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43阅读
  • 16回复

[英国]把英國地方分離或放權運動的文章都集合貼在一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09-12
「英國研究」張蓓:脫歐背景下的英國分離主義運動
2019-01-19 由 黃日涵副教授 發表于環球

張蓓:脫歐背景下的英國分離主義運動

作者:張蓓

來源:《英國藍皮書》;時政國關分析

微信平台編輯:周悅


摘要

英國存在著較活躍的地區分離主義勢力,特別是北愛爾蘭和蘇格蘭地區的分離主義勢力。前者帶來了30多年的暴力和動下盪,而後者則以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為高潮,顯示了英國國家統一的脆弱。脫歐作為一個影響英國內政外交的全局性,事件,已觸及分離主義的敏感神經。目前,脫歐對《貝爾法版斯特協議》締造的北愛穩定局勢構成挑戰,而蘇格蘭民族黨出也在觀望和備戰兩手準備中積極謀劃第二次獨立公投。

脫歐作為影響英國憲政結構、經濟現狀、外交走向的全局性事件,也對英國範圍內的分離主義產生了連帶反應。公投結果在各地區的差異、脫歐對英國現狀的巨大改變及其前途的不確定性都刺激了英國國內的分離主義運動。通過梳理英國各地區分離主義發展情況,著重分析蘇格蘭第二次獨立公投前景以及脫歐對北愛爾蘭現狀的挑戰,本文試圖勾勒脫歐背景下英國分離主義的面貌,並對其發展前景做出判斷。


-

一英國各地區的分離主義現狀

-

英國面臨較為嚴峻的分離主義挑戰,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蘇士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民族主義。除了沒有放權議會的英格蘭之外,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斯均有主張該地區從英國分離的政黨,且這些政黨在放權後的地方政治中發揮重要作用。但這三個地區的分離主義現狀存較大差異。

蘇格蘭是三個地區中分離勢頭最突出的一個。主張蘇格蘭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從2007年起執掌蘇格蘭地方政府至今。儘管2017年6月的英國大選中蘇格蘭民族黨在蘇格蘭地區的席位有所減少,但其實力仍遠超蘇格蘭工黨載和蘇格蘭保守黨。蘇格蘭民調顯示,蘇格蘭人對「與英國分離」選項的支族持率也較高。蘇格蘭民族黨推動了首次獨立公投,脫歐後有意推動第二次獨立公投。

北愛爾蘭分離主義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北愛持續動盪的重要原因。北愛和平進程認可了該地區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對北愛脫離英國、加入愛爾蘭共和國這一願望的合法性;《貝爾法斯特協議》(又稱《耶穌受難節協議》,下文統稱《貝爾法斯特協議》)確認了北愛地區聯合主義派與民族主義派權力共享的框架,為北愛帶來了和平。協議對北愛民意的描述至今仍適用——北愛大多數人希望北愛繼續留在英國,相當多一部分人希望愛爾蘭島統一。近年來,北愛的政治極化現象增多,脫歐也對北愛現狀造成挑戰。

威爾斯的分離主義基礎薄弱、發展勢頭不強。倡導威爾斯獨立的威爾斯民族黨在英國下院的40個席位中占4位,在威爾斯地方議會60個席位中占10位,在該地區政治影響力次於秉行聯合主義的威爾斯工黨和威爾斯保守黨。英國脫歐對威爾斯也有刺激:2018年威爾斯民族黨首次承諾將在其執掌地區政府的第二個任期內推動威爾斯獨立公投,但考慮到威爾斯民族黨的支持率,威爾斯獨立公投仍是遙遠的未來。根據2018年3月ICM公司的一份民調,威爾斯獨立的支持率僅為7%。

-

二脫歐刺激蘇格蘭謀劃二次獨立

-

公投2008年以來,蘇格蘭獨立運動在蘇格蘭民族黨的推動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推動了首次獨立公投。雖然反對獨立一派以55∶45的優勢獲勝,但蘇格蘭獨立的陰影並未消散。英國脫歐極大地刺激了在獨立公投後處於「冬眠」狀態的蘇格蘭獨立運動,為其製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使第二次獨立公投的選項重新回歸。

(一)英國脫歐成為「遊戲改變者」權

在蘇格蘭獨立公投中,55∶45這一幾近「對半開」的比率非但沒有終出結關於獨立的討論,反而對蘇格蘭公共輿論和選舉政治構成了持久的複雜影響,被很多民族主義者解讀為距獨立只有「一步之遙」。民意測驗顯示,蘇格蘭獨立的支持率在首次獨立公投後有所上升,獨立公投前支持率約為30%,而2017~2018年支持率保持在40%以上。在蘇格蘭各場選舉中,蘇格蘭民族黨也占絕對優勢。推動蘇格蘭獨立是蘇格蘭民族黨的核心綱領,該黨在蘇格蘭的主導地位說明民族主義政治在蘇格蘭牢固占據主流。

早在脫歐公投前,第二次獨立公投就逐漸進入蘇格蘭的政治話語。伴隨英國脫歐公投動員的開始,蘇格蘭也展開了關於二次獨立公投相關性和必要性的討論。蘇格蘭民族黨在地方議會競選綱領中明確指出,如果獨立公投的前提條件發生「巨大的實質變化」,如在違背蘇格蘭意願的情況下被迫脫離歐盟,蘇格蘭議會應當有權舉行第二次獨立公投。

英國脫歐公投結果是,62%的蘇格蘭人支持英國留歐,比英國整體48%的留歐比例高出14個百分點。蘇格蘭首席大臣妮古拉·斯特金很快表達了要儘快推動蘇格蘭第二次獨立公投的意願,稱第二次獨立公投的選「回到了桌面上」,因為「巨大的實質性變化」已經發生。2017年3月,在英國正式啟動《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後,斯特金給特雷莎·梅寫信載請求在英國脫歐形勢明朗後、在脫歐正式生效前進行蘇格蘭獨立公投的授族權。然而,在2017年6月的英國大選中蘇格蘭民族黨失掉了21個席位,迫使其重新考慮第二次獨立公投事宜。斯特金表示蘇格蘭政府不會立刻尋求提出獨立公投的立法,而是「保護蘇格蘭的利益影響脫歐談判」,「在英歐出談判接近尾聲脫歐的情況基本明確時,再向(蘇格蘭)議會提出我們的判斷,包括給人民對國家未來選擇機會的明確時間表」。

儘管當前第二次獨立公投沒有進入正式議程,但仍是蘇格蘭民族黨最重要的議題。在2017年10月和2018年6月的蘇格蘭民族黨年會上,獨立公投都是最具熱度的議題。一些「重量級」人士的表態也說明了這一點。2017年11月,前黨魁薩爾蒙德在採訪中表示「斯特金已做好準備,在英國脫歐後立刻推動蘇格蘭獨立公投」,同月,該黨兩位資深議員公開表態支持儘快舉行二次獨立公投;2018年6月,蘇格蘭民族黨英國下院領袖伊恩·布萊克福德表示,「蘇格蘭的獨立日很快就要到來」。

鑒於英國脫歐所處的不確定狀態,以及2017年英國大選結果傳遞的複雜民意信息,蘇格蘭民族黨目前在做「觀望」和「備戰」兩手準備。一方面等待脫歐過程中政治風向轉變,使蘇格蘭支持獨立的民意更加鞏固;另一方面積極塑造有別於英國的脫歐政策,擴大與英國在歐洲政策上的差異。

在塑造脫歐政策上,蘇格蘭比北愛爾蘭、威爾斯積極得多。在英國尚未載公布脫歐大致目標,「硬脫歐」和「軟脫歐」的選擇尚不明了之時,蘇格蘭族就在《蘇格蘭在歐洲的地位》報告中明確了蘇格蘭的立場———優先目標是,「在歐盟中獨立」,次優目標是英國作為整體留在歐洲單一市場以及歐盟關版稅同盟。同時提出,如果英國離開歐洲單一市場,蘇格蘭要爭取「區別對待」,保留蘇格蘭在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的位置。2017年1月,蘇格蘭議會以優勢票數支持保護蘇格蘭在單一市場的位置,而且確認「為了保護蘇格蘭在單一市場中的地位,應當尋求在英國國內的不一樣選擇」。2018年1月,蘇格蘭政府發布新版報告《蘇格蘭在歐洲的地位:人口、就業和投資》,進一步分析脫歐對蘇格蘭的影響。

同時,在英歐談判和脫歐國內立法問題上,蘇格蘭與英國中央政府展開了激烈博弈。脫歐進程啟動後,蘇格蘭方面多次指責英歐談判沒有尊重「蘇格蘭的聲音」、脫歐方案沒有「充分保護」蘇格蘭利益。2017年7月,斯特金與威爾斯領導人聯名寫信,指責《脫歐法案》是「赤裸裸的搶奪權力」;2018年2月,斯特金給特雷莎·梅的信中,指責英國中央政府在英歐談判中忽視地方政府意見,脫歐談判聯席部長委員會形同虛設;2018年3月,蘇格蘭議會通過《連續性法案》單方面保護下放權力;2018年5月,蘇格蘭議會投票反對英國議會「脫歐法案」。

近期,蘇格蘭民族黨加強了對第二次獨立公投的運籌。2018年5月,蘇格蘭可持續增長委員會發布蘇格蘭獨立的經濟報告,稱蘇格蘭將在獨立後十年內成為世界最成功的小國之一,且有針對性地回應了首次獨立公投受到的質疑。這份報告被解讀為蘇格蘭民族黨發起第二次獨立公投的「理論依,據」。在人事變動上也出現一些新動作。2018年6月的首席部長內閣改組版中,蘇格蘭民族黨「二把手」基斯·布朗被解除內閣職務,有媒體稱此舉獻目的在於使其專注獨立事務,是第二次獨立公投的「排兵布陣」。

(二)蘇格蘭獨立運動的內在動力和外在環境

20世紀70年代以來,蘇格蘭政治民族主義上升成為一個顯著現象。族主義政治起初處於蘇格蘭政治的邊緣,後逐漸發展成為蘇格蘭政治的中心議題。主要表現有:民族主義政黨在蘇格蘭地方和英國全國選舉中席位上升,民眾對蘇格蘭認同的上升,以及民眾對蘇格蘭獨立選項的接受程度上升。對一個與英國其他地方聯合了300多年的民族,蘇格蘭民族主義上升是一個非同尋常的現象。

1.蘇格蘭民族主義在「公民民族主義」旗幟下推動獨立目標

蘇格蘭民族來源於300多年前的蘇格蘭封建王國,蘇格蘭的諸多民族特性也可以追溯至聯合以前。1707年《聯合法案》保留了蘇格蘭獨特的教育、宗教和法律體系,蘇格蘭啟蒙運動以來諸多知識界名流以「發掘」蘇格蘭文化特質為己任。這些都讓現在的蘇格蘭擁有眾多引以為豪、可稱與英國其他地方相異的蘇格蘭特性。但今天意義上的蘇格蘭民族主義是近40年發展的產物。蘇格蘭民族主義並不強調保存蘇格蘭獨特歷史文化或建設蘇格蘭人的家園,而是宣揚「居住在蘇格蘭的人」將蘇格蘭「打造為一個更加公平、成功的社會」。獨立是推進「左翼」或社會民主主義政治議程的最有效路徑。

對照民族主義的二分法———公民民族主義與種族載民族主義,蘇格蘭屬於前者。公民民族主義主張民族族建立在公民身份之上,而不是血緣、種族或傳統化。相較於種族民族主義,公民民族主義往往與自由主義、開放、包容聯繫在一起。蘇格蘭民族主義主張以憲政的手段追求自治的目標。不管是出於出自我合法化的動機還是真摯的信仰,蘇格蘭民族黨一直宣稱其致力於公民民科族主義。蘇格蘭獨立公投設定的投票權基於居住權,所有在蘇格蘭居住的英國、愛爾蘭及其他歐盟公民都有權投票,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蘇格蘭公民民族主義的特性。

2. 蘇格蘭民族主義始於「合法性危機」,長於地方放權

關於蘇格蘭民族主義運動興起的原因和動力,西方學界做了深入研究,提供了眾多理解角度。湯姆·奈恩和麥可·赫克特認為蘇格蘭民族主義是對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不平衡的必然回應。有的研究將蘇格蘭民族主義的上升與英國政府「合法性危機」及「聯合主義」的衰敗相聯繫,還有一些研究在全球化和歐洲一體化的背景下探究蘇格蘭民族主義上升的原因。

將這些解釋綜合起來看,蘇格蘭獨立運動的興起存在內部和外部兩個條件。從內部看,英國中央政府在蘇格蘭的政策失誤增強了蘇格蘭離心力;放權後蘇格蘭建立的政治平台進一步擴大離心力。從外部看,冷戰結束、全球化以及歐洲一體化降低了蘇格蘭獨立的成本,讓獨立選項變得可操作。內外條件共同作用,為蘇格蘭獨立運動創造了條件。

合法化是現代國家面臨的任務,政策失敗會侵蝕政權合法性。柴契爾夫人執政後,英國政府在蘇格蘭面臨合法性侵蝕的嚴重問題。一方面,新自由主義政策給蘇格蘭經濟帶來震盪,民眾的不滿增多。另一方面,英國最重要出的合法化工具———代議政治———在蘇格蘭出現了扭曲,保守黨在蘇格蘭的支科持率持續走低,卻仍能取得大選勝利。蓋爾納認為,只有在族群、宗教、文化等標記存在的條件下,不平等才會「僵化、擴大、清晰、有攻擊性」民族主義因此產生。正是由於蘇格蘭與英國存在地域、文化、族群的區別,政策失誤導致的合法性危機才轉化為離心力,促使民族主義者追求「地域上正義」的安排,即越來越多的自治甚至獨立。

蘇格蘭的地方治理體系放大了這種離心力,不斷強化著蘇格蘭獨立性。二戰以後,英國政府為了提高管理蘇格蘭經濟事務的效率,向蘇格蘭事務部下放了眾多行政職能。由於倫敦執政精英對「邊陲」事務缺乏興趣,蘇格蘭事務部享有很大的靈活餘地,讓蘇格蘭有「不一樣行事」的空間,如設計出與英國其他地區完全不同的基層政府體系。

英國放權進程開始後,蘇格蘭擁有更大制定「獨特」政策的空間。蘇格蘭議會雖然只在有限領域有立法權,但多是涉及經濟、社會、教育等與民生最相關的領域。通過實施與英國不同的稅收、教育政策,蘇格蘭塑造了社會民主主義的形象,使蘇格蘭向具備獨特政治和價值觀的「政權原型」過渡。可以說,近幾十年來蘇格蘭已經被建構成一個獨特的社會和政治空間。戴維·麥克隆認為,蘇格蘭實際並不需要與英國在經濟、社會結構和政治價值上不一樣就可以存在。

