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45阅读
  • 0回复

[地名由来]宜蘭地名與漢人開發史的關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3-06-17
宜蘭的地名中那幾個特別的字如城、結、圍、壯,總是讓人對它們的由來感興趣,這些地名紀錄了漢人對宜蘭的開發史

清朝時期漢人吳沙帶領漳、泉、粵三籍移民對宜蘭進行了開墾,是為宜蘭拓墾之始。當時臺灣東部尚未設立地方政府,因此尚未納於大清版圖。迨至嘉慶十七年(1812年)始置噶瑪蘭廳,是漢人成功進入蘭陽平原之先驅者,在漢族移民間有「開蘭第一人」之稱譽

宜蘭縣國民小學五年級《鄉土教材教師手冊》,將宜蘭有許多特殊的地名如「圍」、「結」、「鬮」等作出詮釋,這些都是早期漢人在蘭陽開墾有關的地名。  

「圍」是指移民築土地以自衛;「結」是移民的編組單位;「鬮」則是移民合力開闢某地後,以抓鬮方式來分配土地。試以下列簡單說明之。

結首:嘉慶年間噶蘭新開墾之地,因無特別具有資產或交通官府能力的人,所以是以合股的方式,由小經營者合力進行的墾首採結首製度(合數十個為一結,以曉事而資多者為之首,稱為小結首。

合數十小結中舉一富強有力、公正服眾者為之首,名曰大結首。

政府具結申領墾照後,相互合資合力從事墾荒。待土地墾成後,將各結首編號為頭、一、二、三.…畫分地段,以某結首獲得分配之地以其編號稱呯,後來在該地形成聚落時,便以其為地名。

茲列舉如下:一結(宜蘭市)、結頭份(員山鄉)、中一結(五結鄉)、下三結(五結鄉)、四結(礁溪鄉、五結鄉)、金六結(五結鄉)、二結(宜蘭市、礁溪鄉、五結鄉)、項三結(宜蘭市)、十六結(礁溪鄉)、十九結(三星鄉)。

圍:「圍」的由來,始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墾首吳沙招募漳泉粵墾民,以隘勇200多人為前鋒,入居今之頭城,築土堡(以土石疊成之牆垣)以居,藉以防禦番害,此後在當地形成聚落,即取「頭圍」為地名。

按圍的設置係按開墾時間先後次序而命名:頭、一、二、三。嘉慶二年吳沙在宜蘭地區的開墾已達「二圍」(頭城鎮二城裡),吳沙死後,其姪吳化及林明盞、吳表繼續領導,切入噶瑪蘭人與泰雅人間的緩衝地帶,自點而線而面,逐步向南進墾,至「湯圍」(礁溪鄉德陽村)、三圍(礁溪鄉三民村),四圍(礁溪鄉吳沙村)。

另有不以次序,仍以築圍之材料、人物、位置,而稱之圍。如:土圍(壯圍鄉土圍鄉)、湯圍(礁溪鄉德陽村)、新圍(頭城鎮中崙里之一部份)、零工圍(冬山鄉八寶村之一部份)、茅埔圍(冬山鄉得安村)、張公圍(三星鄉大隱村)、柴圍(礁溪鄉白鵝村)至民壯圍。

鬮:「鬮」則是移民合力開闢某地後,以抓鬮,即抽籤方式來分配土地。

城:移民聚落,在近番社之處,為防禦而建土垣圍繞者稱為「城」。此類地名,都為移民聚落。如:內城仔(員山鄉內城村之一部份)新城(員山鄉同樂村之一部份)阿蘭城(員山鄉同樂村之一部份)客人城(羅東鎮北成里之一部份) 等。

資料來源:宜蘭縣國民小學五年級鄉土教材教師手冊

[ 此帖被張玄在2023-06-17 10:02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