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586阅读
  • 53回复

[省制]人口一億以上的省該不該切割為兩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22-10-08
回 bon 的帖子
bon:最多2分,不能再多了 (2019-06-27 12:41) 

个人认为深圳可带东莞、惠州直辖。
bon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22-10-08
回 萧燕燕 的帖子
萧燕燕:这不是谁跟谁走的问题,一直以来,莞深的产业链相同,扭结在一起,低效产业污染产业同时驱离,“腾笼换鸟”同时进行,究竟谁引领了谁?
我在90年代初已经从东莞供货深圳各地商户,华强北赛格大厦电子市场商户更是多的一逼。
是我引领他们,还是他们引领了我?
同时期,东莞的客户 .. (2022-10-08 08:12) 

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04/10/c361746.html

可以看看东莞日报自己写的。

3进莞轨迹

2002年,一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红透了网络,引发了深圳内外关注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大讨论。聚焦的核心,就是因深圳企业外溢或外迁。

梳理深圳的产业发展轨迹,有观点认为深圳企业的外迁大概有三波:第一波是2002-2007年前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外迁。这个阶段,也恰恰是《深圳,你被谁抛弃?》能够吸引高度关注的大形势背景。第二波是大体发生在2008-2013年,装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外迁;第三波则是从2014-2015年现端倪,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的外迁。

无独有偶,追溯深圳产业的进莞轨迹,也大约有三波时间相近的时期。第一波深圳企业的到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深圳提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当时,有一批企业特别是台商来到了东莞。

这个时期,深圳企业转移的更多是产能部分。康佳集团到凤岗是在1993年,东莞成为康佳第一个在深圳外的生产基地。东莞康佳成为高端电视机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外销产品的生产销售基地。截至目前,东莞康佳生产销售优质彩电产品突破5150万台,外销产品销往世界60多个国家及地区。

第二波深圳企业进东莞,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当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莞受到了冲击,东莞市委市政府果断进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型升级,大量承接包括深圳在内的高端内资企业转移。2008年7月,东莞专门成立内资经济促进中心负责引进内资企业。2007年,华为全资子公司聚信科技在松山湖(生态园)国家高新区成立,形成今天东莞华为系的发端。

不难发现,前两波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的时期,仍以产能、部分研发及营销功能的外迁为主,在企业主体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产业分布上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而到第三波的承接期,就有着显著的不同。

2014年以后,东莞更加主动承接深圳外溢的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这批企业并非简单的生产功能的外迁,大部分企业搬迁更注重研发和市场的配套,并且多为业内龙头企业,如华为、大疆、蓝思科技等。

“第三波深圳企业的外迁,是以智能手机等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莫安达指出,而莞深产业合作的第二波,则可视华为、中集等最初布局松山湖为标志,这是深企入莞第二波的“试水阶段”。

魏达志则认为,深圳产业的外溢,事实上每个阶段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但各个阶段的确呈现出显著的差异。“通过观察和梳理可以发现,这是大都市圈要素从凝聚到扩散的一个正常的进程。”他指出,一方面,深圳产业结构优、总量大,但发展空间有限;一方面,东莞乃至珠三角的产业配套优势依然明显。因此,这种要素的扩散并不是坏事,深圳和东莞能够实现双赢。

东莞大疆总经理高欣告诉本报记者,2017年将确保研发投入增长以及产品团队质和量的提升,以形成一定规模的高端人才聚集效应,意图通过3到5年的努力,聚焦前沿技术,力争在导航控制、芯片技术、机器感知与智能、大数据及物联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将前沿技术转化为丰富多样的产品、解决方案及服务。

蓝思科技松山湖项目也定义成为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基地,例如玻璃、陶瓷面板等,将是蓝思科技华南区域的重要基地。

对新一波东莞承接深圳企业潮,丁力表示,新一批产业转移潮更注重高新科技企业,科技含量比过去高出不少,这是东莞主动转型升级、积极招商选资的结果。

对东莞新一轮创新发展,丁力认为要很好地把握新一波深圳企业外迁的机遇。他认为,这次转移出来的深圳企业是在做一种市场选择,他们对上下游的产业带动作用很大。“高科技创新要以企业自身为主,企业最懂市场,推动它们因产业的变动而创新,这样才能发挥好创新的优势,让承接深圳高端产业发挥出更大的溢出效应”。

