)是年(1909)徙桦甸县治于县西官街。(民国《吉林地志》页五)二年三月壬戌(1910.4.27)于朝阳川置舒兰县,于大房身置德惠县,于苏斡延地置双阳县,一并来属。(《宣统政纪》卷三十三)
至清末,西南路道领州二:伊通、荣江。县七:盘石、舒兰、农安、长岭、桦甸、德惠、双阳。

新城府

嘉庆十五年七月十九日(1810.8.18)于白都讷置白都讷直隶厅。(档·《嘉庆十五年七月十九日朱批赛冲阿奏折》)
光绪二年二月二十八日(1876.3.23)徙厅治于孤榆树屯。(档·《光绪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朱批穆图善奏折》)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1906.2.15)升直隶厅为新城府,徙府治于白都讷,并于原厅治地置榆树县来属。(档·《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三日朱批达桂奏折》)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升榆树县为榆树直隶厅。(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新城府无属领。

双城府

光绪七年十二月丁卯(1882.1.28)于双城堡置直隶厅。(《德宗实录》卷一四0)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升双城直隶厅为府。(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双城府无属领。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4-04-01
宾州府

光绪七年十二月丁卯(1882.1.28)于苇子沟地置宾州直隶厅。(《德宗实录》卷一四0)二十八年九月癸酉(1902.10.17)于烧锅甸子地置长寿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五0五)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升宾州直隶厅为府。(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是年八月甲申(1909.9.21)以长寿县直属于西北路道。(《宣统政纪》卷十九)
至清末,宾州府无属领。

五常府

光绪七年十二月丁卯(1882.1.28)于五常堡西南欢喜岭新建土城地置五常直隶厅。(《德宗实录》卷一四0)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升五常直隶厅为府。(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五常府无属领。

直属西北路道各厅、县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升新城府属之榆树县为直隶厅,于哈尔滨地置宾江直隶厅。(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是年八月甲申(1909.9.21)于宾江直隶厅地置西北路道。榆树、宾江二直隶厅及宾州府属长寿县,于阿勒楚喀副都统地置阿城县,一并来属。(《宣统政纪》卷十九)
至清末,西北路道领厅二:榆树、宾江。县二:阿城、长寿。

延吉府

光绪二十八年九月癸酉(1902.10.17)于延吉冈地置延吉直隶厅,无属领。(《德宗实录》卷五0五)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升直隶厅为府。(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延吉府仍无属领。

宁安府

光绪二十八年九月癸酉(1902.10.17)于三岔口地置绥芬直隶厅。(《德宗实录》卷五0五)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升绥芬直隶厅为府,并徙府治于宁古塔。(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二年三月壬戌(1910.4.27)改名宁安府。(《德宗实录》卷三十三)
至清末,宁安府无属领。

直属西北路道各厅、县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于三岔口地置东宁厅,于珲春地置珲春厅,于穆棱河地置穆棱县,于额穆赫索罗地置额穆县,于百草沟地置汪清县,于和龙峪(大摺<石字旁>子)地置和龙县。(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是年八月甲申(1909.9.21)于珲春厅置东南路道,上述各厅县及析吉林府属之敦化县一并来属(《宣统政纪》卷十九)
至清末,东南路道领厅二:珲春、东宁。县五:穆棱、额穆、汪清、和龙、敦化。

依兰府
光绪三十一年十月癸卯(1905.10.31)于三姓地置依兰府。于崇古尔库站地置大通县,于汤旺河地置汤原县,于拉哈苏苏地置临江州,一并属府。(《德宗实录》卷五五0)三十四年五月丁未(1908.6.26)析府属汤原、大通二县往属于黑龙江省兴东道。(《德宗实录》卷五九一)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升临江州为府。(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义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依兰府无属领。

临江府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升依兰府属临江州为临江府,并于富克锦地置富锦县来属。(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是年八月甲申(1909.9.21)富锦县直属于东北路道。(《宣统政纪》卷十九)
至清末,临江府无属领。

密山府
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8.1.29)于蜂密山子地置密山府。(档·《光绪三十
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朱批奕勖奏折》)
至清末,密山府无属领。

直属东北路道各厅、州、县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于伊力嘎地置绥远州,于方正泡地置方正县,于佳木斯地置桦川县。(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是年七月己酉(1909.8.17)于密山府属之呢玛河地置呢玛厅。(《宣统政纪》卷十七)八年甲申(1909.9.21)于依兰府置东北路道,上述各厅、州、县及析临江府属之富锦县一并来属。(《宣统政纪》卷十九)二年(1910)徙桦川县治于悦来镇。(民国《吉林地志》页十三)是年三月壬戌(1910。4.27)于挠力河地置饶河县来属,并改呢玛厅名为虎林厅。(《宣统政纪》卷三十三)
至清末,东北路道领厅一:虎林。州一:绥远。县四:方正、桦川、富锦、饶河。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4-04-01
吉林将军、副都统、总管、协领

吉林将军

顺治十年(1653)析盛京昂邦章京辖地于宁古塔城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光绪《吉林通志》卷七)
康熙元年(1662)改宁古塔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光绪《吉林舆地略》卷上)五年(1666)将军徙驻于东南新城,故址称为旧街。十五年(1676)将军徙驻吉林乌拉。(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二十二年(1683)分将军西北辖地,置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民国《黑龙江志稿》卷一)
乾隆二十二年八月丁卯(1757.9.20)改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为镇守吉林等处将军。(《高宗实录》卷五四四)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己亥(1907.4.20)裁镇守吉林等处将军,置吉林巡抚。(《德宗实录》卷五七一)

吉林副都统

康熙十年(1671)徙宁古塔副都统驻吉林乌拉,改置吉林副都统。三十一年(1692)徙治白都讷。(《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十七)
雍正三年(1725)复于吉林乌拉置吉林副都统。(《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十七)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裁副都统。(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五常协领

同治八年(1869)于五常堡置五常协领,属吉林副都统。(光绪《吉林通志》卷十二)

打牲乌拉协领

顺治十四年(1657)于布特哈乌拉置打牲乌拉总管。属宁古塔昂邦章京。后属吉林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
乾隆五年(1740)徙吉林协领驻于此,与总管同城管理。(光绪《吉林通志》卷十二)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壬戌(1906.9.15)裁总管,留协领驻守。(《德宗实录》卷五六二)

宁古塔副都统

康熙十五年(1676)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徙驻于吉林乌拉,于宁古塔城置宁古塔副都统。(《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六十八、光绪《吉林通志》卷十二、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裁副都统。(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珲春副都统

康熙五十三年(1714)于珲春置珲春协领,属宁古塔副都统。(《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六十八)
光绪七年四月己未(1881.5.25)改置副都统。(《德宗实录》卷一二九)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裁副都统。(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义政务处奏折》)

阿勒楚喀副都统

雍正三年(1725)于阿勒楚喀置兼副都统衔协领,属宁古塔副都统。(《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六十八)
乾隆二十一年(1756)改置副都统。(《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六十八)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裁副都统。(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拉林协领

乾隆二十七年(1762)于拉林置拉林副都统。三十四年(1769)裁副都统,改置协领。属阿勒楚喀副都统。(光绪《吉林通志》卷十二、《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十七)

双城堡协领

嘉庆二十三年年(1818)于双城堡置双城堡协领,属阿勒楚喀副都统。(《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十七)

三姓副都统

康熙五十三年(1714)于三姓城(依兰哈拉)设三姓协领。(《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六十八)
雍正九年十一月辛巳(1731.12.20)改设副都统。(《世宗实录》卷一一二)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裁副都统。(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白都讷副都统

康熙三十一年(1692)于白都讷(那拉洪)地置副都统。(《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六十八)
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1909.6.2)裁副都统。(档·《宣统元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西南路道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1907.11)于长春府置西路道。(民国《长春县志》卷四)
宣统元年八月甲申(1909.9.21)改为西南路道。(《宣统政纪》卷十九)
至清末,西南路道领府二:吉林、长春。州二:伊通、濛江。县七:盘石、舒兰、农安、长岭、桦甸、德惠、双阳。仍治长春府。

西北路道

宣统元年八月甲申(1909.9.21)于宾江直隶厅置西北路道。(《宣统政纪》卷十九)
至清末,西北路道领府四:新城、双城、宾州、五常。厅二:榆树、宾江。县二;阿城、长寿。仍治宾江厅。

