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32阅读
  • 14回复

[专务]江苏、安徽、陕西的学政不驻省城的原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3-09-07
江苏学政驻江阴,
安徽学政驻太平府,
陕西学政驻三原县,

如题?尤其是三原县,有什么特别之处么?三原学派的原因么?

相呴,相濡,相忘。

北安市、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3-09-07
清末,陕甘两省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陕西,如著名的陕甘四大书院(关中书院、皋兰书院、宏道书院、味经书院),甘肃仅一家,即皋兰书院,其余三家均在陕西。
一般而言,历朝历代各地省城的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省城所占有的教育资源是省内其他州县所不能比肩的。但由于历史原因,明清以来,陕西的优质教育资源均集中在古城西安旁边的咸阳地区(在清朝时属西安府管辖)。清末,陕西五大著名书院(关中书院、宏道书院、正谊书院、味经书院、崇实书院),只有“关中书院”在西安城内,其余四家书院均在城外,如宏道书院、正谊书院在西安城北边的三原县,味经书院、崇实书院在西安城北边的泾阳县。
外事不决问方舆,内事不决问维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3-09-07
江苏学署建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明清时期,江苏与安徽合属江南省,江苏俗称下江,其范围为今江苏省及上海市,南北纵贯三千里,需要在下江区域内选择一个便于管辖、位置适中,又利于南北交通的地方作为督学院常驻地,使督学使至辖区内各地顺利完成三年巡回岁、科两次考试,又便于照顾携带来的家眷。江阴地处南京至上海(当时为松江府)的中间,又处江边,是连结广大苏北腹地的枢纽,这是学署衙门驻节江阴的重要原因。如清光绪《江阴县志》所载:“江苏学政建署江阴,地适中也。”

外事不决问方舆,内事不决问维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3-09-07
据清·何圣生《檐醉杂记》二卷载:“各省学政皆驻省城,惟江苏学政驻江阴县,安徽学政驻太平府,陕西学政驻三原县。学政因试武生,皆兼提督衔。当以三处地皆险要,置大员以资坐镇耳。”雍正三年四月三日(5月14日)任命孙嘉淦为首任安徽学政。雍正三年(1725)增设安徽学政驻太平府(今当涂)
外事不决问方舆,内事不决问维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3-09-07
回 xuanxuan 的帖子
xuanxuan:江苏学署建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明清时期,江苏与安徽合属江南省,江苏俗称下江,其范围为今江苏省及上海市,南北纵贯三千里,需要在下江区域内选择一个便于管辖、位置适中,又利于南北交通的地方作为督学院常驻地,使督学使至辖区内各地顺利完成三年巡回岁、科两次考试 .. (2023-09-07 19:10) 

江南地区本就文风兴盛,驻江阴确实能兼顾东西南北巡查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3-09-07
回 xuanxuan 的帖子
xuanxuan:据清·何圣生《檐醉杂记》二卷载:“各省学政皆驻省城,惟江苏学政驻江阴县,安徽学政驻太平府,陕西学政驻三原县。学政因试武生,皆兼提督衔。当以三处地皆险要,置大员以资坐镇耳。”雍正三年四月三日(5月14日)任命孙嘉淦为首任安徽学政。雍正三年(1725)增设安徽学政驻太平 .. (2023-09-07 19:12) 

提督学政之名中的提督,不是兼提督衔,从其本义“提调督察”之意。
清代地方最高武职提督,也只是“提督军务总兵官”之简称。清朝的巡抚全称“巡抚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中“提督军务”也只是说明巡抚有节制管辖营伍权,其“提督军务”的权限跟几个兼提督衔的巡抚相差甚远。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23-09-07
明初,朱元璋发布“设文武二科取士”令,全国府、州、县皆设儒学,规定八股取士法和三年大比制度。初由巡按御史、布政使、按察使和府、州、县行政官主持地方考试。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特置提学官,专使提督学政,规定其职责为“专督学校,不理刑名”。当时南直隶(南京)和北直隶(北京)的提学官由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出任,称为提督学院,地位高于一般省份学政。其余各省的提学官由按察使司副使或佥事出任,称为提学道。

南直隶当时包括上江和下江两地区,上江为今安徽省,下江包括今江苏省和上海市。设一名提学官并由皇帝钦命,故称提学御史,常年轮流到各所属府州开考,三年为一任,虽在应天府设驻所,但任内要巡回所属各府州两次,仍如居无定所。一开始学子都要赴应天考试,后为了减轻应天府拥挤及方便学子考试,在应天府西面的太平(今安徽当涂)和东面的句容(江苏)设两个考点,分别按试上江安徽地区和下江江苏地区。句容考点因不断扩建,规模远比太平考点宏大,提学御史便常驻句容,有时让安徽考生也到句容考试。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朝廷在南直隶设两名提督御史,为督学使者携带家眷居住方便,在南直隶的上下江设立两个固定的常驻地,上江安徽常驻地为句容县,下江江苏常驻地为江阴县,这是江苏学政驻节江阴的开始。上江学政俗称应安学政,专门按试应天和安徽的八府三州,下江学政俗称苏松学政,专门按试苏州、松江等六府一州。


清初,仍沿袭明代旧制,南北直隶学政仍由御史出任,仍称提督学院,其余各省学政也大多由按察使司佥事出任,仍称提学道。在江南地区,因地域广大,在清初至顺治八年(1651),曾任二名学使分管上江和下江。顺治八年末,上下江合并,设一名学使。顺治十年(1653),又设二名学使分差上下江。是年,直隶、江南上下江学政从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侍讲、侍读和詹事府中允、赞善等中进行选取,为提督学院,其他各省学政从六部部属、监司、道府中进行选取,为提学道。

