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发了个《“大跃进”式
地名》,坛友们回复踊跃,不过部分坛友的回复与“大跃进”主题不相符合,严格的说,坛友补充列举的那些地名属于“文革”式地名,虽然它们与“大跃进”式地名部分通用,如
东风、红旗、东方红之类。但还是有明显差别。
一是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出发点不同,“大跃进”式地名产生于五零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
经济挂帅,钢铁元帅升帐”,主打一个“超英赶美",像
火箭、卫星、烘炉、超美之类就为其独有。而”文革“式地名则出生于六七年开始的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砸烂封资修,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地名的政治倾向更明显甚至火药味十足,如
红卫、卫东、反帝、反修之类。
二是命名对象也不同,前者集中在新成立的农村
人民公社上,而后者集中在
城市社区
街道上,而且沿用时间更长,基本与所谓的”十年浩劫“相始终,直到七零年代末的”拨乱反正“。一些政治倾向不太明显、以与伟大领袖高度关联的红色圣地命名的地名,甚至存留至今,如
延安、遵义、古田之类。
说到这里,有必要严重批判一下海峡对岸的宝岛,因为几十年来一直不沾王化,沐浴不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春风,至今如
三民、忠孝、仁爱、信义之类的封资修地名依然大行其道。
下面列举的就是当时比较典型突出的”文革“式
市辖区地名(括号内为曾用或现名)。
黑龙江鹤岗市(1968——1980年)——
向阳(西山)、
工农(新街基)、
东风(南山)、
跃进(大陆)、
红旗(兴安)、
红卫(大陆)、
反修(东山)
佳木斯市(1968——)——
向阳(长安)、
永红(三合)、
前进(和平)、
东风(佳东)。
河南省开封市(1968——1972年)——
红旗(南关)、
红星(鼓楼)、
红光(龙亭)、
红卫(顺河)
平顶山市(1969——1972年)——
新华、卫东 [ 此帖被荒州邈县在2025-03-23 17:5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