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61阅读
  • 4回复

[地名由来]广西各市县得名的由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8-12-07

 广西(省级):
  由汉朝广信县(治今梧州北山脚下)和唐朝岭南西道(治今南宁城区)各取一字而得名广西。民国《广西通志稿·郡县沿革》云:“广者,指广信言之也。”广西地处岭南西部,故唐朝设置岭南西道。宋朝取广信县的“广”字和岭南西道的“西”字设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云:“总广西二十五州,而边州十七。”首次在文献中使用广西的称谓。元朝推行行省的建制。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划湖广行省的南部设置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之始。明朝称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民国称广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之。广西是壮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自治政策,1958年3月5日,在原广西省建制基础上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因3月5日是原苏联领袖斯大林逝世之日,故成立纪念日改为3月15日。后因12月11日是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西之日,1979年经中央批准,将12月11日作为自治区成立纪念日。
  南宁市(地级):
  南宁市古称邕州。据(清)谢启昆《广西通志》记载,邕州以“邕溪水为名”。邕溪水不是现在的邕江,而是指南宁北面的竹排江、朝阳溪、心圩江等几条小江。(明)曹学佺《广西名胜志》记载:“邕字从川从邑,以四方俱水也。”唐朝以邕水之名,在宣化地置邕州,为岭南西道治所,故南宁简称邕。元朝统治者在镇压田州、上思州土官叛乱之后,为了维持封建秩序,祈望安宁,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邕州为邕宁路。泰定元年(1324)又改名南宁路,即祈望南方安宁之意。明、清置南宁府,治宣化县。民国二年(1913)改宣化县为南宁县,民国三年(1914)改为邕宁县。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设置地级南宁市,为广西省会和自治区首府驻地,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邕宁县:
  邕宁县城原位于今南宁城区,古称邕州。据(清)谢启昆《广西通志》记载:“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邕州城北有竹排江、心圩江、朝阳溪,总称邕水,唐朝以邕水之名置邕州。元朝祈望安宁,泰定元年(1324)改名南宁路,治宣化县。民国二年(1913)改宣化县为南宁县,民国三年(1914)改为邕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宁、邕宁分治,1953年邕宁县治迁蒲庙镇。2005年改邕宁县为邕宁区。
  武鸣县:
  武鸣县原称武缘县。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隋代置武缘县。辛亥革命后,1912年武缘人陆荣廷以军人起家,出任广西都督。自夸武功足鸣天下,于民国二年(1913)改武缘县为武鸣县,2015年改为南宁市武鸣区。
  横县:
  横县的称谓由横槎江演变而来。相传晋代隐士董京避居横州,秋夜泛舟于江,见一仙人乘浮槎而来,横槎于江浦,董京蔼见了这位仙人。后人于是将该江浦称为横槎浦,亦称横槎滩,并将此河改名横槎江。原简州也改为横州,这是横州得名之始。(清)谢启昆《广西通志》记载,唐贞观八年(634),以横槎江为名,置横州。明洪武十年(1377),降横州为横县,横县由此得名。州、县治所曾取名槎江镇或槎城镇,即今横州镇。镇中曾建浮槎馆、槎浦公园、仙槎亭,供游客观赏。
  宾阳县:
  宾阳县古属领方县地。唐贞观五年(631),在领方县地置宾州。据(明)曹学佺《广西名胜志》记载:“宾州,以宾水而名。”宾水即宾河。元初升为宾州路,至正十六年(1356)复为宾州。明、清两朝仍称宾州。因宾州在五岭以南,山南即阳之意,又因县治芦圩平坦广阔,故民国初改宾州为宾阳县。
  上林县:
  上林县的称谓,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本汉领方县地,武德四年分置上林县,在上林洞口,因以为名。”另据(清)谢启昆《广西通志》记载:唐高祖分领方县地置上林县,因县治在上林洞口而得名。