3. 蘇格蘭民族主義興起得益於有利的外部環境

外部因素對蘇格蘭獨立運動的活躍創造了適宜的環境。隨著兩極格局的版終結,自由秩序「大獲全勝」,歐洲小國的安全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在全球資本主義發展的新一輪高潮中,只要在國際分工中占據有利位置,小國可以通過打造獨特競爭力進而獲得成功。特別是北歐出現的「繁榮之弧」為蘇格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樣板,民族主義者認為憑藉蘇格蘭的自然稟賦和工業基礎,完全可以加入北歐俱樂部。

歐洲一體化為蘇格蘭民族主義提供了多重幫助。超國家融合和歐盟範圍內對輔助性原則的承諾導致了政治權威和功能體系的重新調整,為次國家角色行為提供了空間。歐洲一體化也幫助蘇格蘭民族主義淡化分離主義的負面色彩。蘇格蘭民族主義雖然追求蘇格蘭民族國家的目標,但同意在歐盟的框架內分享主權,這種「後主權時代的主權國家」目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分離主義的形象,塑造了一個新式的「後現代」民族主義模式。

歐洲一體化也為獨立後的蘇格蘭提供外在支持系統,即蘇格蘭需要的市場、財政支持和外交平台。長期以來,說服民眾相信獨立後蘇格蘭具有獨自生存的能力一直是蘇格蘭民族主義者最重要的工作。將蘇格蘭未來鑲嵌在歐洲一體化的框架中,不僅將確保獨立後蘇格蘭作為一個小國獲得大市場和財政支持,而且還給蘇格蘭提供參與歐洲乃至全球政治的平台,能夠抵消脫離英國可能帶來的經濟動盪和國際話語權下降的風險。

如前文所述,蘇格蘭局勢的發展已初步證明脫歐將成為影響蘇格蘭分離運動未來發展的重要變量。脫歐確實將對蘇格蘭社會、經濟造成一定衝擊。然而,相較於脫歐對英國的全國性影響,脫歐對蘇格蘭的影響並不突出。這使得蘇格蘭民族主義者視脫歐為重大機遇,追求獨立的目標。當前的形勢表出明,脫歐已經觸發了蘇格蘭民族黨的政治衝動。

(三)脫歐對蘇格蘭分離主義的影響

從短期看,脫歐已經被蘇格蘭民族主義者視為另一次重大機遇。從長期看,脫歐也將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對蘇格蘭獨立運動產生影響。

脫歐增大了蘇格蘭的離心力。脫歐公投中蘇格蘭在歐盟問題上的不同選擇可被視作蘇格蘭獨特性的另一證據。英國脫歐公投背後的民粹主義、反移民暗流也被蘇格蘭視為與其「開放、包容」等價值觀不符的證據。脫歐觸動了英國中央政府和蘇格蘭地方權能蛋糕的切分,觸及民族主義者的核心利益。蘇格蘭民族主義者一直致力於擴大權能,將放權領域視為塑造獨特政策的「領土」,很難心平氣和地接受權能的逆向流動。

英國政府處理脫歐的方式可能重現「民主赤字」。英國政府始終強調脫歐公投決定是全國性的,但自上而下的強推方式雖在短時間內有助於保證脫歐進程的效率,但長期看很容易製造與20世紀80年代類似的局面,即給格蘭強加一個不受歡迎且對蘇格蘭有嚴重影響的政策,再次製造英國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危機。但與20世紀80年代不一樣的是,現在的蘇格蘭擁有運用獨立公投這一手段的權利來對抗這一合法性危機。

從外部看,脫歐對蘇格蘭獨立運動的影響更為複雜。如前文所述,歐洲一體化對蘇格蘭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和獨立戰略均有重要意義。自20世紀80年代蘇格蘭民族主義者放棄疑歐主義,開始戰略性地利用歐洲一體化推行自己獨立的主張後,歐洲就成為蘇格蘭獨立運動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英國脫歐可能減小蘇格蘭「入歐」阻力,緩和蘇格蘭獨立的外部環境。在蘇格蘭首次獨立公投的大討論中,歐盟已經是重要議題之一。以蘇格蘭民族黨為代表的獨立派宣稱獨立的蘇格蘭能很快加入歐盟,而反對者則明示和暗示蘇格蘭加入歐盟困難很大,時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的觀點和西班牙政府官員的表態就被反對獨立一派廣泛引用。歐盟對蘇格蘭入盟前景的表態也在影響辯論走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儘管歐盟稱成員國內部分離勢力屬內政,不應干涉,但蘇格蘭獨立公投獻中歐盟官員「透露」式的表態及對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的態度均表明,歐會盟有明顯的傾向性,即不樂見成員國內部分裂。在英國不再是成員國且蘇格蘭表達了明確親歐意願的情況下,歐盟對蘇格蘭獨立的態度將產生微妙變化。英國脫歐公投後,西班牙就降低了對獨立的蘇格蘭加入歐盟的反對調門。脫歐後的蘇格蘭獨立運動即便無法獲得歐盟支持,歐盟反對信號減弱對蘇格蘭民族主義者也是極大的幫助。

然而,英國脫歐也使蘇格蘭獨立戰略設計出現重大缺陷,給蘇格蘭民族主義者帶來重大挑戰。根據2014年蘇格蘭獨立白皮書,獨立後的蘇格蘭希望部分保留現狀,如使用英鎊、英蘇人員自由往來、不出現「硬邊界」等,同時加入歐盟或者歐洲自由貿易區。這一設計體現了蘇格蘭渴望獲得英國和歐盟提供的雙層保護殼。英國脫歐使得這一戰略不再具有可操作性,蘇格蘭獨立戰略面對難題,即必須在歐盟和英國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

儘管在脫歐公投中,相較於英國其他地區蘇格蘭展現出了鮮明的「親歐」特性,但親歐並不是蘇格蘭本質屬性,而是幾代蘇格蘭聯合主義和族主義政治家出於不同目的努力構建的結果。蘇格蘭與英國其他地區一樣受全英範圍疑歐媒體的輻射,在蘇格蘭以漁業為代表的一些產業長期敵視歐盟政策。2017年的一份民意測驗顯示,從2015年到2016年間蘇格蘭支持英國脫歐的比例增長了8個百分點。當蘇格蘭獨立意味著「歐盟替代英國」而不是「兩者兼有」時,蘇格蘭獨立的成本將大大提高,也將增加蘇格蘭民族主義者的工作難度。

-

三脫歐挑戰北愛脆弱的穩定

-

脫歐對北愛影響巨大。從經濟上看,北愛地區是英國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後的地區,抵禦經濟衝擊的能力弱。2018年初據英國政府估計,英國如果以「歐洲自由貿易區模式」「自貿協定模式」「無協議模式」離開歐盟,北愛經濟增速將分別下降2.5%、8%、12%,在四個地區中受衝擊最大。而脫歐也對北愛政治現狀構成巨大挑戰。

(一)脫歐前北愛脆弱的政治穩定

受益於《貝爾法斯特協議》,北愛維持了近20年的穩定。《貝爾法斯特協議》設計複雜,包括北愛兩大社區、北愛與愛爾蘭共和國(「南北」)、愛爾蘭共和國與英國(「東西」)合作的三個支柱,主要原則包括:「權力共享」,即北愛兩大社區在行政和立法機構共享治理權力;「雙重認可」,即認可部分人希望北愛加入愛爾蘭共和國的合法性,也認可大部分人仍希望北愛留在英國的現狀;「互相讓步」,即愛爾蘭共和國在憲法中修改對北愛的主權要求,英國中央政府承諾在一定條件下賦予北愛公投機會;「內部改革」,即改革北愛司法和安全體系,賦予兩社區平等權利。正是這一設計複雜的協議結束了北愛持續30年的暴力活動,在英國和愛爾蘭的共同監護下,北愛的民族主義者和聯合主義者攜手管理這一地區。

然而,「權力共享」原則執行起來困難重重。在2000~2007年,由於北愛地方議會多次中止,英國政府先後四次對北愛實行「直接統治」,最後一次長達5年。在2007~2016年北愛地方放權機構雖未中斷,但由於兩派在司法、警務及歷史問題上分歧不斷,執政期間抵制、僵持、對抗層出不出窮,暴露權力共享的脆弱。不難看出,這一原則的執行很大程度上依賴雙方科的政治意願。這一意願一旦遭到侵蝕,協議將無法保證北愛政治的穩定。

此外,在《貝爾法斯特協議》生效20年後,北愛社會仍然高度分裂。天主教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與新教的聯合主義者兩大社區生活場所、教育場所高度隔絕,分裂線明顯。兩個社區的國家認同截然不同——民族主義者將愛爾蘭共和國作為「祖國」,而聯合主義者則竭力保全北愛在英國的地位。北愛社會分裂在政治上也有表現。近十年來,民族主義和聯合主義兩大陣營中的溫和派勢力都大為削弱,社會民主工黨及北愛爾蘭統一黨被更極端和強硬的新芬黨和民主統一黨取代,分別成為兩大陣營的政治代表。

這條社會分裂線也與脫歐立場分隔線重合。新芬黨和社會民主工黨均認為歐盟拉近了北愛與愛爾蘭共和國的距離,重視歐盟對北愛的經濟援助。而北愛爾蘭統一黨和民主統一黨的立場有差距。北愛爾蘭統一黨歷史上也持疑歐立場,但強調脫歐風險因而主張留歐,但民主統一黨長期反對歐盟,認歐盟損害英國主權。脫歐公投前,多項民調顯示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大多(74%)反對脫歐,而聯合主義者大多(63.6%)支持脫歐。

在脫歐公投前的北愛辯論中,脫歐對北愛的巨大風險已經受到各方重視。民族主義者強調脫歐對北愛和平與穩定造成的風險,包括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英國前首相梅傑、愛爾蘭前總理埃亨等均表達了相同擔憂,認為脫歐將不可避免地改變北愛和平安排的環境和條件,而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更是將北愛邊界問題提出來,強調脫歐對北愛現狀的改變。

(二)脫歐對北愛爾蘭現狀的衝擊

脫歐公投結果印證了北愛民族主義者和聯合主義者在脫歐問題上的分,歧。北愛地區整體以55%的比例支持英國留在歐盟,尤其是愛爾蘭裔天主版教徒和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明顯支持留歐,85%的北愛天主教徒支持留歐,只有40%的新教徒支持留歐。84%的新芬支持者、95%的社會民主工黨選民在脫歐公投中支持留歐,75%的民主統一黨支持者支持脫歐。

2017年6月英國大選後,北愛民主統一黨成為支撐保守黨少數政府的關鍵因素,給北愛政治帶來更為複雜的影響。一方面,民主統一黨竭力阻攔北愛成為英國國內「特殊存在」,脫歐進程中北愛問題的重要性、敏感性進一步增大,特雷莎·梅政府在北愛問題上騰挪空間縮小。北愛爾蘭問題、脫歐進程、保守黨政府穩定已形成危險的「連環扣」。另一方面,保守黨與民主統一黨的結盟損害了英國中央政府在北愛政治分歧中扮演「公正的調停人」的可信度,無益於英國中央政府在調和北愛政治中發揮積極作用。

新芬黨有意利用脫歐推動公投。脫歐公投後,新芬黨就開始表達「爾蘭統一」公投的要求,時任北愛副首席大臣馬丁·麥吉尼斯和時任愛爾蘭新芬黨領袖格里·亞當斯均表達了這一願望。2018年2月,接替亞當斯的愛爾蘭新芬黨的新任主席瑪麗·麥克唐納也在黨代表大會上表示要致力推動愛爾蘭統一,2018年4月,愛爾蘭新芬黨副主席、北愛爾蘭新芬黨領袖載米歇爾·奧尼爾更提出具體的時間表,要在五年內推動統一公投。

北愛「權力共享」的政治氛圍明顯惡化,自治機構持續癱瘓。2017年1月,北愛副首席大臣新芬黨馬丁·麥金尼斯辭職,觸發北愛地區重新選權舉,選舉結果依然維持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分別為第一和第二大黨的局面。出為恢復北愛地方行政機構,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雙方在英國政府的斡旋下進行了數次談判,均因分歧過大、不願妥協而失敗。2018年2月,特雷莎·梅和愛爾蘭總理利奧·瓦拉德卡先後來到北愛爾蘭,試圖推動北愛談判取得進展,然而談判再度失敗,恢復北愛自治機構希望渺茫。北愛政治僵局反映出北愛政治極化加劇,歷史仇怨仍未消除,但更重要的是脫歐帶來的巨大刺激。民主統一黨指責新芬黨利用脫歐推動北愛分離,已放棄權力共享;而新芬黨則指責民主統一黨利用其在英國下院支撐保守黨的關鍵地位挾以自重,不願在兩黨談判中做出必要讓步。

脫歐給《貝爾法斯特協議》帶來現實挑戰。脫歐並未改變《貝爾法斯特協議》賦予北愛的特殊憲法框架,但對具體執行提出了挑戰,特別是北愛與愛爾蘭共和國的「南北」合作。「南北」合作得益於英國與愛爾蘭共享的歐盟監管框架和治理機構。英國下院北愛事務委員會認為,英國在關鍵政策領域與歐盟「偏離」程度將決定挑戰的大小。與此相關的另一問題就是英國和愛爾蘭「硬邊界」問題。各方均認可,基於愛爾蘭歷史及北愛衝突的記憶,邊界有獨特的政治重要性和敏感性,英愛無形邊界被視為北愛和平進程最實在的表現,英國脫歐要避免「硬邊界」。

從目前看,英國與歐盟均對維護《貝爾法斯特協議》,避免「硬邊界」做出了政治承諾,但雙方未就實現目標的具體舉措達成一致。2017年12月英歐就第一階段談判達成的《共同報告》對避免「硬邊界」提供了三種不,同解決方案:(一)在英國與歐盟整體關係框架中解決;(二)英國提出特版定措施;(三)英國與歐盟內部市場及關稅同盟規則保持「完全一致」。獻然而,《共同報告》列出的三個方案只是給談判放行,使英歐談判得以進入會第二階段,並未解決英歐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2018年2月,歐委會發布了英國退出歐盟條約草案,其中《愛爾蘭/北愛爾蘭議定書》勾勒出歐盟對方案三的理解,遭到英國強烈反對。而目前為止,英國政府提出的方案也被歐盟斥為「天方夜譚」。如何避免「硬邊界」已成為脫歐談判的難點,仍有待英歐雙方調整立場,通過談判來解決。

