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100阅读
  • 51回复

[省制]行省制度的本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7-09
——钱穆先生谈行省制度

今天我们还用着行省这名词。行省制度,不始于明代,这是从元代开始的。也可说金代先已有行省了。但正式成为制度的是元代。我们今天俗称江苏省浙江省,省像是地域名。但历史上省字原始是衙门名,非地域名。在金元两代,开始有行中书省。中书省是当时中央的宰相府,一般称为都省。行中书省是中央由中央宰相府(都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为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事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过去御史台派人考察地方行政,今天在这里,明天到那里,所以有行台。中书省史中央政府最高机关,怎样可以分一部分在江苏,又分一部分在广东呢?这是元代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这因异族征服了我们,跨架在我们头上。最先使用这一制度的还是“金”。不过无论是金或元,都是外族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制。此如现在英国在香港,过去在印度,都设有总督,殖民地总督是直属皇帝的。在名义上,殖民地总督,由英国皇帝派,不由内阁派。此因内阁代表国会,国会代表民意。殖民地根本不许有民意。英国本土可以有民族,有自治,像香港/印度等殖民地便不能有民族与自治,所以也不该有地方官,直由皇帝派一总督来管理。可见,任何一制度,其背后都有意义可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仍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在元代,共计有如是的十个分张所。并不是全国地方行政分成为十个区。行省制度在法理上的实际情形是如此。
再深一层言之。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行省制度的历史来源确如此。所以直沿袭到近代,依然有其痕迹可寻。我们现代的省区分划,和唐宋时代的道和路都不同。如江苏:徐州是一个军事重镇,它一面是山东,一面是河南与安徽。徐州属江苏省,但它的外围,江苏管不着,如是则江苏的总督或巡抚就无法控制了。南京也是一个军事重镇,但如广德不守,或者芜湖放弃了,南京也不能保,而广德/芜湖也都不在江苏的管辖内。任何一省都如此。给你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这是行省制的内在精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12 8:45:40编辑过]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7-09
把汉中给陕西道理同徐州给江苏。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7-09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本文,作者写于1955年前后。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7-09
就是这样的,看看中国各省奇妙的版图形状就知道了。尤其是河南、安徽、江苏、贵州、云南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7-09
说得好,你看从元以后,中国再没有分裂!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07-09
你认为台湾不是分裂啊?
你认为明朝那么一点疆土不算分裂?
你认为伪满洲国时代没有分裂?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07-10
大体上来讲,确实没分裂啊
淮阴,扬州,盐城,泰州是为淮扬。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4-07-10
以“山川形便”原则划分的政区,因与自然地理形势相符合,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但往往会形成“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元朝统治者人为地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形成犬牙交错的省界,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防止某一省区自成一体,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元朝这种犬牙交错的省界划分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分裂割据。但也人为地破坏了经济区与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和统—。民国时期傅角今在《重划中国省区论》一书中对此评价称:“元、明、清划省之目的在于统治及控制。放纵的方面,指挥系统务求严密,惮阶层复杂;横的方面。区域划分肯重率制。不厌支离破碎。自难求其符合地理(环境)。”

魏源在《圣武记》中论及元代省域时写到,“合河南河北为一,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长江之险失。介湖南湖北为一,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义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4-07-12
钱穆先生还说:
省区的省字,根本是一个不祥的名称,最好以后能在新的地方政治区域之划分下把这字革除,再不沿袭。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4-07-12
“省”本中央官署而非行政区划,名不正则言不顺;明时更名为“布政史司”,清以后又才叫“行省”。应该废除“省”制。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4-07-12
名字无所谓。谈点实质的。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07-12
以下是引用长矛在2004-7-12 16:51:35的发言:
名字无所谓。谈点实质的。
就是按“山川形便”原则废除省制,重新划分地理单元,改为“州-县”两级!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4-07-12
以下是引用hand在2004-7-12 11:43:21的发言:
钱穆先生还说:
省区的省字,根本是一个不祥的名称,最好以后能在新的地方政治区域之划分下把这字革除,再不沿袭。
既然不祥,现在又不能费.那么来虚的吧.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4-07-12
以下是引用hand在2004-7-12 11:43:21的发言:
钱穆先生还说:
省区的省字,根本是一个不祥的名称,最好以后能在新的地方政治区域之划分下把这字革除,再不沿袭。
此话怎么讲?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4-07-13
高中时代由于想考香港中文大学,当时钱穆先生的几本著作是必读的。