  隆安县:
  隆安县治在原宣化县地之那久村,土地肥沃。明嘉靖时,王守仁率兵平定广西卢苏、王受之乱,驻军田州,相度地利,奏请设置隆安县。县治在旧思龙县,因龙与隆同音,封建统治者祈望兴隆安宁,故命名为隆安县。
  马山县:
  由民国时期的那马县、隆山县演变而来。1951年6月调整行政区域,将那马、隆山两县合并,取那马的“马”字和隆山的“山”字为县名,称为马山县。
  柳州市(地级):
  柳州以柳岭或柳江而得名。据(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志》云,柳州“以州界柳岭为名”。柳岭在柳州北面,唐太宗时,取柳岭之名置柳州。其他史书如(清)谢启昆《广西通志》亦有“柳州,因柳江为名”的记载。不管哪种说法,因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柳州担任刺史,故他又被称为柳柳州。自此以后,柳州名扬四海,流传至今。
  柳江县:
  柳江县的命名与柳江、柳州息息相关。柳江县治原在今柳州城区。(清)谢启昆《广西通志》记载柳州“因柳江为名”。同样,柳江县也以柳江而得名。民国前期置柳州县,后更名柳江县。1950年与柳州分治,柳江县城迁往拉堡圩,即今拉堡镇。
  柳城县:
  柳城县原名龙城县,唐代属柳州管辖。据(清)《柳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取柳州和龙城各一字为名,改龙城县为柳城县。”柳城县由此得名。
  鹿寨县:
  鹿寨得名甚早,据民间传说,原永福县境内有一石山,形似鹿头鹿身,故古人称此山为鹿寨山。明正统五年(1440),以此山之名置鹿寨堡,在永福县境。民国十三年(1924)析永福县地置榴江县,鹿寨山、鹿寨堡在榴江县内。1951年将榴江、中渡、雒容三县合并,成立鹿寨县,以鹿寨山、鹿寨堡而得名。
  融安县:
  融安县古属融州。隋开皇十八年(598)置融州,据(清)谢启昆《广西通志》载,融州“因州界融山为名”。此名沿袭至清代。民国初降州为县,称融县(治所在今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1952年调整政区域,分融县为融水、融安二县,融安县治长安镇。取融县的“融”字和长安镇的“安”字为融安县名。
  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自治县原名怀远县。县境有浔江、平江、溶江汇合于老堡口。明洪武十年(1377),因境内有浔、平、溶三条江,而置三江镇巡检司,民国改为三江县。1952年成立三江侗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三江侗族自治县。该县是侗族聚居之地,故名。
  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水苗族自治县古属融州融水县地,因县境有融江、融山而得名。(清)谢启昆《广西通志》云:“隋以融山名融州,明降州为县,曰融县。”该县析分二县后,以县境是苗族聚居之地,于1965年改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以古融水县而得名。
  桂林市(地级):
  桂林以桂树而得名。广西盛产桂树,桂木丛生成林。《山海经》中有“桂林八树”的记载。晋人郭璞也说:“八树成林,言其大也。”桂林长期是广西省会,故广西简称桂、八桂。八桂并非八处有桂树,而是指“多桂”的意思。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今广西境内置桂林郡,治所虽不在今桂林,但辖地包括今桂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草木》说桂林“以桂名地”。南朝以桂树之名置桂州,明、清置桂林府,其治所均在今桂林城区。
  阳朔县:
  阳朔县原属于始安县地的一部分。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阳朔山在县治北,县以此名。”山上三峰并峙,壮观奇特。隋开皇十年(590),以阳朔山之名置阳朔县。另一说,今县城在古代是一个村落,名羊角村。隋开皇十年,县治从熙平迁来,取羊角的谐音,定名阳朔县。
  临桂县:
  临桂县古属始安县地。据(清)《桂林府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八年置临桂县。”该县为桂州、桂林府附郭,临近州、府驻地,故称临桂县。
  灵川县:
  灵川县得名甚早,唐武德四年(621),分始安县地置灵川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灵川县,以灵渠水为名。”民国《灵川县志》记载:“龙穿岩穴之端,名灵川。”说法不一,但均以山川之意而得名。
  全州县:
  全州以僧人之名而得名。(明)曹学佺《广西名胜志》记载:“全州之名,本于湘山寺僧全真也。”(明)魏濬《西事珥》云:“湘山寂照大师,俗姓周,名全真。”县境有湘山,五代十国时期,楚文昭王马希范以湘山有寿佛,周宗慧(法名全真)得道于此,乃奏请置全州。民国改名全县。1959年改为全州县。
