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条件与意义
本文内容转载自江西新闻网,作者石鸣,编辑徐茜茜
中国是世界陶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的陶器就有近2万年的历史,无疑,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从原始捏塑制作粗陶,到精炼胎土拉坯成型,相继经历了红陶、黑陶、印纹陶、原始瓷器和早期青瓷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东汉末年真正意义的瓷器问世,已经早于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一千多年。其精湛的制作技艺,依附陶瓷载体展现的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复合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大课题。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由北到南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窑口,形成了不同的窑系。但是,它们往往都伴随着历史朝代的兴衰更迭而时断时续,没有形成历史的延续性。而景德镇窑系从目前发掘确认的南窑(公元800-900年)开始,距今有1200多年,特别是洪武二年明代御窑的设立,窑火一直生生不熄,在中国乃至世界绝无仅有,形成了其特殊的文化现象。因此,有必要将景德镇御窑厂的历史文化现象,并结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和意义,做一个专题性的浅析比较。
一、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脉络
据志书记载,东晋成帝五年(公元330年),景德镇史称新平镇,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新平镇位于浮梁县城沿昌江而下的南边,就改称为昌南镇。北宋时期,昌南镇的瓷器得到了宋真宗皇帝的赏识,便将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宋会要辑稿》记载“江东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故景德镇的名称始于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单独建市,1953年6月,国家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的直辖市。一个城市名历经一千多年未变,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从目前的窑址发掘和考古资料佐证,景德镇制瓷始创为公元9世纪前半叶。根据2011-2012年对景德镇南窑进行的全面调查和重点勘探,表明了南窑窑厂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烧造时间集中在公元800-900年,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是目前已发现景德镇境内最早的瓷业遗存。这对研究探索景德镇早期窑业的技术源流、传播与影响,意义十分重大。
五十年代发现的景德镇兰田窑、杨梅亭、石虎湾和黄泥头等五代窑址主要烧造青瓷和白瓷。到了北宋时期,景德镇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口创烧了一种独特风格的青白瓷,又称为“影青”瓷。青白瓷---在原料选择、制瓷工艺以及装饰手段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特别是独具景德镇特征的还原烧成技艺和灰釉的发明运用,差异化地创立了高白高透高温硬质玉瓷,被世人誉为“饶玉”(宋代景德镇属饶州府),从而奠定了景德镇窑系在全国的核心地位。
清代兰浦在《景德镇陶录》卷五历代窑考一节中记有景德镇的两处唐初窑---“陶窑”和“霍窑”。但由于目前还没有发现窑址作佐证,只能是历史疑存,有待后人去发现发掘。
进入元代后,中央集权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创烧出卵白釉色的“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技艺走向成熟,标志着高品质的釉下彩绘装饰技艺诞生,是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由此也迎来了瓷业发展的空前繁荣。
明清两代是景德镇日趋繁荣,由“业陶都会”向“瓷业中心”发展的兴旺时期。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到:“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由于所产瓷器在器型、釉色、装饰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不仅担负宫廷御器和朝廷对内、对外赐赏的全部官窑器制作,而且还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在他《青花瓷的故事》中描述到:“运瓷日夜忙,御器尽出此;官府如云来,商贾无闲暇”,“景德镇掌控了全球瓷器市场,不仅仅因为产品精良,也因为生产规模与组织结构先进。它代表了在蒸汽带动的机器年代来到之前,手工艺产业的最高峰,大规模集中制造生产最壮盛的成就”,说明了景德镇当时在全国乃至世界制瓷中心的地位。
二、御窑厂遗址的特征
