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8阅读
  • 10回复

[五代十国]五代行政区划单位“军”的形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前天 20:41
作者:田雁(1977-),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

摘 要:“军”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出现于五代中后期。满足军事需要和保障重要资源供给,区划内存在常驻的武装部队是军设置的原因和特点。军的得名与唐中后期形成的“以军目地”的习俗、行政地位的提高、特有军政合一管理体制的存在有关。军作为政区划单位在五代的出现,是唐宋时期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军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曾在宋代普遍设置(占州级单位的 1/6 左右),历时久远(自宋代开国直至灭亡,将近 300 年)。与宋同时的辽、金、西夏也有军的设置,直至元代,这类行政区划仍有少量存在。对于这一历时 3 个多世纪的历史现象,无论在一般史研究或专门史研究(如政治制度史、历史地理学、地方史等),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专文加以讨论,更不用说专著。即或在一般史、专门史研究中涉及到行政区划单位军时,也都较为简略,甚至出现错讹。本文拟就军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出现的时间、原由和得名,作些初步探索,以期引起有兴趣的方家关注,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25-02-20 20:51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前天 20:53
一、军的出现
  中国古代县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的设置和演变,历代正史《地理志》都有记载。在《地理志》中最早把军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列出的是宋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此前宋人薛居正《旧五代史》的《郡县志》在叙州县升降沿革时,也有军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史实的记载。因而史家论及军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设置时,通常都称“起源于五代”。军初设的具体时间究竟在五代什么时候,五代时期究竟设置过哪些军呢?

  《新五代史•职方考》称“五代置军六”,细查《职方考》全文,所列之军,远不止此。欧阳修所称“五代置军六”,实指宋王朝取代后周时,自后周所承袭的军为六个。这一数字既不包括中原王朝(“五代”)曾设已废之军,更不包括中原王朝以外各国(“十国”)并入宋时为宋所承袭之军,以及这些国家曾设已废之军。为了解五代时期军设置的全貌,从而对军出现的时间、原因作出分析,有必要根据相关史籍对五代时期所设之军作一次清点。本文参考的史籍(除“新、旧五代史”的地理志外),按其出现时间顺序包括:《五代会要》、《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舆地》、《十国春秋》等。此外已故宋史大家聂崇岐先生曾作《府州军监考》一文,对宋代的军进行考证时,也涉及到五代时期所设之军。为节省篇幅,现将以上各书及聂文所提及的五代时期的军,按其年代顺序列表如后:

------------------------------------------------------------------------------------------------
军名 设置者 设置时间      资料来源
------------------------------------------------------------------------------------------------
衣锦军 唐  天祐四年(907年)    元丰、辑稿、通考、十国、聂文
崇德军 后梁 开平元年(907年)    五代
灵台军 岐王 (907~924)      通考
良原军 岐王 (907~924)      通考
永康军 前蜀 (908~925)      通考
荆门军 荆南 天成二年(927年)    太平、十国
雄远军 南唐 (937~958)      太平、元丰、通考、十国、聂文
江阴军 南唐 (937~958)      太平、元丰、通考、十国、聂文
清远军 后晋 天福四年(939年)    五代
德清军 后晋 天福六年(941年)    新史、太平、聂文
大通军 后晋 天福六年(941年)    五代
昌化军 后晋 天福七年(942年)    五代。注:降雄州置
威肃军 后晋 天福七年(942年)    五代。注:降警州置
建武军 南唐 癉元六年(942年)    新史、太平、元丰、十国、聂文
瞻国军 后汉 (947~950年)     旧史、新史、五代、太平、通考
广利军 后周 显德元年(954年)    五代
静海军 后周 显德年间(954~960年) 新史、太平、通考
岢岚军 北汉 (954~979)      十国
宝兴军 北汉 (954~979)      太平、十国
静安军 后周 显德二年(955年)    通考
定远军 后周 显德二年( 955年)    新史、五代、太平、元丰、辑稿、聂文
镇淮军 后周 显德三年(956年)    五代
通远军 后周 显德四年(957年)    旧史、新史、五代、太平、元丰、辑稿、通考、聂文
天长军 后周 显德四年(958年)    太平、元丰、辑稿、通考、聂文
汉阳军 后周 显德五年(958年)    新史、五代、太平、元丰、辑稿、聂文
雄胜军 后周 显德六年(959年)    新史、旧史、五代
保顺军 后周 显德六年(959年)    旧史、新史、五代、太平、通考、聂文
乾宁军 后周 显德六年(959年)    太平、聂文
建武军 南唐 开宝二年(969年)    通考、十国
------------------------------------------------------------------------------------------------
说明: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为各书简称:《旧五代史》简称“旧史”、《新五代史》简称“新史”、《五代会要》简称“五代”、《太平寰宇记》简称“太平”、《元丰九域志》简称“元丰”、《宋会要辑稿》简称“辑稿”、《文献通考》简称“通考”、《十国春秋》简称“十国”、聂崇岐的《府州军监考》简称“聂文”。
------------------------------------------------------------------------------------------------

