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49阅读
  • 2回复

[其它]陶渊明与晋甬城 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09-30
陶渊明与晋甬城

明德孔辉
发表于 2019-9-30 15:16

历史记载来看,陶渊明曾任过刘裕的参军一职。刘裕在晋时期曾军守于勾章城(前甬城),所以陶渊明不免亦来过甬城任职。
宋武帝刘裕跟甬城会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晋隆安五年(401)五月,会稽内史谢琰军败于孙恩后,朝廷又派了桓不才、高雅之、孙无终三支大军来收复会稽地。时刘裕以孙无终的军司马身份来到会稽,孙恩闻风伤胆于刘牢之的北府兵,乃携大军撤退于海。
是年六月,孙恩带兵再次进犯会稽的勾章、余姚等城,刘牢之乃将大兵营屯于勾章县的勾余山上(后称营处为“戌溪山”),以守望相助余姚、勾章两城。余姚城派刘牢之的儿子宁朔将军刘敬宣镇守,勾章城则由“辅国参军”刘裕镇守。孙恩久攻勾章不果,后在刘敬宣的合力下,乃退海海。因勾章城实际在谢琰败时已经被毁,刘裕接管勾章县后,乃移治于“小溪镇”。
这个小溪镇即今日慈城的汤山煤气站处。那里在秦晋时皆为鄮的“官奴镇”之一。官奴镇是秦会稽的独有现象,时秦始皇引全国的罪吏迁居于故会稽地,并迁“大越城”(即前会稽城)去山阴(今绍兴)。
这个“大越城”,就是越王勾践时期建于勾余故地上的勾章大城(具体见汉著《越绝书》)。秦始皇怕越王故地王象再起,乃迁原著的越民去了今嘉兴、浙南等地,并换入罪吏居为城民。时越时的勾章城(大越城)治地被分为了“鄮、鄞两地”(见汉著《说文解字》),故勾章城也变身成了鄮城(鄞治南,鄮治北)。
汉时勾章地(也称甬地)再分为鄮、勾章、余姚、鄞四个城治(即县治),所以慈城东山以东,晋前一直属鄮。孙恩隆安三年起兵时曾陷鄮和勾章至海是为营守,至隆安五年刘牢之刘裕来时复退还于海。
故刘裕任孙无终的军司马时,曾以勾章城外卫戌,镇兵营于此小城(书载仅百余人)。因浴血奋战、会打仗之功,即被北府兵首领刘牢之赏识升职参军。刘牢之向有“百胜将”之名,这也是孙恩会先退兵后进攻会稽不果的原因。
孙恩在隆安五年五月前,曾以勾章城外的赭山驻为兵营。此山亦称丹山、双顶山等,两顶分别为123.6米和100米。汉时海拔孤立、风景秀丽,山上原有“龙湫、枇杷潭、玉蝉井”太古遗迹。
由于时任会稽内史的谢琰骄傲轻敌,在此受到了孙恩江舰的箭雨伏击,并受伤于塘路下(即旧“塘路墩”)。后不幸死于花屿湖南山处,故今慈城有“前谢、后谢”等谢氏后裔的村庄,他们原是祭守“谢家庙”的古祖“龙王堂山”谢氏一支(故赭山也有龙王堂的地名)。
刘裕守勾章时移县治于“小溪镇”的传说就是这么来的。隆安五年六月,刘裕破孙恩于“南山”(即勾章东南界)后,又移小溪镇于南山(晋章水,今悬慈)。时刘牢之将戌溪山的兵营移于今三江口,与刘裕的小溪镇一起,扼住了进姚江和四明山的两处要口。
这个南山治地原有个很大的“广德湖”,沿小溪镇进入可直达四明山心(晋杖锡乡)。刘裕镇兵于此的目的非常明显,是防孙恩进入四明山心建立山寇根据地。这里也是大隐山的东部,原有“五台山”、“水王山”、“三过山”等许多汉前古迹。
隆安五年八月晋北犯边,刘牢之被朝廷封为镇北将军并移兵徐州,刘裕作为镇北参军理应跟从之。但不久桓玄兵起京都(今南京)告急,朝廷乃升刘裕为下邳太守、建武将军,以镇守京东(也称“江左帅属”)一带水路来犯。
时陶渊明应该已升刘裕将军府下的参军一职,从陶渊明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来看,他应该代刘裕镇守勾章有段不短的时期。