顺治十一年(1654)后,江南学政降为提学道,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升为提督学院。康熙元年(1662),上下江又合并,只设一名学使。由于地域辽阔,学使三年内到所属各地主持岁、科两考,疲于奔命,任务之重,一人难以承受。雍正三年(1725),朝廷在江苏、安徽两地分设学院,长官称提督学政,至此,江苏学政专驻江阴。历任学政仍由皇帝钦命,朝廷特膺,三年一任,负责选拔录取江苏全省江宁、淮安、扬州、徐州、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八府和通州、海州、太仓三州的文武贤才。

江苏学政均带原职出任,三年任满后回京复命。其地位较高,与江苏督、抚平行,不受督抚节制。学政的奏折不需转呈,直送皇帝批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各地兴办新式学堂,清朝改学政为提学使,督理省内学务,但规格要比学政低。江苏提学使不再驻节江阴,而是改驻苏州。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江苏学政驻节江阴,至光绪三十一年( 1905)废除科举制,次年撤除江苏学政止,历292年,共计有学政124任。其中明代13任,有13位提学御史来过江阴;清代111任,有一人连任3任,一人连任2任,八人隔年来做过2任学政,按人头计算正好100位学政来过江阴。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23-09-08
安徽学政驻太平府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安徽没有自己的贡院,乡试一直在南京。太平府一是离南京近,二是处于水路节点。

自雍正三年设立安徽学政以来,长年在太平府,咸丰三年因发乱移宁国府,四年再移徽州府,同治元年移安庆,十三年移回太平。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提学使,移驻安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23-09-08
回 xuanxuan 的帖子
xuanxuan:清末,陕甘两省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陕西,如著名的陕甘四大书院(关中书院、皋兰书院、宏道书院、味经书院),甘肃仅一家,即皋兰书院,其余三家均在陕西。
一般而言,历朝历代各地省城的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省城所占有的教育资源是省内其他州县所不能比肩的。但由于历史原因, .. (2023-09-07 19:00)

陕西五大书院。关中和弘道(乾隆避讳改为宏道)的确是明朝办的。但味经是同治十二年陕甘学政许振祎办的,正谊是光绪七年三原知县焦云龙办的(前身是三原县人贺瑞麟在同治九年办的清麓精舍),崇实是废科举后的光绪二十三年陕西学政赵惟熙办的

清朝长年没有甘肃学政,而是陕甘学政。甘肃在清初有临巩学政(时陕甘未分省),临巩学政由临巩道兼任,但随着临巩道事务增加,所以在康熙二年又回归陕西学政负责。六十一年,陕甘总督年羹尧将学政移到三原,的确是看中了弘道学院,从此西安府试也从关中书院变到了弘道书院。不排除是防江南学政的例子,当时江南学政也是管苏皖二省,不驻省城而驻江阴。
乾隆年间改称陕甘学政。光绪二年分设甘肃学政后,仍名陕西学政。三十二年改为陕西提学使,移回西安。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23-09-08
皆为军事重镇




我的个人资料有新回回民族问题研究等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QkabMxM8Zb03pQdk5A8EQ?pwd=1234 提取码: 1234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 此帖被爱国主义者在2024-03-25 19:07重新编辑 ]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QkabMxM8Zb03pQdk5A8EQ?pwd=1234 提取码:1234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23-09-08
回 xuanxuan 的帖子
xuanxuan:清末,陕甘两省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陕西,如著名的陕甘四大书院(关中书院、皋兰书院、宏道书院、味经书院),甘肃仅一家,即皋兰书院,其余三家均在陕西。
一般而言,历朝历代各地省城的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省城所占有的教育资源是省内其他州县所不能比肩的。但由于历史原因, .. (2023-09-07 19:00) 

所以又延伸出一个疑问,这些学院怎么都选址在西安府城外呢?
相呴,相濡,相忘。

北安市、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23-09-08
回 夜橒 的帖子
夜橒:所以又延伸出一个疑问,这些学院怎么都选址在西安府城外呢? (2023-09-08 09:08) 

学风兴盛呗。
王恕为关学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承裕幼承家学,父子被誉为关学翘楚。高陵吕楠(泾野)、三原马理(溪田)、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宏道门下,由是名声大振。到了清代,宏道书院更成为西北学界之旗帜,省学衙署设三原,府考亦在宏道书院举行。光绪26年(公元1900),书院改名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奚若、杨世昌 范紫东、张季鸾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陕西派遣官费留日学生30名,宏道学堂即占半数。
外事不决问方舆,内事不决问维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23-09-08
回 xuanxuan 的帖子
xuanxuan:清末,陕甘两省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陕西,如著名的陕甘四大书院(关中书院、皋兰书院、宏道书院、味经书院),甘肃仅一家,即皋兰书院,其余三家均在陕西。
一般而言,历朝历代各地省城的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省城所占有的教育资源是省内其他州县所不能比肩的。但由于历史原因, .. (2023-09-07 19:00) 

说句题外话

我在西安交通大学上学的时候,全校分为八个书院:
彭康书院
文治书院
宗濂书院
启德书院
仲英书院
励志书院
崇实书院
南洋书院
钱学森书院

每个书院下辖若干个学院,学院下辖若干个专业,其中钱学森书院直辖各专业


我当时就是崇实书院的,和晚清泾阳县的崇实书院恰好重名

崇德尚实,博文健体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23-09-10
不过江苏学政、安徽学政在南京都有行署。
江苏学政行署在武定桥边(今属秦淮区)
安徽学政行署在小王府巷(今属秦淮区),发乱之后临时驻在边营(今属秦淮区),光绪初年迁到中正街(今白下路,属秦淮区)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23-09-11
句容为什么没有延续下去呢。
相呴,相濡,相忘。

北安市、德都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