(三)北愛發展趨勢

脫歐對北愛的挑戰不容小覷。歐盟在心理、物質層面促進了北愛的平和穩定局面,為北愛的和平和穩定提供了重要政治背景。歐盟淡化了主權概念,鼓勵北愛衝突兩派以及英國與愛爾蘭放下分歧、著手合作。北愛兩派均利用了歐盟這一域外因素說服支持者接受《貝爾法斯特協議》。此外,歐盟通過多項結構與投資計劃及「PEACE」和「INTERREG」等鼓勵「東西」跨境合作的項目,為北愛和平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然而,《貝爾法斯特協議》確立的合作機制離不開北愛對立雙方的相互信任和妥協。在這一點上,英國脫歐的負面效應已經顯現。脫歐對北愛政治造成的不確定性已損耗了北愛兩陣營的互信,這將對北愛爾蘭穩定構成最大挑戰。

但是,北愛地區由分離主義引發的安全風險並未上升。近十年來,儘管載襲擊案件偶有發生,由分離主義引起的有組織恐怖活動風險已經顯著下降。族英國軍情五處的一份報告顯示,儘管愛爾蘭共和軍臨時派、愛爾蘭國民解放,軍等準軍事組織仍存在,但已失去發動恐怖襲擊的能力和計劃,並向犯罪集團轉變。北愛和平進程使北愛分離主義勢力放棄用非法的暴力手段轉而採用和平的政治手段實現分離目標。從這個意義上看,北愛分離主義特徵將與蘇格蘭分離主義更加相似。

從現實條件看,北愛距離重開「統一公投」仍然遙遠。首先,《貝爾法斯特協議》對公投的規定有利於維護聯合。協議規定,只有北愛事務大臣在認為「投票的多數人希望北愛脫離英國、加入愛爾蘭共和國」時才有權召集而舉行公投。換言之,舉行公投的決定權在英國政府手中,這與蘇格蘭的情況有顯著差別。其次,雖然愛爾蘭和北愛各方均認為北愛長期人口趨勢有利於愛爾蘭島最終實現統一,但各方均認為「統一公投」仍是遙遠的未來。愛爾蘭現任總理、統一黨領袖利奧·瓦拉德卡明確表示「在目前時刻舉行公投是一個壞主意」。愛爾蘭前總理伯蒂·亨也認為「統一公投對維持北愛和平無益」。愛爾蘭共和黨雖在英國脫歐公投後提出了加強與北愛聯繫的「十二點計劃」,但也強調「愛爾蘭統一」仍是遙遠目標。

-

四未來前景

-

目前,脫歐已經觸發了蘇格蘭分離主義的政治衝動。儘管第二次獨立公投沒有正式提上日程,但蘇格蘭民族黨仍在積極謀劃。本屆蘇格蘭議會任期至2021年結束,與英國脫歐過渡期結束時間重合,蘇格蘭民黨仍有充足時間觀望等待,權衡是否在脫歐過渡期結束前拋出第二次獨立公投。

脫歐無疑將為蘇格蘭民族主義者創造機遇。對蘇格蘭選民來說,獨立否早已不是情感牽絆而是利弊權衡,蘇格蘭民族主義者的主要工作就是證明蘇格蘭獨立的收益大於成本。英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以及內政的混亂局面出均可為蘇格蘭民族主義者所用,證明蘇格蘭獨立的必要性。

然而,蘇格蘭民族黨借脫歐契機推動獨立公投也面臨巨大挑戰。首先,民意尚未接受脫歐與獨立之間的邏輯聯繫。蘇格蘭民族黨「脫英留歐」戰略雖有一定民意基礎,但自2017年以來獨立支持率未見明顯上升,表明當前該黨仍未將反對脫歐的民意轉化為支持獨立的勢頭。其次,蘇格蘭之前「在歐盟中獨立」的戰略設計依託英國是歐盟成員國這一先決條件,通過歐盟與英國中央政府同時保持「特殊關係」,縮小蘇格蘭獨立的成本。但英國脫歐將使這一設計不再現實,增加了民族主義者的工作難度。

脫歐造成的不確定性威脅北愛政治穩定。脫歐也對北愛經濟前景、「南北」合作現狀的維持帶來了現實挑戰,加劇了北愛政治極化。分離義者有意推動公投,兩派合作氛圍明顯惡化。但脫歐並非是決定北愛分離主義的關鍵因素。北愛的分離主義運動已實現從暴力方式到和平手段的「範式轉移」,《貝爾法斯特協議》確立的北愛治理框架未受根本撼動,北愛未來地位改變條件並未生成。北愛分離主義的未來仍在協議的控制範圍內。

總體來看,英國分離主義挑戰不容忽視。這與英國國家構建的歷史、憲政體制的特殊性有關,也反映出地方放權的負面效應——「初心」在於糾正治理的民主赤字卻為分離主義者提供平台。這些原因使得英國在應對脫歐這類國內重大挑戰時極易「腹背受敵」,受到分離主義的夾擊。分離主義已成為一個不應被低估的英國國內政治風險,維護國家統一將是英國面臨的長期任務。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world/524gkz6.html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9-12
蘇格蘭獨立公投今晨投票結束 統或獨下午揭盅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4/09/19 07:55

..............................

蘇獨公投觸發鄰近地區自治爭議,蘇格蘭32個一級行政區之一的設得蘭群島,距離蘇格蘭本土160公里,加上曾屬挪威領土,對蘇格蘭的歸屬感低,大多數民眾反對獨立。蘇格蘭事務大臣甘文康表示,一旦蘇獨,設得蘭群島或如曼島般成為自治領地。

甘文康是代表設得蘭群島及奧克尼群島的英國國會議員,他表示「若蘇格蘭民眾投票通過獨立,而設得蘭民眾強烈反對,有關設得蘭地位及可行選擇的對話將會展開」,當中包括參考曼島推行自治,建立議會。

設得蘭擁北海油田資源,足以支撐全島2.3萬人口的公共開支,無需依賴蘇格蘭政府資助,與蘇格蘭的連繫不深。被問到是否一旦獨立,蘇格蘭不一定可享用設得蘭石油資源,甘文康答道:「這是其中一項需討論的議題,我不會在此階段預測。」

設得蘭、奧克尼群島及西部群島民眾曾收集逾千個簽名要求進行獨立公投,但上月遭蘇格蘭政府拒絕,並承諾下放更多權力。

英國為挽留蘇格蘭,承諾下放更多權力,包括財政自主權。英國北部地區如曼徹斯特、約克郡及威爾斯等地看在眼裡,都希望爭取英政府下放更多權力,要求英國走向聯邦制的呼聲日漸響亮。

英國南北經濟差距嚴重,北部製造業及礦業艱苦經營,倫敦所在的南部及東南地區的金融及媒體業則蓬勃發展。一項有關城市增長的調查報告指出,英國的公共財政制度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最集中的,地方政府的稅收比例僅佔英國內生產總值1.7%,遠低於法國的5%及瑞典的16%。

蘇獨呼聲高漲,令其他地區趁機爭取自治。人口與蘇格蘭相若的約克郡,今年8月發起「約克郡優先」(Yorkshire First)的運動,要求英國放權。

西北部的曼徹斯特人口較北愛爾蘭多,經濟規模比威爾斯大,極具發展潛力。智庫ResPublica總監布朗德建議英國,給予曼徹斯特加稅及控制公共開支的權力。

另一方面,南約克郡唐克斯特的未來,恐怕亦受這次公投影響。逾900年前,當地根據《達勒姆條約》歸蘇格蘭所有。到亨利二世於1157年掌權後,該地才「歸屬」聯合王國,但從沒進行正式移交儀式。

............................

https://news.cnyes.com/news/id/1096236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09-12
2016年7月14日星期四

康沃爾──下一脫英地區?

一場脫歐公投引發英國政壇大地震,除了蘇格蘭等已被「權力下放」的政體,在郡級行政單位及單一管理區層面,本土意識同樣存在,有可能繼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後成為另一實體的康沃爾郡(Cornwall)即為一例。

康沃爾郡地處英格蘭西南角,三面環海,與英格蘭內陸有泰馬河(River Tamar)相隔,也具備一定自成一國的條件。在本地人眼中,當地也有自身的身份認同,跟英格蘭涇渭分明。康沃爾人原來是凱爾特人(Celtic)一支, 有自身語言康沃爾語,自石器時代以來有本身歷史及文化傳說。康沃爾郡一帶的地名至今仍以康沃爾語拼寫,隨處可見不同風格的文明遺跡,這在英格蘭其他地方無 處可覓。

此外,當地政治從來與英國中央政權若即若離。例如都鐸王朝時,英皇向康沃爾徵稅,引起強烈反彈,1497年出現暴動,康沃爾人甚至一路北上,希望 「佔領倫敦」。當地本土主義者認為,十四世紀時英格蘭議會曾把康沃爾視作「公爵領地」,然後再未對康沃爾的憲制地位作進一步說明,那麼今天康沃爾的權力, 便是源自英皇室,理應如海峽群島等皇室屬地一樣,不受英國議會法律約束,也有資格跟歐盟獨自談判簽約。這理解自然流於學究式考據,卻對「康沃爾身份認同」 的保存大有幫助。

二十世紀初,著名康沃爾學者詹納(Henry Jenner)積極普及康沃爾語,並促使康沃爾加入「凱爾特民族議會」,康沃爾身份認同遂得到復興。二戰後,康沃爾本土派政黨康沃爾之子(Mebyon Kernow)成立,以把康沃爾憲制地位從「郡」提升至跟英格蘭、蘇格蘭等平起平坐的政治實體為目標,也與蘇格蘭民族黨(SNP)、威爾斯黨(Plaid Cymru)等本土黨派互相聲援。2000年,當地跨黨派團體Cornish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成立,政綱是「設立康沃爾議會,加速本地發展」,在地方有不少影響力。

從歷史發展脈絡可見,康沃爾會否真的成為下一個英國內部實體,誰也說不準,但整體方向是審慎樂觀的。前年,康沃爾人被英國政府正式認可為「少數民族」,享有與蘇格蘭、威爾斯等地凱爾特人後裔同等的民族文化權利,並可以此身份跟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少數民族」社群互動。

2015年,康沃爾與倫敦就「權力下放」首次達成協議,康沃爾地方政府將在公共財政支出上享有更大自主權,如巴士業務和社會保障安排等。此外,康沃爾地方政府被賦予「自主安排歐盟援助資金」的權力,每一歐盟財政週期內,總額六億歐元的歐洲地區發展資金,將直接劃歸地方財政。這協議使康沃爾成為英國首個享有部份「權力下放」待遇的鄉村行政區。不過,倫敦依舊拒絕在康沃爾設立議會、使之成為與英格蘭平級的政治實體,畢竟這一操作牽涉到英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調整。

有趣的是,康沃爾作為英國獲得最多歐盟援助的其中一個地方,卻強烈支持脫歐。康沃爾6名地方議員中,有5人持脫歐立場,主流民意也是如此,與蘇格蘭形成強烈對比。這反映康沃爾人不但對英格蘭身份有保留,對「歐洲人」身份也感到疏離。面對歐盟撥款,康沃爾人普遍認為,這筆款項多源於英國對歐盟的財政貢獻,其實多次一舉,因為英國可直接將款項劃歸至康沃爾,省去歐盟官僚主義的煩瑣。《金融時報》指出,康沃爾對脫歐的態度,正正反映歐盟難以用金錢收買人心,認同政治反而能合理化一些純粹計算不合算的事。本土政治精髓,全在於此。

小詞典:The Revived Cornish Stannary Parliament(CSP)

康沃爾追求自治權的遊說團體,以都鐸王朝時期康沃爾地方議會的存在為依據,認為雖然1753年後議會未再召開,但亦未正式解散,所以今天的康沃爾應重新召開議會,實行地方自治。英國政府對此一直反對,2008年正式拒絕了CSP「重新召開議會」的請求。

http://glocalized-collection.blogspot.com/2016/07/blog-post_14.html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09-12
英國脫歐後的威爾斯,何去何從?

2016-07-05by 沈旭暉

英國公投「脫歐」後,英格蘭國家隊也迅速在歐洲國家盃「脫歐」,但同屬英國的威爾斯隊卻得到難得的佳績,不少英國諷刺文章就說,也許在公投相對傾向「脫歐」的威爾斯,也要變成留歐派,好讓「聯合王國」安心上路。事實上,雖然與蘇格蘭獨派相比,威爾斯的獨派聲勢有所不及,但在全球化時代,卻同樣有條件激化自身的身份認同,這正是脫歐公投對全英國的後遺症。

威爾斯加入英國的歷史比蘇格蘭久遠得多,雖然偶有反抗王室統治,但總體的大英認同頗為堅定,16世紀被《Laws in Wales Acts》正式納入聯合王國時,本地人視為地方發展的大好機遇。在合併過程中,威爾斯語被禁官方使用,然而依舊在民間傳承,成為威爾斯身份認同的基本載體。到了19世紀,歐洲民族主義興起,威爾斯也有「本土派」議員發起「Home Rule Movement」,理念是基於「威爾斯具有自己獨立於其它王國之外的政治法律體系」。這一運動的現實政治訴求並非獨立,而是希望英國國會將更多權力下放(devolution)到威爾斯,成立威爾斯地方議會。這一「偽.獨立」理念貫穿了整個20世紀,走「要本土、不要分離」路線的威爾斯工黨是背後主要推手,不過民眾依然不大感興趣,並否決這法案。到了貝利雅搞權力下放,1997年的威爾斯公投才予以支持,「威爾斯國民議會」這一地方權力機關也在次年成立。自此威爾斯地方主義持續上升,不過低調進行,以致沒有太吸引外間眼球。

在這次公投,威爾斯有52.5%選民選擇「脫歐」,基本上和英格蘭一致、而與蘇格蘭的選擇迴異,但民意並非一面倒。保守黨的威爾斯事務大臣凱恩斯(Alun Cairns)接受 BBC 採訪時也頗為曖昧,一方面稱「人民做出了選擇」,另一方面又強調「威爾斯將永遠保持靈活、開放的市場」,暗示對歐盟有一定依戀,並稱現階段不會出現任何即時調整,一切有待進一步磋商。與此同時,他對金馬倫政府的工作加以肯定,稱英國政府對威爾斯關照有加,但同時也強調威爾斯身份認同的獨立存在。

除了威爾斯工黨、保守黨,值得注意的還有威爾斯政治光譜最「獨」的政黨Plaid Cymru。它創建於1925年,一直是威爾斯少數派,目前國民議會60席中佔12席(工黨佔30席、保守黨14個席),支持者多是西北部鄉村農民,2000年才正式把「威獨」納入政綱。在全球獨派聲勢大振的時代,其聲勢遠不如蘇格蘭民族黨之於蘇格蘭,在可見將來,似乎也未能獨大。但與此同時,Plaid Cymru的「區隔」訴求,卻漸成地方共識,脫歐公投後,威爾斯輿論對加強自治的呼聲明顯,相信要是蘇格蘭獨立,威爾斯也難獨善其身,所以也應有備無患。

