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山东省政府官网正式公布《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参考青岛都市圈获批与公布的过程,虽然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及国家批复的字眼,但应该是在国家批复后,山东予以公布。
如此一来,山东成为继广东之后,第二个拥有两个国家级都市圈的省份。单纯从经济体量看,山东与广东差距不小,要知道,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分别拥有两个GDP过万亿的城市,实力强大。
因此,山东能获批两个都市圈,足以说明国家在政策层面对山东的莫大支持。
随着济南都市圈获批,强省会战略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从济南都市圈的规划范围看,囊括济南周边多个地市的强区县(市),集聚诸多优质资源,强省会由此有了更多的抓手和空间。
1
如今,都市圈瘦身已经成为主基调。
去年底开始陆续披露的国家级都市圈,广州都市圈为2万平方公里,深圳都市圈1.6万平方公里,青岛都市圈2.15万平方公里。
而济南都市圈算是近期批复的都市圈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达2.23万平方公里。再结合纳入济南都市圈的范围,山东强省会的战略意图跃然纸上。
济南都市圈以济南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淄博市、泰安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济南市全域,淄博市张店区、淄川区、周村区、临淄区,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临邑县、齐河县、禹城市,聊城市茌平区、东阿县,邹平市,面积约2.2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810万人。
无论是区域面积,还是人口规模,济南都市圈均比青岛都市圈要大。
青岛都市圈以青岛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潍坊市、日照市、烟台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青岛市全域,潍坊市诸城市、高密市,日照市东港区,烟台市莱阳市、莱州市、海阳市,陆域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常住人口1558万人。
济南都市圈融合了除济南外多个地级市的强区(县市)。其中,临淄区2023年GDP达913亿,为淄博第一强区;肥城市是泰安市排名第一的市,GDP为872亿;滨州市最强的邹平市,也在济南都市圈之内。
德州和聊城进圈的区域,实力相对弱一些,但在所在地级市的排名不算低。茌平经济体量在聊城排第二;临邑县、齐河县、禹城市在德州均是前五的存在。
优势资源的强强联手,可产生更多机会。因此,对于济南而言,都市圈是提升实力的绝佳机遇。
2
经济体量上看,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不相上下。
2023年,济南都市圈GDP约为1.92万亿,青岛都市圈为1.97万亿。
青岛都市圈面积小、人口少。此数据说明,青岛都市圈经济密集度要高一点,发展质量要好一些。当然,这与沿海地区的开放与发展程度有关。多年以来,起码在山东域内,胶东半岛的经济活力要比山东内陆腹地高。
值得注意的是,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到,到2030年都市圈GDP要突破3万亿。也就是说,7年时间要增加1.08万亿。以当下形势,挑战较大。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未提及类似目标。
要完成上述目标,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二是产业的协同程度;三是内部壁垒的突破力度。
客观而言,山东两个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都不算强。数据显示,济南经济总量占都市圈的66%,青岛经济总量占所在都市圈的75%左右。
辐射力既可以是产业辐射,也可以是技术、人才辐射。
产业层面,目前济南重点打造标志性产业链群。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群、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群、集成电路产业链群、人工智能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群、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产业链群、新能源装备产业链群、精品钢产业链群、新材料产业链群、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群。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群规模最大,拥有规上企业2134家,其中,软件业2028家,电子信息制造业101家,电信服务业5家(行业口径),实现营收5800亿元。
另外两个较大的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群和人工智能产业链群,规模在千亿左右。济南投促局在官网中指出:人工智能产业链群拥有规上企业185家,核心产业营收预计达到260亿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
在各地努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济南最有吸引力的“溢出”产业或许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群。
此外,济南都市圈规划中提到济南要“瘦身健体”,一些低端产业将向外转移——
加快非核心功能和设施有序疏解,适当疏解二环路以内老城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制造环节、一般性装备制造基地、普通仓储物流、专业市场等。
这或许是某些城市的机会。
技术与人才的辐射,应该更为现实。济南作为山东省会,科研院所众多,人才汇聚,是山东的科创策源地之一。
这种辐射力,已经在泰安、淄博、德州等地显现出来。由于人文及地理缘故,济南与淄博、泰安已经走得相当近。济南的经十路,甚至已经直达淄博。
便利的交通,为济南对周边人才、技术的输出创造了条件。比如,淄博周村区的安泽特种气公司,借力济南大学教授团队的技术共建氢能基础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氢、氧、氮、氩、氦高纯气及标准气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占据了山东及周边地市的气体市场。
此类案例,应该有不少。圈内的城市,应该结合自身产业,多角度、多层次主动与省会对接,争取获得技术等赋能。同时,以产业为基础,避免被“虹吸”。
行政壁垒的打破,前期已有不少探索。
2021年,《省会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济德同城化,支持齐河、禹城、临邑打破行政壁垒、全面融入济南,实质性推进济德同城化发展。
其中,济南与齐河推行“济齐通办”。建立了“统一标准、相互授权、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工作模式,实现373项审批服务事项“济齐通办”,覆盖创业、工作、落户、买房、就医、办税、出行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高频领域,实现了“在齐河办济南的事,在济南办齐河的事”。
不可否认,此类探索会给整个区域创造活力。但这只是第一步,规划统筹、政策协调等才是关键,就是大家要“想法一致步调一致”,不要各自打各自的“小九九”。而最为重要的步骤,则是提前制定好利益分享或者补偿机制。
为减少融合发展的阻力,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到:强化毗邻县(市、区)合作,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发展新模式。
这是一种新的思路。不然,一旦涉及到区域切身利益,所有的规划都会成为纸上谈兵,难以落地。
3
与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类似,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也强调了两大都市圈的联动发展,只是表述稍有不同。
由此可见,山东乃至国家层面对两座城市的期许。
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到:向西链接济南都市圈及沿黄流域,重点推进科研创新、高端制造等各类资源沿线集聚,打造内接外联、陆海联动的综合发展廊道。
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表述更进一步:强化与青岛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济青科创制造廊带,促进黄河流域城市开放协作和陆海港口联动,唱响新时代济青“双城记”。
虽然,最近几年济南与青岛经常暗暗较劲,一个强省会,一个强龙头。但是,相向而行才是两座城市最正确的选择。济南有内陆和省会城市的优势,青岛有沿海城市的长处,两者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合作才能共赢,山东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