  兴安县:
  兴安县得名始于宋代。秦始皇开凿灵渠,贯通县城,唐武德四年(621)置临源县,后改名全义县。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大历三年,土将万重光诱临桂等九县搆逆,唯临源县独守臣节,改为全义县。皇朝太平兴国二年避御讳(太宗名赵炅,又名光义),改为兴安县。”即兴盛安宁之意,兴安由此得名。
  永福县:
  永福县境内有永福山,又有永福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永福山在县南五里,县因以名。”唐高祖时,以山名乡,又以山名县,故称永福县,祈望永远赐福于民。
  灌阳县:
  灌阳县原称观阳县。县治在观水之北,因而命名为观阳县。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孙氏析置观阳县,以观水为名。”隋炀帝时,因观与灌同音,改观水为灌水,即今灌阳河,观阳县亦改名灌阳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原属义宁县地。清朝调兵镇压苗民起义之后,以“虎(义军)败龙(清兵)胜”之意,下令在此地设置龙胜巡检司。乾隆六年(1741),以龙胜巡检司名置龙胜厅。民国初改为龙胜县。县境有侗、壮、苗、瑶、汉等民族,故于1953年成立龙胜各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为龙胜各族自治县。
  资源县:
  资源县原是全州、兴安二县地的一部分。国民党广西省政府于1935年设置资源县。县境有夫余水,流入湖南省资江,汇入洞庭湖,以资江源流之意,而得资源县名。另一说,贯通县城的夫余水,即扶彝水,属湖南省资江上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夫余水为资江,以湖南资江发源地称资源县。
  平乐县:
  平乐县得名甚早,在三国时就有平乐之名。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吴甘露元年,分置平乐县。”因县境有平乐溪,又称平乐江,故孙吴“取平乐溪为名”,置平乐县。(清)谢启昆《广西通志》也有此记载。
  荔浦县:
  荔浦县是广西古老县之一。据(清)谢启昆《广西通志》记载:“荔浦县,汉置,因荔水为名。”荔是一种香草,产于县境江岸。浦是水边地方之意。汉朝以荔草命名荔水,荔水后来称荔江。荔浦县于是以荔江命名。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是由茶城演变而来。民国《恭城县志》云:“旧茶城,榷盐茶,周渭题请还所赐诰命,请除盐茶之禁,更县邑名,遂易茶城为恭城,乡民德之。”当时因茶税、盐税苛重,周渭奏请减免茶、盐税,其后将茶城县改为恭城县。
  梧州市(地级):
  梧州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梧州,因苍梧花、苍梧郡而得名。古代梧州北山遍地生长着桐树,古人称为刺桐或苍梧花。汉《异物志》云:“岭南多此物,故以郡名。”汉朝以苍梧花之名置苍梧郡,郡治广信县,即今梧州北山脚下。唐朝改苍梧郡为梧州。元代为梧州路,明、清为梧州府,民国为苍梧县治所,故梧州盛名流传至今。
  苍梧县:
  苍梧县因苍梧花、苍梧郡而得名。古代苍梧郡治今梧州北山脚下。汉代北山遍生桐树,春夏开花,古人称为刺桐或苍梧花。汉朝以苍梧花之名,在广信县地置苍梧郡。隋开皇三年(583),改广信县为苍梧县。1951年1月10日,苍梧县与梧州分治,苍梧县治迁往戎圩镇,并改戎圩镇为龙圩镇。
  藤县:
  藤县古称藤州,因白藤山而得名。州治之南有白藤山,山上遍野生长着白藤,故隋开皇三年(583)在县境设置藤州。《隋书·地理志》云:“平陈,置藤州。”(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白藤岭多产白藤,县以此名。”故地在唐太宗贞观时改为镡津县,为藤州治所。明洪武二年(1369),撤销镡津县,并入藤州,洪武十年(1377),降州为县,称藤县。
  蒙山县:
  蒙山县古称蒙州。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贞观八年改为蒙州,取州东蒙山为名。”县境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当地居民多姓蒙。唐朝以蒙山之名置蒙州。明朝改置永安州。民国二年(1913)撤销永安州,以蒙山之名置蒙山县。
  岑溪市(县级):
  岑溪县的由来,据《旧唐书》记载,唐至德二年(757),改龙城县为岑溪县。该县以“山多小而高,溪多水长流而名之”。另一说,县境有西泷山,山上小溪称岑水,水往下流,水声如雷,故以岑水命名岑溪县。1997年,改为岑溪市。
  北海市(地级):