据清乾隆二年《浮梁县志·建置·景德镇厂署》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它是明清两代御用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持续为明清两朝宫廷供奉瓷器延续了542年。直至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御窑制度废除,御窑厂才随之解体。
景德镇御窑厂被誉为瓷国皇冠上的明珠,放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相比较,御窑厂的体制之特殊、规模之大、沿用时间之久、影响之深,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产瓷器原料上乘、工艺精湛、烧造考究,并且推出了青花、高温色釉、青花斗彩、五彩、粉彩等釉上釉下一系列新工艺,产品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是其他窑口无法比拟的。所以直至今日,在全球最权威的拍卖中,价值连城的瓷品,绝大多数都是出自景德镇御窑厂。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又是中国唯一一处定位明确,保存完好的皇家御窑遗址,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手工业文明的重要考察基地。
明清时期,景德镇城市格局是以御窑厂为中心,环绕御窑厂“沿河建窑,因窑成市”的城市形态。御窑厂窑址坐落在现在的珠山路以北、斗富弄以南、中华路以西、东司岭、毕家弄以东的范围内,距昌江约300米。御窑厂窑址分布范围整体大致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分布,遗址总面积约为54000平方米。遗址范围内分布有烧制瓷器的作坊和窑炉遗迹,各个历史时期的瓷器残片层压堆积,非常丰富。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广义上还包含反映官搭民烧制度的民窑遗址,以及体现御窑厂技术渊源关系的景德镇相关窑址、行帮会馆、水运码头等文化遗存,这些都是遗产价值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遗产要素以御窑厂为核心,分散在景德镇城区至景德镇东北与东南的南河、小南河、东河等流域并逐渐由支流向干流昌江沿岸汇集,呈现出景德镇御窑厂在工坊布局、窑炉结构、工艺技术、管理体系等方面完整的发展脉络。真实再现了明清御窑厂精湛的制瓷工艺和严密的管理制度,是中国乃至世界烧瓷技术最高水平的实物见证。御窑厂遗址与景德镇其他重要窑址所保留的重要遗迹,能够完整勾勒出中国制瓷技术由成熟期到鼎盛期的发展演变历程,真实地体现了明代设立御窑厂的文化背景和物质、技术基础,以及御窑厂的设立对中国瓷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作为陶瓷窑业遗存具有如下特征:
1.呈现中国制瓷业由成熟期到鼎盛期延续发展的线索。
景德镇陶瓷产业历经千年,自唐代开始烧制青瓷,瓷业发展一直延绵不绝,并在元明清逐渐成为中国制瓷水平的最高代表,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制瓷业由成熟发展到鼎盛期的关键阶段。从已发掘的遗迹来看,景德镇制瓷业发展脉络清晰,从南窑、兰田、进坑、湖田、落马桥、到御窑厂,体系完整,没有明显的缺环,通过这些历史窑址,从一个个侧面完整地展现了中国瓷业的发展面貌和成因:一是生产资料的变化,二是技术水平体现在材料运用、窑炉烧炼等方面的不断进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不仅是对中国制瓷业发展史的真实见证,其历史沿革也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瓷业发展的影响。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以明清御窑厂遗址为核心,也涵盖由唐至清代相关的重要窑址。这些遗址在时间序位上链扣连续,在分布格局、文化堆积、坊具遗存、窑炉窑具、瓷器标本等方面不仅包含不同历史年代的特征,并系统地体现了瓷业发展重要阶段的演变踪迹。
各窑址的作坊遗址作为遗产构成要素,说明了景德镇制瓷工艺流程的发展日趋复杂、分工逐渐细化的演变过程。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窑业堆积保存着大量类型丰富的瓷器标本,构成各年代延续的器物发展路径,较全面的展现了在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中国瓷器种类、样式、色彩、纹饰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2.体现景德镇最高的制瓷水平。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体现了明清时期景德镇最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明清御窑厂在瓷器生产的各个环节,从选料加工、淘泥造型、彩绘装饰、科学烧制等方面的工艺流程把控及组织管理都展现出了很高的水准。
坯料和釉料加工的水碓遗址保存了原料经粉粹、淘洗、沉腐到“不(dun)子”的主要过程遗迹,御窑厂窑址、湖田窑址、落马桥窑址的作坊遗址分别保留了瓷土加工、做坯成器以及上釉、装烧等生产遗迹。这些遗产要素不仅展现了先进的制瓷手工技艺,也与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唐英的《陶冶图说》等重要历史文献相吻合,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史证。