  如表所列 29 军相信应该包括了五代时期所设的全部军,即或有遗漏,也是极个别的。分析该表,不难发现两个事实:第一,绝大多数军( 23 个)设置于公元 934 年以后;第二,这 23 个军中大多为中原王朝设置,中原地区外仅有南唐、北汉两国设过 6 个军。在公元 934 年以前所设的 6 个军中,除衣锦军外,其余各军各书的记载彼此之间多有不一致的地方,是否确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尚需进一步研究。退一步说,即或是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也不影响在分析该表基础上得出的如下结论:军这种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的设置,在五代时期的 50 多年间(907~960年),主要出现在后期的 20 多年里( 934~960年),在此之前虽曾出现有作为行政区划单位的军,但属个别特例。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25-02-21 11:07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前天 21:04
二、设军原因
  为什么在五代时期会出现被称为“军”这类行政区划单位呢?这需要从具体单位的设置中去寻求答案。

  衣锦军是五代时期设置最早的军,设于唐末天祐四年( 907年)。衣锦军全称为安国衣锦军,设置于杭州临安县,是吴越王钱镠的故里。

  钱镠与其他割据势力不同,他始终表示自己乐于臣服于唐王朝以及其后的历代中原王朝,因此唐王朝以及日后的后梁、后唐等朝政权都十分看重占据吴越一地的钱氏家族,钱镠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抬高自身的地位,安国衣锦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安众营属军事建制单位,是驻守于临安县石境乡临水里的一支部队,其设立原因只是为保卫钱镠故里:驻于一地,守此一方,而无转战异地的职责。唐光化二年( 899年),唐王朝为拉拢钱镠,遣使去杭州临安县,“改王本县石境乡为广义乡,临水里为勋贵里,所居安众营为衣锦营”(《十国春秋》卷七十七,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1063 页),光化四年( 902年)升为衣锦城。在由营升城的过程中,其保卫范围扩大,地域超出了临水里,管辖范围内除军士之外,还有大批普通百姓,守军长官军使不仅要治军,还兼有治土、治民之责。天祐四年( 908年)衣锦城升为衣锦军,由一里所设之营,变为辖乡之军了。

  衣锦军作为钱氏故里,保有钱氏私第,常有钱氏王族返乡居住,如钱 就曾多次返回衣锦军,看望故老,也曾监督当地将士治沟洫。此外在乾 元年( 948年),钱弘俶也曾将其弟迁往衣锦军的私第居住。钱氏在当地有自己的祖坟,王族中人死后也停柩、安葬于此。除衣锦军外,五代时期的后梁曾设过一个崇德军,其原因与衣锦军相似。崇德军设置的记载仅见于《五代会要·军》。崇德军设于辉州之砀山县,砀山为后梁朱全忠的故里,其榆社设于此地。崇德军的设置也是出于对此地的保卫,以显示自己身份高贵,军使由朱氏家族的朱彦让担任。然而在唐末朱全忠奏请设辉州之时,唐帝曾赐予辉州崇德军军额,因而崇德军究竟是军额、军队建制或行政区划单位,其性质尚不能断定,需根据更多资料作进一步考查。但衣锦军是一个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对此各书没有不同的记述。