东南路道

宣统元年八月甲申(1909.9.21)于珲春厅置东南路道。(《宣统政纪》卷十九)
至清末,东南路道领府二:延吉、宁安。厅二:珲春、东宁。县五:穆棱、额穆、汪清、和龙、敦化。仍治珲春厅。

东北路道

宣统元年八月甲申(1909.9.21)于依兰府置东北路道。(《宣统政纪》卷十九)
至清末,东北路道领府三:依兰、临江、密山。厅一:虎林。州一:绥远。县四:方正、桦川、富锦、饶河。仍治依兰府。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4-04-03
黑龙江省

康熙二十二年(1683)析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辖地,于黑龙江东岸旧瑷珲城置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二十三年(1684)徙将军治所于黑龙江西岸之黑龙江城(瑷珲)。二十四年九月甲申(1685.10.24)将军徙驻墨尔根城。三十八年(1699)又徙于齐齐哈尔城。
乾隆十二年二月壬戌(1747.3.12)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辖区视为黑龙江省。(《高宗实录》卷二八四)
同治元年(1862)置呼兰直隶厅。
光绪十一年十月十四日(1885.11.20)置绥化直隶厅。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1.29)置黑水、海伦、大赉三直隶厅;升呼兰、绥化二直隶厅为府。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1906.6.6)置肇州、安达二直隶厅。三十三年三月己亥(1907.4.20)裁黑龙江将军,改置黑龙江巡抚。自此,黑龙江正式建省。(《德宗实录》卷五七一)三十四年五月丁未(1908.6.26)分吉林依兰府属之大通、汤原二县来属于兴东道。是年七月初九日(1908.8.5)升海伦、黑水二直隶厅为府,改黑水为龙江府;置嫩江、黑河、胪滨三府,瑷珲、呼伦二直隶厅。
宣统二年七月己巳(1910.9.1)置讷河直隶厅。
至清末,黑龙江省领府七:龙江、呼兰、绥化、海伦、嫩江、黑河、胪滨。直隶厅六:讷河、肇州、大赉、安达、瑷珲、呼伦。

龙江府

光锗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1.29)于齐齐哈尔地置黑水直隶厅,(档·《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升直隶厅为府,并更名为龙江府。(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龙江府无属领。

呼兰府

同治元年(1862)于巴彦苏苏地置呼兰直隶厅。(《光绪会典事例》卷二十七)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1.29)升呼兰直隶厅为府,徙府治于呼兰城,并于故厅地置巴彦州,于双庙子地置兰西县,于大小木兰塔地置木兰县,一并来属。(档·《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呼兰府领州一,巴彦。县二,兰西、木兰。

绥化府

光绪十一年十月十四日(1885.11.20)于北团林子地置绥化直隶厅。(《光绪十一年十月十四日朱批文绪奏折》)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1.29.)升直隶厅为府,并于余庆街分防经历地置余庆县来属。(档·《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束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绥化府领县一:余庆。

海伦府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1.29)于通肯地置海伦直隶厅,并于柞树冈地置青冈县来属。(档·《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1606.6.6)于巴拜泉地置拜泉县来属。(档·《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程德全奏折》)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升直隶厅为府。(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海伦府领县二:青冈、拜泉。

嫩江府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于墨尔根城置嫩江府。(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嫩江府无属领。

讷河直隶厅

宣统二年七月己巳(1910.9.1)于东布特哈地置讷河直隶厅。(《宣统政纪》卷三十九)
至清末,讷河直隶厅无属领。

肇州直隶厅

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1906.6.6)于郭尔罗斯后旗地置肇州直隶厅。(档·《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程德全奏折》)
至清末,肇州直隶厅无属领。

大责直隶厅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1.29)于扎赉特旗莫勒冈子垦地置大赉直隶厅。
(档·《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大赉直隶厅无属领。

安达直隶厅

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1906.6.6)于杜尔伯特旗垦地置安达直隶厅。(档·《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程德全奏折》)
至清末,安达直隶厅无屑领。

瑗珲直隶厅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于黑龙江城地置瑷珲直隶厅。(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瑷珲直隶厅无属领。

黑河府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于黑河屯地置黑河府。(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黑河府无属领。

呼伦直隶厅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于呼伦贝尔城置呼伦直隶厅。(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呼伦直隶厅无属领。

胪滨府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于满洲里置胪滨府。(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胪滨府无属领。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4-04-03
直属兴东道各县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丁未(1908.6.26)析吉林省依兰府属之大通、汤原二县来属。

黑龙江将军、副都统、总管、城守尉

黑龙江将军

康熙二十二年(1683)析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西北辖地,于黑龙江东岸旧瑷珲城置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二十三年(1684)徙将军治所于黑龙江西岸之黑龙江城(瑷珲)(民国(黑龙江志稿》卷一)二十四年九月甲申(1685.10.24)将军徙驻于墨尔根城。(《圣祖实录》卷一二一)三十八年(1699)将军又徙驻于齐齐哈尔城。(《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十七)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己亥(1907.4.20)裁将军,置黑龙江巡抚。(《德宗实录》卷五七一)
黑龙江城(瑷珲)副都统
康熙二十四年九月甲申(1685.10.24)原驻之黑龙江将军徙驻于墨尔根城,黑龙江城设副都统一员镇守。(《圣祖实录》卷一二二)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裁黑龙江城副都统,改置瑷珲直隶厅。(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七日朱批会议政务处折奏》)

墨尔根副都统

康熙三十八年(1699)原驻之黑龙江将军徙驻于齐齐哈尔城,墨尔根城留城守尉一员镇守。(民国《黑龙江志稿》大事记)四十九年(1710)置副都统。(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九)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裁副都统,置嫩江府。(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呼伦贝尔副都统

雍正十年(1732)于呼伦贝尔地设卡伦,由京旗副都统等镇守。(《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一)
乾隆八年(1743)置副都统衔总管。(《皇朝掌故汇编》卷四十七)
光绪六年(1882)改总管为副都统。(民国《黑龙江志稿》卷一)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裁副都统,置呼伦直隶厅。(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呼兰副都统

雍正十二年(1732)于呼兰城置呼兰城守尉。(《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一)
光绪四年十一月丙寅(1878.12.14)升城守尉为副都统。(《德宗实录》卷八十二)三十一年十一月癸巳(1905.12.20)裁副都统。(《德宗实录》卷五五一)

布特哈副都统

康熙三十年(1691)于伊倭齐置布特哈总管一员。(《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一)
光绪二十年五月乙巳(1894.7.2)改布特哈总管为副都统。(《德宗实录》卷三四一)三十一年十一月癸巳(1905.12.20)裁布特哈副都统。(《德宗实录》卷五五一)

通肯副都统

光绪二十五年(1899)于海伦地置通肯副都统。(《东三省纪略》页八十七)三十一年十一月癸巳(1905.12.20)裁副都统。(《德宗实录》卷五五一)

兴安城总管

光绪八年(1882)于兴安城置副都统衔总管一员。(民国《黑龙江志稿》卷一)二十年五月乙巳(1894.7.2)裁兴安城总管。(《德宗实录》卷三四一)

瑷珲道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于瑷珲直隶厅置瑷珲道。(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瑷珲道领府一;黑河。直隶厅一:瑷珲。

呼伦道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于呼伦贝尔置呼伦道。(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呼伦道领府一:胪滨。直隶厅一:呼伦。

兴东道

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乙未(1904.12.27)于绥化府置绥兰海道。领绥化、呼兰二府,海伦一直隶厅。(《德宗实录》卷五三八)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1906.6.6)徙道治于兴安城,改名兴东道。析其原属府、厅直隶省。(档·《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程德全奏折》)三十四年五月丁未(1908.6.26)析吉林省依兰府之大通、汤原二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五九二)
至清末,兴东道领县二:大通、汤原。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4-04-03
江苏省