  北海原称古里寨,地处南海之北,原属合浦县地。清康熙元年(1662)置北海镇。据《北海杂录》记载,对外“未通商时,有北海村”。清道光年间对外通商后,逐渐形成商埠,市政扩大。至民国时期,以村名置北海镇,故北海市以北海村、北海镇而得名。1983年升为地级北海市。
  合浦县:
  合浦县是广西古县之一,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岭南之地置合浦县。”浦指水边的地方,因位于河水与大海交汇之处,故名合浦县。
  防城港市(地级):
  原是防城县地,南临北部湾,是中外进出口贸易的港口。1983年设置防城港区,因防城县而得名。1993年,升格为地级防城港市。
  防城县(今防城区):
  防城港市辖县(区)。该地与越南接界,古代交趾常来侵犯。据民国《防城县志》记载:居民在村庄竖木为栅,称闬寨,防御交趾寇,后闬寨演变为圩,称防城圩。清光绪十三年(1887)置防城县,因防城圩而得名。1978年更名为防城各族自治县,1993年成立防城港市,改防城各族自治县为防城区。
  上思县:
  上思县因上思州而得名。据民国《上思县志》记载:“县境有瀼江,唐太宗时,以瀼江之名置瀼州。”壮话瀼与上字同音,思译为溪,即上思之意。天宝初,置羁縻上思州,上思由此得名。另有二说:一是“上思之义表示敬重思慕封建统治者顶头上司,言上思柔怀,民思之顺也”;二是上思城居瀼江上游,下游有思陵州、思明州,故名上思州。民国初,降州为上思县。
  东兴市(县级):
  东兴市是中越边境地带中方新兴的市镇。清代、民国为广东辖地,1952年划归广西,并置东兴镇。因属于北仑河东岸的新兴城镇,以地理位置和新兴发展之意,取名东兴镇。1998年改为东兴市,以东兴镇而得名。
  钦州市(地级):
  钦州由钦江而得名,据民国《钦县志》记载:“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也。”清朝升为钦州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降州为县,称钦县。钦州得名另有二说:一是同名改易说。据《隋书·令狐熙传》载:“州县多有相同者,于是隋改安州为钦州。”二是取归顺朝廷、不搞分裂独立之意。如明、清《钦州志》皆说“取钦顺之意也”。1912年改钦州直隶州为钦县,1965年改为钦州县,1983年改为县级钦州市,2002年升为地级钦州市。
  灵山县:
  灵山县古称南宾县。县境有灵山,其峰有六,雄壮奇特。据(清)杨丕复《舆地沿革表》记载:“县治西有灵山,(唐)移南宾县治此山下,故名灵山县。”唐天宝元年(742),改南宾县为灵山县。以县治附近有灵山,故称灵山县。
  浦北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浦北为合浦县的一部分。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划合浦县北部设置浦北县。因其地在合浦县之北,故称浦北县。
  贵港市(地级):
  贵港古称贵州。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九年,改南尹州为贵州。”境内北部平天山古称宜贵山,取该山的贵字而得贵州之名。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县,称贵县。1988年改为县级贵港市,取贵县的“贵”字和内河港口之意而得名。1997年升为地级贵港市。
  平南县:
  平南县古称龚州,辖西平、南平等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太宗贞观七年置平南县。”取县境西平、南平二县各一字为县名,称平南县。另一说,晋代因陶侃封平南侯而得名。
  桂平市(县级):
  桂平以玉桂树而得名。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南朝梁时以桂树(指药用玉桂)生长在浔江平原而置桂平郡。民国《桂平县志》云:“县以桂(指玉桂)名,桂其土产也。”1994年,改为县级桂平市。
  玉林市(地级):
  玉林原为郁林,以郁金香成林而得名。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郁人所贡,因氏郡矣。”汉朝置郁林郡。隋改置郁林州,治所初在贵县(今贵港市)。宋至道二年(996),迁郁林州治于南流县,即今玉林城区。明洪武初,南流县并入郁林州。清雍正三年(1725),郁林州升为郁林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降州为县,称郁林县,1956年改为玉林县。1983年改为县级玉林市,1997年升为地级玉林市。
  容县:
  容县古称容州。县境有大容山,又称容山。同时,容江横贯县境。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容州,以容山为名。”唐贞观年间,以山之名置容州。明代降州为县。容县以容山、容州而得名。
  陆川县:
  陆川县得名甚早。县境有九洲江、榕江、低阳江、米马江、清湖江、沙湖河六条河流,河流也称川,故有陆川之称。据(明)陆应阳《广舆记》记载:“因郡有陆水,故名。”南朝梁时置陆川郡。南朝陈时改郡为县,称陆川县。因陆水即六条河而得名。
