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71阅读
  • 0回复

[地方沿革]伊川县建制沿革(转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0-12-22


       相传神农时,伊川县地域即有伊国之称。唐尧时称伊侯国,虞舜时称伊川。夏代,伊川县西南大部地域称豫州伊阙地。         周襄王时名伊川,战国时称伊阙,后改新城。      
      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新城县,属三川郡,后三川郡改为河南郡。      
       晋,河南郡改河南尹,领陆浑、新城二县。
       东魏改新城县为伊川郡。    
       隋开皇初,郡废,改置伊州,又废洛阳郡,析置伊川县。大业初,伊川县并入洛阳县。  
       宋初,置伊阳、伊阙两县,属河南府。熙宁时,废伊阙县为镇,并入伊阳县。绍兴九年(1139年),改伊阳县为顺州,后改顺州为嵩州。    
       明伊川县南大部属嵩县,清沿明制。
       伊川县地域的东部(今江左、吕店、半坡、白沙诸乡),夏时名轮国,春秋时曰轮氏,属郑国。战国时复为轮国,属韩地。东汉章帝时设轮氏县。北魏,改轮氏县为颍阳县,后析颍阳县西部置堙阳县。后堙阳县改武林县,又改轮氏县,大业初并入嵩阳县。唐睿宗时,分登封、伊阙、河南三县各一部建武林县。开元年间,改武林县为颍阳县。兴定元年(1218年)颍阳县西部(今江左、白沙等乡)归洛阳县,直至民国初。民国16年(1927年),析洛阳、登封、伊阳(今汝阳)、临汝等县各一部置自由县,析洛阳、嵩县、伊阳、宜阳诸县各一部置平等县。民国21年(1932年),平等、自由二县合并,成立伊川县。1945年2月,划伊河以西,洛河以东,龙门山以南,嵩县田湖以北地区,成立伊西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1947年8月,析伊川县伊河西部与宜阳县之穆册、赵堡、城关、程屋诸乡成立宜南县,又划伊阳县之陶营、蔡店,蟒庄等归伊川县。1949年2月,撤销宜南县,原属伊川县之鸦岭、平等、鸣皋诸区复归伊川,蔡店、蟒庄等仍属伊阳。伊川、伊阳二县各恢复原辖区,均属洛阳专区。
        1986年2月洛阳地区撤销后,伊川县归洛阳市管辖至今。
                                              转载自《伊川县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