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GDP
http://www.jfdaily.com 2005-1-27 8:30:44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
--
尽管用现在的眼光看,选择一个统计指标对一个地区进行考核仍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
色彩,但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能够提出以GDP为核心的考核指标是需要勇气的。也因为
有了GDP,服务业价值才开始被承认。
国家统计局和上海市统计局不约而同,选择在前天同时发布2004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
,GDP总量和增速自然而然成为核心指标。
漂亮的数据令人振奋。但因为地方政府对GDP的过度崇拜,有关GDP的争论也愈演愈烈
。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但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统计
指标,不知何时起,却被许多人视作政绩观的代名词而大加指责。
昨天,我国最早从事GDP核算的专家之一、华东理工大学的石良平教授带记者“走近G
DP”。透过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真实而客观的GDP世界得以展现。
开放、贷款与GDP
中国的GDP,是开放催生的。
建国以后,我们的统计核算,长期沿用前苏联为首的计划经济国家所推行的MPS体系(
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它与西方国家沿用的SNA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核算理念、核算
范围、核算方法、核算结果上有很大差异。这种状况造成我们统计数据无法与西方发达国
家比较。
二十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IMF(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我国的商业贷款也日益增加。石良平告诉记者,由于这些机构按
照人均GDP的差异对不同国家实施差别利率,因此必须得到我国的人均GDP数据。但当时我
国并不统计,因此就由联合国的专门人员对我国的经济总量进行估算,并依据这些估算确
定对我国的贷款利率以及上缴联合国会费的水平。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国家统计局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对我国的GD
P进行估算。当时还在上海市统计局工作的石良平被选为该核算小组第一批成员参加了联合
国组织的培训,并作为上海代表负责上海的GDP估算工作。“历经两年多,我们对中国GDP
的数据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对1952年以来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推算,构建起了中国GDP的基本
架构。”
失业、服务与GDP
“一切工作都是悄悄进行的,对外公布的经济总量指标依然是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
。”石良平回忆,GDP指标真正引起人们注意是在1984年。
这一年,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
始转向城市。然而,城市的体制改革一开始很不顺利: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价格
改革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国有企业改革使隐性失业逐步显示。
为了解决不断增加的失业问题,学术界引入了第三产业的概念———这一产业被认为
是增加就业岗位的蓄水池。既然引入了“第三产业”,就必然涉及到服务业的价值问题以
及定价值的核算问题———GDP的概念于是开始出现在大众媒体上。
“GDP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上,还需要提到1984年上海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讨论”,
作为这一讨论的见证者之一,石良平告诉记者,“这一年,国务院调查组到上海,对上海
第一个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进行审议。为此,上海组织了一次全市范围内上海经济发展战略
大讨论。”就在这次大讨论中,以及在后来国务院批转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中,第一次提出了放弃工农业总产值,建立以GDP为核心的考核指标,恢复上海中心城市多
功能的本来面目。
考核指标以GDP为核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指标正式纳入我国官方统计体系,标志着我国的核算体系开始与国际接轨;
GDP中包含了服务业价值,以这一指标为核心,我国第一次将服务业发展战略提上议事
日程;
对上海和国内其他大城市来说,建立以GDP为核心的核算体系,表明了城市功能的重大
转变,即从过去单纯工业化城市转向多功能的中心城市。
数据真实性之辩
针对中国这套起步较晚的统计体系与统计数据,国际上不少学者和专家,甚至一些政
府官员一直持怀疑态度。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
降,而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强劲增势。这种状况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关注。最引人注目
的就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罗斯基发表的两篇有关质询中国GDP数据真实性
的文章:《中国的GDP统计出了什么问题?》和《中国的GDP统计:该被警告?》。文章结
论是中国GDP被高估了。
GDP究竟有没有水分?石良平的回答很客观。他认为中国各省市确实存在着虚报统计数
据的现象,但并不影响中国GDP数据的真实性。因为中国GDP数据并不是从各省市统计数据
汇总而成的,而是国家统计局从国内最终消费、国内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这三类
渠道自行统计与检验的结果。当然,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正视重复统计
的时候,也不能忽视统计的遗漏问题,“就我长期从事统计工作的经验看,在中国的GDP统
计上,遗漏的要比重复的多。”
唯GDP论与绿色尴尬
但现在的唯GDP论,同样给我们以反思。“当一个统计指标的内涵被引导走形,那么至
少说明,以这一指标为核心的考核也到了应该修正的时候了。”石良平认为,一个城市、
一个地区的发展有很多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必然是不合适
的。尽管GDP综合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没有反映为取得这些成果而付出的代价。
这也就有了人们对GDP的很多批评,也就有了“绿色GDP”的理念。
绿色GDP可行吗?石良平表示,从纯粹技术角度,对绿色GDP的核算与计量难度是非常
大的,因为许多资源消耗的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是无法估价的。何况,GDP是一个综合体
系中的一部分,它与其它账户之间有密切关系。如果将GDP改造成一个与现行GDP数值不等
的绿色GDP,这一绿色GDP又如何与其他账户相衔接呢?
市统计局总经济师蔡旭初明确表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计算和公布过绿色GD
P,一些国际组织对它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事实上,联合国早已注意到GDP指标存在的一些毛病,也试图以HDI指标(人类发展指
标)取代GDP。它由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人均期望寿命和人口平均文化程度三
个基本指标组成。但这一指标之所以一直得不到推广,主要原因在于根据它的基本指标,
人们仍然会关心指标之间的结果,其结果还是以关注GDP为核心,加上指标越弄越多核算也
不方便。
“关于GDP的风风雨雨,从它一出生就已开始。几十年来,许多人进行了无数的研究,
但至今没有找到它的理想替代物。与其总想去消灭它,不如想法来弥补它的缺陷吧。”石
良平的话意味深长。
作者:本报记者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