  博白县:
  博白县得名较早,唐武德四年(621)置博白县。县境有博白溪,又称博白江(今小白江),故名博白县。宋至民国因之。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博白县“以博白江为名”。
  兴业县:
  兴业县古属石南县、兴德县地。唐麟德二年(665)设县时,取隋代兴德县的“兴”字和祈望农业、畜牧业等兴旺发达之意,故称兴业县。
  北流市(县级):
  北流的由来,据民国《北流乡土志》记载:“县名之起,盖以圭江之向北而流也。”圭江即今北流河,此河由南向北流经藤县,汇入西江。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因此置北流郡,梁、陈改郡为县,称北流县。唐以后历代因之。1993年改为县级北流市。
  百色市(地级):
  百色因博涩寨而得名。境内古有博涩寨,百色即博涩的转音。壮语中百色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清朝因此置百色厅,民国二年(1913)改为百色县。另有二说:一是县治靠近右江边,壮语将洗衣服之地称为百色。二是因地处广西、云南两省物资交流之地,各种各样的商品达百种以上,故称为百色。1983年更名为县级百色市,2002年升为地级百色市。
  田阳县:
  田阳县古属田州。清朝设置恩阳土州。1934年设置田阳县,县治那坡。据(民国)邱昌渭《广西县政》云:“那坡居田州之南,因更名田阳。”山南为阳,加之县治在平坦宽广之地,故改恩阳为田阳县。
  田东县:
  田东县古属田州,民国前期称恩隆县。1934年设置田东县。据(民国)邱昌渭《广西县政》记载:“以县治平马乡位于田州之东,因更名为田东。”
  平果县:
  平果县境在清代以前为果化土州、归德土州,由土官世袭统治。民国四年(1915)改土归流,置果德县。1934年增置平治县。1951年将平治、果德二县合并,取平治之“平”字和果德之“果”字为名,称平果县。
  德保县:
  德保县原属天保县、敬德县地。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明、清时期在县境置镇安府。乾隆三年(1738)置天保县,以土官岑天保和天保山而得名。民国时期置敬德县。1951年将敬德、天保二县合并,取敬德之“德”字和天保之“保”字为名,称德保县。
  靖西市(县级):
  靖西在清初为归顺土州,光绪十二年(1886)升为归顺直隶州,含边民归顺之意。因该地毗邻安南(今越南),又在广西的西边,取“西鄙安宁”之意,民国元年(1912)改为靖西府,次年改为靖西县。2015年升为县级靖西市。
  那坡县:
  那坡县在清初为小镇安厅。光绪十二年(1886)置镇边县,民国因之。因与越南友好之故,1953年改镇边县为睦边县。因睦边县那坡公社粮食高产,得到毛泽东主席赞扬,故于1965年改睦边县为那坡县。以县治在那坡圩、那坡公社而得名。
  凌云县:
  据民国《凌云县志》记载:“县曰凌云,得名于山,治东有凌云山。”县境居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山多高陡,凌云山最著称。清朝以凌云山命名凌云县。
  乐业县:
  乐业原名逻耶。清同治七年(1868)泗城知府朱腾伟平定会党起义和太平天国余部后,祈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把“逻耶”改为“乐业”,由此得名。民国前期属凌云县乐业乡,建县后治三乐镇(即原乐业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同乐镇。
  田林县:
  田林县原属西林、凌云县的一部分。民国二十四年(1935)置田西县,以其地处古田州之西而得名。1951年撤销西林县,将其地一部分并入田西县,更名田林县,取田西之“田”字和西林之“林”字为名。
  隆林各族自治县:
  隆林各族自治县在清代称西隆州,以“广西西部兴隆”之意取名。民国二年(1913)改为西隆县。1951年撤销西林县,将其地一部分并入西隆县,改称隆林县,取西隆之“隆”字和西林之“林”字为名。该县是壮、瑶、苗、汉等民族聚居地方,故于1955年更名为隆林各族自治县。
  西林县:
  西林县地于明永乐七年(1409)置上林长官司,由土官世袭统治。清初改土归流,康熙五年(1666)置西林县。据新编《西林县志稿》记载:“清改流置县,存林字,又以其地在极西,故名西林县。”
  贺州市(地级):
  临贺县和贺州得名甚早。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以邑内临水、贺水为县名。”即临江、贺江汇合于贺城。汉武帝时,因县境临、贺二水置临贺县。隋开皇初,置贺州,因贺江而得名。明洪武十年(1377)降州为县,称贺县。1997年改为县级贺州市。2002年升为地级贺州市。
  昭平县:
  昭平县古称龙平县。据《宋史·地理志》记载:“昭州(治平乐县)四寨,曰昭平、云峒、西岭、直山。”昭平寨在龙平县境。宋宣和六年(1124),因昭平寨之名,改龙平县为昭平县。另一说,“宋改龙平县为昭平县,意谓招抚平安”。“招”字不雅,以寓含光明之意的“昭”取代“招”,故定名昭平县。
  钟山县:
  钟山县原为富川县的一部分,属于民国时期设置的新县。因县境有钟山,山峰峭立,形似钟鼎,叩之,声如钟鸣,故名钟山。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因钟山之名,在富川县境置钟山镇。民国六年(1917),析富川县一部分,以钟山镇之名置钟山县。
  富川瑶族自治县:
  富川是广西古县之一。县境有富江,古称富川水。据(清)谢启昆《广西通志》记载:“富川,以富川水为名。”汉朝以富川水之名置富川县。县境是瑶族聚居之地,故于1983年改为富川瑶族自治县。
  河池市(地级):
  河池古为羁縻州地。宋宣和元年(1119)置河池县。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升为河池州。”清因之。民国初降州为县,复称河池县。因县境有三十多条小河,河水汇流入龙江,形似池状,故名河池。1983年改为县级河池市。2002年升为地级河池市。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罗城县以罗城镇而得名。宋代县境有罗城堡,其后并入融水县,改为罗城镇。明初,以堡名、镇名设置罗城县。另一说,县治四周群山环绕,罗列如城,故名罗城。因县境有仫佬族居住,1983年改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南丹县:
  南丹得名于宋代。宋元丰三年(1080)置羁縻南丹州,因盛产朱砂(亦称丹砂)和地处南方而得名。该地由土官世袭统治。元至元末年,升为南丹安抚司。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设南丹卫。英宗时改为南丹土州,清因之。民国六年(1917)改土归流,称南丹县。
  天峨县:
  天峨县以天峨圩而得名。据1981年编《天峨县志》记载:“向阳街的西北面有一座山,山高且大,传说古代一农夫开山种地时,忽见一对天鹅腾空而起,展翅高飞了,福气赐百姓,故向阳改‘天鹅’。后人把‘鹅’改为‘峨’,故得名天峨圩、天峨乡”。民国二十年(1931),以天峨乡、天峨圩之名置县,称天峨县,县治天峨乡(今向阳乡)。1953年县治从向阳迁六排镇。
  凤山县:
  凤山县的由来,据民国《凤山县志》记载:“环山似凤,环凤皆山……今治之得名以此。”清雍正八年(1730),以境内凤山之名置凤山土州,州治凤山脚前,由土官世袭统治。民国八年(1919)改土归流,更名凤山县。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环江县古称环州。据民国《思恩县志》记载:“环江绕县城如带,县城西外江中有洲,唐环州以此得名。”唐贞观十三年(639),以环江之名置环州。1951年,将宜北、思恩二县合并,改为环江县,以县境河流环江和环洲而得名。
  宜州市(县级):
  宜州境内群峰环峙,城北有许多山,总称宜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宜山,府城北一里,群山皆高大,此独卑小,下临龙江,宜于登眺,因名。唐以此名州,宋复以此名县。”先后以山名置宜州和宜山县。1993年,改宜山县为宜州市。
  东兰县:
  东兰县原属羁縻文兰州地,由土官世袭统治。据民国《东兰县纪要》记载:元朝置东兰州,明、清称东兰土州。民国元年(1912)改土归流,改东兰州为东兰县。以治所在旧文兰州之东而称东兰州。东兰县以东兰州而得名。
  巴马瑶族自治县:
  巴马山清水秀,是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壮话“岜”是石山之意。古时冬天,群众在石山前举行赛马娱乐活动,后称此石山为岜马山。明朝在此地设置岜马巡检司,清朝因之,民国置岜马乡,为万冈县治所。后改“岜”为巴。因该地有瑶族居住,1956年在原万冈县地域基础上置巴马瑶族自治县,因巴马山、巴马巡检司、巴马乡而得名。
  都安瑶族自治县:
  明、清两朝在今都安瑶族自治县地置都阳土司、安定土司,由土官世袭统治。民国五年(1916)改土归流,将两土司合并,取都阳的“都”字和安定的“安”字为名,称都安县。县境是瑶族聚居之地,故于1955年更名为都安瑶族自治县。
  大化瑶族自治县:
  境内水资源丰富,红水河纵贯全境,故修建大化水电站于此地。1987年,析都安、巴马、马山三县的部分地置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大化乡、大化水电站而得名。
  来宾市(地级):
  来宾的得名,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来宾县“在都泥北,来宾水东,故以为名”。民国《来宾县志》云:“来宾县治在都泥江北,来宾水东,都泥江在县南,来宾水自北来,南流入都泥江也。今武东村南都泥江,西阻雷溪,雷与来近音,雷溪即来宾水,唐代严州附郭来宾县治在此。”来宾建县后,县治原在武东村(今来宾磨东村)东偏一里多的地方,位置正好在来宾水之东。可见来宾县以地处来宾水以东而得名。2002年更名为地级来宾市。
