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历史沿革
鄂州市,帝尧时为樊国,夏为古三苗之地,殷商时为鄂国。西周夷王七年(前879年),楚君熊渠封中子红为鄂王,筑鄂王城(今大冶金牛镇)。春秋时为楚之别都,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战国时为鄂邑。
秦置鄂县,属衡山郡。两汉鄂县属江夏郡。公元前201年刘邦封樊哙于鄂县,灌婴筑鄂县城。魏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分江夏郡立武昌郡,辖武昌、阳新、沙羡、下雉、柴桑、浔阳六县,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筑吴王城。同年吴改武昌郡为江夏郡,江夏郡仍治武昌县。吴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九月迁都建业,武昌县为吴陪都。吴甘露元年(265年)九月,吴末帝孙皓自建业迁都武昌,次年十二月还都建业。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分武昌县复置鄂县(治今鄂城区),同时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仍治武昌县),属荆州。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武昌郡属江州。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3县属郢州,州治设夏口。南朝陈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治今黄石市城区)、阳新、安昌、奉新、西陵6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武昌郡,改郢州为鄂州,废鄂、西陵2县并入武昌县,武昌县隶属鄂州。 607年(隋大业三年),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县,同属江夏郡。613年(隋大业九年),废城塘县并入武昌县。唐武德初年,武昌县属鄂州,天宝年间属江夏郡,乾元年间属鄂州。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领武昌县),次年改名寿昌军,为江西路治所。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仍为武昌县,还隶鄂州。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县又升为寿昌军,仍领武昌县。南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寿昌军升为寿昌府(散府,仍领武昌县)。元大德五年(1301年),废寿昌府,武昌县改属武昌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陈友谅占领武昌县,县治一度迁保安。明清两代,武昌县属武昌府。
1912年废武昌府,武昌县属湖北省,1913年1月属武汉黄德道,3月武汉黄德道改名鄂东道,5月武昌县改名寿昌县。1914年寿昌县改名鄂城县,属江汉道。1932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36年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39年10月中共成立鄂城县宪政委员会代行县政权,1940年1月改为鄂城县抗日民主政府,8月改建为鄂城县行政委员会,1942年8月改建为樊湖政务委员会,11月改为武鄂县政务委员会,1943年4月改为武鄂县政府,1945年2月改为鄂城县政务委员会,7月再改为武鄂县政府。另外1939年中共成立阳大鄂边县政务委员会;1942年8月成立鄂大县政务委员会;10月成立咸武鄂政务委员会,10月成立大鄂县政务委员会,上述政权先后隶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鄂南专员公署、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底皆撤销。
1949年5月14日,鄂城县解放,6月,鄂城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大冶专区。1950年大冶专区治所从大冶县迁至鄂城县。 1952年撤销大冶专区,鄂城县属黄冈专区。1955年12月,大冶县的五、九两区(今汀祖、碧石渡)共30个乡划归鄂城县。同时将鄂城县的十、十一两区(晏公、谈桥)和金牛镇划归大冶县管辖。
1960年11月撤销鄂城县,设立鄂城市(县级)。1961年12月撤销鄂城市,复设鄂城县。1965年,鄂城县划属咸宁地区。1979年11设立鄂城市(县级),以鄂城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鄂城市、鄂城县皆划归黄冈地区。
1983年撤销鄂城市、鄂城县,将黄冈县黄州镇并入,合并成立省辖鄂州市(地级),下设鄂城、黄州2个直辖区和华容、长港、程潮、梁子湖4个派出区。1985年鄂州市设立2个县级区:鄂城区、黄州区。
1986年鄂州市所辖的左岭镇划属武汉市洪山区。1987年撤销县级黄州区,划归黄冈县,恢复为县辖镇;鄂州市撤销4个派出区,新增2个县级区,加上原有的鄂城区,共计3个县级区,行政区划调整为:(1)将花湖、杨叶、沙窝、杜山4乡和燕矶、汀祖、泽林、碧石渡4镇划归鄂城区。(2)设立华容区,辖临江、蒲团、大湾3乡和庙岭、胡林、葛店、华容、段店4镇,区政府驻华容镇。(3)设立梁子湖区,辖沼山、公友2乡和东沟、太和、涂家垴、梁子4镇,区政府驻太和镇。
1990年设立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8年11月设立鄂州市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