  衣锦军的设置过程,大体上反映了“军”从军事建制单位演变为行政区划单位的过程,对认识军作为行政区划单位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是有意义的,但作为设军的原因,则仅属一种特例,因为五代时期所设的军中,为此而设的仅衣锦、崇德两军。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25-02-20 21:23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前天 21:05
  自后晋天福年间开始至后周显德年间的 20 年里,后晋、后汉、后周三代前后共设过 17 个军,这些军的设置,据已有的文献记载看,不外两种情况:一是适应军事上需要,二是保护与国计民生有密切关系的经济资源。

  德清军,设于后晋天福六年( 941年)八月,地处旧澶州之顿丘(今河南清丰)。顿丘原为澶州治所,天福三年移澶州治所至德胜口,顿丘置顿丘镇,天福六年改置德清军。澶州处于黄河要道,是由北向南进军的主道之一。后晋建国依仗契丹之力,并向契丹称臣,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耻为契丹之臣,对契丹使者的态度多有不敬,且上书斥责石敬塘“帝父事契丹,竭中国以媚无厌之虏”(《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 9223 页)。石敬塘因此对他多有不满,担心他手中所握的重兵,为防止安重荣谋反,故而在此设军,以防北来之兵。同年并在黄河南边的胡梁渡设大通军。

  定远军设于后周显德二年( 955年),系废景州而设。景州(今河北景县),唐置,废为定远军后,所属之县东光、弓高隶沧州,安陵县隶德州。显德六年( 959年)废弓高县入东光县,为定远军治所。原景州地域狭小,唐朝前期甚至有很长时期并入了沧州,贞元二年( 786年)才重置,元和年间有户也仅 2025(《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八,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520 页),而至宋初太平兴国年间其户也仅增至 4223(《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八,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496 册第 554 页。此处之户包括主与客二)。唐末、五代长期战乱时,此地居民剧减,不足以设州这类行政区划,但此地为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多场激战。因而后周于此改设军。

  汉阳军设于后周显德五年( 958年)六月,于原汉阳县(今湖北武汉市之汉阳)置。此地原属鄂州,后周平定淮南后,与南唐划江为界,“江南以汉阳、汊川二县在大江之北,故先进纳”(《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一,四库全书本,第 470 册第 282 页),汉阳县处于南唐与后周交界之长江北岸,成为后周对付南唐的防守重地,加之汉阳刚归于后周,因而后周将这一战略要地汉阳县改设为军。

  雄胜军设于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此地是由凤州之固镇(今甘肃徽县)升为军的。凤州后汉时属后蜀,后周显德二年( 955年)收复,此后秦、凤二州成为后周与后蜀争夺的焦点地区。显德六年周世宗去世,后周退守固镇,为固守此地以防后蜀的进攻,于此设雄胜军。

  乾宁军设于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此地本为古卢台军地,后为冯桥镇,临御河之岸,与沧州、霸州两州交界,后晋石敬塘将幽云十六州割予契丹,契丹于此地设宁州,周世宗经过对契丹的战争,于显德六年收复关南时也将此地收回,由于此地与契丹交界,处于南下之关口,为保此地安全,周世宗将此地置为乾宁军(在今河北青县)。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25-02-20 21:22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前天 21:06
  显然这些军的设置都具有明显的军事目的和作用。南唐前后所设的4个军,情况也全都如此:雄远军设于长江南岸的当涂,建武军设于长江北岸的天长,是针对后周的;而江阴军则设于与吴越交界的长江边,显然具有防御吴越的作用。在五代后期所设的23个军中,这类军占绝大多数。