  象州县:
  象州县的得名,因县城隔象江(属柳江下游)对岸有座山,雨后初晴,常有云彩结成如大象形状,绕山游动,此山因之得名象山,唐朝因此山之名置象州。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象州“因象山以为名”。明、清因之。民国元年(1912)降州为县,称象县。1960年更名象州县。
  武宣县:
  武宣县由武仙县演变而来。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武仙县,旧有神仙集众高山,羽驾时见,如建州武夷山,皆有仙人换骨函存。”故唐朝置武仙县。因仙与宣读音相近,明朝改仙为宣,而称武宣县。
  金秀瑶族自治县:
  金秀瑶族自治县在民国前期隶属其他县,建制较晚。国民党广西省政府于1940年设立金秀瑶山警备区,1942年设立金秀设治局,驻金秀村。该县是瑶族聚居之地,1955年成立大瑶山瑶族自治县。1956年更名金秀瑶族自治县。本县以金秀村、金秀设治局而得名。
  忻城县:
  忻城县的由来,据(民国)黄诚沅《广西郡邑建置沿革表》记载,三国时期,在县境置军腾县。军腾是忻城的转音,故唐太宗贞观初置忻城县。另一说:县城四周是石山,壮语中忻城是石头城之意。明、清改为忻城土县。民国十七年(1928)改土归流,复称忻城县。
  合山市(县级):
  合山市原属迁江县地。1933年国民党广西省政府在此地成立合山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开采煤矿。1953年沿袭。1981年成立合山市。以周围大山绕合于治所,故名合山。
  崇左市(地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沿明清民国之旧设崇善县、左县。1951年调整行政区域,将上述两县合并为崇左县,取崇善县的“崇”字和左县的“左”字作为县名。2003年升为地级崇左市。
  扶绥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沿民国之旧设扶南县、同正县、绥渌县。1951年调整行政区域,将扶南、同正、绥渌三县合并为扶绥县,取扶南县的“扶”字和绥渌县的“绥”字为县名。
  大新县:
  1949年六七月间,盘踞在万承县大岭乡的土匪被我游击队打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调整行政区域,将万承、雷平、养利三县合并。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剿匪事件,重新置县时,取原万承县大岭乡的“大”字和养利县宝新乡的“新”字为县名,称大新县。另一说,取三县合并、疆域扩大,人民做新主人之意,称大新县。
  天等县:
  天等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设的新县。1951年将向都县、龙茗县合并为天等县,以县治添等圩而得名。原龙茗县境内有添等圩、添等乡。因“添”与“天”同音,加之寄寓天下平等之意,将添等乡改为天等乡。本县以天等圩、天等乡而得名。
  宁明县:
  宁明县在唐朝、五代十国时期为思明州地。宋皇祐初年,在思明州地置永平寨。元朝升为思明路,治思明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思明府,仍治思明州。清雍正七年(1729),寄寓思明府早日安宁、停止反抗清朝之意,改思明府为宁明州。民国元年(1912),以祈望安宁光明之意,命名为宁明县。
  龙州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沿民国之旧设龙津县、上金县。1951年调整行政区域,将龙津、上金两县合并为丽江县。因与云南省丽江县同名,于1952年复改为龙津县。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龙津县改为龙州县。因县境有龙江,唐朝以江名置州,命名为龙州。另一说法,以境内泉水名“龙泉”而得名。
  凭祥市(县级):
  宋朝置凭祥峒,此为凭祥得名之始。元朝沿袭宋制。明洪武十八年(1385)改为凭祥镇,永乐二年(1482)升为凭祥州。清朝改为凭祥土州,宣统二年(1910)升为凭祥厅,民国二年(1913)改为凭祥县。因与安南(今越南)接界,以吉祥固守之意而得名。1955年改为凭祥镇,1956年改为县级凭祥市,以凭祥镇、凭祥县而得名。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8-12-08
不错的帖子!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8-12-08
茶城改恭城是因为唐代迁城易址,周渭是宋朝人,因他改名是民间传说
桂林恭城县江贝村九队人士,基层文物工作者;擅水果种植,喜花鸟鱼虫。