Plaid Cymru不如蘇格蘭民族黨高姿態,卻不斷追求擴大威爾斯議會權力,希望逐漸深化本土認同,達到實質上的分離。這策略原來頗為費時失事,但脫歐公投卻給予了全國分權的空間。由於英國脫歐需要和歐盟長期討價還價,威爾斯也必然會用同一機會,向英國叫價,這正是「獨派」夢寐以求的。雖然威爾斯獨立運動不會是短期內的主流,但一旦「蘇獨」成功,相信聯合王國也不容易長存。這就像當年南斯拉夫,到了最後,剩下淵源最深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國,還是要分手收場。

小詞典:Home Rule自治模式

一國中央政府將權力下放至地方後,允許地方政府在當地自治的模式。這與「聯邦制」有根本區別:聯邦制作為一種憲制設計是基於憲法而來,地方自治權源於憲法保障;Home Rule 則是中央政府立法形成,地方自治權有可能被中央收回。聯合王國下的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就是典型的 Home Rule 自治模式。

原載於信報財經新聞

http://www.ir-basilica.com/472-%E8%8B%B1%E5%9C%8B%E8%84%AB%E6%AD%90%E5%BE%8C%E7%9A%84%E5%A8%81%E7%88%BE%E6%96%AF%EF%BC%8C%E4%BD%95%E5%8E%BB%E4%BD%95%E5%BE%9E%EF%BC%9F/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9-09-12
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

倫敦城邦自治運動

英國脫歐後,不僅蘇格蘭、北愛爾蘭等地分離主義急速發展,甚至連首都倫敦也出現了「倫敦獨立」(Londependence)呼聲。當然,這只是一 種發洩加玩票式的表態,任何人也不會當真,請願網站Change.org關於「倫敦從英國獨立、申請加入歐盟」的請願,至今也不過獲17萬多人聯署,算不 上有任何潛能。但強烈希望留歐的倫敦畢竟跟英國其他地方大不同,能否乘勢得到更多自治權力,值得注視。

六成倫敦人希望留歐(早前預測是超過七成),因倫敦人本身就是一種全球化精英的身份認同。倫敦不僅集中英國絕大部分金融服務業,更是整個歐洲的金融 中心,這一產業結構,別處無可複製。倫敦人要麼是來自國內其他地方,乃至其他國家的精英,要麼是擁有在別國工作能力的全球公民,他們對國際生活是否便捷, 遠比鄉村中人看得重。一旦倫敦在英國脫歐後喪失資本自由流通的便利,金融服務業難免受創,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勢必被拖累,這也是倫敦人的深層擔憂。

就算無脫歐公投,倫敦人與英國政府之間的矛盾也是由來已久。倫敦人及企業一直向英國政府上繳巨額稅款,其中僅7%被留在倫敦作為地方財政支出,同時 有20%被用作「轉移支付」補貼其他地區。作為參照,紐約市政府保留50%的地方稅收,兩相對比(更不用再對比香港),自然令倫敦人心有不甘。

倫敦的社會文化也跟英國傳統頗有落差。倫敦新當選的穆斯林市長簡世德(Sadiq Khan,前譯薩迪克汗)代表的,正是倫敦引以為傲的「多元.包容」社會文化。目前倫敦有860多萬人口,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白種人佔60%,另有 18%亞裔、13%非裔及5%阿拉伯人,穆斯林人口佔全市12%,集中全英近四成穆斯林。《衞報》指出,倫敦是「地球上最種族多元的城市」,不同族裔與信 仰的居民混居市區,跟法國、比利時等涇渭分明的「穆斯林區」迥異,居民普遍立場自然亦跟英國脫歐陣營的反移民傾向不同。

理論上,假如倫敦獨立、或成為真正自治的「城邦」,維持和歐盟的關係,才能繼續發揮歐洲金融中心職能,甚至成為更獨樹一幟的歐洲大腦,否則法蘭克福、巴黎、甚至都柏林和華沙等,都正密謀瓜分倫敦的金融中心持分。然而從操作層面看,倫敦「脫英入歐」自然不可行,英國政府接受的機會是零。簡薩迪也公開表示不會考慮「倫敦獨立」,卻直截了當向英國政府要求「更多自主權」,這卻是可行的。

目前大倫敦市的管理機構,包括倫敦議會和大倫敦市政府,金融城則有「倫敦市法團」這一自治機構管理,其實已頗具自治潛力。2015年,英國通過法案,將健康護理領域的財政權下放至倫敦地方政府,可視為更多權力下放的前奏。假如倫敦市有更多自治權,例如獨立財政、稅法、商法等,即使失去歐盟身份,也能方便在經濟金融等領域,儘量保持與歐洲統一市場接軌。問題是倫敦代表的世界公民群組,和被全球化衝擊的本土化勢力,未來卻越來越難接軌。這種國家內部的分裂,長遠而言,也許比蘇格蘭、北愛爾蘭一類分離主義更難理順。

小詞典:倫敦市法團(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

倫敦金融城地區的自治機構,位於倫敦市政廳。英國《大憲章》中寫明「倫敦具有其自古以來的自由權」,這被英國現代法律視為倫敦市法團存在的理據。倫敦市法團以「推廣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為倫敦市民服務、為大倫敦及國家提供服務」為宗旨,一直有自己獨特的身份認同。

http://glocalized-collection.blogspot.com/2016/07/blog-post_12.html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9-09-12
2016年7月7日星期四

英倫海峽群島左右逢源

英國脫歐對英國各地分離主義的影響,筆者已談過不少,但除了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及倫敦,在英倫海峽上,還存在一個「有關第三方」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雖然對脫歐無直接發言權,卻要承受直接影響。

海峽群島並非英國正式一部分,也非殖民地或海外領土,官方身份是「英國皇家屬地」,跟英國的淵源可追溯至十世紀諾曼第王朝同時統治英法時期。

到十二世紀,法國把英國皇室逐出歐陸大部分地區,但海峽群島除外,島嶼的主權繼續屬於英國皇室,而沒有正式移交予英國政府。海峽群島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約六分一個香港),人口16萬多,分為澤西(Bailiwick of Jersey)及根西(Bailiwick of Guernsey)兩個行政區。由於相關島嶼不正式屬於英國,自然也不是歐盟成員,島民手持的護照是「英國(海峽群島)護照」,除了少數「過去15年中從聯合王國領土移居至群島的英國人」,都無權參與脫歐公投。

英國公投脫歐後,島上官員對結果都沒有強烈反應。例如澤西對外事務官員沃爾溫(David Walwyn)表示:「無論公投結果如何,我們希望繼續保持跟英國及歐盟的商品自由流動,一切照舊。」根西外務長官托克(Jonathan Le Tocq)更直言:「脫歐對聯合王國造成的衝擊較對根西大得多」。這倒是事實,海峽群島與歐盟的關係,是英國入歐時分開議定的。

據英國1973年加入歐共體前的協議,海峽群島被要求另行跟歐共體進行談判,被賦予「歐洲關稅區」成員身份,令其商品得以自由出入歐洲單一市場,島民也得以在歐共體水域捕魚。

對外靈活 扮演橋樑

英國脫歐後,海峽群島要跟歐盟重新談判,一般相信不會與現時條款有太大不同。然而,海峽群島是著名「避稅天堂」,其獨立稅務制度吸引不少全球公司註冊,以逃避歐盟稅務監管,歐盟若是順道處理這問題,也是情理之中。為此,海峽群島官員未雨綢繆,已從兩方面「做工作」。一方面在布魯塞爾設立專門辦公室,游說歐盟官員,而對海峽群島外貿影響甚大的法國,曾將之納入逃稅黑名單,但今天態度已顯著改善,可見群島外交工作不可謂不成功。另一方面,海峽群島繼續保持與倫敦的友好關係,也指望倫敦未來跟歐盟就脫歐條款談判時,多照顧群島利益。

由於海峽群島不正式屬於英國,也鮮有「獨立建國」的構想,同時又能享有歐盟大部分優惠,在歐洲已構成一個特例。假如條款不變,經歷短期陣痛後,海峽群島甚至可能受惠於英國脫歐,乃至成為英歐之間的橋樑。在整場脫歐風暴中,海峽群島脆弱的經濟體積與靈活的對外關係機制,形成鮮明對比,這個「海峽群島模式」,似乎比「挪威模式」更多實惠,但英國作為大國,就不可能仿效了。其實值得向海峽群島學習的,反而是世上其他地方呢!

小詞典:英國皇家屬地(Crown Dependencies)

又稱「王冠屬地」,包括英吉利海峽的海峽群島、和愛爾蘭海的馬恩島。它們不是獨立主權國家,奉英王為君主,但不正式屬於聯合王國,擁有獨立議會和司法機關。它們亦不屬歐盟成員國,但藉由特別條款成為歐洲關稅區成員,享有商品貨物自由流動等權益。

http://glocalized-collection.blogspot.com/2016/07/blog-post_7.html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9-09-12
2016年7月13日星期三

300年的歸屬感——直布羅陀寧留英

本欄曾述及英國脫歐對海峽群島的影響(見本報7月7日A19頁〈英倫海峽群島左右逢源〉),同樣受衝擊的還有直布羅陀,這涉及英國與西班牙300年前的紛爭。 直布羅陀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南端,扼守地中海入口,歷史上曾是西班牙王室領地。十八世紀歐洲爆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衰落的西班牙帝國被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荷蘭等圍攻,最終落敗,在1713年被逼將直布羅陀「永久割讓」予英國。西班牙始終對這家門口的恥辱耿耿於懷,先後在1727年、1779年試圖武力奪回直布羅陀,均以失敗告終。在愛國宣傳下,歷任西班牙政府無論是獨裁、還是民主,都將「收回直布羅陀」作為政治任務。從前西班牙一度對直布羅陀封鎖邊境,直至英國與西班牙都成為歐盟國家,雙方在歐盟框架下,才逐漸「擱置爭議」。

然而,當英國作出脫歐決定,上述平衡即被打破。公投前,西班牙警告一旦英國脫歐,西班牙將重新展開「收復直布羅陀」的努力。結果公佈後,西班牙也「信守諾言」,第一時間提出與英國「共享對直布羅陀主權」。西班牙外長直言,英國脫歐,為西班牙收復直布羅陀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西班牙的盤算,並非單純的民族主義主導,也與直布羅陀經濟結構密切相關。目前直布羅陀以金融服務業和港口轉運為經濟支柱,高度依賴歐洲統一市場的資本、商品自由流動條件。因此,直布羅陀地方領導先是極力爭取參與脫歐公投、然後三萬直布羅陀居民呈現95.9%壓倒性留歐的民意。雖然這不足以與英國「脫歐」大勢抗衡,但也宣示了直布羅陀人的清晰意願。西班牙的如意算盤是,直布羅陀為了歐盟身份,情願接受西班牙,同時這港口的經濟和金融業務也可帶進本國,一本萬利。

問題是,直布羅陀人對西班牙的提議並無興趣。自從全球去殖化出現,直布羅陀人卻並不傾向獨立,而是希望永遠擁有英國身份。1967年,直布羅陀曾舉行公投,在「回歸西班牙」和「保留與英國聯繫並實行高度自治」之間,以99.64%比例選擇「英國海外領地」身份。英國隨即頒布「直布羅陀憲法」,賦予直布羅陀民選政府高度自治權,英國僅負責國防、外交,並名義上任命地方選舉產生的長官。2006年,針對西班牙提出與英國分享直布羅陀主權的提議,當地再次公投,又一次以壓倒性比例將西班牙拒諸門外。

直布羅陀堅持留在英國,除了三百年來的歸屬感,亦有政治理由。直布羅陀目前享有的自治程度,已令香港望塵莫及,這一地位經憲法寫明,不存在「五十年」之類的附加條件,同時卻又享有一般英國人有的大多數待遇。這一特別憲制地位,與直布羅陀本身的地緣戰略價值、發達的現代金融服務業相輔相成,使得直布羅陀這一彈丸之地,在歐洲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直布羅陀沒有想過獨立,而一旦主權被轉移至西班牙,將如何被馬德里政府對待,則是未知數。不少當地人擔心,西班牙將強化對直布羅陀的經濟控制,同時在政治上將之降格為一般地方,因此情願在英國名義下,享有真正的自治。那英國脫歐了,直布羅陀可以怎辦?其實海峽群島自行與歐盟談判的案例,大概也可適用於直布羅陀,最終還是一切不變的可能性,其實最高。假如在21世紀,西班牙還能通過封鎖邊境,讓直布羅陀就範,那才是怪事。

小詞典:烏德勒支和約(Treaty of Utrecht)

1713年,歐洲諸國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在荷蘭烏得勒支簽署的協議。該協議下西班牙和法國作為戰敗國,在歐洲及北美的諸多領地被瓜分,其中神聖羅馬帝國獲得西屬尼德蘭、那不勒斯王國及米蘭公國部分領土,英國則獲得直布羅陀、米諾卡島等地,並維持了在北美的殖民權益。

http://glocalized-collection.blogspot.com/2016/07/300.html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9-09-12
日落帝國:理察三世與約克郡分離主義(一)
2016/7/5 — 6:32
陳峻毅

從英國脫歐開始講古

近日,英國脫歐(Brexit)的戲碼讓包括台、港的全球輿論人士看得目瞪口呆,不過平時甚少深入關注國際局勢和世界文史的台灣知識圈,似乎多將注目焦點放在英國(其實是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與歐盟或各區域整合之間的外在關係變化,或頂多注意到脫歐之後對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等凱爾特構成國(地區)的主權影響。同時,多數論者對於英國脫歐抱持單向「唱衰」的負面評價,而較不瞭解其背後涉及的大不列顛認同,以及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凱爾特人在歷史傳統上,為了安內就必須攘外(某種程度上包含著「排外」)的文化需要。

亞洲近代史為了對抗西方入侵而形成的帝國化趨勢,造成亞洲人(特別是華人)對政治或經濟統一體的分裂(其實是獨立)帶有深層的集體恐懼。然而,作為世界強權之一的英國脫歐一事,恰可以讓我們從老謀深算的英國人身上反思自身:帝國化(統一)真的是百利無害的好事嗎?區域整合果真是勢不可擋的全球生存趨勢嗎?事實上,英國中央必須擔憂的可不只是凱爾特人的分離風險,更有「英格蘭」(真正的英國)內部各郡或城市地區對於長期以倫敦為中心的國會政府所抱持的反感,甚至是主張分權或建立獨立共和的企圖。其中,尤以自稱「白玫瑰郡」(源於玫瑰戰爭)、長年致力分權運動的約克郡是目前獨立呼聲最高的地區。筆者以為,此次脫歐公投過關所反映的,與其說是為聯合王國的四分五裂埋下導火線,毋寧說是英國在歐洲政經不穩的現實下,意圖專注於處理內部分離主義問題,冒著衝突危機重新找回認同與共榮的放手一搏。分權或獨立、聯合王國或邦聯,也許都不再是英國人擔憂的問題,是否能夠尋得大不列顛共榮的前景,才是脫歐之後真正嚴肅的課題。

在英國王室權力架空、內戰衝突的可能性隨著資本化發展而日漸降低的今日,王國內部各地區獨立運動所爭取的,並不只是關於簡單的地方福利,更不只是對帝國殖民體制的反對。聯合王國成員最在意的,其實是關於「大不列顛認同」的歷史問題──還有多少理由,值得彼此成為一家人?如果獨立發展可以重新找回文化的共同認同,那麼分權或獨立是否會更好?

