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源市志(1990—2000)》(上卷)第70页记载:“民国31年(1942年),中共领导下的太岳区将济源县所辖的一区、四区9个保的瓦窑沟、南河、东背、毛街、官庄、衙道等44个自然村划归
山西晋城县管辖。
2.1947年,华北人民政府批准,王屋县第二区所辖的窑头、下马、芮村、西阳、南蒲、北阳、白鹅、赵寨、无恨、柏底、赵家坟、河底河、落洼13村划归垣曲县
1943年晉冀魯豫邊區從濟源縣析置了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治王屋鎮(今
河南濟源市西王屋鄉)。王屋縣分爲三個
行政區,一區在邵原、二區在蒲掌、三區在王屋,在三地分別建立了區公所。其中第二區爲英言、窯頭、蒲掌三鄉,區公所設在蒲掌鄉窪里村。
王屋縣周邊的界線是:東臨濟源,以封門山嶺西坡沿爲界,以西屬王屋縣;南濱黃河;西與山西垣曲相連,以鄧家莊、石家溝東分水嶺爲界,以東歸王屋縣;北與陽城毗鄰,大磨扇渠、秋鋪、漏明以南歸王屋縣。全縣東西長100餘華里,南北闊八九十華里。據《晉冀魯豫邊區分區詳解地圖》記載的數據:王屋縣共有三個鄉,49個村,61723人,215344.3畝耕地。
到1947 年7月,王屋縣撤銷,一、三區由河南省濟源縣管理,而原屬於濟源的二區則劃入了山西垣曲縣。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一個行政區域的調整,河南省、山西省在這一帶的省界才出現了走向由傾斜向垂直的變化。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1-08-28 00:0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