御窑遗址无论从窑坊的形制规模、窑炉材料,还是作坊工序点的摆布、生产设施的配备,均体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如御窑厂遗址内的辘轳车坑、澄泥池和料缸等遗存,相对其它窑址,做工彰显讲究。此外,2014年首次发现的明代釉上彩作坊遗址,实证了御窑厂复杂的生产程序和严格的专业分工制度。其原料之精细、分工之明确、烧造之讲究、产品之精美,都佐证了景德镇窑系在明代就代表了中国制瓷的最高水平。
3.反映多元的文化面貌。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现存大量瓷器标本,产品类型十分丰富,其造型和用途不仅反映不同年代的社会审美取向和文化追求,也体现从皇家贵族到平民百姓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面貌。此外,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各类外销瓷产品,既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图案,也有将中国文化和输出地文化兼蓄的纹饰,还有完全体现输出地文化特色的订烧瓷品,通过这些瓷品,证明历史上的景德镇与世界不同地区,曾经有着广泛持久深入的文化和贸易往来。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所有瓷器标本,均出自遗址范围内丰富的窑业堆积,重要窑址都有较长的烧造历史。御窑厂遗址的窑业堆积是由元代到清末,湖田窑址的文化堆积年代是从五代至明晚期,落马桥窑址文化层堆积的年代则是从南宋晚期到民国初年。这些窑业遗址提供了连续完整的文化堆积层标本,有皇家御用品、民间日用品、外销瓷品种类涵盖生活用瓷、陈设用品、宗教用瓷等不同系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4.体现完整的手工业制瓷体系。
明清御窑厂与景德镇众多民窑,形成了庞大的瓷器制作规模和范围,在制度管理方面,则结合行帮行规,有力地推动了景德镇制瓷行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其遗产构成要素能够体现完整的传统制瓷产业结构。它既有传统瓷业必需的原料资源和水运条件,还包含运输、贸易、组织管理等外部要素,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瓷器行业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形态,再现了以制瓷业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形态。可以说,其高密集的分工合作、完善的组织管理、高效的规模生产、完整的行业架构是历代其他窑口所不具备的。
三、景德镇遗产构成的分析
2010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景德镇考察时,就力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申遗:“景德镇御窑是中国瓷业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产物,体现了当时世界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及世界手工业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应该将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中国著名遗产专家、清华大学吕舟教授曾讲到:“讲述一处遗产的价值,也是在讲述一种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价值的选择与研究决定了价值认知的高度,是未来申遗最为重要的工作。针对景德镇来说,其核心价值的挖掘应当着眼于景德镇瓷器对全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因此,景德镇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紧扣御窑厂遗址为核心主线,联系历史线索,来组成遗产要素的构成。并要求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为核心,将能够反映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的重要阶段,以及发展脉络清晰、产业体系完备、代表一定时期核心价值、又现存保护良好的矿山开采、成型工艺、生产形态、窑炉构造、水运码头、民俗建筑等18个要素点,作为遗产构成要素主体进行整体申报。
这主要是基于从历史线索把不同朝代的窑口纳入遗产源流构成,说明景德镇瓷业烧造的延续性。在景德镇现有保存的窑口遗址中,我们主要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南窑、兰田、湖田、落马桥、丽阳、观音阁等窑址,与御窑厂共同构成景德镇窑系的延续性。同时,又基于完整性表达的要求,我们选择了1,反映官搭民烧的窑址,主要有刘家窑和黄老大窑;2,反映管理制度和建筑风貌方面的,主要有湖北会馆、奉新会馆和丰城会馆;3,反映当时运输和贸易状态的,主要有三闾庙码头;4,反映当时文化交流遗迹的堆积层,主要有落马桥、御窑厂和观音阁窑址;5,反映矿产原料的,主要有进坑和瑶里。
附遗产要素表:
遗产构成要素点简介:
1.御窑厂遗址
御窑厂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烧造技术最高水平的实物见证,反映了景德镇作为世界制瓷中心的特点与核心内容,展现了中国制瓷产业的完整模式。
御窑厂遗址与景德镇其它重要窑址能够完整勾勒出中国陶瓷烧造历史的演进过程,不同年代窑业堆积所蕴藏的遗物再现了中国人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味,成为中华文明的特殊见证。