如果說,蘇格蘭獨立是大不列顛認同問題的縮影,那麼約克郡分權/獨立運動所代表的,就是從十五世紀玫瑰戰爭以來,英格蘭認同問題的縮影。約克人為什麼想要獨立?他們和以白玫瑰為家徽的約克家族有何關係?受約克人愛戴、卻遭英國史抹黑的國王理察三世在約克郡史中扮演何種角色?以下的故事,分享給想重新認識「英格蘭」及其歷史認同的讀者們。看完之後,您或許會對英國脫歐──其中,約克郡贊成脫離者約佔六成──有更深一層的不同看法。

理察三世與白玫瑰文化

      

        如今,我們積怨的嚴冬

        已給約克的驕陽融照成夏日榮景;

        籠罩族門的愁雲慘霧

        也盡皆葬入了海底深淵。

        ……

        ……而我,既無能扮作多情公子

        趁著春光窈窕賣弄文雅,

        只好暗下決心從此為非作歹……

                                        《理察三世》第一幕第一景

如今,在這位君王辭世超過五百年後,世界各地仍有許多人著迷於理察三世(Richard III)的險奇傳說。這樣的神奇魅力,主要得歸功於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劇本所塑造的強烈形象。痀僂畸形、心地邪惡、嗜血殘酷、玩世不恭、野望薰心、意志堅決;莎翁筆下的理察豈止是惡棍而已,他簡直是無懼天地的惡魔、飽受宏圖與良知糾擾的墮落天使,更是嘲弄偽善和人性脆弱的撒旦式英雄(Satanic hero)原型。然而,我們愈是驚懼於其豪狠血氣、悸動於其面對必毀時的堅毅姿態,我們就愈熱衷於挖掘理察·格勞斯特(曾是Duke of Gloucester)其一生在歷史中的神祕真相。

約克郡人選擇了象徵約克王室的白玫瑰,作為他們的郡徽,也代表對倫敦中心主義的文化反抗。

今日,有愈來愈多人──特別是英國約克郡(Yorkshire)地區的百姓──致力於為理察國王的歷史成就重新評價,並為他被加諸的種種惡名進行平反。有趣的事實是,這些「理察之友」(Ricardians)大多是出身約克族(Yorkist,此指住在約克郡和北英格蘭的民眾,或白玫瑰王族史的愛好者),而且主要是受到莎翁筆下那位力量強大的黑暗英雄所啟發。試想,約克郡是否真的存在所謂的白玫瑰文化(culture of the White Rose)──某種源自約克王室(House of York)國王理察三世秘史,並受到莎劇刻劃的傳奇角色所影響的文化?又或者,英國文化本身就存有某種白玫瑰精神作為其黑暗面及其歷史記憶,而且與「約克民風」(Yorkshireness)淵源深厚,並體現為歷史的、神話的理察三世情結?

博斯沃思戰場:他的終點,我們的起點

長達三十年的玫瑰戰爭被視為英國蛻變為現代民族國家的關鍵內戰,白玫瑰的約克王族與紅玫瑰的蘭卡斯泰王族之爭,最後終結於約克國王理察三世與蘭卡斯泰系都鐸開朝君主亨利七世的決戰。

西元1485年8月22日,禮拜日,金雀花王室(House of Plantagenet)命脈的最後一位君王,帶著他的將領們來到博斯沃思平野(Bosworth Field),並在安比昂丘(Ambion Hill)展軍佈陣。這場理察國王的最後戰役,只打了兩個小時便勝負分曉。當時,諾森伯蘭公爵(Duke of Northumberland)以及史坦利爵士兄弟(Lords Thomas and William Stanley)命令他們的軍隊按兵觀戰,丟下理察和餘下的將士獨自對抗亨利·都鐸(Henry Tudor)率領的流民和法國僱傭兵部隊。

不久,就在理察的指揮官諾福克公爵(Duke of Norfolk)戰死之後,這位強悍不屈的國王奮不顧身縱馬衝向這些法國侵略者,接連擊殺了里奇蒙(Richmond,即後來的亨利·都鐸)的執旗手布蘭登騎士(Sir William Brandon)和巨漢切尼(Sir John Cheyney)。正當理察國王只差幾尺就逮住撤退中的里奇蒙時,史坦利的軍隊突然倒戈衝進戰場將理察團團圍住,最後殲滅了這頭竭命力戰的白野豬(White Boar,理察的標誌),以及他的軍隊……。

雖然歷史中(不是史書中)真實的理察大大不同於莎翁──一位在都鐸王朝廣受歡迎的劇作家──劇本創造出來的理察,不過,無論莎劇中或歷史中的理察,都有著一部份相同的性格描述,那就是一位在戰場上威武善戰的國君。事實上,理察的邪惡形象是都鐸王室帶有政治企圖的史觀下的產物[1],但是,即便是亨利七世的御用史家維吉爾(Polydore Vergil)也不吝讚美理察在博斯沃思戰役中的英勇事跡:「……理察國王,獨自在敵軍的層層圍困中,力戰而亡,氣薄雲天。」[2]理察·格勞斯特無疑是一位尊貴的戰士,而且以其過人的兵法才華和英勇戰技聞名於當世。他的尚武品格,應是歸功於他那人稱「造王者」(kingmaker)的表兄沃里克伯爵(Earl of Warwick,即Richard Neville)對他身為騎士的良好調教。成為格勞斯特公爵之後,理察的軍事才能成為其兄長愛德華四世(King Edward IV)平定內戰亂局的一大助力,同時他也為其他地區帶來和平與秩序,尤其是在北英格蘭。此外,他也提升了北方貴族仕紳對約克王室的忠誠和信賴,包括那些蘭卡斯泰王室支持者。在1481至1482年間,理察代表愛德華四世遠征蘇格蘭並獲得輝煌勝果。

理察究竟是不是嗜血惡徒?設若他受了優良的騎士道教育,那麼沃里克必定也傳授給他身為騎士應具備的品德。在英格蘭東北部掌理北方議會(Council of the North,為約克議會起源)的12年間,他的公正廉能為其贏得美名。他在法治方面別樹清譽,不僅政績卓著,更在軍事方面建立無可撼動的威望。他促進貿易,並獲愛德華四世授權每年舉辦兩場大型市集。同時在約克市,他經常到藍多(Lendal)參加奧古斯丁修道團(Augustinian Friars)。1477年,理察和他心愛的妻子安妮(Anne Neville)更加入了基督聖體公會(Corpus Christi Guild,專事培育神職人員)。理察三世對宗教十分虔誠,他出資創建了至少十所教堂,並且爭取創辦兩所神學院,一所在杜倫(Durham)的巴納城堡(Barnard Castle),另一所則在米德漢姆(Middleham)[3]。關於理察·格勞斯特的歷史真相是:他是中世紀的君王典範,那些在其治下的約克郡和英格蘭東北部人民,對此間真相知之甚詳;他們以口耳代代相傳所記述的野史,想必與官史記載相去甚遠。英勇、忠實、誠信、睿智、虔誠而寬宏,歷史中真實的理察在其王兄駕崩而繼位後,致力成為一位服膺騎士道的理想明君,可惜卻在文藝復興面前遭命運巨輪(Wheel of Fortune)所輾潰。

就某種程度而言,理察三世的覆滅不僅意味一個王室從此絕嗣或朝代更迭,它更象徵了文化上從中世紀過渡到文藝復興的時代轉捩點。在都鐸王室──歐洲第一個「現代」政權──的統治下,人民在政治、社會、歷史與文化上的生活經驗,全都受到統治者集中化的權力所監控。這是講求理性和功利的時代;社會不再需要英雄主義、騎士道或尚武氣概。於是,我們失去了理察的真實身影,也同時失去了英國文化中屬於中世紀理想的精神生活。

理察用他在南方的莊園換取了赫爾姆斯利城堡。三尊現代雕塑的戰士銅像時,透露了約克子民如今猶在的尚武精神。

尋找理察:在戲劇與歷史之間

內戰在蘭卡斯泰族系的都鐸王室手中結束了──雖然這個和平時代的基礎是由約克王室的最後一位國王所打造的。那些約克遺民只能在莎劇《理察三世》(Richard III)的扭曲勾勒中,緬懷他們敬愛的理察國王。事實上,莎士比亞倒不是第一個對他虛構抹黑的人。早在維吉爾的筆下,那個殘酷邪惡的怪誕形象就已然在他那部《英國史》(Anglica Historia)當中,成為理察個人的專屬標籤了。[4]其後,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拜他那受封為聖人和殉道者的聲名所賜──更進一步在他所寫的《理察三世史話》(The History of King Richard III)中,強化了對理察奸惡畸形描述的顯著影響。[5]誠如波特(Jeremy Potter)所言,「他的《理察三世史話》稱不上歷史著作,而只是用戲劇性來表現邪惡的一本文學習作。」[6]由於他們的影響,再加上伊麗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 I)的監控,才迫使莎翁造就出一位半史實、半虛構的文學角色──劇中理察大部份的可詛罪行皆純屬虛構。無論是謀殺亨利六世及其子、謀殺克萊倫斯公爵(Duke of Clarence),還是謀殺愛德華王子兄弟,所有這些指控其實都與他無關。尤有甚者,理察和小他四歲的安妮女士(Lady Anne)的婚姻,也是早有彼此傾慕的愛情作為基礎,而這是發生在沃里克為了與亨利六世進行政治結盟,而將安妮強迫嫁與亨利之子愛德華(Edward of Westminster)之前。

不過,我們也無須指責我們的大詩人,畢竟他總得效忠於贊助他的女王及其政治目的。筆者個人的看法是,莎士比亞已經盡力呈現了理察作為悲劇英雄的精神真實面,而今日約克郡一帶的理察神話,便是深受這個性情複雜的戲劇角色所影響。

自我中心、桀驁不遜、剛愎自用、善感易怒且奮勉不懈;莎翁並未取消理察在歷史中的主要人格特質,只不過是將他源自騎士道的豪情與深沉,內化到屬於文藝復興人的悲劇本質中。藉由莎翁的藝術力量,理察三世──作為古英國中世文化的完成與終結──得以不朽,他甚且自都鐸時代以來,便在白玫瑰文化的理察精神中獲致重生。數個世紀流逝了,理察卻像亞瑟王一般,成為英國史上最傳奇的君王;他的故事以及他的性格,透過真實敘述和莎翁的戲劇,深深植入約克郡和北英格蘭的民間文化中。如此的歷史結果,讓我們得以在此地發現到一種「理察風俗」被象徵性地表現在白玫瑰也就是約克家族王徽的廣為流行當中。

理察三世如何聯繫起約克郡和白玫瑰家徽

今日,在任何體育競賽場合中,只要有約克郡的隊伍對上蘭卡郡(Lancashire)的隊伍,英國人總會稱這場比賽叫作「玫瑰戰爭」(War of the Roses);事實上,約克郡的百姓會在許多場合以各種方式,用白玫瑰來表彰他們對約克民風的認同。然而,奇怪的事實是,關於「玫瑰戰爭」一詞的使用,最早是見於華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的小說《安妮·蓋爾斯坦》(Anne of Geirstein, 1829)[7]。在這部小說出版之前,約克人應該不可能有意識地把白玫瑰徽章視作他們文化上的識別象徵。再進一步想,假如我們認為約克郡的歷史認同是繫於約克王室身上,那麼我們就勢必得面對另一個緊接而來的奇怪事實。眾所週知,在玫瑰戰爭時期,歷代約克公爵及其家族所擁有的世襲封地,主要並不在今天的約克郡地區,而是在南英格蘭和威爾斯。那麼,約克人是為什麼以及如何在約克王室身上找到與約克民風相繫的認同,因而在近代開始選擇以白玫瑰徽章來作為他們的在地文化象徵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我們的理察國王身上。他是第一位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在約克郡度過大半生涯,並且治理大約克夏地區的國王;他也因此對這片土地懷有深厚親密的情感。他鍾愛此郡,而他的垂愛也贏得當地人民對他的熱烈敬仰。

對約克人而言,理察三世就代表約克王室,他更是中世紀文化生活的生動象徵。正是因為他才讓約克百姓認同了約克王室,並在最後選擇以白玫瑰作為他們的郡徽。就在2003至2004年間的冬季,筆者完成了一次環繞約克郡的「尋找理察之旅」,並在其中發現到當地的許多觀光景點,尤其是所有的那些中世紀城堡,總要跟這位傳奇國王攀親帶故、強調一下和他的深厚淵源。在他短暫而充滿悲劇性的32年人生中,理察在這幾座北方城堡裡,享有他最幸福的歲月,也承受了人生中最悲淒的苦痛。

其中,尤以米德漢姆城堡(Middleham Castle)最具代表性。理察正是在這座城堡中,接受了對他影響深遠的良師沃里克嚴格的騎士教育,他也在此邂逅了沃里克美麗的小女兒,也就是後來成為理察愛妻的安妮·內維爾。在他們於1472年結婚以後,米德漢姆成了這對恩愛夫妻真正的「家」,他們在此開始建立自己的家庭,並生下了他們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兒子愛德華(Edward of Middleham)。然而,就在王兄愛德華四世駕崩、他自己繼承王位之後,理察和安妮的可愛小兒卻在城堡中,因為一場短暫的疾病而突然去世了;當時,他們正在另一座城堡中。一年過後,安妮王后也因悲傷過度而辭世。

