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47阅读
  • 1回复

[世界人口]非洲的人口复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2-09-11
非洲是人类初民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最后一块有待开发的新兴市场大陆,中非合作前景广阔。在2000年以前,中非战略合作主要还是政治上的,由于地缘和历史原因,非洲主要贸易伙伴还是前西方宗主国。2000年以后,在中非合作论坛战略机制下,双方贸易关系不断扩大,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进入了非洲市场,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对初级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双边贸易额突飞猛进,目前已经达到每年2000亿美元的规模,和中拉贸易规模差不多。中非贸易中,中国主要出口从轻工纺织到机械设备的制成品,进口石油、矿产品和农产品。中国对非出口超过1000亿美元,有几百亿美元的逆差。非洲人口还在不断增长,本世纪末至少是目前的三倍,人均消费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市场规模至少是目前的10倍,世界上能提供非洲人民需要的剩余产品的国家并不多,非洲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一、非洲人口发展史

历史上,非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10。北非一直属于地中海文明的范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古国——古埃及,并越过苏伊士运河和西奈半岛到达了西亚约旦河流域。北非还曾经有过努比亚、柏柏尔人、迦太基人建立的文明,后来长期属于地跨欧亚非的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土耳其等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古埃及文明时期,由于绿洲面积有限,古埃及人口和西亚的巴比伦一样,之多只有几百万人。古罗马帝国人口达到5000万-6000万,甚至超过同时代的汉朝,其中约有一半人口位于地中海南岸和东岸。

非洲历史早期,人口可能长期维持于1000万-2000万,其中主要集中于尼罗河和尼日尔河流域、西北非海岸。西非洲历史上也有很多大的、人口达百万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东北非的埃塞俄比亚也是人类的文明古国,但是东部和南部非洲没有出现过强大的国家政权,一直处于部落时代。从向西浩瀚的撒哈拉沙漠再向南经过非洲中部热带雨林一直到西南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直到现在也是人烟稀少的L型地带。

但从公元1000年开始撒哈拉以南非洲随着在西非尼日尔河、乍得湖流域,尼罗河上游、埃塞俄比亚高原出现了一系列古国和班图人在东部与南部非洲的扩撒,人口开始迅速增加,并大大超过了北非地中海沿岸。

西方大航海时代,正值明朝中期人口走向峰值,全球大约4~5亿人口,其中,亚洲超过了一半,非洲约占1/8,超过了欧洲。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持续几个世纪的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使非洲人口和经济遭到了重大损失,非洲人口主要是西部和中部非洲人口损失人口超过1亿,甚至2亿,这也是非洲长期落后和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页,欧洲殖民者从大西洋和地中海渡海而来,在非洲霸占殖民地,几乎把非洲瓜分殆尽,其中获利最大的是英法两个老牌欧洲强国,尤其是法国。但从1500-1900的4百年里非洲人口仍增加了一倍,在20世纪初突破1亿,其中16、17以及19世纪保持了人口增加,18世纪基本上是停滞或者减少,但中部和东部非洲人口减少持续到了19世纪甚至20世纪初殖民非洲高峰时期,北非人口比重则出现了回升。

二战后,全球殖民体系瓦解,特别是1960年前后大批非洲殖民地独立,并成立了非洲统一组织,开启了非洲人民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后来非统组织升格为非洲联盟(非盟),非洲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全大洲范围内联合的大陆,非盟几乎包括所有非洲国家,只有摩洛哥因为西撒哈拉问题孤立于非盟以外。自殖民时代结束以后非洲人口不断膨胀,从只有欧洲人口的约1/2,每20年大概增加一倍,1960年非洲独立高潮时期非洲约有2.5亿人口,是20世纪初的2倍,1980年达到4亿(已经接近古代历史上非洲占世界人口的比例),2000年达到8亿,目前已经是欧洲人口的接近2倍,本世纪末至少是目前的三倍,与亚洲总人口差不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0%,非洲人均消费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市场规模至少是目前的10倍,世界上能提供非洲人民需要的剩余产品的国家并不多,非洲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二 非洲国家与民族分布

