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丽丽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
全国土壤普查数据表明,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通过改良可以种植粮食的有5亿亩;新疆盐碱地面积占全国盐碱地的1/3,其中具有改良价值的轻中度盐碱地达1.16亿亩,是我国盐碱土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省区,也是世界上盐碱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
粮稳天下安。新疆既是农业大区,又是盐碱地大区,抓好盐碱地治理利用,进一步提升单产及增加耕地面积,是提升粮食等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7月14日,新疆盐碱地改良成果展示报告会在新疆举行。7月13日,在乌鲁木齐,本报全媒体记者就如何激活“沉睡”的盐碱地,专访了参加此次报告会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傅向东。
记者:近年来,新疆通过种植盐生植物,减少化肥用量,使用有机肥等方式缓解土地盐碱化程度,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您对此如何理解?
傅向东: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盐碱地因其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咸水资源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在设施种养空间利用、高品质农产品生产等方面潜力巨大,已成为保障中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后备力量。
同时,这项工作也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三北”等地区盐碱地上植被稀疏,防风固沙能力差,如不加快治理,将增加荒漠化风险。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可有效改善水土生态环境,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初步判定,新疆有1.16亿亩盐碱荒地具备开发潜力,如果开发可每年新增粮食190亿斤。
因此,对于新疆来说,利用科学的手段持续改造治理盐碱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让新疆盐碱地变成“新粮仓”,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新疆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在新疆治理改造盐碱地,您带领团队做了哪些探索?
傅向东:改良土地是我们在盐碱地改造中首先探索的一个方向。
盐碱土地中的盐碱含量是动态变化的,同一区块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状况、不同耕作方式下,盐碱含量均会发生变化。一场雨甚至一场风,也会造成盐碱含量起伏,这是盐碱地治理的一个难题。
我们根据不同地块不同阶段的盐碱含量,以改土为核心的工程技术,通过增加灌排设施或施加土壤改良剂等物理化学手段,对土壤进行排盐控盐,将土壤盐分降到不影响作物生产的程度,达到改良治理目的。
改种是我们探索的第二个方向。选育耐盐碱作物为核心的生物育种技术,选用耐盐碱作物品种,不需要改良土壤直接种植,这就是采取 “以种适地”的方式,来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
所谓“以种适地”,就是在不同盐渍化土壤条件下,选择不同耐盐植物品种,不需要彻底改良,用适量水种植,从生态、经济价值、改良利用等方面都是最经济的。
具体来说,依据植物的耐盐碱特点和盐碱区的土壤类型、气候资源特征、水资源状况、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情况等,进行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区耐盐碱植物的种植。
然而,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做到让一块土地无盐碱,我们就想培育一些新品种适应盐碱度,让新疆土地上种植出新疆风味的瓜果蔬菜。
记者:您刚才说的不管是改土还是改种都需要水。在新疆,农业用水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90%以上,做好农业高效节水,对于新疆调整发展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盐碱地改造上,你们团队是如何做到节水又高效的呢?
傅向东:我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课题组正在努力的一个方向。让植物高产就需要更高的光合作用,这必然伴随着水的蒸腾。
如何解决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这是一个科学难题,也是我们正在解决的。
目前,我们在河北省石家庄,就采用过小麦种子进行改种后,再进行种植。新品种能获得相同产量的同时,节约的水资源只是以前种植的一半。
这种技术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希望把这些新技术带到新疆,种植盐生植物,解决新疆节水高效的问题。
目前,盐生植物规模化利用的基础是规模化种植,这在新疆还没有实现。特别是新疆盐碱地分布广泛,须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生植物、不同区域开发有针对性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发展咸水产业,新疆有条件、有基础、有潜力,应进行顶层设计,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合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