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洛浦当地人的心中,洛浦这一名称源于罗布泊,洛浦这个地名与迁居到洛浦的罗布泊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18至19世纪时,罗布泊的水逐年减少,世居于此的罗布泊人要维持生计越来越艰难,他们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就在这时,当地又暴发了大规模的瘟疫,大量的生命被瘟疫所吞噬,而活着的人们则时刻要小心被感染瘟疫。故土难离,尽管罗布泊的水越来越少,罗布泊人还是舍不得离开故土,然而,也许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在成功逃离罗布泊的人中,有一部分人辗转来到和田,他们准备在和田定居的时候,却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排斥,最终他们定居在了没有人烟,但有湖泊可以捕鱼的洛浦一带。因为他们来自罗布泊,和田人便称呼这里为罗布人庄,后来,便演变为“洛浦”,洛浦的地名便沿用至今。
这个传说得到了洛浦县的罗布泊人后裔的认同。
收藏于洛浦县档案馆的一本手书县志中也有类似记载,这本县志写于1970年,据说,这是当年有关专家受命编写而成的。写完后,曾经过多次审定,但是最终却因3000元的出版费无法落实而成为故纸一堆。
书中明确谈到,最初洛浦是一片沼泽地,没有人烟。后来从罗布泊迁来了一批人,他们定居下来后便开始开渠造田。为了纪念罗布泊,他们把开挖出来的渠道命名为罗布泊渠,后来演变为洛浦,再后来,被人们简称为洛浦。
值得一提的是,在洛浦县的确有一条贯穿全县的渠道叫洛浦渠。河水在渠中默默地流淌着,偶尔翻起的小浪花打着漩儿,流向远方,没有人能读懂它的诉说。
70余岁的维吾尔族老人马新龙,退休前是洛浦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专职摄影。他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抽调到喀什地区工作组担任秘书一职,该工作组的任务是编写《洛浦县志》。他听工作组的一个专家说过一个有关洛浦县由来的故事。
很久以前,洛浦县没有人家,仅仅是一片长满芦苇的湖泊。南来北往做生意的人在这里歇脚时,会拿出干透了的馕饼在水中泡软食用。后来有一个乞讨的人来到这里讨饭。由于这里是商旅必经之地,乞讨之人收获颇丰,后来便渐渐有了钱,有钱之后,那人便在此地开了一家馕铺,因为这个人的外号叫“罗布”,人们便叫这里为罗布,也就是后来的洛浦。再后来,在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庄子——洛浦庄,以后建县时,才有了洛浦县城。
可惜的是,工作组当年搜集整理的资料并未保存下来。
在上文提到的那本手写县志中,人们找到了类似记载。书中说道,最初定居在洛浦的第一户人家,是从罗布泊来的,户主外号叫洛浦。他来到这里后,发现这里是商贾云集的歇脚之处,于是,他顺应客商们的需求,在这里开设了一家客栈,烤制热馕、提供热茶,还提供马棚供过往客商休息。人们便称呼这儿为洛浦努尔,努尔即灯火的意思,以后,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巴扎,并沿袭了上述称呼,再后来,这里被称为洛浦。
由于史料的匮乏,这些传说都无法被证实,还等待着人们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