清初袭明制,称南直隶,领府十四:应天、凤阳、太平、池州、宁国、淮安、扬州、松江、常州、镇江、庐州、安庆、徽州、苏州;直隶州四:徐州、滁州、和州、广德。(《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定为省会。置左、右二布政使司统领全省事务。(《世祖实录》卷十八)十八年(1661)右布政使司徙驻苏州府,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左布政使司则分领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九府,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四直隶州。(乾隆《江南通志》卷四)
康熙五年(1666)析左布政使司属之淮安、扬州二府、徐州一直隶州往属于右布政使司。(乾隆《江南通志》卷四)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寄治江宁府;改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仍治苏州府。(《圣祖实录》卷二十三)此为江苏省设置之始。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海、邳、太仓、通四州为直隶州,均属江苏布政使司。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4.25)升徐州直隶州为府,降邳州直隶州为散州。
乾隆二十五年(1760)徙安徽布政使司于安庆府;江苏省增置江宁布政使司,驻江宁府,与驻苏州府之江苏布政使司并存;析江苏布政使司属之江宁、淮安、扬州、徐州四府,海州、通州二直隶州归江宁布政使司辖领。(《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三)至此,江宁府与苏州府同为江苏省省会。三十三年四月戊辰(1768.5.26)置海门直隶厅属江宁布政使司。
至清末,江宁布政使司领府四:江宁、扬州、淮安、徐州。直隶州二:海、通。直隶厅一:海门。江苏布政使司领府四;常州、苏州、松江、镇江;直隶州一:太仓。江宁、苏州二府并为江苏省省会。

江宁府

清初袭明制,称应天府。领县八:上元(附郭、城东北)、江宁(附郭、城西南)、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溧阳。(《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江南通志》卷五)
顺治二年闰六月戊申(1645.8.19)改为江宁府,左、右二布政使司同驻于此,为江南省省会。(《世祖实录》卷十八)十八年(1661)徙右布政使司驻苏州府。(乾隆《江南通志》卷一0六)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寄治于府。(《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八年十一月辛巳(1730.12.25)析溧阳县往属于镇江府。(《世宗实录》卷一00)
乾隆二十五年(1760)徙安徽布政使司往驻安庆府;增置江宁布政使司驻于府,与江苏布政使司共理全省政务。江宁、苏州二府并为江苏省省会。(《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三)
至清末,江宁府领县七:上元(附郭、城东北)、江宁(附郭、城西南)、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为江苏省省会。

淮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淮安府,属南直隶,领州二:海、邳。县九:山阳(附郭)、清河、盐城、安东、桃源、赣榆、沭阳、宿迁、睢宁。(《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江南通志》卷五)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十八年(1661)隶江南左布政使司。(乾隆《江南通志》卷四)
康熙五年(1666)改隶江南右布政使司;(乾隆《江南通志》卷四)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江南右布政使司改为江苏布政使司,府仍隶之。(《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海州为直隶州,析赣榆、沭阳二县往属之;升邳州为直隶州,析宿迁、睢宁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九年八月丁酉(1731.9.7)于山阳县之庙湾镇地置阜宁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0九)
乾隆二十五年(1760)置江苏省江宁布政使司,府往属之。(《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三)是年九月十二日(1760.10.20)徙清河县治于清江浦。(档·《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朱批归宣光题奏》)
至清末,淮安府领县六:山阳(附郭)、阜宁、清河、盐城、安东、桃源。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4-04-03
扬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扬州府,属南直隶。领州三:高邮、泰、通。县七:江都(附郭)、仪真、宝应、兴化、如皋、泰兴、海门。(《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乾隆《江南通志》卷六)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十八年(1661)隶江南左布政使司。(乾隆《江南通志》卷四)
康熙五年(1666)改隶江南右布政使司。(乾隆《江南通志》卷四)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右布政使司改为江苏布政使司,府仍隶之。(《圣祖实录》卷二十三)十一年四月甲申(1672.5,5)裁海门县入通州。(《圣祖实录》卷三十六)
雍正元年(1723)改仪真县为仪征县。(乾隆《江南通志》卷六)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通州为直隶州,析如皋、泰兴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九年八月丁酉(1731.9.7)增置甘泉县为府之附郭。(《世宗实录》卷一0九)
乾隆二十五年(1760)扬州府往属于新置之江宁布政使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三)三十二年十月癸亥(1767。11.18)于泰州属之东台镇地置东台县来属。(《高宗实录》卷七九六)
宣统元年三月癸丑(1909.4.23)改仪征县为扬子县。(《宣统政纪》卷十一)
至清末,扬州府领州二:泰、高邮。县六:江都(附郭、城东南)、甘泉(附郭、城西北)、扬子、宝应、兴化、东台。

海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海州,属淮安府。(《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乾隆《江南通志》卷六)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为直隶州,析淮安府属之沭阳、赣榆二县来属。隶江苏布政使司。(《世宗实录》卷二十四)
乾隆二十五年(1760)海州直隶州往属于新置之江宁布政使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三)
至清末,海州直隶州仍领县二:沭阳、赣榆。

徐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徐州直隶州,属南直隶。领县四:萧、沛、丰、砀山。(《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江南通志》卷六)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十八年(1661)隶江南左布政使司。(乾隆《江南通志》卷四)
康熙五年(1666)改隶江南右布政使司。(乾隆《江南通志》卷四)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右布政使司改为江苏布政使司,直隶州仍隶之。(《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4.25)升为府,置铜山县为府之附郭;降邳州直隶州为散州,与所属之宿迁、睢宁二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二九)
乾隆二十五年(1760)往属于新置之江宁布政使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三)
至清末,徐州府领州一:邳。县七:铜山(附郭)、砀山、丰、萧、睢宁、宿迁、沛。

通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通州,属扬州府。(《康熙会典》卷十八)
康熙十一年四月甲申(1672.5.5)裁扬州府属之海门县入于州。(《圣祖实录》卷三十八)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为直隶州,析扬州府属之如皋、泰兴二县来属。隶于江苏布政使司。(《世宗实录》卷二十四)
乾隆二十五年(1760)直隶州往属于新置之江宁布政使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三)三十三年四月戊辰(1768.5.26)析通州地置海门直隶厅。(《高宗实录》卷八0八)
至清末,通州直隶州领县二:如皋、泰兴。

海门直隶厅

乾隆三十三年四月戊辰(1768.5.26)析通州直隶州地置海门直隶厅,属江宁布政使司,无属领。(《高宗实录》卷八0八)
至清末,海门直隶厅仍无属领。

常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常州府,属南直隶。领县五:武进(附郭)、无锡、宜兴、江阴、靖江。(《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乾隆《江南通志》卷六)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十八年(1661)隶江南右布政使司。(乾隆《江南通志》卷四)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右布政使司改为江苏布政使司,府仍隶之。(《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二年九月甲辰(1724.10.20)析武进县地置阳湖县,为府之附郭;析无锡县地置金匮县,同治一城;析宜兴县地置荆溪县,同治一城。以上所设各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
至清末,常州府领县八:武进(附郭,城西)、阳湖(附郭,城东)、无锡(城西)、金匮(城东)、宜兴(城北)、荆溪(城南)、江阴、靖江。

镇江府

清初袭明制,称镇江府,属南直隶。领县三:丹徙(附郭)、丹阳、金坛。(《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乾隆《江南通志》卷六)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十八年(1661)隶江南右布政使司。(乾隆《江南通志》卷四)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江南右布政使司改为江苏布政使司,府仍隶之。(《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八年十一月辛巳(1730.12.25)析江宁府属之溧阳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00)
光绪三十年十二川初十日(1905.1.15)于长江中太平洲地置太平厅来属。(档·《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镇江府领县四:丹徙(附郭)、丹阳、金坛、溧阳;厅一:太平。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4-04-03
苏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苏州府,属南直隶。领州一:太仓;县七:吴(附郭、城西南)、长洲(附郭、城东北)、吴江、昆山、常熟、嘉定、崇明。(《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乾隆《江南通志》卷六)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十八年(1661)右布政使司自江宁府徙驻于府,府往属之。(乾隆《江南通志》卷一0六)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府仍隶之。(《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二年九月甲辰(1724.10.20)析太仓州地置镇洋县,同治一城;析长洲县地置元和县,同为府之附郭;析吴江县置震泽县,同治一城;析常熟县地置昭文县,同治一城;析昆山县地置新阳县,同治一城;析嘉定县地置宝山县;以上所置各县一并来属于府。(《世宗实录》卷二十四)是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太仓州为直隶州,析镇洋、嘉定、宝山、崇明四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二十四)
乾隆元年三月二十五日(1736.5.5)置太湖厅来属。(档·《乾隆元年三月二十五日朱批张廷玉题奏》)二十五年(1760)于江宁府置江宁布政使司,苏州与江宁二府并为江苏省省会。(《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三)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905.1.15)置靖湖厅来属。(档·《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苏州府领厅二:太湖、靖湖。县九:吴(附郭,城西南)、长洲(附郭,城东北)、元和(附郭、城东南)、吴江(城东)、震泽(城西)、昆山(城南)、新阳(城北)、常熟(城西)、昭文(城东)。

