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并在其官网公布。官网上称,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提名地位于
中国海南岛中南部,是诸多全球濒危物种和海南岛特有物种的庇护所,也是海南岛世居的黎族
人民在
历史上适应当地特殊自然条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舞台。
“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
地点
位于海南岛中南部,以五指山为中心,地貌由中部山地向四周逐级降低,构成环状地貌结构。
自然
是全球重要且分布极为稀少的亚热带常绿森林和海南岛季雨林生态区和全球植物多样性中心(Centre of Plant Diversity,CPD)之一。
是重点鸟区(Important Bird Area,IBA)集中地和零灭绝联盟保护地(Alliance of Zero Extinction,AZE)所在地。
拥有独特的物种类群和栖息地景观,譬如,霸王岭片区是全球极危物种海南长臂猿目前唯一的栖息地,保存着海南山地雨林顶级植被群落。
五指山片区保持着完整的海南岛五指山地区典型垂直植被带谱,也是以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等为代表的海南岛特有鸟类的典型栖息地。
文化现存有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如钱铁洞、皇帝洞等,其中出土的人类、动物骨骼碎片和石器等是人类在海南的早期生活见证。
区域内保留的黎族传统聚落仍能显现出早期黎族社会的形态特征,其人地互动关系、生活习俗特征和村落物质遗存等体现了人与自然完美适应的传统生活方式,是热带地区岛屿性部族聚落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全球代表性。
提名地内的黎族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包括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如村落形态格局、船型屋和农业景观以及宗教图腾、
民族习俗、黎族文身、方言系统、服饰和纺织技术等。
深读 “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入选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海南申遗项目初步满足《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3项标准:
能为存在的或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
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
云雾缭绕的海南热带雨林。
在海南霸王岭,母海南长臂猿正带着幼崽活动。
生活在东方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南坡鹿。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的黎族传统建筑。
海南鹦哥岭的热带雨林。
海南特有物种鹦哥岭树蛙。
五指山市初保村的船型屋。
北纬18°23′至19°17′,东经108°47′至109°43′。拨动一台地球仪,很难一眼搜寻到这粒“芝麻点”,但拉开时间长轴,却发现它所承载的“进化史”长得吓人——
约3000年前,第一批黎族先民聚居于此,创造出神秘灿烂的民族文化;旧石器时代晚期,现代智人已跋涉至此,留下一批洞穴遗址与遗物;再往前追溯,则是一幅无数动植物生存与繁衍,逐渐走向独立进化的欢腾景致。
这里是位于海南岛中南部、以五指山为中心的热带雨林,是诸多全球濒危物种和海南岛特有物种的庇护所,亦是黎族人民长期定居、创造独特岛屿性部族文化的场所。
今年4月,以上述雨林地区为提名地范围的“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作为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在世界遗产中心官网正式发布。海南正力争2027年申遗成功。
从琼岛一角走向世界舞台,这粒“芝麻点”究竟具备怎样的全球代表性?申报世界遗产,海南进行了哪些准备?又有哪些计划?
人无我有
提名地内的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成为海南申报世遗的“加分项”
在任何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经济学家提出的“二八定律”,似乎也同样适用于自然界。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约3%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却汇聚了全世界约半数的植物物种和陆地脊椎动物物种。
这样的热点地区目前全世界共有36个,印度-缅甸区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处,海南岛则是该区域内唯一的大型大陆岛。
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委员刘保党介绍,此次海南申报世遗提名地位于海南岛中南部,拥有中间高、四周低的环状地貌结构,使得当地的气候、植物、土壤等资源呈垂直带谱与水平环状分布,构成了“万物在一山,十里不同天”的景致——
垂直带谱上,提名地内由低至高依次分布了低地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山顶矮林等热带植被类型;水平带谱上,五指山片区栖息着以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等为代表的海南岛特有鸟类,霸王岭片区成为全球极危物种海南长臂猿目前唯一的栖息地,拥有热带稀树草原生境的大田片区,则为海南坡鹿、海南麂、海南兔等特有物种提供庇佑……
“这些热带植被类型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分布,但保存如此多样、如此完整的并不多见。其中分布于五指山地区的海南岛季雨林,在全球的分布极为局限,具有高度特殊性。”刘保党说,除了“人有我优”,海南岛与大陆板块的分离,更让岛内生态系统及物种在地质史上的全球暖期出现隔绝演化,孕育出大量“人无我有”的特有物种及生态系统,“这些都是海南申遗的‘加分项’。”
包罗万象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位于提名地内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人类居住洞穴遗址钱铁洞就位于莽莽青山间,绝对年代距今6.5万年至5.5万年。从择洞穴巢居,到捶木皮为衣、制土陶为器,再到用茅草、木头、泥土搭建船型屋、金字形屋……人类在这片雨林中留下一行行文明进步的足迹。
距离钱铁洞几公里外,一个名为洪水村的黎寨,至今保留着黎族的传统村落形态、传统建筑等民族文化遗存。
“黎族的船型屋、金字形屋十分适宜当地的气候,在上千年的应用历史中起到通风降温、防热防潮等作用。”在刘保党看来,黎族传统聚落所反映的人地互动关系、生活习俗特征和村落物质遗存,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生态智慧,是热带地区岛屿性部族聚落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全球代表性。
但要想被列为世界遗产,首先必须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为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给出10项评价标准(自然遗产4项、文化遗产6项),申报双遗产,须至少满足自然、文化遗产标准各1项。
经我国世界遗产领域专家评估,初步认定海南申报世遗提名地至少满足其中3项标准,即:能为存在的或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
