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生最初的目的我们不提,但是它确确实实卓有成效的给农村子弟提供了大量的上升空间。
在没有计生的年代,
中国长期性面对一个巨大难题:
城市优质工作岗位增长速度赶不上职工繁衍后代速度。
我们现在都知道有一本神书叫《中县干部》,大致就把这个问题具象化讲得比较透彻。
所有人放开生育的时代,农村和城市的生育率都是居高不下的,那些从前线下来的勇士们充满了雄性荷尔蒙,精子具有超强的活性,几乎不存在不能生育的现象,妇女们也多半吃苦耐劳,哪怕是城市的知识分子女性,身体素质也相当不错。三胎四胎如同吃饭喝水,前十年就可以从一对夫妻演变成五六口人的大家庭。
这就有个问题:二十年后,这些十几岁的小青年如何安排?
答案就是:降等袭爵。父母是高干的,子女安排成普通干部;父母是普通干部的,子女安排成工厂职工;父母是工厂职工的,只能下放到乡县插队。
由于所有人都生的多,导致七十年代显著性的出现了大批量阶级下滑。很多开国之初父母担任高干,最后现代默默无闻在城市里买房上班,其根本原因就是生育太多,只能不断降低子女职位含金量,最后泯然众人。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乐意从城市下乡插队当农民,伟人在的时候可以通过强力政策维持城乡
人口流动,农村精英可以到城市里就业工作。等到伟人离世,后来的接班者没有摸清楚个中奥秘,盲目规定城市子女可以返回城市接班。一下子城市里就塞满了回城知青,工作岗位不足的情况当场暴露无遗。
没有岗位怎么办? 只能用最差最笨的
办法,就是严打,通过警告性的处决数万违法犯罪分子来尽可能抚平城乡居民的不满。
真正一劳永逸的解决铁饭碗不足问题的,还是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最严的就是
体制内,体制外所谓严苛不过是财产损失,闹到九十年代后就已经不再强制执行。而体制内一直执行到10年以后,这就带来了一个破天荒的新常态:旧公务员的子女终于接不了父母的班了。
这个逻辑也很好理解,
一个人是接不了两个人班的,过去一方是体制内铁饭碗,对象也往往会通过各种关系也搞成铁饭碗。现在吃饭的就一个了,剩下空出来的,就只能社会招聘了。
农村子弟终于能通过考
大学—工作—进体制实现人生逆转,过上父母辈梦寐以求的稳定日子。而体制内的青年则得到了优渥的童年生活,双方差距正式缩小。
如果不接受计生呢? 就会出现神书里描述的场景。《中县干部》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地方干部全部是亲戚,一个小公务员刚上班,他发现三叔在水电局、二舅在铁路、大伯当村书记、父母则是某个乡的二把手。整个地方就是他们几个公务员家族互相联姻管辖,贪污? 不存在的,任何人查不出他们从体制内多拿一分钱的事实,哪怕拿了也查不出来,更何况真没拿。
整顿风气? 好办,开除几个不是亲戚的外地临时工应付了事。
清查积欠? 好办,明码清账,除开地方公务员工资,此外所有钱都干干净净。只靠吃国家饭,就足以把地方
经济拖垮。
对于这种地方,农村子弟才会彻底绝望。因为这几个大家族通过培养自己的子女就能完成权力交接,农村人就是读大学,也没办法挤入他们的圈子,终其一生双方泾渭分明。农村变成了优质妇女的输出地,漂亮老婆接连被公务员家族吸走,而优质的农村男性只能外出打工或者创业,不优秀的男性则只能光棍一生。
是计划生育彻底摧毁了这种权力交接模式,即便书中最顽固的“中县”,在多年计生后也不得破天荒的干起了社会招聘。因为需要办事的人实在补不上了,哪怕把所有的子女都安排进体制,任然占不满所有的坑,不得不让一些陌生人进入他们父母辈辛苦数十年打造的关系网。从计生开始的那一天起,中县就又一次迎来了新生。
你问我为什么吹捧独生子女的好处? 作为农村人,我吹爆好吗?
作者:温和派小哥哥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135987/answer/1680698422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