我花了兩個月時間追隨理察國王逐漸消逝的蹤跡,試圖拼湊出他的真實面貌──他究竟是怎樣的男人?在造訪這些掛著理察頭銜的歷史遺跡期間,有另外兩座城堡帶給了我深具啟發的理察意象:一座是赫爾姆斯利城堡(Helmsley Castle),另一座則是斯卡波羅城堡(Scarborough Castle)。理察用他在南方的莊園換取了前者,只因對它情有獨鍾。當我站在赫爾姆斯利外頭,看著那傾頹卻仍感堅不可破的城牆時,當我注視著三尊現代雕塑的戰士銅像時,我確知理察的尚武精神仍血氣奔騰在約克子民的體內。

造訪斯卡波羅的那一天,鎮日籠罩在積雪皚皚的嚴寒中,倒也為這座城堡平添幾許悲劇氣息;此處,是理察對抗侵略者的最後海軍基地,也是安妮王后最後的避風港。險峻陡峭的地勢、狂風吹襲的荒原,以及在凹陷的屋頂上空盤旋不已的群鴉;這座面臨北海的城堡,沉默而高聳地屹立於山崖之上,宛若一位在戰鬥中自馬背跌落的貴族,孤絕卻挺拔地與命運的大軍抗鬥到底。就在我走出入口時,負責看管城堡的女士打趣問道:「你有看到理察了嗎?他昨夜還到此視察呢!」當然,她是開玩笑的,又或者不是……。

我想,莎翁筆下那位在最後戰場上的理察,是符合史實的;他預見了生命的無常和必來的毀滅,但仍選擇為存在之不屈尊嚴而奮戰。在接連失去他的兄弟們、獨子,最終失去心愛的妻子之後,這位國王想必透悟了人生的悲劇性,也準備好面對並且「在此決一勝負」。個人以為,這或許正是將約克文化與理察三世聯繫起來的共通精神。



[1] 這場持續了30年的內戰,是兩個家族間的戰爭;一方是白玫瑰的約克王室,而另一方是紅玫瑰的蘭卡斯泰王室。由於里奇蒙(即後來都鐸王室的亨利七世)是蘭卡斯泰王室的遠親,因此在他殺了約克王室的國王理察三世並建立自己的王朝之後,便有必要為了他自己和都鐸子孫統治英國的正當性,而醜化約克王權的歷史,特別是針對其最後君主理察三世。

[2] Polydore Vergil, Anglica Historia, Book XXV (London: J. B. Nichols, 1846), p. 224.

[3] 參見:The Richard III Foundation, Inc., Richard III—a Man and His Times. http://richard111.com/richardiii.htm

[4] 參見:Polydore Vergil, above, pp. 173-227.

[5] 摩爾甚至還說過理察在剛出生時就長了牙齒(民間傳說這樣的人天生充滿仇恨和歹念)。參見:Thomas More, The History of King Richard III,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St. Thomas More, ed. by Richard S. Sylvester, 15 vols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 II, 1-93 (p. 7).

[6] Jeremy Potter, Good King Richard?, 2nd edn (London: Constable & Co, 1985), p. 110.

[7] Walter Scott, Anne of Geirstein, in Waverley Novels, 48 vols (Edinburgh: Adam and Charles Black, 1857), XXIII, 1-522 (p. 95).

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E6%97%A5%E8%90%BD%E5%B8%9D%E5%9C%8B-%E7%90%86%E5%AF%9F%E4%B8%89%E4%B8%96%E8%88%87%E7%B4%84%E5%85%8B%E9%83%A1%E5%88%86%E9%9B%A2%E4%B8%BB%E7%BE%A9-%E4%B8%80/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9-09-12
日落帝國:理察三世與約克郡分離主義(二)
2016/7/11 — 12:32

約克:理察國王之城

為何理察會獨鍾於約克郡呢?這其中必定存在著這片土地、這群人民和這位國王彼此間的精神共鳴。打從他們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祖先時代以來,約克郡地區的人民便繼承了英雄式的堅忍性格,他們以這種傳統精神來開墾土地並創造獨特文化。也許,身為征服者威廉的最後一位高貴子嗣,理察在北歐文化大郡──約克郡──聽見了北海祖先的呼喚。我們可以在約克市(City of York)鮮明地見證這位國王的騎士靈魂與北歐精神的水乳交融;這裡,是理察國王付出大半生守護的一座城市。

英王喬治六世(George VI)曾如是論道:「約克的歷史,就是英國的歷史。」早在維京人(the Vikings)取代盎格魯撒克遜人(the Anglo-Saxon)的統治、建立起這個城市的年代[1],約克便保存了北歐文化的完整遺產及其英雄氣概,同時更在中世紀時代將它們轉化為這座城市的歷史精神。據筆者研究,遠早於理察國王賞識這座偉大城市之前,約克的文化性格就已然形成了英國文化中,屬於冒險精神和尚武特質的最根本部份,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騎士道」(chivalry)。然而,自都鐸時代以降,蘭卡斯泰式的功利主義和現實主義,便取代了騎士精神和英雄主義。秩序與理性,成為英國人的特長;冒險與征服(指以戰士的方式展開探險)不再。俗世道德將英國人馴化成蘭卡郡草原上放牧的羊群──而英格蘭逐漸被法國化了。

中世紀的英格蘭(不包括威爾斯和蘇格蘭)在威廉一世征服以前,原本就是由七個王國組成的地理概念,七國時代至今仍成為地方分離主義的歷史來源。

理察,北方之主,他或許是最後也是唯一一位觸動了約克英雄式精魂的君王。他熱愛這座城市,因為他自己就是一位擁有北歐靈魂的武士;無論身為公爵或國君,他在悲壯一生中,都不斷尋求著俠義的戰鬥、征服,以及與人民的豪情交融。他生在約克,長而為約克人!即使到今天,造訪約克市的旅人都能感受到北歐文化與理察精神的交織不分。身為全歐洲唯一完整保存羅馬古城牆的城市,約克讓遊客在踏入城門的一刻,便領受到勇武為尚的第一印象。走進市區漫步其中,你會發現自己彷彿置身於現代與中世紀交錯的奇幻世界,沿著狹窄的巷弄望去,北歐風格的屋宇建築比比皆是。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北歐最大的哥德式教堂──以其高聳的尖塔和尖拱造形的「五姊妹窗」(Five Sisters Windows)表達著約克騎士文化的超拔精魂。再往深處探尋,你會領略到這樣的在地文化,已然與約克王室認同以及理察崇拜同合為一了。

若行經烏茲河上方美麗的藍多橋,你會發現這座兩邊嵌滿白玫瑰徽章的白色橋樑,本身正是約克王室的象徵。就在橋的下方,有一間名為「理察三世」的酒吧,不過據當地鄉親告訴我,約克市區其實有好幾間餐廳或商店都以理察三世命名。假如你可以和任何年長的約克父老聊上一聊,他很可能會告訴你關於這位備受爭議的國王說不完的故事──自然地,這些故事和我們讀到的官史敘述截然不同。他們說附近有一座城門名為「修士門」(Monk Bar),上面的衛樓是理察親自捐款建造的;如今,這座城門變成了「理察三世博物館」(Richard III Museum)的所在地。在這裡,有一場審問一直在進行。館方指控理察謀殺倫敦塔裡的兩位王子,而參觀的訪客則受邀對此指控投票表達自己的看法。看來,約克市民對於歷史記載給定的判決似乎不太服氣!經過這些參訪之後,你必會同意約克真是屬於理察三世和白玫瑰家族之城,就如同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屬於莎士比亞那般。

都鐸治下:白玫瑰價值的內化

尚武性格、騎士俠義,這種約克文化的精神自從文藝復興時代以來便被英國社會的現代性給遮蔽了。但即便如此,今日的約克百姓卻仍然活在中世紀民風裡,並試圖保有這種英雄氣概,以紀念約克王室和他們最後的國王:理察三世。每年二月,約克人都會慶祝約維克維京節(Jorvik Viking Festival,Jorvik為維京人命名之約克古名)。他們會裝扮成維京戰士,組成龐大的軍隊行進穿過市中心街道,然後重演維京人大侵襲(Viking Invasion)的歷史情節;領導這場入侵的維京首領是血斧埃里克(Erik Bloodaxe),與他敵對的則是南英格蘭威塞克斯家族的愛德雷王(King Edred of Wessex)。這場北歐人大侵襲的歷史重演通常會在克立福德塔(Clifford Tower)──俗稱約克之眼(Eye of York)──前方的空地舉行,而最後的高潮就是血斧埃里克在約克大教堂接受加冕為王。這場節慶與我們的理察國王有何關係呢?筆者認為,這樣的節慶,這場英國南方與北方戰爭的重演,實是玫瑰戰爭的變形化隱喻,而加冕典禮則暗喻了對理察──唯一來自北方、生於約克的英國國王──的禮讚及其精神的凱旋。

據歷史記載,埃里克也是一位惡名昭彰的北方君主(但在北歐文學的薩加saga中卻受到讚頌),而且此戰最後是由愛德雷贏得勝利──由於北方陣營的內部叛變。然而,約克人民仍選擇讓他們的北歐領袖登上王位。如此看來,似乎理察三世(尤其是在莎翁劇本中的那位)和埃里克都是符合約克民風的英雄典範。也就是說,這其中存在某種白玫瑰情結作為集體潛意識;這樣的節慶其實是對白玫瑰英勇精神的崇敬。如此的精神,終而集中體現於最後一位中世紀國王理察三世身上──他也是最後一位真正的英格蘭國王,尾隨其後的是法國化的威爾斯都鐸王室,再之後是蘇格蘭人(斯圖亞特王室),最後是德國人的王室(漢諾威-溫莎)。

約克古名Jorvik源自維京語,說明了他們是最後一批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移民,並保有比盎格魯撒克遜人更古老的北歐文化資產。

為何筆者要花上如此篇幅去強調理察三世和約克郡文化之間的關係呢?我想,尋找理察三世不只是一項文史研究;在理察國王的神話迷團背後,其實存在著更巨大的文化問題。身為唯一來自北方的國王、最後一位金雀花王族和中世紀國王,以及最後一位領軍親征並戰死沙場的英國國王,理察三世之死不只是中世紀文化的終結,也是騎士道價值的終結,或許,還是英國人原本身懷的約克性格的終結。所有這一切,我稱之為「白玫瑰文化」;理察失落的形象,是英國文化中失落的白玫瑰。

筆者的觀點以為,英國文化的歷史乃是形成於白玫瑰精神與紅玫瑰精神不間斷的矛盾衝突中──當然,這是一種比喻,而不只是指涉兩個王室家族之爭。前者代表冒險與征服意志的強度,而後者則代表節制與理性思考的強度。在中世紀時代,這兩股力量達到它們彼此的平衡和諧。然而,在百年戰爭之後,這種文化統一性在舊歐陸文化的影響下,分裂為兩種彼此對抗的道德體系;也就是說,玫瑰戰爭正是這種分裂的外在現象。自從機巧的亨利·都鐸取勝了英偉豪情的理察·格勞斯特之後,白玫瑰精神就被紅玫瑰所遮蔽而內化(邊緣化)了。由於缺少了白玫瑰的美德,英國人從此變得狡詐而呆板──此即所謂的伊麗莎白黃金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莎士比亞為紅玫瑰(都鐸玫瑰)獻上他的歷史劇,但他最偉大的悲劇創作,卻是獻給白玫瑰的。仔細推敲,我們就會恍然領悟:《理察三世》是這位劇作家的第一部悲劇(寫於1593年),而他所有的悲劇英雄,都可視為理察三世的延伸。

其後,我們又從米爾頓(John Milton)的史詩看到紅玫瑰挫敗了白玫瑰精神;《失樂園》(Paradise Lost)中驕傲的白玫瑰撒旦,被馴順的紅玫瑰彌賽亞(Messiah)驅逐到地獄裡去。所幸,經由「罪」(Sin)與「死」(Death)的歷程,白玫瑰(或者你也可以稱為「五月花」)冒險者逃往另一個新世界──亞美利加──並在他建立的城市「新約克」(New York)尋求新的繁榮。而在英格蘭,只有當新大陸的精神啟蒙了浪漫主義和維多利亞時代,白玫瑰文化才享有它短暫的復興;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英格蘭和美利堅兩地的白玫瑰,都在名為「民主」的嚴冬風暴中盡皆凋萎。

隨白玫瑰凋謝而失落的北歐認同

讓我們更深入探究失去白玫瑰所代表的歷史意義。當我們說理察三世的覆亡是中世紀英國的結束,則我們就無可避免地回答了一個文化問題:誰以及什麼是中世紀英國文化的主體?從聯結金雀花-約克王室與約克城的歷史視野來看,中世紀英國(其實歐洲也是)的文化主體可能不是由拉丁人(法國人)所傳播的古典基督教,而是北歐人和他們的斯堪地那維亞異教文化。中世紀歷史的脈動,乃是源自北歐人對拉丁古典文化──包括希羅遺產與天主教──的對抗與接受(凱爾特人則在北歐與古典之間掙扎)。

幾乎就在維京首領豪夫丹(Halfdan Ragnarsson)於西元875年建立約維克王國(Kingdom of Jorvik,位於南諾森布里亞south Northumbria)也就是古約克郡的同時,另一位維京武士羅洛(Rollo,受洗教名Robert)也在西元911年建立了諾曼地公國(Duchy of Normandy),並成為第一代諾曼地公爵(Duke of Normandy)以及英國諾曼地-金雀花王室的真正元祖──經由他的來孫(曾曾曾孫)也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I the Conqueror)。這裡,我們發現了作為共同特質而將諾曼人與約維克人聯繫在一起的維京/北歐起源;這份聯繫在征服者威廉帶領諾曼人掌控了約克之後,變得更為緊密。在獅心理察(Richard I the Lionheart)領導第三次十字軍東征(Third Crusade)期間,諾曼人與來自約克郡的聖殿騎士(Knights Templar,在英國以約克郡為根據地)都深度參與了前往東方的冒險和朝聖之旅,而這場宗教探索影響諾曼人在1230年代興建了約克大教堂(Cathedral of York,即後來的York Minster)。爾後,在諾曼地和蘭卡斯泰王室經過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一場尋求法國認同的戰爭)洗禮而相繼法國化之後,約克郡人民的諾曼認同在玫瑰戰爭期間逐漸轉向了另一敵對卻更「英國的」金雀花支系:約克王室。最後,這份既作為一王室也作為一地區人民的「約克-諾曼」認同,便集中地表現為對理察三世──一位生於約克、奉獻大半人生於約克郡的國王──的支持。