松江府

清初袭明制,称松江府,属南直隶。领县三:华亭(附郭)、上海、青浦。(《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江南通志》卷六)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十三年二月已未(1656.3.5)析华亭县地置娄县,为府之附郭。(《世祖实录》卷九十八)十八年(1661)松江府隶江南右布政使司。(乾隆《江南通志》卷四)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右布政使司改为江苏布政使司,府仍隶之。(《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二年九月甲辰(1724.10.20)析华亭县地置奉贤县,析娄县地置金山县(治朱泾镇),析上海县地置南汇县,析青浦县置福泉县,俱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九年(1731)徙金山县治于金山卫。(嘉庆《松江府志》卷十四)
乾隆八年四月十七日(1743.5.10)裁福泉县入青浦县。(档。《乾隆八年四月十七日朱批张廷玉题奏》)二十四年(1759)复徙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嘉庆《松江府志》卷十四)三十三年四月癸酉(1768.5.31)徙金山县治于金山卫城。(《高宗实录》卷八0九)
嘉庆元年(1796)徙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光绪《金山县志》卷七)十七年四月癸亥(1812.5.31)析上海、南汇二县地置川沙厅来属。(《仁宗实录》卷二五六)
至清末,松江府领厅一:川沙。县七:华亭(附郭,城东)、娄(附郭,城西)、奉贤、金山、上海、南汇、青浦。

太仓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太仓州,属苏州府。(《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乾隆《江南通志》卷五)
雍正二年九月甲辰(1724.10.20)析州地置镇洋县,同治一城。(《世宗实录》卷二十四)是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为直隶州,析苏州府属镇洋、嘉定、崇明、宝山四县来属。直隶州属江苏布政使司。(《世宗实录》卷二十四)
至清末,太仓直隶州领县四:镇洋(与直隶州同治一城)、嘉定、崇明、宝山。

附:邳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邳州,属淮安府。(《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乾隆《江南通志》卷六)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为直隶州,析淮安府属之宿迁、睢宁二县来属。属江苏布政使司。(《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4.25)降为散州,与所属宿迁、睢宁二县一并往属于徐州府。(《世宗实录》卷一二九)

卫所

清初袭明制,江苏省境内置卫十五:大河、淮安、邳州、扬州、仪真、高邮、苏州、镇海、太仓、金山、镇江、徐州、徐州左、兴武、江淮。所十三:南汇嘴中后、青村、松江、崇明、宝山、吴淞、兴化、盐城、泰州、‘通州、海州、刘河、东海。(《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二十九、《明史》卷六十六)
顺治九年(1652)裁徐州左卫入徐州卫。十五年(1658)裁崇明、宝山、刘河三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康熙十七年(1678)裁淮安、邳州、高邮、兴武、江淮五卫;南汇嘴中后、青村、松江、吴淞、兴化、盐城、泰州、通州、海州九所。十八年(1679)复置淮安、兴武、江淮三卫。二十七年(1688)裁东海一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雍正元年(1723)改仪真卫为仪征卫。五年十月甲牛(1727.11.24)于白洋河镇置潼安卫。(《雍正朝东华录》卷十一)十年五月庚午(1732.6.6)裁潼安卫。(《世宗实录》卷一一八)
乾隆十五年(1750)裁金山卫。(《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八十二)十六年(1751)裁仪征卫。(道光《仪征县志》卷二十一)
光绪二十八年(1902)裁大河、淮安、扬州、苏州、镇海、太仓、镇江、徐州、兴武、江淮十卫。(《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十五)

江宁道

清初置驿盐道,无属领,治江宁府。(乾隆《江南通志》卷一0六)
康熙二十一年(1682)析江常镇道属之江宁府来属。改道名为江宁道。(乾隆《江南通志》卷一0六)
至清末,江宁道领府一:江宁。治江宁府。

淮扬海道

康熙九年四月丁亥(1670.5.19)于淮安府置淮扬道,辖淮安、扬州二府,徐州一直隶州。(《圣祖实录》卷三十三)十五年(1676)置淮徐道,析道属徐州直隶州往属之。(乾隆《江南通志》卷一0六)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海、通、邳三州为直隶州,俱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八年八月壬寅(1730.9.17)改道名为淮扬海道;析道属通州直隶州往属于新设之太通道。(《世宗实录》卷九十三)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4.25)降邳州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徐州府。(《世宗实录》卷一二九)
乾隆八年(1743)析淮安府属桃源县往属于淮徐海道,并与淮徐海道同理海州直隶州事务。(同治《徐州府志》卷六)五十七年(1792)徙淮扬海道治于淮安府属清河县。(《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二)
嘉庆七年(1802)海州直隶州与桃源县一并还属淮扬海道。(《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三四)十六年(1811)于淮安府属安东县置淮海道,析海州直隶州与淮安府属安东、阜宁二县及桃源县河北地往属之。寻改道名为淮扬道。(《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二)
咸丰十年(1860)裁淮扬道,其所领之府、州、县往属于淮徐道。(同治《徐州府志》卷六)
同治四年(1865)于淮安府属之清河县复置淮扬道,析淮徐扬海道领之淮安、扬州二府来属。(《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三四)
光绪二年九月丁丑(1876.11.5)析淮徐海道领之海州直隶州来属,寻改道名为淮扬海道。(《德宗实录》卷四十),
至清末,淮扬海道领府二:淮安、扬州。直隶州一:海州。治淮安府属之清河县。

淮徐道

康熙十五年(1676)于徐州置淮徐道,析淮扬道领之徐州直隶州来属。(乾隆《江南通志》卷一0六)
雍正十年二月甲寅(1732.3.22)徙道治于徐州直隶州属之宿迁县。(《世宗实录》卷一一五)
乾隆八年(1743)析淮扬海道领之淮安府属桃源县来属,并与淮扬海道同理海州直隶州事务。(同治《徐州府志》卷六)
嘉庆七年(1802)海州直隶州与桃源县一并还属淮扬海道。寻改道名为淮徐道。(《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三四)
咸丰十年(1860)裁淮扬、淮海二道,二道原领之淮安、扬州二府、海州直隶州一并来属。寻改道名为淮徐扬海道。徙道治于徐州府。(《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三四)
同治四年(1865)复置淮扬道,析淮安、扬州二府往属之。寻改道名为淮徐海道。(《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三四)
光绪二年九月丁丑(1876.11.5)析海州直隶州往属于淮扬道,寻改道名为淮徐道。(《德宗实录》卷四十)
至清末,淮徐道领府一:徐州。治徐州府。

常镇通海道

康熙十三年(1674)于镇江府置江镇道,领江宁、镇江二府。(乾隆《江南通志》卷一0六)二十一年(1682)析苏松常道领之常州府来属,并析江宁府往属于驿盐道。寻改道名为常镇道。(乾隆《江南通志》卷一0六)
乾隆六年(1741)裁太通道,其原领之通州直隶州来属。(乾隆《崇明县志》卷七)三十三年四月戊辰(1768.5.26)置海门直隶厅来属。改道名为常镇通海道。(《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三四)
至清末,常镇通海道领府二:镇江、常州。直隶州一:通。直隶厅一:海门。治镇江府。

苏松常道

康熙九年四月丁亥(1670.5.19)置苏松常道,领苏州、松江、常州三府,治苏州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二十一年(1682)析常州府往属于江镇道,寻改道名为苏松道。(乾隆《江南通志》卷一0六)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太仓州为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八年八月壬寅(1730.9.17)析太仓直隶州往属于太通道,寻改道名为苏松道,并徙道治于松江府属之上海县。(《世宗实录》卷九十三)
乾隆六年(1741)裁太通道,其原领之太仓直隶州还属于道,寻改道名为苏松太道。(乾隆《崇明县志》卷八)三十一年(1766)析苏州府往属于驻苏州府属常熟县之苏松粮储道。(嘉庆《松江府志》卷三十七)
嘉庆十三年(1808)苏州府还属于道,复改道名为苏松太道。(嘉庆《松江府志》卷三十七)
至清末,苏松太道领府二:苏州、松江。直隶州一:太仓。治松江府属之上海县。