御窑厂精湛的制瓷工艺和产品是体现景德镇制瓷业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最重要的文化遗存,也是中国陶瓷文化传播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2.唐代南窑窑址
唐代南窑窑址位于江西省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窑址分布面积近3万平方米。其始烧于中唐,衰落于晚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唐代龙窑遗址,填补了景德镇唐代瓷窑文化遗存的空白。目前,反映唐代南窑窑址价值的主要遗存包括窑业堆积、窑炉遗迹以及周边分布的与制瓷和运输相关的遗址遗迹。这些遗迹保存较好,布局有序,无论从整体规模还是制瓷工艺流程等方面都能够再现当时制瓷手工业的真实面貌。
3.兰田窑址
兰田窑址位于湘湖镇兰田村金星自然村,距南河约1公里。以万窑坞窑址为中心,包括柏树下、大金坞、金星村南侧竹林等早期窑业遗存。兰田窑址是景德镇晚唐五代窑业遗址的典型代表,是目前景德镇发现最为完整的早期砖砌龙窑遗址,为研究南方地区白瓷起源和早期窑业的生产面貌提供了珍贵资料。目前,反映兰田窑址价值的主要遗存包括窑业堆积与窑炉遗迹。
4.湖田窑址
湖田窑创烧于五代,至明隆庆、万历之际衰落停烧,延烧历史长达700余年,是我国青白瓷窑系的代表性窑场。湖田窑址是景德镇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烧瓷历史最长、揭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窑址,反映了景德镇制瓷工艺逐渐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目前,反映湖田窑址重要价值的主要遗存包括窑业堆积、窑炉遗迹、作坊遗迹、生活遗迹与元代码头遗迹等。
5.落马桥窑址
落马桥窑址是一处是元代浮梁磁局辖下的一处重要窑场,对于探索元官窑——浮梁磁局的管理制度及生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烧造时代从南宋延续至民国初年。落马桥窑址对元代青花瓷外销历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6.丽阳窑址
丽阳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丽阳乡彭家村和丽阳村之间的瓷器山西坡和碓臼山南坡,南临昌江,窑场烧制年代从元代延续至明代。丽阳窑址范围内发现有龙窑向葫芦窑过度的雏形,其完善了葫芦窑的演变序列,对于研究景德镇窑业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反映丽阳窑址重要价值的遗迹包括窑业堆积与窑炉遗迹。
7.观音阁窑址
观音阁窑址是景德镇迄今保存最好的明清时期窑址之一。窑址出土的“克拉克瓷”、日本订烧瓷器对于研究景德镇明代中晚期外销瓷的生产、销售、定烧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目前,能反映观音阁窑址重要价值的遗迹包括窑业堆积与作坊遗迹。
8.高岭瓷土矿遗址
高岭土从元代开始应用到制瓷业中,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高岭土的开发运用推动和支撑着景德镇明清制瓷业的鼎盛辉煌,使之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制瓷业中心,奠定了景德镇在世界上的瓷都地位。
9.进坑瓷石矿洞
进坑处于五代北宋窑业烧造中心——小南河流域的核心地区,是宋代瓷石的最佳出产地。南宋蒋祈《陶记》记载“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所产已为次矣。”目前所见瓷石矿坑五处、千年瓷石古道、沿途十六处瓷石水碓,一千年来其山形地貌未经改变,依然保持宋代的原始格局,再现了当时从挖采瓷石到粉碎加工的瓷石加工体系。
10.瑶里釉果矿遗址
瑶里釉果矿遗址位于浮梁县瑶里镇白石塔村,是一处由宋代沿用至明清的陶瓷釉原料矿冶遗址。目前,二、三矿区釉果矿仍在开采过程中。已发现矿洞遗址主要分布于历史上山道路两侧,以便于开采与运输,现存四组矿坑道,露天明洞40多处,暗洞8处,矿道深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是体现原材料开采与加工的相关重要遗迹。
11.三闾庙码头及古街
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原料和成品输出均靠水运。故而码头是景德镇与外界交流的重要节点,也是景德镇整个制瓷产业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闾庙是景德镇码头遗存的代表,由码头发展为重要的商埠集镇,是“昌江水运”对景德镇瓷业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12.东埠码头及古街
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要原料来源和瓷器输出均靠水运,故而码头是景德镇与外界交流的重要节点,也是景德镇整个制瓷产业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埠码头是景德镇码头遗存的代表,由码头发展为重要的商埠集镇,是景德镇瓷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13.湖北会馆
景德镇行帮是以地域、乡族关系为纽带结社或组织同乡会、同业会等,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重要社会组织形式。会馆则是行帮制度在管理的具体体现。景德镇曾建有会馆近40处,有史料可查的为24处,多数在清代设立。其中,湖北会馆为目前保存较好的行帮会馆旧址,是自明末至民国景德镇瓷业经济高度发展、依托行帮进行社会管理和行业控制的重要见证。