兼具自然生态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因此选择申报双遗产。
多方联动
从前期准备到入选预备清单,海南申遗工作推进远超预期
申报世遗,并非一时兴起,“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2017年。
这年,一支国家级申遗考察组来到海南昌江,深入霸王岭腹地实地考察调研后,认为当地生物多样性高、文化多元厚重,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基础条件。
考察组的初步论证让昌江领导班子十分振奋,当即围绕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展开前期准备工作,并赴外省学习申遗经验。
只是,霸王岭的申遗优势在海南并非独有。到2020年,一份建议将我省五指山和黎族文化整体打包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省政协提案,让事情有了新的
变化。
“当年3月,省林业局、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旅文厅等有关部门联动配合,推动申遗工作落地。”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
管理处处长刘建军介绍,在国家林草局、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一座由中央部委直达省级部门的沟通协作“桥梁”很快搭建起来。
“海南热带雨林本就是黎族人民主要的生活区域,所以申报双遗产的思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价值识别、申遗范围等方面还需认真斟酌。”刘保党从一开始便在海南申遗工作中担任“总协调人”一角,他认为,申遗范围要做到小而精,且具备良好的保护管理基础。
得益于“智囊团”的全程指导,海南很快初步明确申遗范围——
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鹦哥岭四大片区为申遗主体,同时将具备热带稀树草原特殊景观的东方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纳入其中。
2021年4月,由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
北京)副主任、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文物局专家宋峰带队的预备文本编制团队抵达海南,经过实地调研、多轮座谈研讨后,着手编制《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文化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挖掘海南申遗的价值潜力,并通过国内外对比,研判优势与不足。
历时近半年,海南申遗的文本材料编制完成。2022年1月19日,国家相关部门正式将其报送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3个月后,喜讯传来,“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作为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在世界遗产中心官网正式发布。
“速度之快,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在刘保党看来,正是得益于国家部委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相关部门及专家团队的密切配合,让海南申遗工作得以快速推进。
乘势而上
依托国家公园建设,完善保护体系,海南有望填补世界遗产零的空白
尽管已拿到申遗“入场券”,但对海南而言,“马拉松”才刚刚开跑。
“且不说海南面临全球多个岛屿类世界遗产(潜力)项目的竞争,光国内就有不少实力强劲的项目,其中一些更是酝酿准备多年。”刘保党认为,尽管申遗工作前路漫漫,但仍值得海南为之奋斗,“一方面,世界遗产受联合国保护,另一方面,太多的案例可以证明,世界遗产能成为人类在可持续发展这项工作中的‘旗舰产品’”。
刘保党曾参与多个世界遗产地的申遗工作,以贵州荔波为例,当地申遗前后的面貌对比,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不仅生态保护得更到位了,更一举成为旅游胜地”。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申遗成功后的10年内,荔波县的年旅游接待人次从187万增长到2195万,旅游综合年收入从13.4亿元增长到184亿元。
宋峰在《报告》中也给出4条海南申遗的理由:填补海南世界遗产为零的空白;促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海南、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及国际话语权。
而目前来看,海南申遗优势十分明显。“尤其是海南长臂猿,其极度濒危的状况、进化地位的独特性、分布地的唯一性,在保护和科研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宋峰说,如今,“是否能让项目获得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保护”,成为衡量一个项目能否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决定性要素,“海南遗产提名地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保护管理方面也具备优势。”
尽管如此,海南申遗仍有大量工作亟待开展,除需进一步细化明确申遗范围外,当务之急还有对黎族传统聚落“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深入研究及修复工作。
目前,遗产提名地内,初步确定有五指山初保村、东方白查村和俄查村、昌江洪水村共4处黎族村落遗存。
“为让国际专家充分理解黎族聚落的价值,我们需完成黎族聚落的村落、文物修复等基础性工作。”宋峰强调,修复工作不是简单重建,必须严格遵循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保护原则。
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高和曦建议,海南可采取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将织锦等非遗文化展演活动搬到黎族传统聚落中,使其得到“活态传承”并开发利用。同时,为修复船型屋、金字形屋,相关部门需在开辟荒地种植茅草等方面给予支持。
还有一个亟待完善的工作,是改变部分黎村百姓的认知。有部分村民认为,申遗成功后他们就得搬进茅草屋,因此不太理解申遗工作。
“没有规定人必须住进去。”这一认知误区让刘保党有些哭笑不得,但也让他意识到,海南申遗工作还需在对内、对外宣传上多下功夫,“后期需准备的申报材料,其中一项便是社区居民及利益相关者对申遗工作的意见,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沟通释疑工作”。
按照计划,海南将2027年作为成功申报的时间节点。对此,刘保党认为很有希望。
“接下来,我们需对遗产的资源价值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判识,同时做好正式申遗文本编制、提名地后期保护管理规划等工作。”在刘保党看来,这一过程中,遗产提名地相关部门、群众也将逐步树立起遗产保护的意识,为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相比结果,申遗的过程也很重要”。
[ 此帖被小灰灰在2022-11-27 10:3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