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665阅读
  • 20回复

[城市轨交]港鐵沙中線原「土瓜灣站」定名「宋皇臺站」、原「馬頭圍站」定名「土瓜灣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7-11-27
https://www.hk01.com/港聞/136848/-沙中線-車站正式定名為土瓜灣站-宋皇臺站-馬頭圍站消失了





沙中線工程預料最快2019年完成,港鐵今日(27日)公布,將沙中線兩個車站命名為「土瓜灣站」及「宋皇臺站」,亦即「馬頭圍站」改為「土瓜灣站」,而「土瓜灣站」就改名為「宋皇臺站」。
沙中線今日舉行平頂儀式。(港鐵提供)


運輸及房屋局常任秘書長 (運輸)黎以德、港鐵行政總裁梁國權今日主持車站平頂儀式。黎以德表示,明白不少地區人士都希望車站能反映宋朝古蹟的特色,因此政府決定將車站名為「宋皇臺站」,政府亦決定將馬頭圍站改為「土瓜灣站」,希望更能反映社區特色。

啟德至顯徑段進入測試階段

港鐵工程總監黃唯銘表示,沙中線(大圍至紅磡段)正按計劃朝向2019年年中通車的目標邁進。黃續指,早前車站工地發現宋元遺蹟,令工程出現阻滯。工程團隊已修改車站的設計和施工方法,妥善保育文物遺蹟,出土的文物日後將公開展示予市民欣賞。工程團隊採取的措施,亦成功追回受考古工作所影響的部分進度。

隨著結構工程竣工,工程團隊已開展鐵路系統的安裝及測試。宋皇臺至紅磡段正進行安裝各項系統包括通訊設施、信號系統、隧道通風、月台幕門及架空電纜等;至於啟德至顯徑段,工程進入測試階段,列車已在軌道上行走,配合各項系統的動態測試。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11-27
港鐵沙中線原「土瓜灣站」定名「宋皇臺站」、原「馬頭圍站」定名「土瓜灣站」
宋王臺

宋王臺,是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一塊紀念石碑,公園現址於1959年底正式落成,相傳是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其弟趙昺被元朝軍隊追逼,南逃流亡到此,後人為了紀念這件事,在大石刻上「宋王臺」三個字。「宋王臺」碑石原本是一塊巨大的石頭,立在馬頭涌海邊一個稱「聖山」的小山上,即後來的啟德機場客運大樓一帶,「宋王臺」石碑後來被遷移到距離約300呎的現址放置。香港政府認為石刻宜稱「皇」,其作「王」實沿元朝修宋史之謬,故旁邊街道稱「宋皇臺道」。

歷史
南宋末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佔了建康和臨安。宋度宗之長子恭帝顯被俘,而度宗另一兒子益王昰則被朝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擁立為帝,是為端宗,其弟昺被封為衛王。蒙古大軍依舊窮追不捨,結果兩小末代皇兄弟被逼流亡。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護送下,他們經過海路先後途經泉州、潮州、惠州、廣州等地,最終逃至九龍官富場(即今九龍城附近),在此建立行宮。蒙古大軍仍死纏不放,繼續追逐到底。故他倆與隨行官員經淺灣(即荃灣)、秀山等地再次逃亡。途中,他們遇上颶風,端宗沉溺得病,最終在碙州(即今大嶼山梅窩地區)駕崩。衛王隨即繼位,是為帝昺,隨後轉至新會崖山。元兵追至,宋軍大敗,陸秀夫背負帝昺投海殉國,南宋亦正式宣告終結[2]。後來附近的民眾在一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岩上(相傳端宗常在岩下的洞內休息),刻上「宋王臺」三個漢字。這座高35米、方圓約606米的巨岩被稱為「聖山」,三面環陸地,東臨九龍灣。

19世紀末期,有人在宋王臺聖山採石作建築材料,對古蹟造成威脅。香港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支持九龍城居民發起的保存宋王臺運動,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動議,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臺古蹟。1899年,立法局通過《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在宋王臺聖山採石。在20世紀初期,政府接受中國商人的捐款,環山築成石基,建成一個花園。這塊巨岩下面平滑,一半枕在山頂生成的大石上;其餘一半空虛,祇由一顆小石卵支撐。

此外,昰昺二帝南逃期間,帝昰母楊太后(並非宋真宗的楊淑妃,而是宋度宗的楊淑妃)以愛女晉國公主同行,後墮海溺斃,屍身找不回,於是為其鑄造金身,葬於今九龍城區,人稱「金夫人墓」。20世紀前,除宋王臺外,該地還有一座晉國公主墓塚,以紀念帝昺的妹妹。墓塚原設於宋王臺西北不遠的小丘上,並建有一座大碑,後因興建聖三一堂而給湮沒。陳伯陶在1917年刊行的《宋臺秋唱》提及此墓塚「十年前碑址尚存,近因牧師築教堂於上,遺蹟湮沒矣。」