14.奉新会馆
奉新会馆位于景德镇毕家下弄,是以地域、乡族关系为纽带结社或组织同乡会、同业会等聚集场所,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重要社会组织形式。会馆是行帮制度在的具体体现。其中,奉新会馆为目前保存较好的行帮会馆旧址,是自明末至民国景德镇瓷业经济高度发展、依托行帮进行社会管理和行业控制的重要见证。
15.丰城会馆
丰城会馆位于景德镇程家上巷。景德镇行帮是以地域、乡族关系为纽带结社或组织同乡会、同业会等,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重要社会组织形式。会馆则是行帮制度在的具体体现。其中,丰城会馆为目前保存较好的行帮会馆旧址,是自明末至民国景德镇瓷业经济高度发展、依托行帮进行社会管理和行业控制的重要见证。
16.黄老大窑址
黄老大镇窑址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珠山街道龙珠阁社区彭家上弄南侧,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确定的不可移动文物。黄老大镇窑建于清代,且处于御窑厂附近,是官搭民烧制度的重要见证,对研究景德镇城区镇窑的发展历史及窑炉形制的演变等有重要价值。
17.刘家窑
刘家窑窑址对研究景德镇老城区内古代民窑制瓷业有很高的价值,也是清代官搭民烧制度的重要见证。窑炉结构及部分作坊遗迹较完整,与御窑厂构成了明清时期御用瓷器的烧造体系,对研究景德镇城区镇窑的发展历史及窑炉形制的演变等有重要价值。
18.徐家窑
徐家窑窑址位于景德镇市迎祥弄,对研究景德镇老城区内古代民窑制瓷业有很高的价值。窑炉结构及部分作坊遗迹较完整,与御窑厂构成了明清时期御用瓷器的烧造体系,现已全面修复,对研究景德镇城区镇窑的发展历史及窑炉形制的演变等有重要价值。
四、御窑厂遗产价值的比较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自然景观、精神遗产。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吻合“全球突出普遍价值(OUV)”的要求。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包含三大要素,即一是价值标准,二是真实性与完整性,三是保护管理(水准)。其中价值标准又按照人类的杰出创造,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促进,人类社会不同发展历程的见证,不同文明体系或科技成就的典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成功范例,人类社会的重大信仰、传统事件等六个方面,界定了世界文化遗产选配的六种价值标准。除第六条标准不能单独作为列入条件外,其他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一条,即能吻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那么,我们把景德镇的御窑厂遗址为核心及其遗产构成要素做番比较,就能更加明确我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列入条件。
1.遗产价值的综述: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是明清专为宫廷烧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厂遗址,遗产范围内分布有烧制瓷器的作坊和窑炉遗址,其地下丰富的文化堆积存留着明清不同朝代的瓷器标本。
明清御窑厂历经500余年,其生产技术和产品在传播中国瓷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的重要贡献。因此御窑厂遗址是体现景德镇制瓷业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最重要的文化遗存。同时,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是上千年来中国瓷文化发展的独特证据。不同年代窑业堆积所蕴藏的瓷片遗物再现了中国人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不同时代的审美品味,成为中华文明的特殊见证。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及其相关历史遗迹反映了景德镇作为世界制瓷中心的手工业复合体的特点与核心内容,展现了中国制瓷产业的最高水准和完整的产业模式,阐释了中国在大航海时代因瓷器生产及贸易做出的突出贡献。
2.突出普遍价值的综述: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体现出景德镇制瓷业所具有的世界性影响,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在传播中国瓷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世界遗产标准的第二、三、四条标准。
3.符合标准的阐述:
标准(ii):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反映出中外文化在陶瓷艺术方面的交流。窑业堆积以及窑炉作坊遗迹再现了五百多年间御窑厂制瓷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及演变过程,以此带动明清景德镇成为世界制瓷中心。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各窑址瓷片堆积的规模、瓷器标本与传世外销瓷的比较,充分证实了这些窑址是明清中国外销瓷的主要产地,这些窑址生产的瓷器成为世界性商品,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审美品味,促进了文化间对话。御窑厂制瓷技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它的产品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得到进一步创新,体现出文化交流及文明互动。