附:淮海道

嘉庆十六年(1811)于淮安府属之安东县置淮海道,析淮扬海道属海州直隶州,淮安府屑安东、阜宁二县及桃源县河北地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二)
咸丰十年(1860)裁道,其原领之州、县一并往属淮徐扬海道。(同治《徐州府志》卷六)
附;太通道
雍正八年八月壬寅(1730.9.17)于太仓直隶州属崇明县置太通道,析苏松太道属太仓直隶州,淮扬海道属通州直隶州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九十三)
乾隆六年(1741)裁道,其原领之太仓直隶州往属于苏松道;通州直隶州往属于常镇道。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4-04-03
浙江省

清初袭明制,称浙江省。领府十一:杭州、嘉兴、湖州、金华、衢州、严州、宁波、绍兴、台州、温州、处州。省会杭州府。(《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丙辰(1843.2.11)升宁波府属定海县为定海直隶厅。
至清末,浙江省领府十一:杭州、嘉兴、湖州、金华、衢州、严州、宁波、绍兴、台州、温州、处州。直隶厅一:定海。省会杭州府。

杭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杭州府,属浙江省。为省会。领县九:仁和(附郭,城北)、钱塘(附郭,城南)、海宁、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乾隆三十八年八月辛丑(1773.9.30)升海宁县为海宁州仍属府。(《高宗实录》卷九四0)
嘉庆十六年十月己酉(1811.11.19)析海宁州属南沙地方往属绍兴府之萧山县。(《仁宗实录》卷二四九)
至清末,杭州府领县八:仁和(附郭,城北)、钱塘(附郭,城南)、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州一:海宁。

嘉兴府

清初袭明制,称嘉兴府,属浙江省。领县七:嘉兴(附郭,城东)、秀水(附郭,城西)、嘉善、崇德、桐乡、平湖、海盐。(《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康熙元年(1662)改崇德县名为石门县。(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至清末,嘉兴府领县七:嘉兴(附郭,城东)、秀水(附郭,城西)、嘉善、石门、桐乡、平湖、海盐。

湖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湖州府,属浙江省。领州一:安吉。县六:乌程(附郭,城西南)、归安(附郭,城东南)、长兴、德清、武康、孝丰。(《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乾隆三十八年八月辛丑(1773.9.30)改安吉州为安吉县。(《高宗实录》卷九四0)
至清末,湖州府领县七;乌程(附郭、城西南)、归安(附郭、城东南)、长兴、德清、武康、孝丰、安吉。

金华府

清初袭明制,称金华府,属浙江省。领县八:金华(附郭)、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至清末,金华府仍领县八。

衢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衢州府,属浙江省。领县五:西安(附郭)、龙游、常山、江山、开化。(《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至清末,衢州府仍领县五。

严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严州府,属浙江省。领县六:建德(附郭)、桐庐、淳安、遂安、寿昌、分水。(《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至清末,严州府仍领县六。

宁波府

清初袭明制,称宁波府,属浙江省。领县五:鄞(附郭)、慈溪、奉化、定海、象山。(《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定海县为镇海县。(乾隆《浙江通志》卷四)是年九月(1687.10)于舟山岛地方置定海县来属。(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道光三年(1824)于象山县境之石浦地方置石浦厅来属。(《光绪事例》卷一五二)二十三年正月丙辰(1843.2.11)升定海县为定海直隶厅。(《宣宗实录》卷三八八)
宣统元年六月癸卯(1909.8.11)于象山县境之南田岛地方置南田厅来属。(《宣统政纪》卷十六)
至清末,宁波府领县五:鄞(附郭)、慈溪、奉化、镇海、象山。厅二:南田、石浦。

绍兴府

清初袭明制,称绍兴府,属浙江省。领县八:山阴(附郭、城西)、会稽(附郭、城东)、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嘉庆十六年十月己酉(1811.11.19)析杭州府属海宁州之南沙地方来属萧山县。((仁宗实录》卷二四九)
至清末,绍兴府仍领县八。

台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台州府,属浙江省。领县六:临海(附郭)、黄岩、天台、仙居、宁海、太平。(《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至清末,台州府仍领县六。

定海直隶厅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1687.10)于宁波府所属之舟山岛地方置定海县,属宁波府。(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三)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丙辰(1843.2.11)升定海县为定海直隶厅。无属领。(《宣宗实录》
温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温州府,属浙江省。领县五:永嘉(附郭)、乐清、瑞安、平阳、泰顺。(《康熙会典》卷十八)
雍正六年三月甲戌(1728.5.2)析台州府太子县之楚门、老岸、南塘、北塘等地置玉环厅来属。(《世宗实录》卷六十七)
嘉庆元年二月丁酉(1796.3.29)析玉环厅之石塘、石板殿地往属台州府太平县。(《仁宗实录》卷二)
至清末,温州府领厅一:玉环。县五:永嘉(附郭)、乐清、瑞安、平阳、泰顺。

处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处州府,属浙江省。领县十:丽水(附郭)、青田、缙云、松阳、遂昌泉、庆元、云和、宣平、景宁。(《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浙江通志》卷四)
至清末,处州府仍领县十。

卫 所

清初袭明制,浙江省境内置卫十七:杭州前、杭州右、杭州、绍兴、观海、临山、宁波、定海、昌国、台州、海门、松门、处州、温州、盘石、金乡、海宁。所三十四:海宁、严州、澉浦、乍浦、嘉兴、湖州、三江、沥海、三山、龙山、定海中中、定海中左、穿山、峁露、大嵩、石浦前、石浦后、钱昌、爵溪、桃渚、健跳、新河、隘顽、楚门、金华、衢州、宁村、瑞安、海安、蒲岐、平阳、沙园、蒲城、壮士。(《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九十三、乾隆《浙江通志》卷八十二)
顺治十二年三月癸巳(1655.4.14)裁观海、临山、定海、昌国、海门、松门、金乡、海宁等八卫。(《世祖实录》卷九十)十七年(1660)裁盘石一卫,同裁澉浦、乍浦、三江、沥海、三山、龙山、定海中中、定海中左、穿山、霩衢(加雨字头)、大嵩、石浦前、石浦后、钱昌、爵溪、桃渚、健跳、新河、隘顽、楚门、宁村、瑞安、海安、蒲岐、平阳、沙园、蒲城、壮士等二十八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康熙八年(1669)徙严州所治于桐庐县。(光绪《严州府志》卷十四)二十五年(1686)裁嘉兴一所。(君约著《清代卫所因革录》页44)二十八年(1689)裁金华所入衢州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乾隆二十六年(1761)裁湖州一所。(君约著《清代卫所因革录》页44)二十八年(1763)裁杭州前、杭州右、杭州三卫。(乾隆《杭州府志》卷三十五)
同治七年十一月(1868.12)裁严州一所。(光绪《严州府志》卷十四)
光绪十九年(1893)裁衙州一所。(民国《衢州县志》卷十)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1902.2.24)裁绍兴、宁波、台州、处州、温州五卫,海宁一所。(档·《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上谕档》)

杭嘉湖道

雍正四年(1726)置杭嘉湖道,领杭州、嘉兴、湖州三府。治嘉兴府。(乾隆《浙江通志》卷三十一、卷一百二十)

宁绍台道

雍正四年(1726)置宁绍台道,领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乾隆《浙江通志》卷三十一、卷一百二十)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丙辰(1843.2.11)升宁波府所属定海县为定海直隶厅来属。
至清末,宁绍台道领府三:宁波、绍兴、台州。直隶厅一:定海。治宁波府。

金衢严道

雍正十二年十二月戊申(1734.12.31)置金衢严道,领金华、衢州、严州三府,治衢州府。(《世宗实录》卷一五0)
至清末,金衢严道仍领府三。治衢州府。

温处道

康熙九年(1670)置温处道,领温州、处州二府,治温州府。(乾隆《浙江通志》卷三十二、卷一百二十)
至清末,温处道仍领府二。治温州府。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4-04-03
安徽省