當我們論及失去理察三世(無論是其生命或是其真實形象)的歷史代價時,我們面對的不只是關於諾曼-金雀花-約克王室族系的斷絕而已;事實上,我們論及的是關於北歐(被稱為中世紀)文化在英國的興盛與衰落,而此一文化被完好保存於約克郡,尤其是約克市。發跡於約克郡與諾曼地雙雙興起的諾曼英國人,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達到他們的文化高峰。在十字軍時代過後,諾曼人──一支強壯的民族,由於太過年輕而在拉丁古典文化面前缺乏自信──逐漸失去了開拓未知世界的勇氣,然後被基督教和拉丁古典主義給文明化了──這種現象正是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所謂的「歷史的偽形」(Historic Pseudo-morphosis)。金雀花(蘭卡斯泰)王室在百年戰爭後永久失去了諾曼地(除了海峽群島[2]),這象徵了諾曼人自歐洲大陸的退出,而玫瑰戰爭則可以視為百年戰爭的延續──就如同英國內部的諾曼(約克家族)文化與拉丁/古典(法國化的蘭卡斯泰家族)文化之間的鬥爭。結果,理察三世的戰死和蘭卡斯泰家族亨利·都鐸的勝利,帶來的是英國文化中北歐性格的衰落,以及拉丁古典主義的興盛──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英國文藝復興。就某種意義而言,在這場從百年戰爭到玫瑰戰爭的連綿衝突中,英國人失去的不只是諾曼地,他們也在法國人不斷的政治、文化侵襲下,失去了整個英國。

從中世紀過渡到文藝復興的歷時性轉向,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時代進步,但在今日,它也許該被重新評價為兩個對等文化之間的共時性衝突──雖然前者(中世紀/北歐)年輕,而後者(文藝復興/拉丁/古典)年老。

隨著內戰期間大約五十支貴族/騎士家族的滅絕,英國的貴族們厭倦了無止境的世仇戰爭──這其實正是為何擁有騎士戰魂的理察國王非死不可的原因。屬於騎士道的真正貴族盡皆死滅,而餘下的、屬於政治的新興貴族卻與日昌盛。缺少了騎士貴族階級強大的制衡力,英國社會結構劇烈轉變為一種二元狀態:一方面是中產階級世俗權力逐漸壯大,另一方面則是都鐸時代更形強大而集中化的王權發展。

英國的內化殖民與約克郡的反抗

自都鐸王朝的英國文藝復興時代以來,文化多樣性已然在倫敦的資本主義化/首都集中化(capitalization)之下被掃除了。在接受了大量的法語外來語以及從拉丁語和希臘語借用詞彙之後,英語逐漸被拉丁化,並且藉由以倫敦方言為基礎的官方英語而單一標準化了;之後,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與平森(Richard Pynson)的印刷業發展更強化了這種標準化的影響。莎士比亞的出版作品以及斯圖亞特王朝(Stuart Dynasty)的詹姆斯王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Bible),進一步奠定了現代英語的標準,同時也揮別了各種中世紀/北歐英語(Englishes,可數複數)。此後,關於「口音」和「方言」的概念(相對於首都標準官語)便出現了,它們暗示著倫敦以外地區文化(特別是指英格蘭北方)在位階上的次要性。

源於北歐的英國文化幾乎完全被以倫敦為中心的(London-centric)文藝復興給古典化了,它在理察三世戰死、約克王室滅絕之後,便失去了自身形式的──以及政治的──語言。這一切,才是當我們談到那失去的最後一朵白玫瑰時,所涉及的歷史意義。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回溯那將約克郡與諾曼地聯繫在一起的共同歷史,我們最後終會發現:自亨利·都鐸在理察死後20年才對他提出種種不實指控以來,在那持續不斷的理察三世平反運動背後,我們所觸及的其實是關於英格蘭王國的內化(自我)殖民行為,以及首都外地區對它的反抗。對於約克郡百姓而言,玫瑰戰爭似乎從未在歷史中結束;它已然轉換為北方首都約克對南方首都倫敦的現代鬥爭史。

在十七世紀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時期,起初保持中立的約克郡被迫捲入了保皇派(Royalists)與議會派(Parliamentarians)之間的衝突。國王查理一世(Charles I)將約克市定為保皇派的(也是事實上的)英國首都,因而造成約克在1644年被議會派軍隊圍攻。再一次,約克又在倫敦的支配勢力下被擊敗了,而這座城市則幾乎被毀滅。接著在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之後,起於蘇格蘭高地的詹姆斯黨(Jacobites)對英軍宣戰──其中一部份黨人在1715年第一次起義後藏身於約克──他們選擇以約克白玫瑰(White Rose of York)作為他們的戰鬥標誌(詹姆斯二世出生不久即受封約克公爵),賦予了這個約克認同符號一種反叛的理念,用以對抗倫敦中心的英國民族主義。

雖然在歷史中經常成為犧牲者,但若因此將約克郡人民看待成英國潛在的敵對者,那可就大錯特錯了;與此恰好相反,他們總是戰場上對抗外敵時的狂熱愛國者和戰士。七年戰爭時代,在1759年8月1日的明登戰役(Battle of Minden)中,約克郡人組成的第51步兵團(the 51st Regiment,即後來的國王嫡系約克郡輕步兵King's Own Yorkshire Light Infantry)英勇地朝向法國騎兵部隊衝鋒並將敵軍重創,使得普魯士盟軍得以乘勢打下著名的一場勝仗。戰後,這支步兵團從戰場附近的花叢摘下白玫瑰別在身上,以此向他們奮戰捐軀的同袍致敬。

看來,約克人似乎總是選擇站在「錯的」那一邊,也就是和歷史的現代化相對立的老派立場。然而,這正是約克民風的本色:保持一如中世紀的騎士作風、獨立於中產階級權威之外並質疑之、尊敬歷史、同情遭遇不義行為的受害者。

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葉、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與蘇格蘭及愛爾蘭爆發內化殖民衝突的時代,約克郡的獨立認同也開始成形、具現為白玫瑰文化。約克郡,長久以來又名神擁之國(God's Own Country),它與約克白玫瑰的傳奇歷史綿延不絕,所追求者,並非與王國的內化殖民主義進行無盡的爭鬥,而是為了自己的歷史認同、文化獨立和政治平等。然而,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卻持續對約克郡──王國境內面積最大且保留北歐-英格蘭文化的歷史古郡──施行殖民政策。

在1974年聯合王國全境實施極具爭議性的地方政府重組法案之後,作為歷史古郡的約克郡被硬生生重組並更名為「約克夏與亨伯」(Yorkshire and the Humber)[3]的官方行政實體。基於這個法案,約克郡和它的三個(東、西、北)「萊丁」(Riding)──該詞彙源於維京語Threthingr,意指三分之一部份──被廢除了,因而失去它們原有的自治區和議會,取而代之的是各個不同層級的官方行政區(郡)和大為變樣的邊界;約克市從三個萊丁中獨立出來,再被併入約克單一管理區(York Unitary Authority)。至此之後,約克郡失去了它在地理上、歷史上,以及政治上的完整性。為了發揚約克郡人民的文化認同,一個對地方政府重組法案表達抗議的節日運動「約克郡日」(Yorkshire Day,又名白玫瑰日),自1975年起每年都由約克郡萊丁協會(Yorkshire Ridings Society)在8月1日舉辦──這個日期是為了紀念約克郡人在明登戰役中的奉獻和犧牲,也紀念1834年的奴隸解放。

此後,約克郡的人民便選擇以他們文化中的中世紀傳統(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古典主義)來作為他們身為維京人子孫、成為約克王室緬懷者的共同意識,以喚醒他們在政治上的一體感。儘管這種意識對倫敦政客抱持在地性的反感,但若將喚醒約克意識的努力僅僅看作某種政治性的反動,那可就流於膚淺了;因為,這樣的文化鄉愁並不是在反抗任何政治對手,而就是在反抗政治本身。它提醒著英國莫忘它在現代化歷史中遺失的北歐/諾曼認同──這份認同仍被保存在約克市的羅馬城牆上而成為象徵。





[1] 梅爾頓學院校長約特(Andrew Hjort)也說過:「約克自古便先後成為凱爾特人、羅馬人、撒克遜人、維京人和諾曼人的家園。」

[2] 海峽群島至今仍屬於英國皇家屬地(Crown Dependencies),而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的君主在涉及海峽群島的治權上仍具有諾曼地公爵的身份。該群島部份地區的人仍使用諾曼方言。

[3] 約克郡已被分裂成四部份,有些邊遠土地甚至被劃歸地方競爭者(如蘭卡郡)手中。三個萊丁區被取消後,約克郡被分裂成北部、南部和西部。沒有東約克郡(舊有東萊丁),只有非常不受歡迎的新郡區叫作「亨伯賽」(Humberside)。

https://thestandnews.com/%E5%8F%B0%E7%81%A3/%E6%97%A5%E8%90%BD%E5%B8%9D%E5%9C%8B-%E7%90%86%E5%AF%9F%E4%B8%89%E4%B8%96%E8%88%87%E7%B4%84%E5%85%8B%E9%83%A1%E5%88%86%E9%9B%A2%E4%B8%BB%E7%BE%A9-%E4%BA%8C/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9-09-12
日落帝國:理察三世與約克郡分離主義(三)
2016/7/18 — 12:27

你或許心想,那塊「自古以來」(這個詞彙最近在大中國主義圈頗為流行)即是英格蘭一部份的約克郡,有何可能性(你其實想說憑什麼)想要獨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看所謂的「自古」到底有多古──我們以為的國家領土概念,其實往往是隨歷史流變的。

要說到作為獨立政體的歷史資格,約克郡可能遠早於蘇格蘭和威爾斯,並可追溯到西元七世紀愛德溫王統治諾森布里亞(包括Deira和Bernicia)的時代──也就是說約克郡擁有1400年的歷史資產。這個完全獨立地位一直持續到諾曼征服之前,而且在都鐸王朝以前,有著與倫敦分庭抗禮實力的約克,是領導整個北方、作為英格蘭古都而獨立於南方政權之外的。約克郡人之所以緬懷最後一個諾曼國王理察三世,其實是以其作為保有歷史獨立地位的句點,而期望獲得再興的象徵名義,同時藉此發揚有別於國會政客把持的現代英國、更具英格蘭特質的社會文化。時至今日,約克郡擁有與蘇格蘭相等的人口數,而經濟實力是威爾斯的兩倍,但其大不如蘇格蘭那般的政治權力,卻成為約克郡在1974年遭倫敦政府分裂之後,尋求自治國會甚至獨立建國的導火線。

然而,如果膚淺地以為這純然只是政治或經濟利益的問題,那就太不了解英國人,也太辜負筆者大費篇幅的歷史鋪陳了(丟筆)。約克郡分離主義的背後,存在的是英國愈來愈失去英格蘭(源自北歐)性格的文化認同問題:它變得太歐洲、太全球化了。當國家集權主義淡化了文化共鳴(王室權力萎縮是為指標),統一或獨立的理由便只剩政經利益的考量。約克郡如此,蘇格蘭亦然,而無論是前者的分權或後者的留歐,都不過是隱藏在利益下的藉口,人民真正在意的,其實是權力背後的歷史身份、是自尊問題。各自獨立,會不會是大不列顛尋回文化團結的過程呢?這或許是近年來,約克郡分權運動與理察三世遺體爭議相互牽扯的內裡所透露的、值得玩味的歷史訊息。

分權運動:以流浪的理察國王之名

約克郡的反對運動在2010年代以理察國王「復活」的型式達到高峰,這是緊接在2008年約克郡旗也就是以藍天為背景的白玫瑰旗被承認合法之後的事──此後約克郡人才得以懸掛他們自己的旗幟而不必擔心被罰款60英鎊。2012年9月,在殉身沙場超過500年之後,理察三世國王的遺體在萊斯特(Leicester)的方濟會修道院(Greyfriars Friary)遺址底下被發現並挖掘出土。同時就在同一年,約克郡分權運動(Yorkshire Devolution Movement)──一個致力爭取約克郡直選地方議會的獨立壓力團體──宣告啟動,其意在奪回西敏宮國會政府手中過度集中的權力。這兩個事件的發展最後會交集在一起,並不是一種巧合;在經過大量的人類學/基因檢測,以及對理察歷史污名的重新評價之後,衝突點就落在關於理察國王應該重葬何地的爭議上。舉行線上聯署請願的表決結果,最後只剩兩個地點最受民眾支持,一為萊斯特,它以3,100票之差勝過另一個候選地點:約克。事件在英國國會引發議論,其後有「金雀花同盟」(Plantagenet Alliance)[1]向法院訴請讓理察能夠歸葬約克大教堂,但最後在萊斯特市長索斯比(Peter Soulsby)聲明「要帶走遺骸除非踏過我的屍體」[2]的激烈反擊下,高等法院終仍向萊斯特讓步。

法院判決的背後所傳達的是約克郡明顯缺乏政治影響力的現實,以及倫敦政府刻意邊緣化約克郡對約克王室抱持的白玫瑰文化認同。至於萊斯特對理察的強佔,可以看作一種中世紀遺物產業,為的是抹除這位國王的「約克淵源」,而並非為了承認他身為英國國君的威嚴。正如約克郡分權運動組織所持的批評:「關於該在何處歸葬這位約克王室君王遺體的爭議,正可看出倫敦方面在所有決策上,對約克郡的利益是多麼輕忽甚至毫不在意。」[3]終於,就在2015年3月26日,史上最後一位真正的英格蘭國王理察三世,在萊斯特大教堂(Leicester Cathedral)舉行重新安葬;他既非入葬於其他17位英國國王安息的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亦非入葬於各界主張為理察遺願屬意的約克大教堂。

讓約克郡百姓至少感到欣慰的是,他們的理察國王最後贏回了他應得的王族尊嚴與榮耀。他的遺骨被封存在鉛襯的骨甕,再放置於英國橡木製的靈柩中,上頭還刻了一朵約克白玫瑰。遺體一路從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移靈前往萊斯特大教堂,行經博斯沃思古戰場,最後再入葬於大理石墓中。這是一場符合君王規格的隆重葬禮,有數以萬計來自英國甚至世界各地的民眾列隊觀禮。同時在約克市,大教堂內也舉行了唱詩晚禱,之後則在市區進行紀念儀式和列隊遊行。

如今,國王已安息。然而,約克的白玫瑰文化戰爭卻似乎無以平息。一如過往慣例,約克郡的人民又再度輸掉了他們的國王,還有戰役。聚集於倫敦的南方人(他們卻是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北方)決意將理察三世的遺體遠離約克郡,其意在使約克郡人斷離他們的歷史認同,但更重要的意圖是使英國的歷史認同斷離其約克淵源。2015年4月1日,就在理察國王於萊斯特重新入葬後不到數日,約克夏獨立建國黨(Party for an Independent Yorkshire State,PIYS)和支持約克郡獨立的團體發表了強悍聲明,主張完全脫離聯合王國實現獨立;他們在亨伯賽郡議會(Humberside County Council)外頭升起約克郡白玫瑰旗幟,要求恢復東萊丁以組成大約克夏共和國(Republic of Greater Yorkshire)。

筆者以為,這既非關政治,亦非關地方分離主義。如先前所述,它其實是關於中世紀/諾曼英國與現代/法國化英國之間,從文藝復興時代延續至今的共時性衝突。約克郡人的歷史性鬥爭為的不僅僅是約克郡的認同,更是為了英國的認同。當我們質疑約克郡為何要疏離以倫敦為中心的英格蘭時,我們其實是無意識地質疑著英格蘭王國何以從自身的英格蘭認同中疏離開來了。何謂英格蘭認同?它難道只是意味著帝國主義、殖民行為、功利主義、資本主義,以及呆板的理性,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或者,它存在於騎士精神、慷慨、正直、冒險、不斷挑戰權威,並且追求自性的完美,就如同約克認同所依存的精神?白玫瑰文化必須敗北,為的是不斷對作為勝利者的英格蘭展開反抗,以警告後者莫忘英格蘭自身的歷史認同──應謙遜對待歷史,因為能掌控歷史的不是勝利,而是正義。

理察三世的王者再臨,證明了偵探小說家鐵伊(Josephine Tey)引自培根(Francis Bacon)的話:「真相是時間的女兒,而非權威的女兒。」[4]她以這句話為其小說命名《時間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ime),並在故事中斷言了理察三世絕非殺害塔中王子的兇手。作為保存諾曼/維京遺產的歷史古郡,約克郡的白玫瑰文化正屬於英國的真實歷史,而不屬於其現代權威。換言之,關於英國對約克郡採取的內化/自我殖民行為,筆者所持的歷史詮釋就是:當英國蔑視約克郡及其白玫瑰文化之時,英國蔑視的其實正是自己的英國認同。

莫忘了國王喬治六世的論斷:「約克的歷史,就是英國的歷史。」約克的認同問題,就是英國的認同問題。約克郡是英格蘭王國的心臟;當這顆心臟被撕裂成碎片,那麼英國還剩下什麼能留給歷史、留給詩?