非洲还有几个次区域合作的政府间组织,北非和东北非国家大部分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的成员,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一般高于黑非洲,更强调自己的阿拉伯和地中海国家身份,很多加入了法国主导的地中海国家联盟。非洲阿拉伯国家有超过2亿人,约占非洲总人口的1/6,阿拉伯世界人口的2/3。除了阿盟和地中海国家联盟以外,西北非五国还成立了自己的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马盟),但阿拉伯世界的带头大哥——埃及一直未能加入马盟。马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由于两国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顶牛,马盟也经常陷入停滞。马盟与法、意、西、葡、马耳他五国跨地中海的“5+5”外长会晤机制也是地中海国家联盟的雏形。埃及是连接亚非的枢纽,与苏丹等尼罗河上游国家关系密切。

西非是非洲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有人口接近2亿的非洲人口大国尼日利亚。西非位于大西洋东岸,撒哈拉沙漠以南直到几内亚湾北岸,是法语非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尼日利亚等几个英语国家和前葡萄牙殖民地佛得角和几内亚比绍。西非地区跨国家组织有西非经济货币联盟。中非位于几内亚东岸,具有过渡性,从北向南依次是沙漠、盆地(雨林)和高原(草原)。中部非洲大部分也属于法语非洲,成立有中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和中非部分法语国家还统一了货币,发行非洲法郎与中非法郎。

南部与东部非洲以高原为主,以南部非洲国家为主(包括中非的安哥拉、民主刚果,东非的坦桑尼亚)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萨达克)是非洲规模最大、成果最好的次区域合作组织。东非洲的东非国家共同体包括东非高原五国和位于上尼罗河盆地的南苏丹,东非高原的通用语言是英语和斯瓦希里语。东非高原内陆小国布隆迪、卢旺达是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东非北部的乌干达、肯尼亚还与东北非国家形成了政府间发展组织(IGAD,伊加特),在解决南苏丹冲突与索马里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ADC、EAC和IGAD国家(包括埃及,不包括南非)还形成了非洲大陆规模最大的、从苏伊士到纳米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

现代非洲黑色人种主要有苏丹(尼格罗)人和班图(尼格罗)人。苏丹尼格罗人是尼格罗人种中的古老支系,主要属于尼罗-撒哈拉语系,分布在刚果-几内亚雨林以北、撒哈拉以南的热带草原地带,亦即非洲尼罗河-乍得湖-尼日尔河“两河一湖”地带,苏丹人身材高大、四肢修长、颅长脸狭(或圆)、鼻直唇薄(或厚),但是在颅型、脸型、鼻梁的高度、嘴唇的厚薄与形状等方面仍带有较多的多样性。在苏丹尼格罗人的东部还分布具有黑白过渡特征的属于亚非语系的库希特人。

班图人是公元前后兴起的尼格罗人种的年轻支系,广泛分布在赤道以南的非洲国家,他们排挤和同化了当地的早期居民,构成了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的主体。班图人在体质上与苏丹尼格罗人不同,主要特点是皮肤黝黑,以圆颅为主,卷发,鼻子扁平,嘴唇厚而外翻。班图人扩张到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时间,实际上比西方殖民者也早不了多久。