贺州乏力,荔浦当立;北连桂柳,南接贺梧。
广西茶江流域——中国最大的柿子,柚子产区。

君不见:那姓盛的修铁路,那姓李的坐中堂,
                 来年复又逢甲午,水师旗舰在北洋。
哎呀呀:勤政殿上忙泡面,中南海的包子香,
                 钓鱼台上姜尚去,抗俄还数杨凤翔。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8-12-08
西林的前身是上林 跟南寧那邊的上林又不是一回事 網上查了下 曾經長期同時存在三個上林……
郡(虛級)—縣(廣域自治體)—市鎮村(基礎自治體)
華夏國廣西郡臨賀縣八步市城東里靈峰坊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8-12-09
把广西市辖区部分地名由来填上

南宁市

兴宁区:1980年4月,朝阳区更名为兴宁区,因兴宁区的部分区域在1950年以前属南宁(邕宁县)兴宁镇管辖,故得名

江南区:因在邕江之南,故名

邕宁区:原名南宁府、南宁县因与云南省的南宁县(今曲靖市)同名,于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邕宁县。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宁,取安宁之意,取邕江安宁意

青秀区:原名新城区,又叫青山,泰青岭,因山势雄奇挺拔,四季青翠欲滴而得名

良庆区:2004年9月设良庆区,区人民政府驻良庆镇,故名。镇人民政府驻良庆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建,名杏圩。1936年改今名。民国《邕宁县志》卷2:良庆墟,滨河转运便利,颇盛

西乡塘区:原城北区、永新区撤销后新组建的城区,因城区内有南宁市著名的西乡塘历史地名而定名

武鸣区:民国元年(1912年)陆荣廷任广西都督,崇尚武功,意以武而鸣于天下,将武缘县更名为武鸣县

柳州市

城中区:因处城市中部,且为旧城区,故名

柳南区:因位于柳州南部,故名

鱼峰区:因著名立鱼峰在区内,故名。鱼峰山因柳宗元著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称“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故名立鱼峰或石鱼山

柳北区:因位于柳州北部,故名

柳江区:以柳江命名

桂林市

临桂区:唐贞观八年(634年)省福禄入始安,因附郭桂州总管府,故改称临桂县;县城筑于唐代。另据《元和郡县志》卷37桂州临桂县:桂江,一名漓水,经县东,去县十步;县以临桂江而得名

七星区:以区内著名七星岩得名,七星岩因七星山而得名

象山区:以境内著名的象鼻山得名。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

叠彩区:以区内叠彩山得名。叠彩山旧名桂山,由唐朝元稹的侄子元晦游览了叠彩山之后,写了篇《叠彩山记》,记中说: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叠彩山山石如锦彩绸缎,层层相叠而得名

秀峰区:因辖区内被誉为南天一柱的独秀峰而得名

雁山区:1996年12月,桂林市郊区更名为雁山区,区治在雁山镇,故名;雁山镇,是因镇北面有山如大雁飞落平沙而得名

梧州市:原为郊区,2003年2月设立长洲区,区政府在长洲镇,故名长洲区。长洲岛呈长形内陆岛,故名长洲

万秀区:旧称万寿区,1974年撤万寿区,1979年置万秀区,取寿谐音定名

龙圩区:原为遂城县后改为戎城县,意指兵戎之城,1950年因龙与戎近音,同时龙象征祥瑞,改名龙圩镇,2013年3月成立梧州市龙圩区

北海市

海城区:因系滨海城市,遂取名海城区

银海区:以境内北海银滩得名

铁山港区:以区境东侧千古良港——铁山港得名

防城港市

港口区:因为是防城港市港务区之地,故名

防城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置防城县,治今防城镇,以防御外寇,竖木作城,故名

钦州市

钦南区:因是钦州南部地区,故名

钦北区:因地处钦州北部地区,故名

贵港市

港南区:因处贵港南、郁江南岸故名

港北区:因处原贵港北故名

覃塘区: 区政府所在地为覃塘镇,故名覃塘区。镇人民政府驻覃塘街,明末建圩,因姓得名

玉林市

玉州区:以旧郁林州得名

福绵区:2013年6月设区,区政府驻福绵镇;镇人民政府驻福绵街,原称福棉,清末取福旺绵长之意得名

百色市

右江区:因处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右江上游,故名

田阳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奉议县和恩阳县合并为田阳县,取田州之田字和恩阳之阳字作县名

贺州市

八步区:因初时仅八间店铺临江边,后广东商人建仙城会馆,馆前亦砌八级台阶,八步由此得名

平桂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广西省矿务局在西湾设立办事处,署理平乐、桂林矿务,故得名平桂,并一直沿用

河池市

宜州区:原名宜山,1993年9月9日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乃取南汉时期古地名为用

金城江区:2002年改县级原河池市为金城江区,以政府所在地金城江镇为名,因金城江得名

来宾市

兴宾区:原来宾县,2002年12月设区称兴宾区,意含振兴来宾地区

崇左市

江州区:2002年12月,崇左县改名为江州区,乃采用明朝时的古地名-——江州为区名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