清初袭明制,属南直隶一部。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属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析江南省属之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广德、滁、和三直隶州来属。安徽建省始于此,省会寄治于江苏省属之江宁府。(《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六安、泗、颍、亳四州为直隶州。十三年七月己酉(1735.8.29)升颍州直隶州为府,降亳州直隶州为散州。
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府徙驻于安庆府,安庆府始为省会。(《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十三)
咸丰三年三月十七日(1853.4.24)徙省会于庐州府。(档·《咸丰三年三月十七日朱批李嘉端片》)
同治元年(1862)复徙省会于安庆府。(《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一三)
至清末,安徽省领府八: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颍州;直隶州五:广德、滁、和、六安、泗。

安庆府

清初袭明制,称安庆府,属南直隶。领县六:怀宁(附郭)、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康熙会典》卷十八)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隶安徽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苏省属之江宁府来驻于此,安庆府始定为安徽省省会。(《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0八、道光《安徽通志》卷二十四)
咸丰三年三月十七日(1853.4.24)徙省会于庐州府。(档·《咸丰三年三月十七日朱批李嘉端片》)
同治元年(1862)省会还治于安庆府。(《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一三)
至清末,安庆府仍领县六。为安徽省省会。

徽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徽州府,属南直隶。领县六:歙(附郭)、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康熙会典》卷十八)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隶安徽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徽州府仍领县六。

宁国府
清初袭明制,称宁国府,属南直隶。领县六:宣城(附郭)、南陵、泾、宁国、旌德、太平。(《康熙会典》卷十八)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隶安徽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宁国府仍领县六。

池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池州府,属南直隶。领县六:贵池(附郭)、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康熙会典》卷十八)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隶安徽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池州府仍领县六。

太平府

清初袭明制,称太平府,属南直隶。领县三:当涂(附郭)、芜湖、繁昌。(《康熙会典》卷十八)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隶安徽省。(《圣祖实录》卷二十:
至清末,太平府仍领县三。

广德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广德直隶州,属南直隶。领县一:建平。(《康熙会典》卷十八、道光《安徽通志》卷九)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隶安徽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广德直隶州仍领县一。

庐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庐州府,属南直隶。领州二:无为、六安。县六:合肥(附郭)、舒城、庐江、巢、英山、霍山。(《康熙会典》卷十八、道光《安徽通志》卷九)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隶安徽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六安州为直隶州,析英山、霍山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二十四)
咸丰三年三月十七日(1853.4.24)徙安徽省省会驻于此。(档·《咸丰三年三月十七日朱批李嘉端片》)
同治元年(1862)复徙省治于安庆府。(《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一三)
至清末,庐州府领州一;无为。县四:合肥(附郭)、舒城、庐江、巢。

凤阳府

清初袭明制,称凤阳府,属南直隶。领州五:寿、宿、泗、毫、颍。县十三:凤阳(附郭)、怀远、定远、灵壁、盱眙、天长、五河、太和、蒙城、颍上、霍丘、临淮、虹。(《康熙会典》卷十八、道光《安徽通志》卷八)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隶安徽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十九年(1680)淮水决堤,泗州寄治于盱眙县。(乾隆《泗州志》卷一)
雍正二年九月己末(1724.11.4)升泗州为直隶州,析盱眙、天长、五河三县往属之;升毫州为直隶州,析太和、蒙城二县往属之;升颍州为直隶州,析颍上、霍丘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4.25)析寿州地置凤台县,与寿州同治一城。(《世宗实录》卷一二九)
乾隆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755.1.3)裁临淮县入凤阳县。(档·《乾隆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朱批杨锡绂题奏》)四十二年三月庚午(1777.4.11)徙泗州直隶州治于虹县城,裁虹县入泗州直隶州。(《高宗实录》卷一0二八)
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7.23)徙凤台县县治于下蔡镇。(《穆宗实录》卷一四四)
至清末,风阳府领州二:寿、宿。县五:凤阳(附郭)、怀远、定远、凤台、灵壁。

颍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颍州,属凤阳府。(《康熙会典》卷十八、道光《安徽通志》卷九)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为直隶州,析凤阳府属之颍上、霍丘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8.29)升颍州直隶州为颍州府,置阜阳县为附郭首县;降毫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原属太和、蒙城二县一并来属。(档叫乾隆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同治三年(1864)置涡阳县来属。(民国《涡阳县志》卷二)
至清末,颍州府领州一:毫。县六:阜阳(附郭)、颍上、霍丘、太和、蒙城、涡阳。

滁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滁州直隶州,属南直隶。领县二:全椒、来安。(《康熙会典》卷十八、道光《安徽通志》卷九)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隶安徽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滁州直隶州仍领县二。

和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和州直隶州,属南直隶。领县一:含山。(《康熙会典》卷十八、道光《安徽通志》卷九)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隶江南省。(《世祖实录》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隶安徽省。(《圣祖实录》卷二十八)
至清末,和州直隶州仍领县一。

六安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六安州,属庐州府。(《康熙会典》卷十八、道光《安徽通志》卷九)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为直隶州,析庐州府属之英山、霍山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
至清末,六安直隶州领县二,英山、霍山。

泗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泗州,属凤阳府。(《康熙会典》卷十八、道光《安徽通志》卷九)
康熙十九年(1680)淮水决堤,寄泗州治于盱眙县。(乾隆《泗州志》卷一)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泗州为直隶州,析凤阳府属之盱眙、天长、五河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
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庚午(1777.4.11)徙泗州州治于凤阳府属之虹县,并裁虹县入之。(《高宗实录》卷一0二八)
至清末,泗州直隶州领县三:盱眙、天长、五河。

附:毫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毫州,属凤阳府。(《康熙会典》卷十八,道光《安徽通志》卷九)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升亳州为直隶州,析凤阳府属之太和、蒙城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8.29)降为散州,与原领二县往属于颍州府。(《档·《乾隆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卫 所

清初袭明制,安徽省境内置卫十九:凤阳左、凤阳后、凤阳、风阳前、风阳中、怀远、寿州、长淮、泗州、宿州、武平、颍川、庐州、六安、安庆、建阳、宣州、新安、滁州。(《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二十九)
顺治七年五月庚辰(1650.6.26)增置凤阳右卫。(《世祖实录》卷四十九)十五年(1658)裁颍川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康熙十七年(1668)裁凤阳左、凤阳前、怀远、寿州、武平、六安六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十九年(1680)迁泗州卫于盱眙县。(光绪《泗虹合志》卷二)
雍正四年(1726)裁凤阳右、凤阳后二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乾隆十五年(1750)裁凤阳中、宿州二卫。二十四年(1759)徙凤阳卫于府城。(《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0八)
光绪二十八年(1902)裁凤阳、长淮、泗州、庐州、安庆、建阳、宣州、新安、滁州九卫。(《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十五)

皖南道

清初设池太道,领池州、太平二府。治芜湖县。(嘉庆《芜湖县志》卷二)
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2.2)安庆府、滁、和二直隶州一并来属。改道名为安池太道,并徙道治于池州府。(《圣祖实录》卷七、乾隆《安徽通志》卷一0六)六年(1667)复徙道治于芜湖县。(乾隆《安徽通志》卷一0六)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10.31)裁安池太道,其所领各府州往属于驻徽州府之江安十府粮储道辖。(《圣祖实录》卷一。五、乾隆《安徽通志》卷一0六)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1.20)置安徽宁池太广道领安庆、徽州、池州、太平、宁国五府,广德一直隶州,治安庆府。(《世宗实录》卷一三八)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11.3)移道治于芜湖县。(《世宗实录》卷一四八)
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11.22)安庆府往属于庐凤道,改道名为徽宁池太广道。(档·《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朱批福济片》)并徙道治于宁国府。十年(1860)徙道治于徽州府属祁门县。(光绪《安徽通志》卷一一二)
同治四年(1865)徙道治于太平府属之芜湖县。(光绪《安徽通志》卷一一二)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6.8)裁安庐滁和道,其原领之安庆府来属。改道名为皖南道。(《德宗实录》卷五九一)
至清末,皖南道领府五: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直隶州一:广德。治太平府属之芜湖县。