在香港日佔時期,日軍擴建啟德機場,增建兩條成交叉的跑道。在1943年1月9日,由日本的宇津木法師領導祭祀,然後經多次爆破,炸毀了整塊巨岩,連帶在宋王臺後方的名勝珓杯石亦一併炸毀。但日軍擴建機場的工程尚未完工,日本已宣布投降,香港重光。


戰後工人由餘下的殘石中,切割出現今的宋王臺石碑

然而,二戰後空運需求增加,所以香港政府沒有終止擴建啟德機場的計劃,最終把聖山夷平,並在原址建造了啟德機場客運大樓。後來在九龍街坊福利會的請求,由香港政府把巨岩殘骸整修並移到新建的宋王臺花園展覽,在1960年開放。現在所見到的尺寸是原來的1/3。

戰後初期,在香港居住的宋室後人會在宋王臺附近的酒樓舉行祭祀,並在會場擺放宋恭帝及宋帝昺的畫像。

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

宋王臺花園有一石碑刻有《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有中文及英文兩個版本,其中中文版碑文如下:

  宋皇臺遺址在九龍灣西岸,原有小阜名「聖山」者。巨石巍峨,矗立其上,西面橫列元刻「宋王臺」榜書,旁綴「清嘉慶丁卯重修」七字。一九一五年,香港大學教授賴際熙籲請政府劃地數畝,永作斯臺遺址,港紳李瑞琴贊襄其事,捐建石垣繚焉。迨日軍陷港,擴築飛機場,爆石裂而為三,中一石摩崖請字完整如故。香港重光後,有司本保存古跡之旨,在機場之西南距原址可三百尺,闢地建公園,削其石為長方形,移寘園內,藉作標識,亦從眾意也。考臺址明、清屬廣州府新安縣,宋時則屬廣州郡東莞縣,稱「官富場」。端宗正位福州,以元兵追迫,遂入海,由是而泉州而潮州而惠州之甲子門,以景炎二年春入廣州。治二月,舟次於梅蔚,四月進駐場地,嘗建行宮於此,世稱「宋皇臺」。或謂端宗每每慈息於石下洞中,故名,非所知矣。其年六月,移蹕古塔。九月如淺灣,即今之荃灣也。十一月元兵來襲,乃復乘舟遷秀山。計駐於九龍者,凡十閱月焉。有宋一代,邊患迭興,西夏而外,抗遼、抗金、抗元,無寧歲。洎夫末葉,顛沛蒙塵,暫止於海澨一隅,圖匡復興。後此厓山,君臣所踐履者,同為九州南盡之一寸宋土,供後人憑弔而已。石刻宜稱「皇」,其作「王」,實沿元修宋史之謬,於本紀附二王,致誤今名。是園曰「宋皇臺公園」,園前大道曰「宋皇臺道」,皆作「皇」,正名也。方端宗之流離播粵也,宗室隨而南者甚眾,後乃散居各地,趙氏譜牒,彰彰可稽。
  抑又聞之聖山之西南有二王殿村,以端宗偕弟衛王昺同次其地得名。其北有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后女,晉國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鑄金身以葬者。西北之侯王廟,則東莞陳伯陶碑文疑為楊太后弟楊亮節道死葬此,土人立廟以祀昭忠也。至白鶴山之游仙巖畔,有交椅石,據故老傳聞,端宗嘗設行朝以此為御座雲。是皆有關斯臺史跡,因並及之,以備考證。
  一九五七年歲次丁酉冬月,新會簡又文撰文,台山趙超書丹。而選材監刻,力助建碑,復刊行專集,以長留紀念者,則香港趙族宗親總會也。
                     一九五九年香港政府立石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7-11-28
中环和金钟两边的断头线看的强迫症犯了,难道不能延伸一站换乘么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11-29
宋王臺怎麼變成宋皇臺的呢?
相呴,相濡,相忘。

北安市、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7-11-29
回 夜橒 的帖子
夜橒:宋王臺怎麼變成宋皇臺的呢? (2017-11-29 08:40) 

宋朝的是「皇帝」,不是「王」啊。

這是正溯的問題,香港的文人學者對「皇」還是「王」挺執著的。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7-11-29
回 香港來的沛 的帖子
香港來的沛:宋朝的是「皇帝」,不是「王」啊。
這是正溯的問題,香港的文人學者對「皇」還是「王」挺執著的。 (2017-11-29 12:25) 

