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83阅读
  • 10回复

[湖北]阳新划归黄石揭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02-15
       黄石急需“扩域”  
  胡晓峰(时任黄石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阳新划归黄石,对于阳新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很突然的事情。其实不然,阳新划归黄石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发展的需要。
  1994年1月,我从市委党校调任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上任前,市委一位主要领导找我谈话,对我提出了一些希望和要求,其中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这就是:黄石的块头太小,急需要扩大空间,民政部门要主动做工作,力争有所突破。
  行政区划分是个非常敏感的事情,拿过去的话来说,那是“夺人家的地盘”,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黄石确实是一个需要发展的城市。从人口资源来讲,黄石虽然是湖北省号称的“黄老二”,但却是湖北省一个人口最多、地域最小的中等城市。黄石原来所辖四区一县,国土面积总量不足2千平方公里,其中,黄石市区面积仅为17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每平方公里达到了1.8万人。到1994年,黄石城区人口接近60万。
  从地域情况来讲,黄石东有大江阻隔,南有高山阻挡,西有湖泊逼占,北有鄂州插入,市内还建有多家重工业,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从黄石的优势来讲,黄石是个重工业城市,又是鄂东的一个中心城市,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有辐射农村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湖北省除鄂州、荆门两个市以外,其他城市都带有多个县(市),而黄石仅仅只有一个大冶县,这些优势如何辐射?
  从发展前景来讲,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黄石引进的工业项目,没有地方安排;建设文化、商贸设施,没有建设用地;总体规划中的鄂东中心城市建设格局,无法拉开框架。
  如此狭小的市域,其经济总量,区域块头,人口密度,发展前景是与一个中心城市极不相称的,也严重制约了黄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曾错失过两次扩域机会
  胡晓峰: 事实上,在黄石的行政区划调整上,过去市里做过很多工作、作过不少的努力,由于缺乏经验,黄石错失过两次扩域的机会。一是1983年国务院曾发文将某地的两个乡划归黄石管辖;再是九十年代初,省委曾研究决定把江北的某地的一个镇划归黄石,但由于多种原因,黄石错失了这两次机会。
  有了上两次的经验和教训,市委、市政府就加快了扩大城区和市域范围的步伐,并取得了成效。经过不懈努力,1994年10月,大冶市的河口镇成建制的划入黄石市石灰窑区,使黄石市区面积由原来的175平方公里扩大到232平方公里,缓解了黄石市城区的压力。
  然而,河口划入市区,只不过是城市内部面积的区划调整,真正对黄石有意义的是扩大黄石市市域面积,把黄石建成块头大、骨架硬,经济社会发展快的鄂东中心城市。
  
     谋划新的扩域工作
  胡晓峰:为尽快完成市里交办的扩域工作,争取黄石国土面积有所扩展。1994年夏,市民政局组建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专班,当时市人大的一位副主任、市政府一位副秘书长担任了这个专班的顾问,开始了最为艰难的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实际上是,调查研究、制定方案;跑省进京、寻求支持;召开研讨会,谋求策略。
  这期间,市里催得很紧。
  “不能再等了。我们就先拿方案。”1995年夏天,经过充分酝酿,一个包括阳新在内的行政区划方案很快送到市委领导的案头。不久,市里以正式文件形式,向省里上报。随后,黄石市各部门开始行动。
  区划调整报告上报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过黄石的区域情况。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市民政局积极主动的跑省人大、省政府,请求理解和支持。
  市民政局跑得最多的是省民政厅。民政厅对黄石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并多次来黄石进行实地考察。


     请来民政部区划司领导
  胡晓峰:国家民政部是全国地名区划工作最高管理机关。四个以上乡镇调整必须报民政部审核,由国务院批准。有鉴于黄石的此次区划审批权在国务院,我们加大了到北京的工作力度。
  1995年11月,借黄石大桥通车典礼之机,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我们专程赶到民政部。经过努力,有幸请来了当时的民政部地名区划司司长张文范和区划处处长张沂两同志。
  参加完大桥通车典礼后,在市领导的陪同下,两位司领导先后到长江大桥南北和部分市区进行了考察,并专题听取了黄石行政区划情况的汇报。听完汇报后,张文范司长说:“行政区划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黄石作为国家重工业城市,作为湖北第二大城市,应该有合理的发展空间。黄石行政区划的调整,民政部将全力支持。希望你们做好向省委、省政府的汇报工作。”
  三天后,我送这两位领导回京。在武汉东湖宾馆,我和省民政厅的一位副厅长,再次恳请民政部领导多关心黄石的行政区划工作。当晚,就黄石的区划调整问题,张文范司长给省委领导电话,电话后,又给省委领导写了信。
  后来,我专程带着黄石老干部们写的信,到国家民政部汇报,并找到了当时在国务院工作的大冶老乡余胜芳同志,拜托他向国务院有关领导转交了这封信。
  好事多磨。1996年4月份,我终于得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省民政厅一位领导来电告诉我,咸宁市可能要“地”改“市”,省领导已经就黄石的行政区划问题专题听取了民政厅领导的意见,并告诉我:“省领导已同意把阳新划归黄石。”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很兴奋。
  
