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34阅读
  • 7回复

[现势沿革]80年代和90年代之后“地改市”公文行文表述的不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7-01-24
我注意到尽管本质上都是撤地设市,但是80年代的地改市,无论是改一市还是改多市,一般的行文表述为:撤销A地区,将a市(原来的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升格后的)a市辖原A地区的xx县、xx县,按这种表述,逻辑理论上新的地级市是由原来的县级市升格而成。1949-1999国内行政区划沿革那本地图册的序图也持这种观点,证据是序图中列出的“地改市”类型一图中没有“撤地设市”类型,而把大多数“撤地设市”归为了地区驻地县级市的升格这一类型。
而90年代及以后的“地改市”行文一般表述为:撤销A地区和县级a市,设立地级A市和A市xx区,A市辖原A地区的xx县、xx县,A市驻新设立的A市xx区。按这种表述的话,新的地级市就不是由原来的县级市升格而成,而是新设立的或者说由原来地区“翻牌”而成的。
这两种行文的不同,可不可以视为对地级市的理解逐渐由城市政区(本辖)+领辖转变为了“府州”,其实并不是最近几年的事,而是从90年代就一步步开始了?
1条评分奖励+3
仙峰俊俏 奖励 +3 - 2017-01-24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01-24
应该是这样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7-01-24
两个时期,新地级市领导班子的来源是否也有不同?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01-25
两个时期人员班子这点:在80年代,有一些是有不同的。特别是80年代的改多市,如许昌地区撤销改为许昌市、漯河市的时候,无论是新的地级许昌市还是地级漯河市,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都和原许昌地委、行署大不相同。甚至许昌市魏都区的班子成员和原县级许昌市的班子成员都相去甚远。尽管许昌市魏都区和原县级许昌市的行政范围是一样的。但80年代也有人员实际就是行署翻牌的,多出现在一地改一市且驻地县级市之前从未升为省辖市的地方。
而90年代及以后的整体地改市几乎没有例外都是地委、行署摇身一变直接翻牌成了地级市市委、市政府,原驻地县级市一般翻牌为新成立地级市的市辖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7-01-25
除了文件不同 其他实质上是一样的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7-01-25
1983年以后,“地市合并”、“撤地建市”、“地改市”等政区体制改革先在江苏等省试点,继而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各省区陆续开始以裁并“地区”、精简中转层次为主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以江苏省为例,其一般转变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
  其一,地区、地级市同城实行“地市合并”,即撤销地区建制、辖境划归地级市,如徐州市(原徐州地区、原地级徐州市)、南通市(原南通地区、原地级南通市)、苏州市(原苏州地区、原地级苏州市);
  其二,将地区行政公署所驻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再实行“地市合并”,如淮阴市(原淮阴地区、原县级清江市)、扬州市(原扬州地区、原县级扬州市)、镇江市(原镇江地区、原县级镇江市);
  其三,无地级市并立的地区直接实行“地改市”,以行政中心所在县域作为市区,如盐城市(原盐城地区,原盐城县);
  其四,划其他地区部分县市与原地级市成立新的地级市,如连云港市(原徐州地区二县、原淮阴地区一县、原地级连云港市)、常州市(原镇江地区三县、原地级常州市)、无锡市(原苏州地区二县、原镇江地区一县、原地级无锡市)。

既要反对五毛,更要反对美分。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7-01-25
进来学习一下
華東共和國國立鳳城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東洋史學專攻 卒業
華東共和國國立大學大學院 認知科學修士 在讀
青雲書館主
青雲工作室站長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7-01-25
5L就是我说的80年代公文里的观点
90年代及以后的公文普遍把5L列出的2、3视为一种,即无论之前驻地是县还是县级市,新的地级市都是新成立(翻牌)的,原县级市和原地区一同被撤销,而不是驻地县级市升格。比如定西地区改定西市,原地区驻地定西县被撤销改为了定西市安定区,庆阳地区撤销,原地区驻地西峰市也被改成了庆阳市西峰区,而不是原县级西峰市升格成为了西峰市或者庆阳市。
补充一点我的看法:这个问题我注意到其实不是孤立的,而是我认为从80年代到90年代,对县级市的认识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之前“县级市”的侧重点在“市”上,而之后“县级市”的侧重点变成了“县级”,除了上面的“地改市”,我又找到了两个例子
1.行政代码的变化,1990以前被代管的县级市一般用省直辖县市的代码,而之后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8X、9X系列代管代码
2.当年重点不在当代行政区划上的地图册,一般把“市”、“县”分为两类,反倒是“地级市”、“县级市”分的不是那么清,举例而言,很多坛友都熟悉的,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图上的“今地名对照”部分,把县级市和地级市都一概用了一样的标识,而县用另一种;比如河南省的汝州市(1988年撤县设市),和平顶山市是一样的图标,但是叶县就是小一号的县图标。
4L提到仅仅是文件不同,这个我基本同意。不过我觉得同时也反应了和80年代地改市县改市初期,受城乡二元计划经济、当时行政区划等更加缺少规范等因素影响,实际上是地方在执行中无意间自动纠偏了公文中不合适、脱离中国传统和实际的表述,而90年代及以后行政区划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之后,中央在文件层面也追认了地方这种按照中国传统“府州”的做法。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按照这两种不同公文批准设立的地级市,人大和政协的届次会不会不同?我知道后来“翻牌”式公文批准设立的地级市,一般人大和政协从第一届开始重新计算,那么“升格”式公文呢?按照原文表述应该接续计算,实际是这样的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