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是一个社会流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子女送到城里接受教育,虽然我认为城镇教育对农民孩子的发展反而是不利的,因为他们同学的家长可能比他们的家长要优秀得多。但是谁也不可能阻挡中国人口的大规模向上流动。
房价为什么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痛点?这一矛盾的根源还是在于中国人口还是处在大规模向上流动的过程中,从农村到城镇,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大城市到一线城市。实际上中国人实际户均住房数量已经超过一套,本不应该存在住房紧张的问题。
然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昂的不动产价格,已经 逐渐对外省人非常不友好,大约08年以前,那时候普通的外省子弟,咬咬牙还是可以按揭买房,现在如果把房一卖回原籍的话,基本上都可以财务自由了。但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一线城市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家境一般的外省人也越来越难以逾越,没有两代四二一、三个家庭的积累,普通人很难付得起一线的首付。从某种意义上这同样是固化。当然大部分美国人也已经没有了纽约梦。
适当吐槽可以缓解思想压力。但是,贩卖焦虑,最终整个人都可能分不清事实和幻影,真的焦虑起来了。改开初期靠勤劳和勇敢就可以抓住机会、发家致富实现逆袭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不重视家庭教育必然会造成知识与财富两级分化的代际积累。在少子化恐慌的背景下,鼓吹自由生育,甚至奖励生育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所谓的鼓励生育必然会使社会中下层的生育水平进一步增加,为了自己的生育自由,而不顾孩子将来的发展条件,多子多福、重男轻女观念是封建糟粕,是需要加以清除,而不是赞扬和鼓励的。
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需要减少农村人口,尤其是要减少农民,减少农民一靠少生,二靠进城。对于大部分农业县实现剩余人口的就地城市化也不现实。对于人口流出区,人口减少主要是农业和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仍然是增加的。对于大多数城市,人口密度下降仍然是好事,因为意味着居住条件改善。
在南亚、东南亚国家无比庞大的首都区,大马尼拉、大雅加达、大曼谷,大达卡、大加尔各答、大德里、大孟买、大卡拉奇,以及非洲拉美那些充斥着贫民窟的大都市面前,北上广当然也会小巫见大巫。但这不能说明发达,只能说明土地改革还没有根本完成。在亮度图上,印度的都市区规模明显小于中国。中国黄淮平原的农业县人均GDP比印度非洲的平均水平高不了太多。但水电交通通信尤其是高铁高速正在像欧洲看齐,这就是大国的优势。
我们的城镇人口密度仍然要远远高于欧美郊野别墅的城市化。亚非拉的超大规模城市和香港的笼屋并不代表现代化。
实际上,西方国家鼓励生育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无疑都加剧了婴儿在社会中下阶层加速集中,进一步加速了社会的不平等与混乱。而日本则是另外一种情况,随着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职业生涯与回归家庭相夫教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造成多数妇女晚婚晚育,甚至接近15%的终身不婚。而养家糊口的经济负担,使低收入的日本男性恐惧结婚和承担家庭责任,日本男子的不婚率更是超过了1/5。
民主国家的精英阶层实际上已经找到了保持自身代际优势传递的最有效的途径:1福利政策特别是生育补贴,创造出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剩余劳动力;2快乐教育,使劳动者的后代无所追求,当然欧洲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本身也不是为了打破阶层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