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072阅读
  • 16回复

[浙江]1954年新慈溪县组建前后的点滴回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7-07-11

编者按:195410月1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之际,经上级批准,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地区(俗称三北地区)组成以生产棉花为主的新慈溪县,县党政军领导机关及有关单位随即由慈城镇迁至浒山镇,这是宁波地区行政区划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动。虽然迄今已有四十二年的历史,但人们对此仍道之不绝。此次发表两位当事人——建国初慈溪县委书记项耿同志和原慈溪县人民政府秘书室代理秘书陈雁同志——的点滴回忆,以飨读者,并热诚期待有关知情人继续提供这方面的“三亲”史料,以便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此事的来龙去脉。

    项耿同志的回忆

  1949年6月,宁波刚解放不久,我奉命从嵊县调来慈溪工作,担任县委书记职务。当时的慈溪县境呈“凸”字状,东与镇海相邻,西与余姚接壤,南与鄞县、宁波市区交界,北至杭州湾,全县下辖城关、庄桥、云山、丈亭、陆埠、观城、鸣鹤7个区,76个乡镇,县治设在慈城镇(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现在,人们习惯称它为老慈溪县。
  我到任后,根据当时形势和上级统一部署,联合县委、县府一班人,重点开展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民主建设、组织互助组、三反五反、试办农业合作社(如丈亭胡岳忠合作社、慈北五洞闸农庄)等工作。自1953年下半年始,县委的工作重点已转到以生产为中心的轨道,同时遵照邓子恢同志提出的“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大意)的方针,继续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取得明显效果,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的发展。这可以从1949年到1954年的主要农产品产量对比上,得到证明:
种类
  水稻
  棉花
  项别
  年份
  亩产(斤)
  总产(万吨)
  亩产(斤)
  总产(吨)
  1949年
  212
  4.4
  11
  3653
  1954年
  262
  5.78
  31
  11378
        原慈溪县的农业区域自南而北分为山林区、水稻区和棉花区三块。当我们的工作重点转为抓生产之后,主要精力放在了水稻区。因为当时支前要粮、民食要粮,粮食生产必须放在首要位置。另外,沿姚江堤岸由于年久失修,咸潮漫漶稻区,严重影响水利灌溉,民众为争灌溉水源,经常与毗邻地区的余姚农民发生纠纷,甚至闹到聚众械斗的程度;加上旱灾、虫灾、蟹灾(小蟹钳断稻禾)频仍不绝,粮食生产问题成堆。所以,县委、县政府为了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消灭灾害,花了极大精力,深入田头,了解实情,研究对策,以确保粮食生产正常进行。
  相比之下,县里对棉区和林区工作,所花精力显得少些。棉区工作基本上由副县长宓文海同志和县政府实业科的几个同志在抓;山林生产,则委托陆埠区委、区政府负责督促落实。其实,这些工作很需要县里分类指导,比如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继粮食统购统销后,国家于1954年实行了对棉花的统购政策,政策出台后,如何落到实处,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特别是涉及到每户棉农定口粮问题,需要很好的研究。但限于人力和经验,这些分类指导实际上很难做到。所以,当时的工作,往往是抓了稻区,而放松了棉区和林区。环顾周边兄弟县的情况,也有不少类同之处。
  1954年春,我突然接到省委通知。赴杭参加一个会议。参加会议的对象是镇海、余姚、慈溪三县的县委书记。会议由省委的一名负责同志主持(我记得是任一力同志,后任副省长),专题研究棉区工作,刘刚、周效儒和我分别汇报了各自棉区工作的基本情况,交流了看法。会议自始至终只议棉花生产情况,一点也没有透露要组建一个新棉区县的意图。所以,我们几个县委书记在思想上只把它当作一次专题例会。回到县里后,仍各干各的事情。
  但过不了多久,大约在1954年7月上旬,县委同时接到由宁波地委发出的两则通知,一则通知是要把镇海、慈溪、余姚三县北部地区,集中为一个整体,划成一个新的慈溪县;另一则通知是要调我到宁波地委,担任地委常委兼秘书长职务,并于即日移交工作,到地委报到。对于这两则通知,我都感到有点突然,但都是大事。所以,我离开慈溪之前,主持召开了最后一次县委会议,履行县委书记的职责,专门讨论了有关划县的问题。
  会议开得很成功,气氛也很热烈,首先统一了思想认识,对地委决定表示拥护。大家谈到,在以往工作实践中,客观上存在诸种不便,比如慈溪农业三个区域工作无法平衡,重点抓了稻区,棉区、林区只能一般照顾,具体指导有难度,交通也甚为不便,若要到慈北棉区,东绕宁波,西绕余姚,中越长溪岭,费时费力,影响工作效率。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地委决定契合了县委打算建造大规模、机械化程度高的棉花基地的愿望。在这之前,县委委员鲍纯甫同志曾访问过苏联,回来后向我们介绍过苏联集体农庄的情况,县委一班人深受鼓舞,向往慈溪农村也要走这样的路子。所以,当时试办五洞闸农庄,就不叫“农业合作社”的名称,正是体现了这种愿望。我们认为,滨海广袤的棉区,是实现农业集体化、机械化的理想地方,现在把三北棉区统一划成一个棉区县,自然有利于集中领导,加速集体农庄的建设。至于具体工作,如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兴修水利、加固海塘等,更可以统一规划,合理开展。这样,必将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更好地完成棉花统购任务,增加棉农的经济收入。
  思想认识取得一致后,我们开始讨论新县治的选择问题。当时,县委没有小车子,不可能一起去实地察看,只能凭印象、感觉,把一些重要乡镇一一列举,然后比较抉择。临山、泗门、周巷、龙山都曾提出来过,但这些地方,不是偏西,就是偏东,比较适中的是浒山和观城。我在会上谈了我的看法。我曾在1945年8月,参加过由三北地委黄知真同志主持的区委书记会议,地点在浒山城内,因第一次进浒山城,印象很深:浒山有城墙,有街道,地位适中,离余姚的距离比观城到宁波近。所以,我倾向于把新县治设在浒山。经过讨论,县委其他同志表示赞同。于是,县委作出决定:把县委、县政府机关迁往浒山,并派几位同志先行,做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计划在十月份完成迁址工作。说来也巧,以后关于新慈溪县县治定址的报告,也是由我代表地委批复的。
  这次会议后,我就离开慈溪,到宁波地委报到。慈溪县的工作暂由任子诚同志主持。