   “跑步”进京
  闵华(时任黄石市民政局行政区划地名管理科副科长):1996年冬的一天,我刚到办公室上班。局办公室告诉我,市委来电要我8时半前赶到市委书记吴华品的办公室。我心里没底,难道行政区划问题节外生枝?我和当时分管区划工作的副局长周志斌同志匆忙赶到书记办公室,在书记办公室,吴华品同志和另一位市委领导正焦急地等着我们。
  我们刚一落座。市领导说:“接到省委通知,阳新将划归黄石。你们民政部门说说意见吧?”我们大约汇报了五六分钟,市委领导点头表示肯定,并指示我们,上午10时必须拿出同意接受阳新的报告,先报到市委、市政府,然后以市里的名义送往省民政厅。
  当天,我受民政局委托,将市委的报告送往民政厅,到武汉时,已经是下午3时了。省民政厅办事效率很高,当场出具了一份报告。当天,我和省民政厅领导一起带着市里和省里的报告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
  到了北京,我们就直奔民政部行政地名区划司,司里的领导正在等着,他们拿到报告后,一个劲地说:“你们很辛苦啊!”
  
     黄石低调接管阳新
  胡晓峰:1996年12月2日,这是个值得黄石人民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下发了同意将咸宁地区管辖的阳新县划归黄石市管辖的文件。
  接到省委的通知后,市委召开了一个包括民政部门负责人在内的紧急会议。会议很低调,要求大家高度重视此次区划调整工作,先接阳新的党政部门,然后,各部门进行有效、稳妥的自行交接,低调接管阳新。
  1997年初,在咸宁“地”改“市”的同时,阳新县正式整体划归黄石市。
  这一次的努力使黄石市域范围扩大了一个县,市域面积由原来的180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4600多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从150多万上升到250多万。
  阳新划归黄石,是黄石扩域的一大突破;阳新划归黄石,是黄石发展的需要。
(来源:黄石日报 口述 胡晓峰 闵华 整理 记者 梁坚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02-16
没有获批的假想就不讨论了

1983年上面批复的却没有执行,这对黄石确实太伤了

黄石建成区真正溢出的部分,就是朝着1983年批准划归黄石的花湖镇方向

往花湖方向造城成本最低,距离最近,却长期碍于两地插花地交叉扯皮,两地政府互相置气,比如烂尾楼、供水、公交、入学,等等,代价是周边十多万老百姓的生活各种不便,至今还有很多路还是断头路、阴阳路

往东隔着长江,往南隔着山脉,建成区连不起来

强行往南拓展,光是打几条隧道就投了几十亿,市政建设成本过于昂贵,也错过了城镇化的造城高峰时期,如今也只是聚拢几万人口且没什么人气的镇而已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02-16
花湖街道和花湖镇本就一体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02-16
1983年国务院批复的鄂城县花湖公社、杨叶公社划归黄石市,却没有得到执行,真是遗憾!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02-16
       1994年,黄石4区人口接近60万。2023年住建部统计数据,黄石4区人口67万……真的是30年建成区面积没怎么发展,所以流入人口没地方批量落户。
       黄石市区与大冶县城已经无缝衔接,道路联网、公交互通,甚至新的黄石高铁站都放在黄石托管的大冶市金山街道地盘上,二者完全就是沙市与荆州区的关系。之所以被划入黄石66年的大冶抵抗撤县设区,问题就在于黄石的官本位思想太重。用大冶市民的话说,千年古县大冶的最低要求就是合并后必须叫“大冶市”,不得利也要得名。就这么点最后的请求,黄石市官员死要面子活受罪,抱着林彪选的才70年历史的乡巴佬地名不放,搞成了同根同源的县市反目。https://mp.weixin.qq.com/s/JU_j4L3PHIQWHwofwZWTFQ
此号为原"幻象岭"(现"红花郎"的小号),注册此号的目的只为主号改回原名"幻象岭"。"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02-16
回 leexiaoqi 的帖子
leexiaoqi:没有获批的假想就不讨论了
1983年上面批复的却没有执行,这对黄石确实太伤了
黄石建成区真正溢出的部分,就是朝着1983年批准划归黄石的花湖镇方向
....... (2025-02-16 01:10) 