钱先生论及元、清两代的制度,言辞有时相当激烈。他对汉制一百余郡,每郡辖十到二十县是赞赏的; 他批判后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 体现在地方,则政权级数不断增加,“上下级别太多,权力集中于中枢,使得地方官地位低下,不安于其位,皆怀有“五日京兆之心”。钱先生主张保证地方自治,否则民主的未来就没有希望。
心存千秋 方能面對目前; 胸懷全局 始可經略一方
http://mkcnzaa.blogspot.com/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4-07-13
名称无所谓,适当调整区划是真的
存在即合理,不过研讨还是必须的~~~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4-07-13
以下是引用香江过客在2004-7-13 6:44:05的发言:
高中时代由于想考香港中文大学,当时钱穆先生的几本著作是必读的。
钱先生论及元、清两代的制度,言辞有时相当激烈。他对汉制一百余郡,每郡辖十到二十县是赞赏的; 他批判后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 体现在地方,则政权级数不断增加,“上下级别太多,权力集中于中枢,使得地方官地位低下,不安于其位,皆怀有“五日京兆之心”。钱先生主张保证地方自治,否则民主的未来就没有希望。

我也读过钱穆先生的书,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4-07-14
我也非常推崇钱穆先生,特别是他的历史学。在经学方面,我还是觉得南怀谨先生更胜一筹。这两个浙江人,一为贤,一为圣。真羡慕浙江人!
1、实行郡县制:省改为郡、自治区改为自治郡、直辖市改为都市郡。县市均为正厅级。2、实行城乡住民自治。自治机构首长组成问责制政府,不受当地党委领导。工作人员为公务员。3、主要按照山川形便原则划分郡县。4、建设欧洲式城市。以城市化推动现代化、市场经济化。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4-07-14
钱穆先生是不是吴越国姓钱的皇帝后裔?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4-07-15
以下是引用尹人在2004-7-14 20:19:44的发言:
钱穆先生是不是吴越国姓钱的皇帝后裔?


不晓得,我觉得也没有必要查。钱穆是钱伟长的三叔,无锡出生。1949年去了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成为后来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文革期间香港社会动荡,蒋氏父子以“国师“之礼把钱穆请走。李登辉当政后,钱老先生经历了一番折腾后去世,成了政治斗争的受害者。

心存千秋 方能面對目前; 胸懷全局 始可經略一方
http://mkcnzaa.blogspot.com/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4-07-15
以下是引用尹人在2004-7-14 20:19:44的发言:
钱穆先生是不是吴越国姓钱的皇帝后裔?


吴越国姓钱的祖祖辈辈都没有当皇帝。
山南西,剑南东西川诸道都统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4-07-15
以下是引用liucheng1972在2004-7-9 21:26:10的发言:
说得好,你看从元以后,中国再没有分裂!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不叫分裂?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4-07-19
以下是引用kant在2004-7-12 20:12:17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hand在2004-7-12 11:43:21的发言:
钱穆先生还说:
省区的省字,根本是一个不祥的名称,最好以后能在新的地方政治区域之划分下把这字革除,再不沿袭。
此话怎么讲?
[/quote]这是钱穆先生的原文。大概是这样:“省”原属中央官署,非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实行“省”制,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明朝时,已感到“名不正,言不顺”,故改为“承宣布政使司”,而“司”仍非一级地方行政区域;清初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仍称之为“布政使”,而后在其上又设了总督和巡抚。怎么叫?故清一统志,只好称XX地方为“XX行省”。所以,“省”——根本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东东。

[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0 9:37:34编辑过]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4-07-29
以下是引用duhuanyu在2004-7-9 18:05:49的发言:
把汉中给陕西道理同徐州给江苏。
同是为了军事控制,割裂地区经济联系![em12]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4-07-29
西汉的“州”开始也只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关,也没什么“正不正”的问题。

做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行省”正好反应了地方与中央关系的实质,真正“名正言顺”。

中央集权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也可以推行地方自治,与行政区的名称没什么关系,如法国叫“大区”、“省”,日本叫什么“府、县”等等,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关系,并不是叫“省”就一定集权,改为“州”、“郡”就一定“地方自治”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