    陈雁同志的回忆

  1954年初秋,我在慈溪县人民政府任代理秘书。大约在7月底8月初,县委领导说,上级决定要在三北(慈北、姚北、镇北)单独划一个棉花县,这样可以提早实现农业集体化、机械化。听到这个消息,我和机关里其他同志一样,思想上感到非常突然。7月中旬召开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时,还不知道有此决定。但绝大多数同志都欢欣鼓舞,衷心拥护上级这个重要决策。通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特别是县委委员鲍纯甫同志传达参观苏联集体农庄的见闻,认为划个棉花县可以加速实现农业集体化、机械化,不仅是广大干部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当然对原县治也有些留恋,毕竟从1949年5月24日解放这一天进入孝中镇(后改名慈城镇),已生活战斗5个多年头了,同当地的广大干部、人民建立起一定的感情。
  划县定下后,县委先派人到姚北了解情况,接着又派叶靳、叶令民等同志去踏勘县界。在踏勘中,同余姚的同志交谈协商,他们通情达理、顾全大局,原则上确定以大古塘、公路为界。大古塘、公路以北划归慈溪,大古塘、公路以南留在余姚。余姚同志希望保留横河、历山、低塘和临山镇。这样县境调整:由余姚划入慈溪的有姚北的逍林区15乡(镇),浒山区16乡(镇),周朝全区16乡(镇)、周巷区6乡(镇),泗门区8乡(镇),临山区4乡,共65乡(镇)。慈溪划归余姚的有陆埠区12乡(镇),丈亭区9乡(镇),云山区4乡镇,城关区10乡(镇),庄桥区的费市、洋墅2乡,共42乡(镇)(1960年余姚县又将慈城镇、城关区及庄桥、云山部分乡镇划归宁波市)。由镇海划归慈溪的有龙山区10乡(镇),慈溪划归镇海的有庄桥区5乡。这样,新慈溪县有4个直属镇和92个乡(镇)。
  划县确定后,我记得领导班子中曾议论过,有人主张新县改名为“三北县”,符合民间习惯称呼;但大多数人认为慈溪建县有较长历史,改县名不适当。还有人主张县治放在观海卫,观海卫各方面条件比浒山镇好,县委书记项耿认为浒山镇虽然比观海卫小一点,但地处全县中心,还是放在浒山镇为宜,大家都赞同项耿同志的意见。
  当时浒山镇比较小,人口也不多,浒山区党政机关又都在浒山,所以,要把县级机关都安排下来,确实困难不小。打前站联系的同志,回来后也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后同余姚县联系商量解决办法,余姚县委、县人民政府很重视,派副县长杨光明同志来棉区做工作,要区乡同志顾全大局,支持新慈溪县的建设,动员浒山区委、区公所等机关迁至坎墩。浒山镇党委和政府也动员部分单位和群众把房屋腾出,供新慈溪县各机关使用。尽管这样,慈溪县党政机关住房还是很紧张,许多领导同志的用房是半间办公、半间住宿;县粮食局、人武部、人民医院等还都只能安排在城区外。但广大机关干部的热情高涨,大家一心向往慈溪农村早日实现集体化、机械化。
  为了有利于双方工作,除主要领导干部作了一些必要的交流外,其他干部一般不作变动。县委副书记兼县长任子诚同志调去余姚工作。余姚县委副书记兼县长郭子栋同志调来慈溪工作,同时调去余姚工作的还有包纯和同志,调来慈溪工作的有陈旭、罗龙炎等同志。
  1954年10月13日到15日,在慈城镇召开了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调整三县县界划建棉区县的报告,并作出了决议。县级机关迁至浒山镇后在10月28日至31日,又召开了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再次通过了调整县界、划建棉花县的报告和有关相应的决议,与会代表情绪高涨,对划棉花县均表热烈拥护。
  县级机关一般在10月10日后搬迁的,安顿就绪后,慈溪同余姚、镇海有关各部门交接档案、资料井然有序,工作很快转入正常。
  慈溪县新境,加上1956年庵东特区划入慈溪县后,境域广,人口多,有1154平方公里(不含海域),1956年有55万人口,是浙江省最大的产棉县,也是浙江最大的盐场。全县耕地68万多亩,1955—1985年,大多数年份植棉在4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