标准(iii):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的独特品味。它的作坊和窑炉遗迹所承载的制瓷技艺是中华瓷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文化堆积中蕴含的瓷器标本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性格和分省⑽幕硐搿烊鞣缍纫约岸陨钜帐趸非螅绕涫敲髑寤始掖晌幕纳竺廊∠颍故玖斯⑸蠲婷埠颓槿ぁ2煌甏囊ひ刀鸦逑殖鲋谢幕囊帐醯自毯筒返牟欢洗葱拢髌贩绺竦谋浠从吵霾煌贝奶卣鳌R虼擞こЪ跋喙匾ぶ肥侵泄酝硖浦撩髑迳锨甏晌幕牧⒄构痰亩捞丶ぁ
标准(iv):是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景德镇御窑厂及相关遗址代表了中国制瓷行业全盛时期的最高水准,见证了景德镇制瓷行业快速发展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制瓷中心的历史阶段。相关窑炉与作坊遗迹的发展演变,体现了御窑厂集历代之大成的制瓷技艺与先进的生产管理水平。御窑及周边民窑的遗址分布状况印证了典籍记载的督陶制度、官搭民烧制度等严格而高效的生产管理方式。瓷土矿、瓷石矿、釉果矿、码头、会馆等原料加工、生产运输和管理设施遗址,展示了以御窑厂为核心的完整产业构成及生产规模。这些要素共同阐释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在世界手工业制瓷领域的杰出地位。
4.体现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载体特征要素:
目前,体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载体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要窑址窑业堆积的范围和丰富性:反映了各窑口的烧造年代与规模、产品类型与质量以及其反映的落选瓷器埋藏制度、外销瓷等重要信息;此外,窑业堆积的包含物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取向。
窑址窑炉的分布、形式和结构:体现不同时代窑口的装烧工艺及其反映的瓷业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其发展至制瓷技术顶峰的过程。
窑址内其他重要遗址的分布、形式和功能:反映制瓷工艺流程和景德镇严密的瓷业组织架构的重要构成信息。
其他系列历史遗存的空间布局及功能:反映与制瓷相关的手工业复合体的相关信息,以及景德镇城市与瓷业的重要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景德镇御窑厂是中国和世界制瓷技术最高水平的实物见证。代表了中国制瓷技术由成熟期到鼎盛期的发展演变序列,全面体现了完整的手工业制瓷体系,反映了景德镇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传播了中国文化,影响了世界陶瓷生产的兴起和发展。其中申遗项目具有成为世界遗产的潜在价值,反映了中国瓷文化发展的完整过程和所达到的最高水准,将有助于填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类型的空白。
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我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具有代表性的遗产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同,就是用国际的标准来规范我们对遗产的保护,从而获得利用世界的平台来传播遗产文化的精神,实现共存、共融、共同发展。对于景德镇来说,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历史文脉的承袭,铸就城市核心魅力。
景德镇陶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连续性差异化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景德镇独特的文化面貌。我非常赞同陶瓷学者---舒惠学先生讲到的观点,“景德镇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发展,繁衍积淀,已形成了一套完整健全、庞杂缜密的手工制瓷体系,并且不断优化细化科学化,引领中国制瓷技艺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有形的手工制瓷体系又孕育滋生无形的思想、情操、价值观念,细无声地渗透到这个城市的民俗、宗教、节日、饮食和建筑等方方面面。精神和物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齐头并进、不断发展,继而缔造出了一个具有特殊品格的景德镇大陶瓷文化体系。”笔者认为这个大陶瓷文化体系应由宗教信仰、人文精神和制瓷技艺聚合而成,他们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体系上三个不同层面的同心圆,表征是陶瓷器皿,展示的形式是制瓷技艺,内核则是人文精神。我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要在这个陶瓷文化体系中,当然包括我们的御窑文化中,找到这三个圆的交集点,把文化核心的部分梳理清楚。通过对历史文脉承袭的展现空间立体地把形式上的精湛技艺、风貌上的建筑布局、业态上的特色经营、内核上的人文价值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让来到景德镇的人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内核魅力、感受到景德镇的灵魂所在,让复兴千年古镇的定位,呈现在活生生的现实中。