4精准服务

丁力指出,深圳企业生存发展成本在急剧增长,而如何把握新一波深圳企业外迁的机遇,则是东莞在新一轮创新发展所要面临的课题。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深圳高技术制造业优质产能外溢的迫切需求,是第三波莞深产业合作较之以往最大的内在差异。看准了这一点,东莞近年来在承接深圳溢出产能、优质产能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服务,凭借优质的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产业配套吸纳产业转移。

尽管因为地缘、人文、环境等历史因素,东莞成为了深圳产业外扩的首选,但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一体化的今天,东莞也并非守株待兔。从全市层面到各个临深镇街,在新一波莞深产业合作中都表现出了令人振奋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落脚到为深圳企业的迁移提供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服务。

近年来,东莞通过组织有关会员企业来莞参观考察和项目洽谈,面向深圳地区的企业成功组织举办水乡经济区“10镇1港”投资对接会和虎门中国电子产业园投资推介会等方式,致力于让深圳优质企业了解东莞的营商环境和政策优势。而对于深圳来莞投资的企业,市经信局也通过多次组织召开莞深企业发展协调会及莞深企业座谈会,协助企业解决在投资、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在服务深企方面,临深片区镇街在这一波浪潮中的表现更为亮眼。就在3月17日,长安镇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未来五年,长安将全面主动对接深圳,将建成三座跨线桥,直接从长安深入深圳腹地,进一步拉近与深圳的距离,共同构筑莞深产城融合圈。

凤岗亦然。近年来,凤岗推动与深圳产业、城市、交通、人才、文化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对接。比如,制定了包括重点企业高层员工子女优先安排入读公办学校,博士在镇内购房享受安家补贴10万元,其他高层次人才补贴5万元等优惠措施,吸引深圳人才扎根凤岗发展。据该镇统计,在该镇的深圳住户已经达到3万多人,约占全镇常住总人口的9.4%。

黄江的目标则是打造莞深科技创新走廊桥头堡。在未来的计划中,黄江将加快引进大疆无人机、华大基因、一体化医疗、顺络电子等项目,形成对深圳创新资源的“集聚高地”和产业资源的“吸聚洼地”。同时,积极参与东莞“东南组团”交流协作,注重组团内部产业横向联系,以构建产业合作专属区域、旅游线路整合、商贸金融无缝互通等模式,推动土地、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合作利用,共同打造“对接深圳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

莫安达认为,东莞政府对于迁到东莞的深圳企业,要从营商环境、行政办事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升,比如从税费等方面继续大力减负,做好产业配套,真正让优质的深圳企业和人才留下来,成为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有力支撑。

实际上,不仅仅是产业的外溢,深圳在技术、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对东莞也有着明显的溢出和带动效应。可以预见,随着莞深产业合作第三波的深化,东莞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全新格局中,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深圳企业进莞轨迹

第一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深圳提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当时,有一批企业特别是台商来到了东莞。

这个时期,深圳企业转移的更多是产能部分的转移。

第二波深圳企业进东莞,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后。

当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莞受到了冲击,东莞市委市政府果断进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型升级,大量承接深圳在内的高端内资企业转移。2008年7月,东莞专门成立内资经济促进中心负责引进内资企业。

第三波是从2014年至今,东莞更加主动深圳外溢的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

这批企业并非简单的生产功能的外迁,大部分企业搬迁更注重研发和市场的配套,并且多为业内龙头企业,如华为、大疆、蓝思科技等。
bon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22-10-08
回 towzk 的帖子
towzk:个人认为深圳可带东莞、惠州直辖。 (2022-10-08 13:38) 

只要产业能有承接,不要产业外流,直不直没所谓的。
上海目前很多下游配套的制造业也都在周边城市的了,也没说要拉着苏州南通一起直。
不同的是深圳比上海很多,所以除了产业外溢还有人口外溢,但无论居住在凤岗还是大亚湾的人,在深圳上班,两地跑,已经是常态化了...习惯了就好了。

如果你考虑的是防止地方过大,造成强藩问题
其实也问题不大,深圳单列,就已经防止了地方过大了。
而且省城这不刚刚清理了一顿了么...
[ 此帖被bon在2022-10-10 13:20重新编辑 ]
bon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22-10-10
回 萧燕燕 的帖子
萧燕燕:东莞记者写的作业和引流公众号文章没多大区别,目的性很强——引流,没谁嫌钱多,没谁嫌企业多。至于是不是事实,那是另话。 (2022-10-10 02:32) 

东莞日报这种东莞政府的口舌说的都不是事实???还是你厉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