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时,原江苏安徽两省因为解放建政的先后问题,被以长江为界,南北分设为苏北、苏南、皖北、皖南四个行署区(此外南京是直辖市,徐州连云港由山东管理)。这种分割措施当然是临时性的,主要是为了面对不同解放区的建政工作,因此在政治上稳定以后还是会合并的。于是,在1951年底,苏皖两省又先后开始了合并工作,直到1952年秋季恢复了旧格局。
由此我就有了一个奇妙的假想,倘若当时筹备的合并方法不是南北合并,而是东西,历史会如何发展呢?这倒也不是空穴来风:
第一,皖北和苏北是老解放区,政治工作上相较皖南苏南要更成熟一些。从相似性的角度来说两北相似、两南相似,东西合并也有利于后来人去统筹工作。
第二,皖北苏北地处淮河中下游,因黄河改道淮河水患连年。为了解民倒悬,1950年中央决定治理淮河,随后组织工作组赴蚌埠,协调皖北苏北两地的治水工作。1951年,毛泽东手书“一定要把淮河治好”锦旗,送给开封、合肥、扬州指挥部和蚌埠治淮委员会。皖北苏北分别位于淮河中下游,是水患最严重的地区,因此治淮委员会便坐镇中游的蚌埠指挥,治淮工程一直持续到了1957年才宣告完成。正是为了便于治水,1952年才有了苏皖换县。如果说是东西合并,那么在当时最重要的治淮工作上就更有利于协调统筹。
第三,工矿业的区域布局也可能催生东西合并。北方的情况是,淮南和徐州是当时重要的煤矿产地,1958年淮北煤矿也开始开采。而皖南和苏南是主要的用煤地,当时无锡和南京两个重要的轻工业城市需要燃煤作为动力,1951年铜陵开始炼铜、1955年马鞍山开始冶铁炼钢,这都需要大量的煤。如果不是采取由自主内部调配的方法,而是统一一个北方煤矿省,主要为南方工业省供煤,那么从工矿业规划的角度来说也有利于当时的统筹工作。
从以上三点来说,1952年组织皖北苏北合并、皖南苏南合并,如果具备一些前瞻的眼光,是存在一定可能性的。如果历史真的如此发展了,这两个省的区划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