約克郡人之所以緬懷理察三世,其實是以其作為保有歷史獨立地位的句點,而期望獲得再興的象徵名義。( James Butler作,於萊斯特城堡公園)

尋找英格蘭,或一匹馬──在理察無家可歸之後

如今,我們積怨的嚴冬,已給約克的驕陽融照成夏日榮景了嗎?這也許是今日的理察爭論最該回應的根本問題。在約克郡和北英格蘭,筆者感受到的是與南方那種倫敦化的、法國傾向的世俗主義截然不同的文化。經由不辭勞苦的研究之後,筆者才瞭解到如此的文化氛圍,竟繫於當地人民對一位傳奇君王的愛好。拜這份愛好所賜,有愈來愈多英語世界的學院或民間組織受到約克民風影響,因而開始了他們的理察研究。這些現象是否僅代表著歷史榮光的殘跡──雖然從倫敦人的主流文化觀點看來未必「光榮」?或者,它們其實預告了白玫瑰文化的未來復興?

真正重要的,或許並不是理察三世在歷史中身為國王的真實面貌。相反地,他早已被轉譯為白玫瑰精神的代表,這種精神蘊含了諾曼式的冒險、征服天性,以及英國文化中的創造力。當我們尋找理察,我們就是在追問英國人是誰(雖然我不是生而為英國人),以及英國人可以成為怎樣的民族。畢竟,被歐陸史觀大為忽視或扭曲的並不只是理察國王,更是一整個中世紀英國歷史。文藝復興以降的現代史真的是一切繁榮成就的總結嗎?而中世紀就真的是惡名昭彰的黑夜時代嗎?只有歐陸化、現代化、全球化、肥大化的英國才有未來嗎?這些問題與理察爭論乃是同義的。此刻,該是開始重估歷史與未來的時候了。

莎劇《亨利六世》中,在寺院花園裡的貴族們,分別拾起紅、白玫瑰以示自己支持的王室(Henry Arthur Payne繪)。玫瑰戰爭或許早已撕裂作為民族的英格蘭,而這個事實正是如今必須面對的。

[1] 金雀花同盟是由理察三世後代子孫及支持者組成的團體。

[2] John Murray Brown, ‘Tug-of-war brews over “king in car park”’ (London: 3 February 2013), Financial Times, Retrieved 23 February 2015.

[3] ‘Richard III’s bones: symptomatic of how London makes decisions on Yorkshire’s behalf’, Yorkshire Devolution Movement, WordPress.com, Retrieved 7 May 2016.

[4] Josephine Tey, The Daughter of Tim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8 [1951]), p. 10.

http://103.15.199.180/politics/%E6%97%A5%E8%90%BD%E5%B8%9D%E5%9C%8B-%E7%90%86%E5%AF%9F%E4%B8%89%E4%B8%96%E8%88%87%E7%B4%84%E5%85%8B%E9%83%A1%E5%88%86%E9%9B%A2%E4%B8%BB%E7%BE%A9-%E4%B8%89/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9-09-12
英国北部振兴计划(Northern Powerhouse)

一、战略背景

北部振兴计划最早由英国财相奥斯本于2014年中在曼彻斯特提出。背景是英国北部地区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落后于大伦敦地区,奥斯本拟通过北部振兴计划,将英格兰北部打造成与伦敦并驾齐驱的第二个经济中心。

北部振兴计划大体上涉及以曼彻斯特、利物浦、利兹、纽卡斯尔等城市为核心的英格兰北部11个地区。主要措施包括权力下放、行政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研、优化产业升级等。英国财政部新任商务大臣Jim O'neill以及英国社会发展部部长James Wharton负责北部振兴计划的具体实施。

二、具体实施

北部振兴计划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和企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为北部城市地区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目前,相关城市已开始按照战略布局,重点发展各自优势产业:利物浦的创意产业、曼彻斯特的大众传媒产业、利兹的法律服务业、赫尔的能源产业、谢菲尔德的制造业以及纽卡斯尔的软件开发业等。

英国政府目前对北部振兴计划的财政扶持主要包括:对曼彻斯特新型材料研究所投资2亿3500万英镑;对沃灵顿计算机研发中心投资1亿1300万英镑;对曼彻斯特工厂、剧院和展览中心投资7800万英镑;对纽卡斯尔老龄医学研究中心投资2000万英镑。

北方地区企业投资项目主要包括港口、机场、铁路、海洋工程、有机能源等多个领域。其中企业在汉伯地区投资总额11亿1000万英镑,利物浦地区12亿7000万英镑,大曼彻斯特区18亿英镑,东北部地区2亿3200万英镑,谢菲尔德地区8亿英镑,

在推行北部振兴计划过程中,英国政府重点发展北部地区的交通运输领域,并成立北方交通运输部(TFN)制定和执行北方交通发展政策,拟推行北方城市间统一智能车票制度,便利北方各地交通。同时拟投入130亿英镑用以北方铁路系统建设完善;增投27亿英镑用于东部海岸地区购买列车和主要公路升级;投入500亿英镑建设高铁HS2等。

此外,北部振兴计划另一受到广泛关注的政策是实行权力下放。根据该战略,曼彻斯特将成为除伦敦地区外第一个由直选市长管理的城市,第一次市长选举将于2017年举行,未来的曼彻斯特市长将掌握数十亿英镑的公共资金,中央政府将下放更多的权力。

三、与中国的联系

英国政府积极推介北部振兴计划。2015年9月中英财金对话期间,英商业大臣贾维德携带一份项目清单,率英格兰北部地区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团,赴中国各省推行北部振兴计划,寻找合作伙伴和合作机会。

2015年10月习主席访问英国期间,中英双方发表《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其中特别提及,双方对围绕彼此重大倡议,即中方“一带一路”倡议和英方基础设施升级投资计划及“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开展合作抱有浓厚兴趣,将在现有机制下就中英基础设施联盟进行进一步探讨,愿结合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和互联互通平台探讨相互对接方式,包括支持中方与欧洲投资银行开展合作。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ck/201605/20160501315871.shtml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9-09-12
曼島

李佳翰 2015-05-04
曼島(Isle of Man)位於英國與愛爾蘭間的海上島嶼,其地理位置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的中心點。曼島是英國的一個皇家屬地。在部分場合,曼島與不列顛倒、愛爾蘭島合稱為英倫三島。

全部的曼島人口中,有93.9%來自於不列顛群島,其中曼島出生的人口比重為47.6%,英格蘭出生的為37.2%、蘇格蘭為3.4%、北愛爾蘭2.1%、愛爾蘭共和國2.1%、威爾斯為1.2%、海峽群島為0.3%,其餘6.1%人口來自全球其他地區。

曼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萬年前。島上原先居住的是克爾特和諾曼人的後代,先由蘇格蘭王國統治,1828年歸英國統治。但是,曼島只有國防和外交由英國統一掌管,其他諸如選舉總統、政府和議會等事宜,全由該島獨立進行。

曼島擁有自己的國旗、國歌與國徽,法院具有終審權。到島上的投資者只向該島政府納稅,稅收遠遠低於英國。曼島也使用自己的貨幣,與英鎊價值相等。(李佳翰)

https://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id=0000424041_ayklwodz5xub1b0du8qau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9-09-12
英文的維基里, 在談到英國權力下放時, 有提到泰恩-威爾郡 (Tyne and Wear) , 但我不論中英文都沒看到該郡的放權, 自治或獨立運動相關介紹, 有誰能幫我找到相關文章或報導嗎?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9-09-14
蘇格蘭追求獨立 昔特蘭群島拒絕跟進
王莛瑜 2014-09-19 10:18

蘇格蘭事務大臣卡邁克爾(Alistair Carmichael)曾表示,若是蘇格蘭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石油蘊藏豐富的昔特蘭群島(Shetland Island)會考慮和曼島(Isle of Man)一樣,獨立為一個自治區域。

在一場專訪中,卡邁克爾指出,如果昔特蘭群島強烈反對蘇格蘭獨立,但是最終公投結果仍是蘇格蘭民族黨得利,那麼有關「昔特蘭群島地位及其他選擇」的討論即將開始。

卡邁克爾是蘇格蘭自由民主黨的英國國會議員,代表著北方奧克尼群島(Orkney)及昔特蘭群島,去年十月起接任蘇格蘭事務大臣,他說:「其他選擇包含仿效曼島這個自治的英國皇家附屬國,而且不是英國的一部分;或是學習鄰居法羅群島(Faroe Isles),那是屬於丹麥的自治領地。」

記者問卡邁克爾,是不是在提醒蘇格蘭首席部長薩蒙德(Alex Salmond),不要理所當然以為獨立後的昔特蘭群島油田會所入蘇格蘭?他表示,這是我們要討論的議題,但現在我不想預測討論的結果會如何。

針對卡邁克爾的問題,獨立組織「Yes Scotland」的發言人回應:「獨立後,蘇格蘭島嶼地區將有更大的權力來掌控當地的經濟、自然環境,同時也會在獨立的蘇格蘭政府有更大的立足之地。」

然而,昔特蘭群島的蘇格蘭議會議員斯科特(Tavish Scott)也認同卡邁克爾的想法,他說:「我們有我們的選擇,不需要薩蒙德來告訴我們要怎麼做。」

在公投前的最後一天,斯科特到昔特蘭群島首府勒維克鎮中心遊說大眾,被訪問時,他表示:「我們會考慮是否要成為皇家附屬國,但是我不贊成昔特蘭群島自行獨立。」

來自昔特蘭群島、奧克尼群島及西部島嶼(Western Isles)的島上居民,共同簽署一份請願書,訴求要獨立公投,但是這份請願書卻在上個月被蘇格蘭自治政府以「會下放更多權利給島嶼居民」的理由拒絕。

昔特蘭群島距離蘇格蘭本土超過160公里,向來反對蘇格蘭獨立,一部分是因為它特殊的歷史地位,直到15世紀都還是挪威的領土,一部分是因為石油資源使它相當富商,不需要接受首府愛丁堡(Edinburgh)的協助。

諸多昔特蘭群島居民仍相當謹慎,昔特蘭藝術公司的老闆拉姆齊(Gillian Ramsay)表示,「贊成」對他而言,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他想知道如果獨立了會不會影響到他的生意、蘇格蘭還會是歐盟的一員嗎?英國對我們而言是「國外」?引進原物料的成本是否會增加?

當地自由民主黨主席尼可森(Theo Nicolson),描述自己先是昔特蘭人,再來英國人,但現在又要變成蘇格蘭人。他說,昔特蘭真的很不一樣,歷史讓他們曾經是挪威的一部分,有著古斯堪地那維亞的背景,我們沒有蘇格蘭格子圖案的文化,而濃濃的英國口音是來自父親和祖父,他們參與了那兩場對老一輩島民很重要的戰爭。

尼可森退休前擔任海洋工程師,他對石油的看法是:「事實上,沒有人知道那裡有多少油,每個專家提出的量有很大的差異,況且如果擴大範圍,探索的難度和代價將變得更高,而是否可行端看全球油價,這件事沒有人知道。」

https://www.storm.mg/article/36014
[ 此帖被vladimir在2019-09-14 10:46重新编辑 ]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9-09-14
回 vladimir 的帖子
vladimir:英文的維基里, 在談到英國權力下放時, 有提到泰恩-威爾郡 (Tyne and Wear) , 但我不論中英文都沒看到該郡的放權, 自治或獨立運動相關介紹, 有誰能幫我找到相關文章或報導嗎? (2019-09-12 22:09) 

英格兰有多次权力下放。

涉及泰恩威尔的权力下放,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提到的?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9-09-15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
英格兰有多次权力下放。
涉及泰恩威尔的权力下放,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提到的?


某個康沃爾共和人士的圖



連結指向下方

https://thecornishrepublican.wordpress.com/2014/09/12/how-the-independence-referendum-energised-devolution-around-the-uk-politics-the-guardian/

但我在連結的網頁裡沒看到這張圖

後來發現, 他引的是衛報下面那一篇分析裡繪製的圖
https://www.theguardian.com/politics/2014/sep/11/-sp-independence-referendum-devolution-around-uk

我懷疑圖指的是推動東北英格蘭放權公投的東北黨地區, 但東北英格蘭要求自治的地方只有那麼小嗎?
[ 此帖被vladimir在2019-09-15 14:40重新编辑 ]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9-09-15
东北党倒是有把整个东北地区变成像苏威北爱那样的地方政府,但他真只是一个小破党,主要活动区域也是达勒姆。

如果这图是2014年的话,那年东北党刚成立,也许立党之初的主攻方向就是泰恩威尔也未可知。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