但是在东非和北非人种具有在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过渡渐变的特征。而且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在身高、颅型、脸型、鼻梁的高度、嘴唇的厚薄与形状、肤色、毛发和眼睛的颜色等方面仍带有较多的多样性和跨人种的相似性,同时,高加索人种的北方类型在体质人类学上不符合耐寒性的阿伦定则,而且从苏丹尼格罗人到库希特人到高加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因此,我们应该可以确信:10万年以来,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人类交往应该比较频繁,现代智人应该曾经多批走出非洲,以东北非为跳板,沿着印度洋海岸到达南亚、东南亚并最终进入澳大利亚;或者沿着地中海东岸进入欧洲或者到达高加索地区;在非洲大陆内部班图人由赤道附近一支向南扩大到好望角。到达高加索地区的非洲人,在某种突变作用下,形成了印欧人,特别是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的北方类型。印欧人是伟大的殖民者,在5000年的时间内扩散到了北至北极圈南到印度半岛,从大西洋东岸到恒河口的广大区域,全球殖民化的时代又分布到新大陆。当然在走出非洲的过程中,非洲智人也可能与亚欧地区的早期人类发生过基因交流,不同类型之间的非洲人之间也肯定存在过杂交,并产生了一系列过渡类型。

北非和东北非民族主要属于亚非语系,但是讲亚非语的民族已经跨越到撒哈拉以南,豪萨人、图阿雷格人(黑柏柏尔)都属于亚非语系,乍得和毛里塔尼亚是阿拉伯-黑非洲桥梁国家。

苏丹尼洛哥各民族之间差异实际上较大,割据分布地域和体质人类学差异,主要可以分为西、中、东三大类型。东和中苏丹人主要属于尼罗撒哈拉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因主要分布于尼罗河中上游到撒哈拉中部而得名,其中最大语系是尼罗-沙里(乍得湖上游)语系也因河流流域得名。

西苏丹人主要属于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但是西非主要的国际民族富拉尼人属于尼罗撒哈拉语系。西非最大民族奥萨人也不属于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

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主要包括尼日尔刚果语族和人口较少的科尔多凡语族。位数众多的班图民族实际上只构成了尼日尔刚果语族下面的一个语支。班图尼罗格人崛起于最近2000年内,从几内亚湾沿岸向东非、南非高原扩撒。

尼格利陀人大概是出现最早的现代人(现代智人),但是他们一直停留在人类文化的早期时代,因此,在非洲被班图人所同化和取代,非洲的俾格米和科伊桑人,曾经广泛分布在赤道以南的非洲地区,但是公元以后,在班图民族的压力下逐渐向南、向西退缩。俾格米人退缩到现代非洲大猿分布的刚果丛林,科伊桑人则退入西南非洲的卡拉哈里荒原。

除了较为原始的尼格利陀人以外,非洲大陆由东北向西南逐渐由白人过渡到黑皮肤的非洲人,依次是白皮肤的亚非语系民族(主要是阿拉伯人,但一部分亚非语系人口是黑非洲人)、讲尼罗撒哈拉诸语的东部和中部苏丹人、讲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主要是尼日尔刚果语族)的西苏丹人(但语系和民族之间不是绝对对应、优于阿拉伯人影响,亚非语系已经扩散进入一部分苏丹尼格罗民族),讲尼日尔刚果语族班图诸语的民族。

其中地跨班图人和西苏丹人的尼日尔刚果语系分布最广、人口最多,增长最快。他们的分化和扩散也只有两千年来的历史,是殖民时代以前特别是结束以来人口增长的主体。

非洲海岸线外,岛屿较少。有限的住人海岛上主要是来自亚洲、欧洲的移民以及混血种人和克里奥尔人。

洲是一块高原大陆,海岸线平直,没有海岸造山带和岛链。但非洲东南部有世界上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除马达加斯加以外,非洲还有四个半小岛国家,这些小岛往往是非洲工业最发达,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非洲岛屿主要分布在西北非和东非以及几内亚湾之中。