  为保护经济资源而设的军,可以后汉所设之赡国军为例。赡国军设于后汉,具体设置时间不详,其地处渤海之滨,五代初于此地海傍设榷盐务管理此地盐税,是五代时期中原重要的盐产地之一。赡国军因其地位之重要,在当时是直属中央的,后周广顺三年( 953年)正月,周太祖革营田之弊,下诏曰:“诸道州府系属户部营田及租税课利等,除京兆府庄宅务、赡国军榷盐务、两京行从庄外,其余并割属州县……”(《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二《周书三太祖纪》,中华书局 1976 年版(下同),第 1488 页。),可见朝廷对此一地之重视。赡国军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当地的制盐居民及盐的生产,防止贩卖私盐。周世宗显德二年( 955年)八月改盐法后,命令赡国军在贮盐货处及煎盐场灶等地均要修墙堑以保其安全,这些任务均由赡国军军使负责。为进一步提高其地位,后周显德三年( 956年)六月,“以赡国军升为(滨)州。其地望为上,直属京,割棣州渤海、蒲台两县隶之”(《旧五代史》卷一百五十,第 2014 页)。

  与此类似的还有后周所设静海军、保顺军。静海军设于后周显德年间。静海军地处长江入海处,本海陵(今江苏泰州)之东境。海陵在五代时为泰州,属盐产之地,有大量盐场存在。南唐时于此设置静海制置院,周世宗占有此地后,因此地不仅产盐,且与南唐隔江相望,就将静海制置院升为静海军。保顺军设于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其地原为沧州无棣县之保顺镇(无棣今属山东)。此地东滨海,与原赡国军相距不远,据《太平寰宇记》载:沧州无棣县“月明沽在县东界,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处”,也是五代的重要产盐地之一。

  宝兴军为十国之北汉所设,地处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原属五台山寺。其地在唐时尚无银冶之记载,刘 割据此一方,传位于刘继元后,此地才有银冶之务。此军之设是应刘继 之请。刘继 本故燕王刘守光之子,因其父罪,削发为僧,后居于五台山,他“为人多知数,善商财利”,正是由他发现五台之团柏谷藏有银矿,因而在此设银冶,“募民凿山,取矿烹银”,而此地所产之银官收十分之四,“国用多于此取给”,为了保卫此财源,刘继 建议于此地设宝兴军,以保卫本地银矿的开采。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宋平太原之时,得州十、军一,此军即为宝兴军(在今山西繁峙县)。

  综观五代时期所设被称为“军”的行政区划单位,无论是出于军事需要或保卫重要资源抑或为保卫皇室故乡,有两个共同之处:第一,其行政地位相当于县而低于州。欧阳修曾指出:“五代置军六,皆寄治于县,隶于州”(《新五代史》卷,中华书局 1976 年版,第 740 页)。第二,在这类行政区划单位内存在一支常驻的武装部队。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25-02-20 21:22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前天 21:07
三、军之得名
  五代时期出现的这类行政区划单位为什么会命名为“军”呢?这是有其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具体地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五代时期人们习惯以军名为地名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职方考》中称:“后世因习,以军目地,而没其州名。”军作为军事建制单位,在唐初是设立于边境地带,以为戍边之用。《新唐书·兵志》云:“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新唐书》卷五十《兵志》,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1325 页)。然而由于安史之乱,这些本属戍边的部队也随着节度使在内地的普遍设立而逐渐在内地增多。作为一支部队的军往往是长期驻扎于某地,有任务时就转战他方,因而其驻扎的地区有的就有相当面积。这些军的驻地有迁移的情况,但大多数是长久驻于一地的。所驻之地有较为著名的城镇,也有不知名的小地方。最初时军所驻之地并不太出名,而随着部队的长期驻扎,与部队生活相应的需要使得居民点也逐渐形成,这样在这片驻地中不仅生活着军士,也会有一些普通的百姓,时间一长,人们出于生活上的习惯会以其军名代称其驻地的名称,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民间的习惯中,而且也见诸于官方文献,在《新唐书•地理志》有:“安北大都护府,本燕然都护府……开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年徙治丰、胜二州之境,十二年徙治天德军”(《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一》,第 307、976 页),《唐会要》亦载“会昌五年七月,中书门下奏:‘塞北诸蕃,皆云振武是单于故地,不可存其名号,以启戎心。臣谨详国史:武德四年,平突厥后,于振武置云中都督。麟德元年,改为单于都护。圣历元年,改为安北都护。开元八年,复为单于都护,其安北都护旧在天德……’敕旨从之”([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三,中华书局 1955年版,第 1316 页)。天德军本为军名,而非地名,此处所指“旧在天德”,实以军名代指天德军所在之地点。因而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当需要一种带有军事性质的行政区划单位时,人们出于一种习惯就很自然地以“军”来称呼它们。“以军目地”形成的军名与地名的融合,是最终导致“军”被用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种建制单位名称的基础。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25-02-21 11:12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前天 21:19
  2.提高行政地位使之有别于县

