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497阅读
  • 25回复

[地名探讨]天府之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5-06
泛指整个四川盆地?
还是成都平原的专属称号?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5-06
。《前汉书》第40卷记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说明地处陕西潼关以西到宝鸡市以东的关中地区,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而把四川称作“天府之国”最早见于陈子昂所写的文章中。9重庆直辖以前的所有四川都被称为“天府之国”,重庆直辖后新的四川被“天府之国”,不过重庆人不太愿意听到属于“天府之国”。
山南西,剑南东西川诸道都统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5-06
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是丘陵,土地也相当贫瘠,尤其是川东地区。
只有成都平原,虽然地势很高,但土地肥沃,常年无灾,人多散漫慵懒,这才是真正的天府。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5-06
四川盆地的土壤究竟是贫瘠还是肥沃?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5-06
四川盆地第东部是丘陵地带,土壤究不算肥沃,但是降雨充沛,也算物产丰富,否则您也不会看到这块地方人口众多了,但比成都平原要差一些。
山南西,剑南东西川诸道都统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05-08
有历史专家研究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天府之国是指陕西关中地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05-08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似乎从都江堰工程竣工之后始。
共和国由1个首都和若干联邦主体组成;
联邦主体划分为都市、独立市和郡。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4-05-08
关中曾是“天府之国”  专家认为毁在生态恶化

据新华社西安12月10日电 中国历史上最早拥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是陕西关中地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双怀认为,地处陕西潼关以西到宝鸡市以东的关中地区,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和“天府之国”的地方。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四川被称作“天府之国”比关中晚了800多年。

  王双怀认为,唐代以后,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使得关中逐步丧失了“天府之国”的称号。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4-05-09
以下是引用kuangren在2004-5-8 11:28:05的发言:
关中曾是“天府之国”  专家认为毁在生态恶化
据新华社西安12月10日电 中国历史上最早拥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是陕西关中地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双怀认为,地处陕西潼关以西到宝鸡市以东的关中地区,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和“天府之国”的地方。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四川被称作“天府之国”比关中晚了800多年。
  王双怀认为,唐代以后,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使得关中逐步丧失了“天府之国”的称号。
是天灾还是人祸毁了关中?这个有没有人研究?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4-05-09
以下是引用护国主在2004-5-9 13:14:08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kuangren在2004-5-8 11:28:05的发言:
关中曾是“天府之国”  专家认为毁在生态恶化
据新华社西安12月10日电 中国历史上最早拥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是陕西关中地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双怀认为,地处陕西潼关以西到宝鸡市以东的关中地区,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和“天府之国”的地方。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四川被称作“天府之国”比关中晚了800多年。
  王双怀认为,唐代以后,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使得关中逐步丧失了“天府之国”的称号。
是天灾还是人祸毁了关中?这个有没有人研究?

[/quote]

看过一些资料,周代关中的气候可能是比较湿润的,据记载,晋国向秦国(当时秦国国都在陕西关中西部凤翔雍城)求助,泾水,渭水上的运输船只往来不绝,可见当时泾水,渭水都可以行船。汉代以后又逐渐干旱,但到隋唐时期又变得湿润了。而唐五代以后中国北部的气候,包括关中地区的气候发生变化,逐渐变得寒冷干燥了,现在有加重趋势不完全是人为造成的。

唐时的长安可以种植竹子,梅树,柑橘,现在是不行的。“泾渭分明”成语也说明,当时渭水是比较清澈的,一些诗人描写渭河是这样的:
“晚来清渭上,一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
还有人研究当时关中的年均气温比现在高4摄氏度,这如果是真的,那么当时的关中气候也许和现在华南地区如广东差不多。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4-05-20
以下是引用西风无雨在2004-5-9 17:14:06的发言:
唐时的长安可以种植竹子,梅树,柑橘,现在是不行的。“泾渭分明”成语也说明,当时渭水是比较清澈的,一些诗人描写渭河是这样的:
“晚来清渭上,一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
“泾渭分明”成语到底是泾水清,还是渭水清?唐时关中地区的河水变清,应当和始于晋末,终于隋的200多年的北方游牧民族进入陇东、陕北和关中有关——变农区为牧区!从另一角度亦涵养了水源。[em01]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05-21
以下是引用hand在2004-5-20 21:13:53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西风无雨在2004-5-9 17:14:06的发言:
唐时的长安可以种植竹子,梅树,柑橘,现在是不行的。“泾渭分明”成语也说明,当时渭水是比较清澈的,一些诗人描写渭河是这样的:
“晚来清渭上,一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
“泾渭分明”成语到底是泾水清,还是渭水清?唐时关中地区的河水变清,应当和始于晋末,终于隋的200多年的北方游牧民族进入陇东、陕北和关中有关——变农区为牧区!从另一角度亦涵养了水源。[em01]
[/quote]