非洲西北部大西洋中,有亚速尔、加纳利、马德拉等群岛,但这些群岛是欧洲国家西班牙、葡萄牙等欧盟国家的属地,这些国家往南,有贴近非洲海岸的岛国——佛得角,再往南几内亚湾中有赤道几内亚的马拉博岛和岛国圣多美与普林西比。赤几包括大陆与海岛两部分,所以说是半个岛国,由于几内亚湾石油开发,赤几是非洲经济增长最快、人均GDP最高的国家。这些小岛构成了一个小岛链,是尼日利亚与喀麦隆之间的大陆山脉向几内亚湾延伸的部分。大西洋中距离大陆最远的岛屿是大西洋中脊海岭上的英国属地——圣赫勒拿,从而有北到南三组岛群。最北的西非(撒哈拉外海)岛屿,从大航海时代就是欧洲通向和认识世界的窗口和门户,主要是欧洲白人移民和以欧洲人为主体形成的克里奥尔人。中部几内亚湾内部岛民,主要是来自西非大陆的移民。最西南、最偏远的圣赫勒拿,也主要是欧洲白人为主体形成的克里奥尔人

非洲印度洋海岛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大陆海岸岛屿,主要是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二者统称桑给巴尔,是组成坦桑尼亚的两部分之一。第二是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主要居民是亚洲马来人的后裔,号称印度洋上的小大陆,马岛西部有东非洲最重要的平原之一。第三是马岛以北科摩罗、毛里求斯、塞舌尔三国,具有亚非过渡的文化特征。科摩罗位于马岛西北侧,马岛与非洲大陆之间,莫桑比克海峡北口的群岛上。毛里求斯主岛位于马岛东北的印度洋上,与法国属地留尼旺岛形成马林克斯群岛。但所属的珊瑚礁小岛分布在印度洋很大的面积内,是典型的印度洋小岛国家。塞舌尔是珊瑚礁小岛国家,位于毛里求斯的北侧。

三 非洲人口地理

不断膨胀的人口已经是制约非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从撒哈拉到几内亚的中西非、尼罗河流域以及东非高原,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的压力日渐加剧。未来将有三到四个甚至更多国家人口超过两亿,一亿人口以上国家将会超过10个,目前3000万以上人口的国家基本多会过亿(除了非阿拉伯国家)、一两千万人口的国家大部分会达到5000万,几百万人口国家也会达到1千万以上。

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已经有接近2亿人,未来可能毫无疑问的成为6-7亿人的世界人口第三大国,尼日利亚国土面积不到100万平方公里,未来人口密度将相当于中州大平原。尼日尔、马里、布基纳法索三个尼日尔流域的内陆国未来人口也可能接近2亿,从塞内加尔到几内亚的大西洋沿岸五国人口也会超过1亿,包括加纳和科特迪瓦的几内亚湾沿岸诸国,人口也可能达到2亿,整个西非洲的人口可能达到12-13亿,与中国相仿,甚至更多。

尼罗河流域九国以及非洲之角现在已经有五亿人,未来人口也必然超过10亿,远远超出了尼罗河的水资源承载力。非洲第四人口大国——民主刚果人口达到或接近2亿的可能性很大,中部非洲北部三国——乍得、中非、喀麦隆未来总人口也可能接近2亿,再加上几内亚和本格拉沿岸的加蓬、刚果、安哥拉等国,中非洲的人口也将达到5-6亿。

南部非洲,特别是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相对人口稀少,但南非总人口可能接近亿级,赞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等国的人口也坚定的向5000万看齐。

断膨胀的人口,使非洲农产品供应压力一直很大,很多非洲人仍然生活在饥荒中,农业发展任重道远,非洲高原面积大,适合发展灌溉农业的大河冲积平原不多,主要有西非尼日尔河、北非尼罗河沿岸和东南非的赞比西河下游。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雨林虽然地势平坦、降水充沛,但气候湿热、土壤酸化,人口并不多,农业发展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

非洲大陆矿产资源丰富,石油是非洲最重要的出口物资之一,从撒哈拉到上尼罗河盆地以及几内亚与纳米布海岸都有丰富的油气矿藏分布,近年来新发现的油田很多一部分在非洲。但是非洲人口还在迅速增加,很多非洲产油国,比如尼日利亚,必然像中国或者印尼那样由石油输出国转变为进口国,另外南部及东部非洲高原,铜、钴、稀贵金属及金刚石矿储量大、品质好,西北非一带有大量的磷矿,西非大西洋沿岸铝土及铁矿石资源也很丰富,这都是非洲工业化的基础。