  慈溪划为棉区县以后,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各级党委、政府集中主要精力,加强了对棉花生产的指导。如贯彻各项奖励棉花增产的政策,教育广大棉农把种足、种好、卖好棉花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和义务;积极推广棉花先进技术和增产经验,大力兴修水利,建设高产、稳产基地;挖潜增地,先后整治了30多万亩易旱易涝土地,改造了10多万亩咸碱地;坚持和推广棉粮间作套种的耕作制度(一般套种为蚕豆、大麦、小麦);积极推广良种(1965年和1968年两次大幅度普及岱字棉15号良种,效果明显,棉花亩产分别达到75.5公斤和74公斤);提高施肥水平(当时,号召以绿肥,河泥为基肥、做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五十至六十年代65%以上棉地都有绿肥,每亩平均量在625公斤以上,河泥每亩平均在100担以上);对棉花各种病虫害根据预测预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把损失压低到最小限度等等。广大干部深入棉地,与棉农同甘苦共患难,大种试验田,汗往一起流,劲往一处使,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棉花生产连年丰收。1956年1月25 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推广新疆、浙江的棉花丰产经验》的社论,指出“浙江省慈溪县1955年52万亩(习惯亩)耕地上实行一年两熟的栽培制度,平均收获皮棉85斤(折市亩亩产48公斤),小麦119斤(折市亩亩产67.5公斤),棉花产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半左右。”1957年,在46.64万亩棉地上,平均亩产皮棉50.05公斤,成为全国第一批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5个县之一,获浙江省“棉花丰产县”的光荣称号。《解放日报》1963年12月9日发表题为《破除增产到顶思想,争取棉花更大丰收》的社论,赞扬慈溪县48.3万亩棉地,平均亩产皮棉108斤。1965年,全县45.56万亩棉地,亩产皮棉75.5公斤。1984年更上一层楼,42.56万亩棉地,亩产皮棉92.5公斤。五十年代,慈溪棉花单产一马当先;1965年慈溪、启东(江苏省)名闻全国;七十年代,慈溪、启东、南汇(上海市)三强争雄。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大跃进”和“反右”运动的影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的行为,我国国民经济一度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下降,总产量一度不到2千万担,布票每人只能发3.6尺,慈溪广大干部棉农发扬“全国一盘棋”的风格,更加努力种足棉花,为国家承担困难,有的棉农甚至把每人2斤自留棉也卖给国家。1960年全县仍坚持种足棉花43.59万亩,亩产皮棉51.5公斤,总产皮棉45万担,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2--3%。
  (二)多次受到中央表彰。1954年,五洞闸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亩产皮棉50.5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增加六成以上。1955年苏联《真理报》派记者前去采访。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批示“……五洞闸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了不起的事例,应当使之传遍全国”。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曾到五洞闸公社视察。是年,国营第二农场和岐山大队(即五洞闸公社)分别获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国务院奖状。1962年至1973年间七次全国棉花会议,我县均有领导、劳模、棉花科技人员出席会议。周恩来总理讲话时,多次赞扬并鼓励慈溪干部、棉农增产棉花对国家的贡献。
  (三)传播了慈溪棉花丰产经验。1965年11月15日,农业部在慈溪召开棉花丰产现场经验交流会,参加这个会议的有江苏、江西、湖北、四川、安徽、浙江等南方七省棉花区的领导干部、劳模、棉花专家等38人。1964年9月3日,山西省副省长刘开基率棉花参观团33人来慈溪学习交流棉花丰产经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一位农业厅领导同志也曾率领一批同志来慈溪学习交流棉花丰产经验。著名植棉劳模张秋香、史来贺等也都到过慈溪。