虽然现在看来渭河,泾河一样浊,但是研究发现泾水的含沙量目前仍然远高于渭水,这主要由于目前泾水流域的水土流失比渭水流域严重,且是黄土高原区。而且目前渭水宝鸡以上泥沙含量仍然较少。所以距离现在较近的状况应该是渭水清。


转2篇资料:
---------------------------------------------------------------------------------------------------------------------
“泾渭分明”的来历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通常,当渭河含沙量达到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已经很不明显了。

---------------------------------------------------------------------------------------------------------------------
泾渭清浊的演变

清代文人朱维鱼曾经作《渭城竹枝词》十二首,描述陕西咸阳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其中有一首涉及男女情爱。诗人写道:“君来定识泾水浊,妾意终怜渭水清。生憎流入黄河去,顿教清浊不分明。”读者当然会注意到,诗句中的“泾水浊”,“渭水清”,似乎与传统说法泾清渭浊不同。“泾渭分明”是人们习用的成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关于泾渭之清浊,为什么会有相反的认识呢?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以泾水和渭水的对照比喻“清浊”“分明”。然而究竟是泾清渭浊还是渭清泾浊,历代却有不同的说法。

泾清渭浊之说,最早在《诗经》中已经出现。《邶风·谷风》中有“泾以渭浊, ( 氵是)( 氵是)( 氵止)( 氵止) ”的名句。西汉诗学大家毛苌解释说:“泾渭相入而清浊异”,虽然没有明确说“泾渭”究竟何者清何者浊,但是从语序来看,“泾渭”和“清浊”理应先后对应。我们可以大略推知,毛苌的理解应当是泾清渭浊。此后,东汉学者郑玄为《诗经》作笺注,又有态度明朗的解说:“泾以有渭,故见渭浊。”看来,从《邶风·谷风》的作者到东汉大儒郑玄,都以为泾清渭浊。

不过,后来又有相反的看法。西晋文士潘岳从洛阳前往长安,作《西征赋》写述沿途见闻,其中说到对泾渭的直接观感:“(长安)北有清渭浊泾。”一反前人之说,认为渭清泾浊。《梁书·元帝纪》也有“浊泾清渭”的文字。唐代学者韦挺在《泾水赞》一文中写道:“决渠浊流,属渭清津。”可以理解为将泾水的“浊流”和渭水的“清津”对举。著名诗人杜甫又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等名句。他的诗作中,说到“清渭”的共有9处,说到“浊泾”的共有4处。唐人王维、储光羲、僧皎然、权德舆、柳宗元、欧阳詹、贾岛、李德裕、李商隐、许浑、韩 、吴融、释贯休等,诗文都可见“清渭”字样。白居易作品中5处说到“清渭”,如《重到渭上旧居》诗:“旧居清渭曲,开门当蔡渡。”他在《泛渭赋》中还曾经写道:“泛泛渭水上,有舟沿兮溯兮,当此百里之清流。”因为白氏居处近临渭水,所谓“清流”之说应当真确可信。

南宋诗人陆游《剑南诗稿》7处见“清渭”之说,其中有“我昔从戎清渭侧”句,又如《远游二十韵》:“辕门俯清渭,彻底绿可染。旧史所登载,一一尝考验。”从口气之坚定看,似乎当时人所说“清渭”也是确实的。朱熹《诗集传》也写道:“泾浊渭清,然泾未属渭之时,虽浊而未尚见,由二水既合,而清浊益分。”不过,同样是南宋人,王迈则有“由浊渭而入清泾”的说法。清浊之判断,已经出现异议。元代诗人侯克中则有明确题名为《浊渭》的诗作,其中写道:“浊渭清泾未易论,从他燕蝠自朝昏。商君必欲更秦法,宋玉徒劳吊楚魂。”所谓“未易论”强调“浊渭清泾”确凿无疑。