皖北道

康熙九年四月丁亥(1670.5.19)置庐凤道,领庐州、凤阳二府。治凤阳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三)
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11.4)置颍、泗、六安三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1.20)析江安十府粮储道属之滁、和二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三八)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n.29.)升颍州直隶州为府,仍属道。
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11.22)析安徽宁池太广道领之安庆府来属。(档·《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朱批福济片》)
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7.23)置安庐滁和道,析安庆、庐州二府,滁、和二直隶州往属之。改道名为风颍六泗道。(《穆宗实录》卷一四四)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6.8)裁安庐滁和道,分庐州一府、滁、和二直隶州来属。改道名为皖北道。(《德宗实录》卷五九一)
至清末,皖北道领府三:凤阳、庐州、颍州。直隶州四:滁、和、六安、泗。治凤阳府。

附:安庐滁和道

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7.23)置,析庐凤道领之安庆、庐州二府,滁、和二直隶州来属。治安庆府。(《穆宗实录》卷一四四)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6.8)裁道。析安庆府往属于皖南道;庐州府、滁、和二直隶州往属于皖北道。(《德宗实录》卷五九一)

附:徽宁道

康熙九年四月丁亥(1670.5.19)置徽宁道,领徽州、宁国二府,广德一直隶州。治徽宁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10.31)裁道,其原领二府,一直隶州往属于江安十府粮储道。(《圣祖实录》卷一0五、乾隆《安徽通志》卷一0六)

附:江安十府粮储道

清初即设,无属领。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10.31)裁安池太、徽宁二道,其二道原领各府州一并来属。(《圣祖实录》卷一0五、乾隆《安徽通志》卷一0六)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1.20)置安徽宁池太广道,析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五府,广德一直隶州往属之;析滁、和二直隶州往属于庐凤道。(《世宗实录》卷一三八)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4-04-03
福建省

清初袭明制,称福建省。领府八:福州、兴化、泉州、建宁、延平、邵武、汀州、漳州。直隶州一:福宁。省会福州府。(《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福建通志》卷二)
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己酉(1684.5.27)置台湾府来属。(《圣祖实录》卷一一五)
雍正十二年五月辛卯(1734.6.17)升福宁直隶州为福宁府;升永春、龙岩二县为直隶州。
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日(1876.1.16)于台湾岛艋舯(去中加甲)地置台北府来属。(档·《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日朱批奕开奏折》)十一年九月庚子(1885.10.12)台湾建省(台湾省巡抚暂驻福州府筹备建省事宜),析台湾、台北二府往属台湾省。(《德宗实录》卷二一五)二府沿革详见台湾省。
至清末,福建省领府九:福州、福宁、兴化、泉州、建宁、延平、邵武、汀州、漳州。直隶州二:永春、龙岩。省会福州府。

福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福州府,属福建省。为省会。领县九:闽(附郭,城东)、侯官(附郭,城西)、长乐、福清、连江、罗源、古田、闽清、永福。(《康熙会典》卷十八、康熙《昌建通志》卷二)
雍正十二年五月辛卯(1734.6.17)析古田县地置屏南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三)
至清末,福州府领县十:闽(附郭、城东)、侯官(附郭、城西)、长乐、福清、连江、罗源、古田、闽清、永福、屏南。

福宁府

清初袭明制,称福宁直隶州,属福建省。领县二:宁德、福安。(《康熙会典》卷十八)
雍正十二年五月辛卯(1734.6.17)升福宁直隶州为福宁府,置霞浦为府之附郭县,析建宁府属之寿宁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三)
乾隆三年十一月十八日(1738.12.28)析附郭霞浦县桐山地置福鼎县来属。(档·《乾隆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朱批张廷玉奏折》)
至清末,福宁府领县五:霞浦(附郭)、福鼎、宁德、福安、寿宁。

兴化府

清初袭明制,称兴化府,属福建省。领县二:莆田(附郭)、仙游。(《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福建通志》卷三)
至清末,仍领县二。

泉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泉州府,属福建省。领县七:晋江(附郭)、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福建通志》卷三)
康熙二十五年(1686)以泉州府同知分防厦门,置厦门厅来属。(道光《厦门志》卷十)
雍正十二年五月辛卯(1734.6.17)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析德化县往属之。(《世宗实录诤卷一四三)
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初九日(1774.8.15)徙金门通判驻同安县属马家巷,置马巷厅来属。(档·《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初九日朱批总督钟音奏折》)
光绪九年(1883)裁马巷厅。(光绪《马巷厅志》卷一)
至清末,泉州府领厅一:厦门。县五:晋江(附郭)、南安、惠安、安溪、同安。

永春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永春县,属泉州府。(《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福建通志》卷二)
雍正十二年五月辛卯(1734.6.17)升为直隶州,析泉州府属之德化县、延平府属之大田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三)
至清末,永春直隶州领县二:德化、大田。

建宁府

清初袭明制,称建宁府,属福建省。领县八:建安(附郭、城东)、瓯宁(附郭、城西)、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寿宁。(《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福建通志》卷二)
雍正十二年五月辛卯(1734.6.17)析寿宁县往属于福宁府。(《世宗实录》卷一四三)
至清末,建宁府领县七:建安(附郭、城东)、瓯宁(附郭、城西)、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

延平府

清初袭明制,称延平府,属福建省。领县七:南平(附郭)、将乐、沙、尤溪、顺昌、永安、大田。(《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福建通志》卷三)
雍正十二年五月辛卯(1734.6.17)析大田县往属于永春直隶州。(《世宗实录》卷一四三)
至清末,延平府领县六:南平(附郭)、将乐、沙、尤溪、顺昌、永安。

邵武府

清初袭明制,称邵武府,属福建省。领县四:邵武(附郭)光泽、泰宁、建宁。(《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福建通志》卷二)
至清末,邵武府仍领县四。

汀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汀州府,属福建省。领县八:长汀(附郭)、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归化、永定。(《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啜福建通志》卷二)
至清末,汀州府仍领县八。

漳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漳州府,属福建省。领县十:龙溪(附郭)、漳浦、长泰、南靖、平和、诏安、海澄、龙岩、宁洋、漳平。(《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福建通志》卷二)
雍正十二年五月辛卯(1734.6.17)升龙岩县为龙岩直隶州,析漳平、宁洋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一四三)·
嘉庆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01.1.·12)于云霄镇地置云霄厅来属,析漳浦县、平和县、诏安县等五十二保地隶之。(档·《嘉庆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批户部题本)
至清末,漳州府领厅一:云霄。县七:龙溪(附郭)、漳浦、长泰、南靖、平和、诏安、海澄。

龙岩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龙岩县,属漳州府。(《康熙会典》卷十八、乾隆《福建通志》卷二)
雍正十二年五日辛卯(1734.6.17)升为直隶州,析漳州府属之漳平、宁洋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三)
至清末,龙岩直隶州领县二:漳平、宁洋。

卫 所

清初袭明制,福建省境内置卫十六:福州中、福州左、福州右、镇东、兴化、平海、福宁、建宁左、建宁右、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永宁、漳州、镇海。所二十:梅花、万安、定海、莆禧、大金、浦城、将乐、永安、武平、上杭、福全、金门、中左、高浦、崇武、龙岩、南诏、六鳌、铜山、玄钟,(《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九十九、乾隆《福建通志》卷十六)
顺治十四年三月己巳(1657.5.9)裁镇海一卫,同裁浦城、武平、上杭、福全、金门、中左、高浦、崇武、龙岩、南诏、六鳌、铜山、玄钟十三所。(《世祖实录》卷一0八)十八年(1661)裁建宁左、建宁右、延平、汀州、邵武五卫,同裁将乐、永安二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康熙三年(1664)裁福宁一卫,同裁梅花、万安、定海、莆禧、大金五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五年(1666)裁福州中、福州左、福州右、镇东、兴化、平海、泉州、永宁、漳州九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宁福道

雍正四年(1726)置,亦称督粮道,领福州一府,福宁一直隶州,治福州府。十二年五月辛卯(1734.6。17)升福宁直隶州为府,徙道治于福宁府。(《世宗实录》卷一四三)
至清末,宁福道领府二:福州、福宁。治福宁府。

兴泉永道

康熙九年四月丁亥(1670.5.19)置兴泉道,领兴化、泉州二府,治泉州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
雍正五年二月甲戌(1727.3.9)徙道治于泉州府属厦门厅。(《世宗实录》卷五十三)十二年五月辛卯(1734.6.17)升泉州府属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来属,寻改道名为兴泉永道。(《世宗实录》卷一四三)
至清末,兴泉永道领府二:兴化、泉州。直隶州一:水春。治泉州府属厦门厅。