但大部分非洲国家都属于农业国,北非属于地中海农业,东部和南部非洲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区以薯类等作为主食,东非的埃塞俄比亚高原有一种特殊的麦类作物——苔麸(埃塞俄比亚画眉草),尼罗河与乍得湖流域也是高粱和苏丹草(一种牧草)的原产地。热带草原区的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等,此外还有茶、阿拉伯茶和蔬菜、花卉。热带雨林区种植园主要有咖啡、可可、橡胶、香蕉、胡椒等等,地中海气候区主要有油橄榄、柑橘、葡萄等,此外,还有印度洋海岛上的海椰与撒哈拉绿洲里的椰枣。另外,非洲也是全世界单峰驼、驴子和瘤牛饲养量最多的地方。南部非洲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养养区,羊毛、羊肉和羊皮的输出地。

由于交通及历史原因,非洲农矿产品出口的对象主要是欧洲国家,但是近年来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矿产品和农产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尼罗河流域石油开发重要的合作伙伴。虽然几内亚湾与直布罗陀距离中国遥远,但是非洲大西洋沿岸港口向中国输出的石油、铝土、磷灰岩及农产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非合作的重点是医疗、农业、矿业、水电开发、交通建设,另外中国资本也和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合作建设了劳动密集型工业园。

非洲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卫生、教育、农业(粮食)和基础设施。非洲高原面积大,适合发展灌溉农业的大河冲击平原不多,主要有西非尼日尔河、北非尼罗河沿岸和东南非的赞比西河下游。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雨林虽然地势平坦、降水充沛,但气候湿热、土壤酸化,人口并不多,农业发展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中非农业合作前景巨大。目前中国就从非洲大量进口羊毛、芝麻、驴皮等。很多非洲国家工业结构偏重,以矿业为主,两头在外,轻工业不发达,不能吸收不断膨胀的人口。发展农业和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轻工业对应对非洲人口危机有关键作用,特别是从塞纳加尔到尼罗河流域是非洲重要的棉花和花生带,在此基础上纺织和榨油工业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正和德法英意一道成为非洲重要的合作伙伴。实际上,中国技术在非洲市场上的适应性更强。中国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从水利电力到交通通信,从沿海港口,到连接内陆矿带和人口密集区、重要城市的铁路公路,到沿线资源开发的一揽子发展方案支持。吉亚铁路、蒙内铁路,以及大西洋沿岸安哥拉、民主刚果、尼日利亚的铁路建设,已经在改变着非洲经济版图。但是非洲资本不足、工业落后,经济出口创汇能力有限,因此,资本和贸易逆差也是非洲国家长期面临的难题,经济和金融不稳定的重要根源。
中国“一路一带”倡议的一个重点是把国内剩余的资本和生产能力输出到非洲,推动非洲国家发展轻纺工业的进口替代和部分出口导向,增加非洲经济的创汇能力,稳定货币和金融。当然“一路一带”是为了合作共赢,中国只是倡议者,并不谋求特殊地位,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石油资本,欧洲工业化国家的制造能力,都是“一路一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对非出口的重点是耐用家电和工业装备,从电力、交通装备到冰箱、空调等制冷电器,非洲市场都是未开发的处女地;当然,非洲与不可能永远滞后于工业化时代,没有非洲的发展就没有世界的发展,没有非洲的和平稳定,就没有世界的和平稳定;非洲是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点与难点,这也是习总关注非洲、首访非洲的原因所在吧。
当然,中非之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顺差会逐渐缩小。在不久的将来出现贸易逆差,义乌成为中国进口非洲小商品重要的集散地这都是可能的。
[ 此帖被燕山雪在2022-09-16 11:3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2-10-10
这么好的帖子,为啥没人回复?
现在:以地理为纲,梳理历史和文化的脉络。
以前:为了能查找资料,多发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