2.有助于推动城市格局的调整,形成特色。
一座有魅力、有底蕴、有人文情怀的城市,一定是座有特色的城市。像意大利威尼斯,有水的特色;日本的京都,有怀旧的特色。因为有特色,才能吸引人们关注,人气旺了,自然生机勃勃,气场就好,各种业态也就良性循环。所以说,优美的居住环境和精致的生活是现代文明生活的标志。如何借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环境整治的契机,推动景德镇城市格局的调整与升华,是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市民翘首以盼的希望。
景德镇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5年初,为增进景德镇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景德镇市适时启动了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及其构成要素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自此以来,从保护入手,这两年对御窑遗址周边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环境整治,通过以点带面的整治,城市环境和面貌在规划的指引下得到极大的改善,文化遗产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凸显,带动了整个城市环境的悄然靓丽。
目前国家文物局经过专家评审,已批准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毋庸置疑,当前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并积极响应江西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美丽富饶新江西”的号召,结合我们城市自身的特点,着力把景德镇恢复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显然,推动城市格局的调整与升华,应该放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框架下进行总体设计,放在突出景德镇城市特色和厚重文化的背景下来统盘考虑。景德镇市政府提出的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统筹推进文化遗产和老城保护工作,在多方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将御窑厂遗址13.1公顷核心区、80公顷延伸区、240公顷“陶阳十三里”老城区的保护工作逐步扩展覆盖到主城区以及全市各申遗要素点的总体思路。笔者认为,这是个了不起的宏伟思路。当然,首先是要在过去点状规划的基础上,完善全域性保护规划,并结合对大遗址保护的要求,将反映景德镇城市演变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明清时期历史记载的经典建筑和实物遗存,编好故事作为恢复性建设的依据,力求把景德镇历史上的生产形态、生活情调、文化情感、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建筑风貌与当代城市的发展进步有机融合,再现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祥和、文化丰富、生活精致、生态宜人、环境优雅的特色城市,让景德镇成为一个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文化名城建设新样板,让这座城市的特色魅力影响中国、感染世界。
应该说,这是景德镇城市建设历史中最为恢宏的创举,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探索。
3.有助于御窑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提升。
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所在地国家必须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保护世界遗产,就是要保证和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长期以来在遗产保护和古建筑维护中有二种思想:保护现状或者恢复原貌。人们对应该采取哪一种方式,一直争议不止。日本《奈良真实性文件》认为,“真实性的衡量基础来自于对文化遗产原始与后来特性和意义的了解,即真实性已不仅是针对文化资产的原始价值,还包括了它之后的使用以及所被赋予的意义。”目前,遗产界学者大多肯定这种界定是比较客观的。
北京大学孙华教授在其《景德镇瓷业遗产申遗刍议——从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视角》文章中指出:“以御窑厂遗址为代表的景德镇瓷业遗产的申遗,其完整性的考量内容应该包括御窑厂本身的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御窑厂产品生产环节的完整性,御窑厂关联窑厂及其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孙华教授的观点在理解御窑内涵的完整性表达上,让我们有了一个界定的范围,这将对下一步御窑遗址完整性的内涵表达与展示是有借鉴意义的。