  五代时期设置的这类行政区划单位,大致有三种情况:由州降级(如景州降为定远军),由镇等升级(如顿丘镇升为德清军、衣锦城升为衣锦军、静海制置院升为静海军等),由县改设(如汉阳县改设为汉阳军)。显然这类行政区划单位的行政地位较州为低,与县相当,但其重要性又高于县,有些还不隶于州而直隶于中央(如赡国军)。因而有必要采用不同的单位名称有别于州县。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州有军额而设节度使已变得十分普遍,许多州都有自己的军额,人们常以某某军代指某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将这类行政区划单位命名为“军”而只设军使不设节度使,使这之介于一般州县之间:高于县而低于州,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前天 21:19
  3.在管理体制上具有军政合一的特色

  唐朝早期的府兵制,士兵除了战时为兵外,其余时候都是为民,他们驻扎在一地,定时上京守卫或出戍,其他时候务农,通常都还带有家属,府兵制下军队长官除了军事训练之外,还有相应的其他非军事职责。唐制,府兵之“军置将军一人,军有坊,置主一人,以检察户口,劝课农桑”(《新唐书》卷五十《兵志》,第 1325 页)。而长期戍边的边镇军中则“诸军各置使一人,五千人已上置副使一人,一万人已上置营田副使一人”([日]堀敏一,《藩镇亲卫军的权力结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 1992 年版)。这表明,军所在地除军务外,还有其他非军事任务需由军的长官管理(如屯田、户口之类)。到府兵制瓦解之后,其影响并未随募兵制的推广而消失。唐朝的募兵制与后来的募兵制有一定差异,当时所募之兵是在家中自己进行训练,至年终才由长官考核进入部队,而不是直接进入部队接受军事训练,而且这支部队的士兵到部队后,有的同样带有家属,朝廷也给随军家属田地住宅,以便其生活(《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二》,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1835 页)。因而在部队驻地除兵士外也有非兵士的人。军队长官(军使)同样也承担有一定的民事责任。这种相对特殊的管理体制使得军队的长官在其部队驻地中同时承担军事长官与民事长官的责任。在五代所设的这类行政区划单位内,采用了“军使兼知县事”或“知县兼军使”的作法,使这类单位的地方长官与军事长官的职责由一人承担。这也是以“军”命名这类行政区划单位的原因。

  中外史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唐宋之际中国社会曾发生重要变革。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极为广泛,涉及经济、政治(包括地方政治制度)、军事及文化等各个方面。唐宋之间的五代时期,正处于变革的承前启后阶段,在其后宋代产生重大影响的许多变革,不少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本文论及的主题,反映了唐宋之际变革在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实例:唐代作为武装部队建制单位名称的“军”,在宋代被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名称而广泛采用,这一过程正是在五代出现和完成的。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前天 21:20
参考文献:
[1] 十国春秋日本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 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 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5] [日]堀敏一.藩镇亲卫军的权力结构[M].北京:中华书局.1992.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前天 22:41
史无横海郡,唐代有一镇叫横海军,治所在沧州。《宋史.地理志》说沧州属横海军节度。从柴进庄上到林冲发配地只有不到半天的路程,可见横海郡的原型应该是横海军,处于沧州地界。
外事不决问方舆,内事不决问维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昨天 01:25
唐代就应该有类似情况 只是唐代还是雏形。

如朔方节度使辖经略、定远、丰安军,其中经略军为衙军驻灵州城,那么定远军、丰安军当为不隶州县的军。虽然这些军应该是军城,但或许可能有边民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5-02-21 01:59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