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45阅读
  • 3回复

[其它]【历史算术题】鄮邑在哪里?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08-31

历史算术题】鄮邑在哪里?
原创: 水银  老宁波(微信公众号)  1周前

慈溪的上林湖越窑青瓷研究所藏有一块砖质唐墓碑,其中与本题有关的文字如下:



唐开□□□岁次丙辰谯郡盛府君墓志并序

……窆于句章鄮邑东卅余里,乡名长乐,里名曰大含,含山右;丘坟首庚向。(《唐谯郡盛府君(荣)墓志并序》)[1]



“里名曰大含,含山右;丘坟首庚向”,是指大含里的含山之西麓;坟墓朝向西偏南。含山,即今大涵山。



1870年前后的大涵山。盛荣墓址在照片上山的后面。


这个结论,现在基本无异义。定下了丘坟之地,就可以问了:

鄮邑在哪里?

鄮邑即鄮县,因为今天的大涵山,在唐时鄮县的境域内,所以“鄮邑东卅余里”并不是说丘坟距鄮县边界三十多里,而应该是说距鄮县官署三十多里。如此,则“窆于句章鄮邑东卅余里”的意思就是,当时的鄮县官署位置距离大涵山以西三十多里。

“里”,是长度单位,其每一里的长度合公制多少米,在历朝历代多有不同,但其进位制基本不变,即:1里等于360步,1步等于5尺,也就是说1里等于1800尺。各朝代1里的长度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1尺长度不同的缘故。

显然,盛荣墓志说的“里”是“唐代之里”,它的长度取决于唐尺的长度。

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2],唐尺长30.6厘米;而据陈梦家考证,唐尺合今29.5里米[3]。这样,唐里的长度或长550.8米,或长531米。在此,我们取一个中位数,于是:

1唐里=541公尺。

“卅余里”取30至35唐里,于是:

30唐里=16.23公里,35唐里=18.94公里。

在卫星地图上由大涵山西麓向西边分别丈量如此距离,各为老城东门口和原来西门外接官亭的位置,这意味着盛荣墓志是说当时的鄮县署在东门口至接官亭这个区间内。





上:大涵山西墓址推测位置

中:丈量全图(量至洞桥镇)

下:东门口(右)与接官亭(左)。



接下来,要敲黑板了。

“唐开□□□岁次丙辰”,究竟是哪一年?查《中国历史年表》,唐代“开”字头年号且为农历丙辰年的,只有两个,一是开元 四 年、公元716年,一是开成 元 年、公元836年。两者相差120年!

按常理,那位盛荣的墓址只有一处;他被安葬的那年,鄮县署也只有一处。所以,今人看盛氏的葬年究竟是716年还是836年,其实在“两可”之间。

但现在,这个“年份”却成了一个无法选择的两难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是716年和836年,都不是正确的答案。因为根据现行的说法(《宁波市志》1995年版,《鄞县志》1995年版),公元716年,明州尚未建置,鄮县署在小溪;公元836年,明州已建置,州城(鼓楼址)已建,但鄮县署还在小溪,它被认为是在公元909年才迁入三江口的。而小溪被认为即今鄞江镇,它在洞桥镇更西边的3公里处。洞桥镇在大涵山西南直线32.25公里,这个距离合唐里约60,路程更加不止此数。

所以,在现行地方史通论(小溪说)下,无论是716年还是836年,都无法合理地解释“卅余里”。

在“小溪说”看来,盛荣墓志的出土,其实是一个“大麻烦”,它使得“小溪说”所构建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发生了严重的错乱,这是很“令人恼火”的。要坚持小溪说,只好回头去“改”墓址:这处“乡名曰长乐、里名曰大含,含山右”,不被认为是在今天的大涵山。有一种说法是“楼郁在《宋累赠冀国夫人叶太君墓志》(《古藤史氏宗谱》)中称其葬地为‘鄞县阳堂乡长乐里’,今在东钱湖镇下水村。兹志称其葬地为鄮县长乐乡,盖入宋后由乡改里,应同属一地”,也就是认为盛荣墓址是在下水了。但其实呢,下水离小溪还是远远超过“卅余里”了啊。



盛荣墓志与小溪说形同水火,在小溪说所构建的时空构架里居然没有盛荣墓志的一席之地。要想彻底摆脱盛荣墓志对小溪说的挑战,假如能断定盛荣墓志是后人臆造的,该多好!小溪说一定能长舒一口恶气,哈哈。





===================

[1]是文中的“句章”,当指大句章,也可以说是唐武德四年的鄞州别名,故有“句章鄮邑”的称呼。

[2]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之丘光明等著《度量衡卷》第370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3]见陈梦家:“亩制与里制”,载河南省计量局主编《中国古代度量衡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9-01
鄞州大涵山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09-01
小溪镇确实没有考古能证明自己做过州治和县治,但奇怪的是历代方志大都认同在小溪。
问题是州治和县治如果不在小溪,那会在哪儿呢?
按理说,像宁波这样一座唐代以来就开始发展的重要城市,不应该存在821年之前州治存疑的问题。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09-01
回 东海风 的帖子
东海风:小溪镇确实没有考古能证明自己做过州治和县治,但奇怪的是历代方志大都认同在小溪。
问题是州治和县治如果不在小溪,那会在哪儿呢?
按理说,像宁波这样一座唐代以来就开始发展的重要城市,不应该存在821年之前州治存疑的问题。 (2019-09-01 16:22) 

宁波在唐代并不是重镇。

另外,中国的史志、书志和墓志记录也非常蛋疼。
一是里数不准,不仅仅是不同时代的里数长度不同,更关键的路程和测量,古代小路是多变的,测量技术在民间基本靠脚,古人记录的路程往往不是可以用直线翻山越江的直线距离,而是路程距离,官道的路程距离尚且不准,何况靠脚来量的小径路程距离。
二是方位不准,古代民间测量方位基本靠天,如太阳位置、北极星位置等,指南针基本上是传说品,有也多不是什么精准测量品。所以方向差个什么45°很正常。如果没有亲身经历,靠别人告知而得到的方位,差出180°的都有,因为很多时候述者已经把方向记错,或者听者弄错述者原意(左转听成右转,西南听成西北什么的)什么的,简直太容易。
三是亲测也未必准确,例如一条路连续转弯,你雨天出门时可能知道是往东走,但连续左右不断转弯后,自己未必都还知道目前行进的是哪个方向,只能靠猜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