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65阅读
  • 4回复

[历史与人文景观]伦敦将建华表纪念一战华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8-11-13
一座用白色大理石雕刻、高9.6米的雄伟华表纪念碑,正在河北省石家庄进行最后的制作。明年5月,它将被竖立在英国伦敦,以纪念一个世纪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前线服役的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华表正面将面向中国山东方向,底座大理石上铭刻4幅展现中国劳工当年“被招募”、“赴欧”、“工作”和“归国”的画面。


华表侧视图


战争刚爆发时,袁世凯就曾主动向英国表达了参战意愿,并提出可以派兵进攻德国人控制的青岛。他的思路很清晰:率先主动参战,避免日本人介入山东。不过,与日本人保有同盟关系的英国马上就拒绝了这个提议。之后,无论是“以工代兵”,还是参与巴黎和会,这个背景都非常重要。在西方文明陷入“内战”、不利于中国的国际秩序行将崩溃的情况下,中国的精英寄望于中国能够趁势而起。第一个目标当然是收回青岛、山东的权益,第二个目标是希望能够以真正平等的姿态加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之后,便能以此为契机,逐渐收回鸦片战争后中国丢失的各类权益。换言之,他们已经彻底放弃天朝大国的传统心态,转而希望通过积极参与战争来成为国际秩序中的平等一员。


与战争之初的情况不同,1915年后,英法俄各国对中国参战的态度就已经开始转变了。战争刚爆发时,英法的青年都觉得这场战争是他们这代人的“成年礼”,是建功立业的机会,结果没想到遭遇的是一场全面战争(Total War):飞机、大炮、机关枪、坦克、毒气、无限制潜艇战,无所不用其极。到了1915年,列强都意识到在全面战争的情况下,中国参战是有价值的。当然,日本一直在阻挠中国参战,而德国则是在外交层面进行威胁和抗议。


1916年以后,蔡元培、蒋廷黻、李石曾、晏阳初、林语堂等人曾亲自为华工培训班写教案,抑或亲自授课。他们都认为中国普通民众能出国去淋浴欧风西雨,对中国自己的文明改造大有裨益。在他们看来,华工去欧洲前线,一方面是去拯救西方文明,另一方面又是改造东方文明的一种方式。


1917年,约有14万华人劳工加入英法联盟,另有20万加入了俄罗斯人的队伍。所有这些劳工都是非战斗人员,他们挖战壕,埋葬死者,运送伤员,制造和运输弹药,修理坦克、飞机和被轰炸的机场——这些工作让欧洲人腾出人力去对抗以德国为首的“侵略者




在英军木料厂工作的华工


美国和中国几乎是同时正式参战的,都是1917年。美国是4月,中国是8月。美国大兵抵达欧洲前线已是1918年春夏之交的时候了,德国几成强弩之末。美国参战的最大意义是在金融层面,避免了英法两国的财政破产。中国的贡献则是在人力资源方面。一战对英法两国人力资源的消耗是惊人的,而中国则可以源源不断地向西线提供强劳力,进而帮助英法两国避免人力资源破产的危险



东线的华工规模和影响也颇大。1914年11月7日,俄国对同盟国宣战。为解决前线军事需求、巩固后方工业实力,沙皇政府调整移民政策,华工出现在远东、莫斯科、彼得格勒、巴库、高加索和黑海地区。甚至北部的重地摩尔曼斯克从事铁路建设的华工就有近万人。在俄华工长期深受种族歧视、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在十月革命中,大批华工投入布尔什维克,影响较大。内战期间,有白俄在种族主义反共宣传画中绘有挂着犹太六芒星的红皮肤的托洛茨基,留着辫子拿着步枪的华工等丑化形象。内战后,红场也新置了华工红军“张”和“王”的墓地。


英国的这次为华工立碑的计划名为“确保我们铭记(Ensuring We Remember)”,由英国华人社会论坛发起。2017年年初,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发信表示,该计划将有助于世人更好了解一战华人劳工史实,增进英国华社与主流社会的融合,促进中英友好。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8-11-13
连青岛都收不回的“战胜国”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8-11-14
有个疑问,英国自己的殖民地印度有那么多人口,为什么不用印度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8-11-14
回 tigerto2001 的帖子
tigerto2001:有个疑问,英国自己的殖民地印度有那么多人口,为什么不用印度人? (2018-11-14 05:18) 

印度人当兵上前线的多,英国殖民地来兵最多的就是印度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8-11-14
回 tigerto2001 的帖子
tigerto2001:有个疑问,英国自己的殖民地印度有那么多人口,为什么不用印度人? (2018-11-14 05:18)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英军里面就有不少印度士兵。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