  196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慈溪棉花》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慈溪县植棉技术和经验。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也专程来拍摄了一部可放映2小时的介绍慈溪棉花生产情况的5集科教片《慈溪棉花》。
  各省、市产棉区多次来慈溪聘请植棉辅导员,仅1965年,全县就派出1300多名植棉辅导员分赴河北、广东,上海等15个省市,通过种试验地示范、讲课等方法,系统传播慈溪植棉技术,对各地棉花增产起了一些带动促进作用。
  1972年,还先后派出棉花科技人员干忠新、段裕章、童文永三同志为农业部援外专家组成员,赴圭亚那指导植棉,受到当地官员民众的好评和赞扬。上面列举的一些事实,说明1954年划建新慈溪县的主要目标已经达到,成绩也是显著的。
  但也应该看到,调整县界实际是—个复杂的工作,因为它必然牵涉到许多自然、社会等关系的重新整合。所以,划县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时和以后,对划县后出现的水系割裂以致新慈溪县用水紧张、交通运输紧张(原丈亭、云山、慈城、庄桥均通铁路、公路,交通发达,划建的新慈溪县则没有铁路)等问题,已有不少议论,客观上也反映了1954年组建新慈溪县时考虑问题是相对单一而不够全面的。所以有后来的第二次调整,逐步理顺和解决了一些实际工作、生活、生产中发生的难题。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新慈溪县已经获得了历史的认可,并正在喷发出更大的能量,去创造自已美好的未来。
  作者:项耿,祖籍慈溪县,出生在上海。建国后历任慈溪县委书记,宁波地委常委、秘书长,嘉兴地委副书记、专员等职,已离休。
陈雁,宁波市人。历任慈溪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县革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等职。现已离休。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07-11
根据就是余姚慈溪两地的噩梦。。。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7-07-11
为什么不用新名字?滑天下之大稽
山川形便,撤省地置百郡,郡分大县,县管大乡村,驻市,不问一般市政
城乡分离,适域市分级有限自治,划街坊,城市圈内连片处合并改区
另设监察域,选举域,审计域,统计域,军事域,教化域,医疗域
反对特区,民族自治,联邦制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07-11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7-07-11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7-07-11
放在今天绝无可能因为棉区统筹管理而这样调整县界。
余慈宁镇划界造就了众多名人的籍贯困惑:余秋雨(余-慈)、路甬祥(余-慈)、杨贤江(余-慈)、马宗汉(余-慈)、虞洽卿(镇-慈)、冯骥才(慈-宁)、应昌期(慈-宁)等。
从名人来看,余姚损失最大,慈溪得远大于失、镇海失去虞洽卿、宁波只得无失。
不过余姚后来得到了河姆渡遗址,其影响力远大于失去的上林湖越窑遗址,这一点也不差。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7-07-11
想起了我从鄞县(鄞州)人变成了海曙人,很失落。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7-07-11
回 东海风 的帖子
东海风:放在今天绝无可能因为棉区统筹管理而这样调整县界。
余慈宁镇划界造就了众多名人的籍贯困惑:余秋雨(余-慈)、路甬祥(余-慈)、杨贤江(余-慈)、马宗汉(余-慈)、虞洽卿(镇-慈)、冯骥才(慈-宁)、应昌期(慈-宁)等。
从名人来看,余姚损失最大,慈溪得远大于失、镇海失去 .. (2017-07-11 19:55) 