景德镇御窑遗址的保护范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已从5.1公顷扩展到13.1公顷,客观地说,遗址内所展示的内容,目前还远远不够支撑500多年的御窑内涵。在展示形式、声光辅助、趣味性和互动性方面都还有待改进,特别是在诠释明清二朝的陶瓷文化的核心价值方面还有待重点加强。所以说,无法体现御窑遗址完整性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要尽快提升御窑遗址完整性的展示,可以从以下建议思路考虑:
一是实现御窑遗址范围上的完整性(有形的),即恢复遗产的“历史真实性”。按上所述,将经典选择明清时期历史记载和实物遗存,反映景德镇城市演变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标志作为恢复性的建设依据,尽可能把御窑四周恢复明清鼎盛时期的历史风貌;二是实现文化概念上的真实性(无形的),即实现遗产“价值的真实性”。恢复“完整”的御窑遗址作为明清二代御窑和它承载的价值内涵,突出文化遗产伴随实物而来的概念上的真实性,如“景德镇御窑厂历史文化全景式主脉络的时空进程影像和体验演绎等”;三是按照全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将御窑遗址四周的历史街区(前文提到的80公顷概念)范围纳入历史文化名城恢复性整治和建设中,形成一个相对大的范围、体量,足以把大陶瓷文化体系中的人文精神、宗教信仰和制瓷技艺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使我们能够从时间、空间二条线梳理这个城市的进步演变史和瓷器的变革史,复苏出一个饱满的陶瓷文化生态体系,让每个来景德镇的人在吃、住、游、购、行的体验过程中,知道自己体验的是哪条脉络,让他们在短暂的到访中,瞬间建立起一个尽管是概念化的却是丰满的“景德镇感”。
著名遗产专家郭旃先生说:“一个国家世界遗产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拥有世界遗产的多寡,代表着这个国家和人民历史的辉煌与贡献,也标志着当代社会的综合实力与文明水平。”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史迹主体。我们可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中国文明史发展的缩影,而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所以说保护好御窑遗址就是对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那么对于御窑遗址的文化传承,我们应该抓住那些精髓,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应如何去弘扬,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度去挖掘,要把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政治功能梳理好,运用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渠道和资源进一步提升景德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更多地吸引和集聚全球资源研究景德镇,研究御窑文化,从而传播景德镇陶瓷文化,这既有利于景德镇悠久历史的陶瓷手工艺体系的传承和保护,又能在传承的基础上激发创新,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兴盛,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振兴,文化的振兴又必然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在“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景德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向世界展示景德镇的独特魅力,使景德镇的文化与世界相融、理念与世界接轨、经济与世界对接,为实现“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景德镇样本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①《景德镇南窑考古发掘与研究》(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乐平市博物馆编著,2015年出版)
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景德镇”编写组编著,1989年出版)
③《青花瓷的故事》(美国罗伯特?芬雷著,2015年出版)
④《中国陶瓷史》(叶喆民著,三联书屋2011年出版,增订版)
⑤《中国陶瓷史》(方李莉著,2013年出版)
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遗产地管理规划》(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编著,2016年)
⑦《景德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文选集》(景德镇文广局主编,201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