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治是古代的一个县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县衙、县学的所在地,一般也是当地最大的集镇。元朝末年开始,长江主泓道北移,导致长江口出现坍江自然灾害,加上一些大的风潮,古海门县治前后经历了四次大迁徙。距今340多年的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除吕四一角以外,古海门县几乎全部坍入江海,因无实际辖区,县一级行政建制被裁撤,改为海门乡,并入了通州。
第一次迁徙大约发生650年前的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在历史上存在了450年的古海门县治东洲镇坍入海中,县治迁至礼安乡(今三和、江家镇之间);
第二次迁徙发生在500年前的明朝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在礼安乡安稳了150年左右,古海门县治再次遭遇风潮,迁至通州境内的余中场南(今四甲镇境内);
第三次迁徙发生在明朝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离第二次仅仅过了30年,又因风潮多次侵袭,县治西迁金沙场之南通州境内的瞿灶、进鲜港之间(今通州区袁灶港以西);
第四次发生340年前的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距离上次大约130年,县治又被潮水淹没,迁至永安镇(今通州区先锋一带有古地名永安镇)。这个时候已经完全县不成县,只好撤掉了县的建制,降格为海门乡,归并通州。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21-02-28 22:2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