河姆渡遗址有个毛用,余姚本来是比慈溪大两圈的县,调整后比慈溪小了,按照现在的角度失去浒山周巷等大镇,失去杭州湾新区,失去杭州湾大桥,而且还可能继续失去沪甬铁路通道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7-07-12
慈溪现在也不需要产棉了,余慈合并吧!省直辖!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7-07-12
回 tonny_zhou 的帖子
tonny_zhou:慈溪现在也不需要产棉了,余慈合并吧!省直辖! (2017-07-12 12:45) 

余慈合并,为副厅级市;书记市长为副厅级;3名副书记为正局级,常委副市长为副局级,下设20个区办事处、新区管委会,均为正处级!平均每个区10万人口
中央行政区划委员会是行政区划改革工作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主要职责:1.编制规划地方三级管理体制。2.审核批准各级政区的设立标准和规模,地名和边界标准化。3.组织指导各个政区的官员级别和套改工作。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7-07-12
回 QQme 的帖子
QQme:河姆渡遗址有个毛用,余姚本来是比慈溪大两圈的县,调整后比慈溪小了,按照现在的角度失去浒山周巷等大镇,失去杭州湾新区,失去杭州湾大桥,而且还可能继续失去沪甬铁路通道 (2017-07-11 20:37) 

河姆渡对发展经济确实没什么作用,主要是文化上的影响力。
慈溪并入余姚的陆埠、丈亭经济实力也不如原来的姚北地区。
不过如果当初不调整区划,老姚北地区未必比现在发展得好,毕竟一个县城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历史无法回转。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7-07-14
回 东亚第一精英 的帖子
东亚第一精英:余慈合并,为副厅级市;书记市长为副厅级;3名副书记为正局级,常委副市长为副局级,下设20个区办事处、新区管委会,均为正处级!平均每个区10万人口 (2017-07-12 13:49) 

要不直接厅级市,要不就是县级市。
现在省县财政直辖,一把手本来就是副厅级,换汤不换药。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7-07-14
回 papa 的帖子
papa:要不直接厅级市,要不就是县级市。
现在省县财政直辖,一把手本来就是副厅级,换汤不换药。 (2017-07-14 00:25) 

浙江省的省县财政直管是不包含宁波市和下属的各县市,余姚慈溪财政直接给计划单列市-宁波市,无需再上交浙江省.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8-05-03
失去慈城的慈溪已经不是意义的慈溪。而且把浒山定为县治的理由居然是浒山位置在县中心,再怎么看都是观城的位置在中间啊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8-05-04
回 chris_aaa 的帖子
chris_aaa:
失去慈城的慈溪已经不是意义的慈溪。而且把浒山定为县治的理由居然是浒山位置在县中心,再怎么看都是观城的位置在中间啊

1954调整后的慈溪县包括现在余姚北部的泗门区,而现在慈溪浒山南边的横河地区属于余姚,以当时的版图而论,浒山确实处于中间的位置。1979年对调后才形成现在的版图。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8-05-04

五十年代浙江县域变革挺多,

杭嘉湖地区当时的县县合并规模更大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8-05-13
回 biogeog 的帖子
biogeog:五十年代浙江县域变革挺多,
杭嘉湖地区当时的县县合并规模更大 (2018-05-04 19:44) 

不一样的,余慈调整是为了统一棉区管理,当时棉花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
后来的并县什么的是大跃进做法,除了杭嘉湖之外其他地方也调整了,如宁海象山合并、新昌嵊县合并、东阳磐安合并、龙泉庆元合并、云和景宁合并、衢县龙游常山合并等等,只不过这些地方的并县到大跃进后又恢复了,而杭嘉湖的没有恢复。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