延建邵道

康熙九年四月丁亥(1670.5.19)置延建邵道,领延平、建宁、邵武三府,治延平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十九)
至清末,延建邵道仍领府三,治延平府。

汀漳龙道

康熙十年(1671)置汀漳道,领汀州、漳州二府,治漳州府。(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
雍正十二年五月辛卯(1734.6.17)升漳州府属龙岩县为龙岩直隶州来属,寻改道名为汀漳龙道。(《世宗实录》卷一四三)
至清末,汀漳龙道领府二:汀州、漳州。直隶州一:龙岩。治漳州府。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4-04-04
江西省

清初袭明制,称江西省。领府十三:南昌、抚州、建昌、瑞州、袁州、临江、广信、饶州、九江、南康、吉安、南安、赣州。省会南昌府。(《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二)
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十三臼(1754.6.3)升宁都县为直隶州。
至清末,江西省领府十三:南昌、抚州、建昌、瑞州、袁州、临江、广信、饶州、九江、南康、吉安、南安、赣州。直隶州一:宁都。

南昌府

清初袭明制,称南昌府,属江西省。为省会。领州一:宁。县七:南昌(附郭、城东)新建(附郭、城东南)、丰城、进贤、奉新、靖安、武宁。(《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二)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巳(1730.1.23)析新建县辖之吴城镇往属南康府属之星子县。(《世宗实录}卷八十九)
乾隆三十年(1765)析星子县属之吴城镇复归南昌府新建县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0九)
嘉庆六年三月己亥(1801.5.5)宁州更名为义宁州。(《仁宗实录》卷八十一)
宣统二年十月十七日(1910.11.18)析瑞州府属之铜鼓厅来属。(档·《宣统二年十月十七日朱批民政部吏部会奏折》引自赵泉澄《清代地理沿革表》页七十七)
至清末,南昌府领州一:义宁。厅一:铜鼓。县七:南昌(附郭、城东)、新建(附郭、城东南)、丰城、进贤、奉新、靖安、武宁。

抚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抚州府,属江西省。领县六:临川(附郭)、崇仁、金溪、宜黄、乐安、东乡。(鸢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二)
至清末,抚州府仍领县六。

建昌府

清初袭明制,称建昌府,属江西省。领县五:南城(附郭)、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三)
至清末,建昌府仍领县五。

瑞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瑞州府,属江西省。领县三:高安(附郭)、上高、新昌。(《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四、雍正《江西通志》卷二)
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1907.1.27)于铜鼓营地置铜鼓厅来属。(档·《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朱批吴士镒奏折》)
宣统二年十月十七日(1910.11.18)析铜鼓厅往属于南昌府。(档·《宣统二年十月十七日朱批民政部吏部会奏折》引自赵泉澄《清代地理沿革表》页七十七)
至清末,瑞州府领县三:高安(附郭)、上高、新昌。

袁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袁州府,属江西省。领县四:宜春(附郭)、分宜、萍乡、万载。(《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二)
至清末,袁州府仍领县四。

临江府

清初袭明制,称临江府,属江西省。领县四:清江(附郭)、新淦、新喻、峡江。(《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二)
至清末,临江府仍领县四。

广信府

清初袭明制,称广信府,属江西省。领县七:上饶(附郭)、玉山、弋阳、贵溪、铅山、永丰、兴安。(《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五、雍正《江西通志》卷三)
雍正九年三月己卯(1731.4.22)改永丰县名为广丰县。(《世宗实录》卷一0四)
至清末,广信府领县七:上饶(附郭)、玉山、弋阳、贵溪、铅山、广丰、兴安。

饶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饶州府,属江西省。领县七:鄱阳(附郭)、余干、乐平、浮梁、德兴、安仁、万年。(《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三)
至清末,饶州府仍领县七。

九江府

清初袭明制,称九江府,属江西省。领县五:德化(附郭)、德安、瑞昌、湖口、彭泽。({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三)
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己巳(1768.9.24)析湖北省蕲州辖之小江口地来属德化县。(《高宗实录》卷八一六)
至清末,九江府仍领县五。

南康府

清初袭明制,称南康府,属江西省。领县四:星子(附郭)、都昌、建昌、安义。(《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己巳(1730.1.23)分南昌府之吴城镇来属星子县。(《世宗实录》卷八十九)
乾隆三十年(1765)还吴城镇于南昌府之新建县。(《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0九)
至清末,南康府仍领县四。

吉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吉安府,属江西省。领县九:庐陵(附郭)、泰和、吉水、永丰、安福、龙泉、万安、永新、永宁。(《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二)
乾隆八年十月二十四日(1743.12.9)于莲花桥地置莲花厅来属。(档·《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至清末,吉安府领厅一:莲花。县九:庐陵(附郭)、泰和、吉水、永丰、安福、龙泉、万安、永新、永宁。

南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南安府,属江西省。领县四:大庾(附郭)、南康、上犹、崇义。(《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三)
至清末,南安府仍领县四:大庾(附郭)、南康、上犹、崇义。

赣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赣州府,属江西省。领县十二:赣(附郭)、雩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龙南、定南、长宁、宁都、瑞金、石城。(《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三)
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十三日(1754.6.3)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析瑞金、石城二县往属之。(档·《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十三日朱批傅恒题奏》)三十八年七月癸亥(1773.8.23)升定南县为定南厅。(《高宗实录》卷九三八)
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癸卯(1903.7.14)置虔南厅来属,析龙南县大龙镇等三堡、信丰县扬溪等四堡往属之。(噬德宗实录》卷五一七)
至清末,赣州府领厅二:定南、虔南。县八:赣(附郭)、雩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龙南、长宁。

宁都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宁都县,属赣州府。(《康熙会典》卷十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三)
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十三日(1754.6.3)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析赣州府属之瑞金、石城二县来属。(档·《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十三日朱批傅恒题奏》)
至清末,宁都直隶州领县二:瑞金、石城。

卫所

清初袭明制,江西省境内置卫五:南昌、南昌左、九江、袁州、赣州。所十二:饶州、广信、铅山、建昌、抚州、吉安、安福、永新、龙泉、信丰、会昌、南安。(《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四~八十八、光绪《江西通志》卷十七)
顺治十二年(1655)裁龙泉、信丰、会昌、南安四所入赣州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康熙八年(1669)裁南昌左卫入南昌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乾隆三十年(1765)裁建昌所入永新所,改永新所名为永建所。(光绪《江西通志》卷十七)
嘉庆二十四年(1819)改赣州卫为赣州所。(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五)
光绪二十八年(1902)裁南昌、九江、袁州三卫。赣州、饶州、广信、铅山、抚州、吉安、安福、永建八所。(档·《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内阁上谕》)

南抚建道

雍正九年四月(1731.5)以督粮道(亦称南抚建道)兼管南昌、抚州、建昌三府事务。道治南昌府。(雍正啜江西通志》卷四十八)
至清末,督粮道仍领府三,治南昌府。

瑞袁临道

雍正九年四月(1731.5)以驿盐道兼管袁州、瑞州、临江三府事务。道治南昌府。(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十八)
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1907.1.27)徙道治于袁州府属萍乡县,寻改道名为瑞袁临道。(档·《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朱批吴士镟奏折》)
至清末,瑞袁临道领府三:袁州、瑞州、临江。治袁州府属萍乡县。

广饶九南道

康熙九年(1670)置饶南九道,领饶州、南康、九江三府,道治饶州府。(雍正《江西通志》卷二十)
雍正九年四月(1731.5)广信府来属,寻改道名为广饶九南道。(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十八)
乾隆四十三年(1778)徙道治于九江府。(光绪《江西通志》卷六十九)
至清末,广饶九南道领府四:广信、饶州、南康、九江。治九江府。

吉南赣宁道

康熙九年(1670)置赣南道,领赣州、南安二府,道治赣州府。(雍正《江西通志》卷二十)
雍正九年四月(1731.5)吉安府来属,寻改道名为吉南赣道。(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十
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十三日(1754.6.3)置宁都直隶州来属,复改道名为吉南赣宁道。(档·《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十三日朱批傅恒题奏》)
至清末,吉南赣宁道领府三:吉安、赣州、南安。直隶州一:宁都。治赣州府。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