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汝为
在古代文献里,一些区域多以所处地理位置划界,有的以山河划界,有的因关隘得名。它不像政区名称那样畛域分明,却比政区名称应用得更普遍、更长久。
首先谈“中原”“中州”或“中土”。《尚书》《尔雅》《周礼》《吕氏春秋》等古籍,都记载有“九州”,尽管对“九州”的具体记载不尽相同,但都有豫州。《周礼》载:“河南曰豫州。”《吕氏春秋》说:豫州在河水和汉水之间。居于“九州”中央的豫州,即今河南省一带。但“中原”作为地区名,所指范围并不固定,除指河南省之外,有时又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甚至指整个黄河流域。“中原”还可以作为内地的同义词,以与边疆地区相区别。“中州”“中土”是“中原”的别称。
与“中原”相对的地理名词是“西域”“漠北”“江南”“岭南”“岭海”。“西域”,汉朝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始于张骞通西域。有二义:狭义专指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广义则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南欧和北非在内。古代称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为“漠南”,以北地区为“漠北”。清朝以“漠南”指内蒙古,以“漠北”指外蒙古。“江南”古时泛称长江以南和以北的广大地区;近代的“江南”,则专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又称“岭表”“岭外”,在中原人看来,其地在五岭之外。又称“岭海”,因其南临南海。
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所谓“崤函”就是崤山和函谷关,在战国时期,是秦国与东方各国的边界。秦朝定都咸阳,汉唐定都西安,都在今陕西省中部的渭河平原,因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中”,又称“秦中”,因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杜甫《秋兴》诗曰:“秦中自古帝王州。”与“关中”相对的是“关东”,原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但随着时代发展,地理区域“关东”的意涵发生了变化,自明代起,“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地区。战国和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一般专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如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旧时称今东北三省(辽、吉、黑)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之外而得名。与此相对,称今河北省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旧时也有称今甘肃省西部和新疆为“关外”的,因位于嘉峪关以外而得名;与此相对,称今甘肃省嘉峪关以东地区为“关内”。
“口北”,也称“口外”,主要指张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长城的关隘通名为“口”,如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杀虎口等。“北口”指今河北省长城诸口。“西口”泛指今山西省长城诸口,也专指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的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山西人经商地区包括内外蒙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新疆地区、关东地区。走西口,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