《桃花源记》描写的实是勾章一个叫“林村”的地方。林村晋时属桃源乡,为桃源著名十景之一。时著名天文学家(世界上最早岁差发现者)都乡侯虞喜曾隐于此;这里也是时道教名人葛洪、谢灵运(爵封康乐公)、刘阮及后来陶宏景等人的四明修道处、炼丹处。
陶渊明的所谓“桃源仙境”,实际是对晋时《刘阮入天台迷路为仙》传说的理想主义写意。了以“陶潜”自名,实是因为他在勾章戎守时期,因此产生遁世修道的思想根源。
这与陶渊明守勾章时期大有关系,元兴元年孙恩攻临海城(今宁海县城)不果,大部兵马被灭后愤而投海自杀。勾章因得有一方太平,陶渊明也才会有闲情逸趣去作四明景致的深入游历。
四明的三过山是古会稽的发源地。古称“大里”,是《山海经》中“庐江出三天子都、浙江出三天子都”的地方。这里也是出土“最早人类先进文明”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域,由此西达杭州萧山、东到今舟山市。少康时封庶子于越以守禹冢,故也是殷末古公太周的发源地(周武王时称吴)。
至吴越争霸时期,越王勾践在此卧薪尝胆、屯兵养马,灭吴为大越后,因建勾章大城于此以彰伯功。
传说文种的洞山墓葬处,就是这里的“响石坪”;范蠡也曾与四明浣纱溪村女西施,在此五湖泛舟(越都五湖,在唐时开始枯萎、宋时绝迹,它们分别是“鸡鸣湖、云湖、凤凰湖、永明湖、小江湖”);这里的计家山,传说就是计然的墓葬处。
这里也是徐福东渡处(有秦渡庵石刻遗迹)、秦始皇的达逢神仙处(因称达逢山,即祭禹冢的大蓬山,也称达蓬山)。
秦末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因隐居于此,现尚有“黄墓山、黄墓林、黄墓潭、黄墓坊”等许多古地名为念。
刘裕与陶渊明曾驻守过的勾章城,历史地理上的确有着非常丰富的“上皇”内涵,如“凤凰山、九龙山、大茅山、三过山、天益山、皋拜桥、履夏镇、汤山、商山、泰山、仙鸡山、秦山”等,都是“黄老之术”的一种延伸。黄术出于“医”圣(《玉女经》、《黄帝内经》等为最早的医学),老术出于“道”圣(《道德经》,是大道至简的高深学问)。它们作为国学传统由来已久,相对因的习俗就是信天。江南人信奉神仙不是凭空产生,实乃因为禹会诸侯”之后形成“神学”,最初的神学实则“天”意而已。后人以老子的“大道至悟”而创“仙学”,仙人即山中可遇而不可求学问高深之人。
陶渊明会有隐世思想实受会稽的舜丘、禹冢传说影响,勾章戎的生命压力,古会稽桃源仙境的传说诱惑,都是触动他后来隐居遁世、想得道成仙的一种原动力。
元兴元年(402)十二月,桓玄篡夺了晋国的帝位(两晋实为十六国时期),迁安帝于寻阳为“平固王”。三年,刘裕起义兵反桓玄篡晋。但陶渊明时已无兴趣跟随,以此隐居“庐山”等地去了。
故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有庐山一词,最早应该是指姚江边的庐山(全国庐山多如牛毛)。庐山是古勾章姚江之畔的山名之一,可能在三天子都时筑庐(墓庐、毛草屋)山上故称“庐山”。江是人工河流约产生于鲧、禹治水时期,庐山边的那段江名因称“庐江”。能隐居禹冢之地应该是许多文人的一种欲望,乱世晋时,尤为风行。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9-30
庐山边的那段江名因称“庐江”???
庐山这一段不是九江段吗?不是“浔阳江”吗?
欢迎全国人民来抚州市知名古县南城县旅游
南城县的一切优质资源应该迁往抚州,才合乎政治格局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10-01
学习了,陶渊明竟然有这么多的经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