呵呵,在有些方面香港是文化沙漠,有些方面不是。记的黄日华版天龙八部连续剧,拍的不错,但萧远山竟然写蒙古文,可他是契丹人呀。
im Tugendland
bon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7-11-29

《赵氏族谱·帝昺玉牒》载:"后遗骸漂至赤湾,有群鸟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往海边巡视,忽见海中有遗

骸漂荡,上有群鸟遮居,窃以异之。设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礼葬于山麓之阳。"

而民间则传说,当时赤湾海滩漂来一具身着黄袍龙衣的童尸,而赤湾海边天后庙(即今天位于赤湾的天后博物馆)的一根栋梁却突然塌下,庙祝与乡绅父老急忙焚香问卜,得知童尸为少帝遗骸,塌下的栋梁是天后娘娘送少帝做棺材的材料,当地百姓于是礼葬赵昺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脚下。

据说,1911年香港赵氏后裔才修建了少帝墓,1963年被赤湾驻军发现。1984年初,香港赵氏宗亲会和蛇口工业区旅游公司又捐资四十多万港元,对陵墓进行了修葺扩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7-11-29
回 bon 的帖子
bon:《赵氏族谱·帝昺玉牒》载:"后遗骸漂至赤湾,有群鸟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往海边巡视,忽见海中有遗
骸漂荡,上有群鸟遮居,窃以异之。设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礼葬于山麓之阳。"
....... (2017-11-29 12:52) 

若赤湾的赵昺墓为真,元代不为人知可以理解,可怎么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也没有任何记录?
1911年突然冒出个少帝陵,这解释不过去。
不仅少帝陵,连陆秀夫的墓地也不能确定。张世杰的墓地在阳江海陵岛,可是珠海也在争。
只有杨太后的墓地在崖山,没有争议。
bon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7-11-29
回 汉疆唐土 的帖子
汉疆唐土:若赤湾的赵昺墓为真,元代不为人知可以理解,可怎么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也没有任何记录?
1911年突然冒出个少帝陵,这解释不过去。
不仅少帝陵,连陆秀夫的墓地也不能确定。张世杰的墓地在阳江海陵岛,可是珠海也在争。
只有杨太后的墓地在崖山,没有争议。 (2017-11-29 13:43) 

真假确实不好说,
不过这个墓现在为深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实。
南宋如若当初能在南粤多撑多近百年,留下的印迹文化会更多。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7-11-29
回 bon 的帖子
bon:真假确实不好说,
不过这个墓现在为深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实。
南宋如若当初能在南粤多撑多近百年,留下的印迹文化会更多。 (2017-11-29 15:34)

即将完成的新一期的网刊有我的文章“从临安到崖山,南宋海上行朝的悲歌”。
配图我没有选择少帝陵图片,因我不认为它是真的少帝陵,崖山离赤湾太远了,怎么可能。
我也没选宋王台,原遗址已经被毁,现在的名不符实。
民族情感是另外一回事。
[ 此帖被汉疆唐土在2017-11-29 17:2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7-11-29
說回香港,也說來有趣,香港社會對宋皇臺突然大發熱心,大約是民國初年的事。當時滿清覆亡,一批死忠於滿清朝廷的遺老學者逃來香港,形成了一個舊派文人圈子。他們不時相聚於宋皇臺,一起感懷身世,作一下七言絕詩互相吟和之類,大有以宋朝遺民流落至九龍一隅自況的意味。也因此民國初年開始,不斷有香港的舊派文人在談宋皇臺,令宋皇臺得到了重視。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7-11-29
回 香港來的沛 的帖子
香港來的沛:說回香港,也說來有趣,香港社會對宋皇臺突然大發熱心,大約是民國初年的事。當時滿清覆亡,一批死忠於滿清朝廷的遺老學者逃來香港,形成了一個舊派文人圈子。他們不時相聚於宋皇臺,一起感懷身世,作一下七言絕詩互相吟和之類,大有以宋朝遺民流落至九龍一隅自況的意味。也因此民 .. (2017-11-29 16:55) 

香港就是满清给割让出去的,满清遗老在香港能受关注?
太奇怪了吧。
那里最大的幸运是受满清统治不足两百年(以港岛来算)。个人观点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7-11-29
五四後港督叫遺老敎人讀舊書。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7-11-29
回 汉疆唐土 的帖子
汉疆唐土:香港就是满清给割让出去的,满清遗老在香港能受关注?
太奇怪了吧。
那里最大的幸运是受满清统治不足两百年(以港岛来算)。个人观点 (2017-11-29 17:24) 