        83年的批复是麻雀地级市鄂州抵抗太激烈,黄石才没法接管花湖镇和杨叶镇。
        其实鄂州连葛店都不想给武汉,匆忙划出半个葛店成立左岭镇搪塞过去(以后要经常找大哥武汉蹭饭吃,不能得罪)
        黄冈幸亏没有真正移交黄州镇给鄂州,不然以麻雀市只进不出的心态,黄州也有借无还。
       鄂州就是现象级人才关广富搞出来的政绩工程,这个所谓的“内陆经济特区”最后成为湖北各地准厅官进武汉的摆渡候车站。所以没有关广富,鄂州现在肯定不是地级市,被武汉或黄石吸收成市辖区了。
此号为原"幻象岭"(现"红花郎"的小号),注册此号的目的只为主号改回原名"幻象岭"。"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02-16
一个阳新人对黄冶问题的看法
黄石区划设想:黄石市更名大冶市,大冶市撤市设区
尹姐快活生活
2023-07-12 00:53  ·广东
       网上只要涉及到黄石和大冶的帖子,经常会出现两地网友互喷的情况,阳新的网友间或也会参与,基本上都是看热闹的多。
       黄石大冶之争,本质上是主体意识之争。经济上,黄石此前经历了漫长的转型阵痛期,近些年通过南进融合大冶、阳新,进展大冶湖和新港才开始焕发新气象。大冶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疑惑,所以挑选了维持现状,而黄石想要进展壮大,又必须向大冶、阳新靠拢,由此产生了碰撞与融合并存的局面。
       文化上,黄石市区移民多,乡土观念不如大冶,大冶到处都建有祠堂,具有典型的宗族社会特点。宗族社会一般比较注重传承,推崇扬名、出人头地。大冶建县历史千余年,黄石此前只是其下辖的乡镇,建市历史只有几十年,被“后辈”管着,大冶人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其他地级市也一般存在。
       以自己为主体,将黄石市改名为大冶市,相信这是很多大冶人内心的想法,而黄石市区才当家不久,自然也是不会同意的。既然谈不拢,也就免不了双方网友互撕了。
       阳新的网友,见到这种互撕场面大部分都是看热闹心态,少数参与“切磋”的,有的帮大冶,有的则帮黄石。论历史,阳新建县2200多年了,曾经是府治、州治所在地,管辖过大冶、通山,咱也曾经辉煌过,只是近百年没落了,所以大多数阳新网友并不热衷去争;经济上,阳新此前一直进展缓慢,近些年才有点起色,阳新网友也缺乏底气,大多数都是关注怎样把阳新经济进展好。
       大冶和黄石的这种主体意识之争,除非一方妥协,否则短时间之内很难排除,在碰撞中融合进展,仍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常态。
       个人建议将黄石市改名大冶市,然后在此基础上,大冶撤市设区。大冶和黄石各让一步,大冶市名称得以保留,历史文化传承得以连续,而黄石市虽然更名,但是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市区面积大幅扩展,黄石大冶实现真正的融合。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此号为原"幻象岭"(现"红花郎"的小号),注册此号的目的只为主号改回原名"幻象岭"。"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02-16
黄石更名大冶,原大冶改区。这是比较稳妥的办法,不过即便黄石和大冶同意,能不能得到上面批准也还难说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02-16
回 幻象岭 的帖子
幻象岭:        83年的批复是麻雀地级市鄂州抵抗太激烈,黄石才没法接管花湖镇和杨叶镇。
        其实鄂州连葛店都不想给武汉,匆忙划出半个葛店成立左岭镇搪塞过去(以后要经常找大哥武汉蹭饭吃,不 .. (2025-02-16 16:29) 

鄂州是有这个味道,到这刷下资历,马上上去了,地盘小,出不了什么乱子,离武汉近,去省里汇报一下,回个家也方便。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02-16
名字从来不是本质问题,长沙县改区难道是因为名字?!

即便是大冶地级市管大冶县级市,那大冶县级市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中北海-主动承担部分中南海职能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02-17
回 轨道部 的帖子
轨道部:名字从来不是本质问题,长沙县改区难道是因为名字?!
即便是大冶地级市管大冶县级市,那大冶县级市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2025-02-16 23:49) 

主要是利益。
襄阳那边撤销襄阳县就比较彻底,襄城、樊城各得一块地盘,都管辖部分农村,又搞了东津新区。
宜昌这边宜昌县改夷陵区,只调整了点军区,伍家岗区没怎么动,最需要地盘的西陵区反倒划出几十平方公里给夷陵区。

主要是伍家岗那边紧挨着夷陵区的强镇龙泉镇,夷陵区不愿意丧失巨额税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