那么,泾渭两河究竟是泾清渭浊还是渭清泾浊呢?清乾隆帝读《诗经》,不满意“泾浊渭清”的解释“大失经义”,他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作为隐居放言之人是可以的,稽古考经的学者则不能这样,更何况“作君师司政治者”呢?于是特派陕西巡抚秦承恩进行实地考察。秦承恩奉旨亲自先后循泾水和渭水考察其水文状况,并前往泾水之源和渭水之源调查,又特别注意了两水交汇之处的情形。他在考察报告中写道:泾水“其流与江汉诸川相似”,而渭水“其色与黄河不甚相远”,“至合流处,则泾水在北,渭水在南,泾清渭浊,一望可辨。合流以后,全河虽俱浑浊。然近北岸数丈许尚见清,过此七八里外,清浊始混而为一。”据调查,泾水四时常清,只是每年十几天的汛期内河身浑浊,而渭水“水挟沙行,四时常浊,从未见有清澈之日”。秦承恩又进行试验,据说泾水一石澄静之后有泥滓三升许,渭水一石则澄滓斗许。于是乾隆帝宣布了“实‘泾清渭浊’”的考察结论。秦承恩的汇报,作为乾隆帝《泾清渭浊纪实》一文的附录,也收录在《御制文集》三集卷一四之中。这篇可以看作水文史研究和生态史研究重要资料的文书,很可能就是本文开头所引那部辞书中“泾河水清,渭河水浑”说法的由来。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对于泾渭清浊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泾渭两河的清浊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春秋时期是泾清渭浊,战国后期到西晋初年却成了泾浊渭清,南北朝时期再度成为泾清渭浊,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时期又复变成泾浊渭清,隋唐以后又成了泾清渭浊。”他认为,泾渭清浊的历史变化,与当地植被的保存与毁坏以及水土流失是否严重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在泾水和渭水上游地方开发程度的不同,导致了这两条河流含沙量的变化。比如秦汉时期,泾水上游地区接受了大批移民,农田面积的增大,森林的砍伐和草场的破坏,使得水土严重流失。泾水上游的马连河,当时称作“泥水”,可见河中有大量的泥沙。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族南下,农耕族内迁,大片耕地转变为牧场。据《水经注》记载,“泥水”在当时已经改称“白马水”。可见泾水上游植被有所变化。然而到了唐代以后,相应地区承受了更为沉重的人口压力,森林破坏更为严重,泾水又转而浑浊。渭水流域植被变化对河中泥沙量的影响,也有同样的规律。

回顾中国古代生态史,泾渭清浊的演变,主要的原因是人为的作用。这样的事实,对于今天的人们,也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王子今)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4-05-24
看来,现在是“泾渭不分”了!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4-08-12
典型的成都平原乡村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4-08-12
以下是引用西风无雨在2004-5-9 17:14:06的发言:
唐时的长安可以种植竹子,梅树,柑橘,现在是不行的。


气候变迁啊!北京猿人时期的北京还有大象和犀牛呢!

西安现在不能种植竹子吗?应该可以吧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4-08-12
工具:google

搜尋結果
天府之國&成都平原:2570個網頁
天府之國&四川盆地:821個網頁
天府之國&關中平原:576個網頁

結論:天府之國最常被用來指稱成都平原,而四川盆地與關中平原的頻率則相去不遠。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4-08-12
To lynn:

这种图片多来一些呗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4-08-13
竟然有导游和我说,天府是成都的别称.


吾之所愿——复我汉唐 兴我华夏!
大中华帝国——万世长存!
自由—民主—我可以为此奋斗终生!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4-08-13
其实天府之国不过是好地方的比喻罢了,曾经北京地区也被成为天府之国。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4-08-16
以下是引用tigerto2001在2004-8-12 17:56:29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西风无雨在2004-5-9 17:14:06的发言:
唐时的长安可以种植竹子,梅树,柑橘,现在是不行的。


气候变迁啊!北京猿人时期的北京还有大象和犀牛呢!

西安现在不能种植竹子吗?应该可以吧
[/quote]
唐代距离现在只有1000年左右;北京猿人时期距今约40万年,这两者不具可比性。
现在北方所种的竹子大多是人工培育的耐寒品种,外观和南方的竹子有差异。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4-08-17
说到北方种竹子,《红楼梦》潇湘馆外就是一片竹子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4-08-17
天府本身是泛指,成都平原说的多了,自然就有人认为是特指那里了。北京小平原叫天府的说法也很多的,从战国时期就叫天府了,到了明清时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另外,国内还曾有很多天府。如下引用: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双怀认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把关中与“天府之国”联系起来,甚至淡忘了关中曾是“天府”的事实。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他告诉记者,中国历史上曾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燕冀平原(今北京、河北一带)、巴蜀(成都平原)、江淮以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盛京(今沈阳一带)。后面四个地区只在文献中出现过一次。前三个地区在文献中记载较多,其中关中地区作为“天府之国”多次被载入二十五史,显示出关中地区在历史上曾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唐代以前,关中地区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生态环境良好,稳居各“天府之首”。

引用部分来自 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2/10/content_654711.htm
还没入管理群的,赶紧扫码入微信管理群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4-08-17
以下是引用Caprylicacid在2004-8-17 10:55:48的发言:
说到北方种竹子,《红楼梦》潇湘馆外就是一片竹子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背景究竟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现在红学家们还在争论不休,你何以如此肯定?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4-08-17
也说北方产竹子的事实。
还是《史记·货殖列传》
“夫山西饶材、竹、榖……”
“渭川千亩竹”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温暖的时期。
还有天府之国的说法,我看到最早的是《留侯列传》中刘敬说高祖,是关中。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4-08-17
北京有紫竹园公园,足以证明北方能够种植某些品种的竹子。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