呃,香港嘛,歷史以來都是收納遺老難民和被趕出去的人的。

滿清時期,滿清容納不了的革命黨人,是來香港避難的。

到了革命黨人推翻了滿清,一些前清遺老就逃來香港避難了。

噢忘了說,當年太平天國戰敗,也有好一批軍人士兵逃來香港,港英就劃了西營盤的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安置他們。

然後共人受到蔣介石的迫害,香港庇護了相關的政治人物和知識份子。

到了新中國成立後,另一批知識份子和政治人物和知識份子又來到香港了。

在建國四十周年之際,京城發生了特大交通意外,然後又有一批人來到了香港。

除了祖國內地之外,香港還是東南亞各國的庇護所。

當年胡志明來香港搞革命要推翻法國人。當法國人被推翻後,保大帝就逃難來到了香港。

菲律賓國父是以香港為根據地的。

近年,泰國前總理他信、菲律賓某被拉倒的總統,他們被迫去國後,第一站也是來到了香港。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7-11-29
回 香港來的沛 的帖子
香港來的沛:呃,香港嘛,歷史以來都是收納遺老難民和被趕出去的人的。
滿清時期,滿清容納不了的革命黨人,是來香港避難的。
....... (2017-11-29 18:48) 

原来如此。
谢谢!受教了。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7-12-01
沙中線通車後,港鐵將會連結成兩條長線:東西線和南北線。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7-12-02
回 汉疆唐土 的帖子
汉疆唐土:香港就是满清给割让出去的,满清遗老在香港能受关注?
太奇怪了吧。
那里最大的幸运是受满清统治不足两百年(以港岛来算)。个人观点 (2017-11-29 17:24) 

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大清律例的部分條文一直在香港生效到1971年。話說英國人治理殖民地,一般不干預本地人與英國利益無關的習慣法,除非與英治時期立的法衝突,否則香港華人仍然按照大清律例。直到1971年婚姻制度改革條例實施,正式結束娶妾和休妻制度,才把所有大清律例取代。1971年前一夫多妻是被香港政府承認的…
Vive la liberté!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7-12-02
回 henry 的帖子
henry: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大清律例的部分條文一直在香港生效到1971年。話說英國人治理殖民地,一般不干預本地人與英國利益無關的習慣法,除非與英治時期立的法衝突,否則香港華人仍然按照大清律例。直到1971年婚姻制度改革條例實施,正式結束娶妾和休妻制度,才把所有大清律 .. (2017-12-02 16:44) 

《大清律例》至今在特殊情況下在香港依然是有效的。在回歸後某一年,有一位老人死了,在出殯的時候,突然跑出一個女人和她的子女說是這老人的妾待,要求分得遺產。老人的正室妻子和她的子女當然不答應,說那女人是情婦,那女人生的是私生子女沒有繼承權。結果雙方打官司了。

當年老人已有一位妻子,他沒有和那妻子離婚,和那位妾待也未曾去政府婚姻註冊處登記結婚,也沒有結婚証書。這官司的關鍵在於,這位去世的老人是新界原居民,當年他和這妾待成婚,只是按新界原居民傳統習俗,在村裏行禮拜天地然後宴請村民親友吃飯。正如你所說,港英是承認1971年前的原居民婚姻習俗的,而《基本法》規定了原居民利益在回歸後依然有效。至於原居民習俗如何定義,哪些習俗有法律效力,就要看1898年港英與原居民達成協議時的《大清律例》。所以,最終法官要翻查至1898年的《大清律例》,以當時的清朝法律判定那樁 1971年前的原居民婚姻是否有效。由於那妾待能找到當年有來見証和參加婚姻的老村民做証人,而相關的婚禮又合符《大清律例》的規定,因此最後法庭宣佈那位老人和妾待在1971年前的婚姻是具有法律效力。她和她所生的子女能擁有老人的財產繼承權。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7-12-04
回 香港來的沛 的帖子
香港來的沛:《大清律例》至今在特殊情況下在香港依然是有效的。在回歸後某一年,有一位老人死了,在出殯的時候,突然跑出一個女人和她的子女說是這老人的妾待,要求分得遺產。老人的正室妻子和她的子女當然不答應,說那女人是情婦,那女人生的是私生子女沒有繼承權。結果雙方打官司了。
當 .. (2017-12-02 17:33) 

霍英东和何鸿燊两位各有好几位夫人算如何说法?
im Tugendland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7-12-15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7-12-16
还真有把宋王台遗址发上来的网友呀,好,我把赤湾的宋少帝陵图片也发上来,真假请网友自己辨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