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740阅读
  • 27回复

[台湾省制][转帖] (台湾) 四大区域政府的全球化意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02-05

《名家专论》四大区域政府的全球化意义
2005-02-02╱中国时报╱第A4版╱焦点新闻╱陈学圣

  新任阁揆谢长廷上台后,立即倡议朝野和解、政党共生,这项主张的确具有胆识;民进党主席苏贞昌接任后,立即着手安排政务官参选年底县市长,这样布局的确具有冲劲。不过身为国家级领导人,这般擘画台湾的格局,可能太小。

  同样春节包机成功,对两岸关系所预示的春江水暖,令人惊喜;辜振甫先生辞世,汪道涵遣人跨海吊唁,对海峡、海基两会所带来的复谈契机,也让人期待。不过如果我们观看台湾的眼光,只能停留于此,则恐怕太浅。

  其实,当前台湾最为急迫的问题,在于经济生产关系全球化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兴起后,对台湾经济竞争力所造成的双重挤压,一则要求台湾重新寻找在全球生产链中的分工定位,另则要求台湾必须接受可能被中国各区域经济体的取代现实。从而,台湾该如何因应全球竞争?该如何进行两岸竞争?该如何远离经济掏空与全球边陲的困境?这些才真是台湾的首要问题。

  因此,台湾推动北、中、南、东四大区域政府,创造四个小而强区域经济体的时代是迫在眉睫、无可回避的朝野责任,也是一种时代的真正格局,因为台湾原本的北、中、南三大都市规模已显稍小,地方政府的治理能量也有不足,在资源整合上难以结合海港与空港优势,在治理协助上没有制定产业与租税政策的能力,在与其它全球城市互动时缺乏订定经贸协议的权力。一个非「完整的」区域经济体,自然无法与全球其它区域经济体顺利接轨,台湾北、高二市的发展障碍大多来自于此。

  揆诸全球化的演进,最重要的特质即在于-国家角色的弱化与国家疆域的日渐模糊,原本以国家为中心的政经文化系统,逐渐由各个大型都会区域所取代,全球互动模式慢慢成为以这些「全球城市」(global city)作为「节点」的连结网络,导致国家主权开始扩散,部分向上汇集为国际间更大的政经统合模式,部分也同时向下分享给国内的地方政府,尤其是该国的全球城市,这种上下分权的特殊趋势,便是日本著名评论家大前研一预言民族国家终结之原因所在。

  所以,一个真正有能量、有魄力、有前瞻的执政党,不应仅局限于朝野、两岸表象和解,或年底百里侯之争席次多寡引为战功,而是大胆、明确宣示区域整合的时间表,先行定期召集有效准区域政府之县、市长会报以为雏形,克期制定行政区域规画法,完成县市合并与精简政府层级,下放经贸与财政权力,给予区域政府以构成「经济体」的基础。

  甚且,在我国主权受限的国际环境中,区域政府的非国家性质,正好成为绕过主权争议的最好理由,成为推展实质经贸交流的最佳基础。此种灵活与弹性,不仅可善用于台湾的国际关系,让四大区域政府直接与各地全球城市进行链接;在敏感的两岸关系上,更可轻巧回避中央对中央的表面尴尬,而形成地方对地方的实质交好,让北、中、南三都与中国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体形成更紧致之整合。

  谢长廷、苏贞昌不论是「体操哲学」或「蹲下后退」,姿态确实柔软,是成事之先决条件,但最终仍要看其格局与视野,此刻在全球竞争中这是台湾的唯一机会,更是他们两人的历史考验。
(作者为台湾生命力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http://www.sunnyboy.com.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425&forum=3&post_id=806#forumpost806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02-06
“区域政府的非国家性质,正好成为绕过主权争议的最好理由,成为推展实质经贸交流的最佳基础”



必须注意这种搞“区域政府外交”的意图。欧盟把区域政府 Regional Government 定位为主权国所属的最高级地方政府。因此联邦德国的州、英国的苏格兰等地方政府都被视为“区域政府”。把台湾内部的行政区划这块饼做大,与外国的一级地方政府对等交流,意图不就十分明显了吗?


心存千秋 方能面對目前; 胸懷全局 始可經略一方
http://mkcnzaa.blogspot.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02-06

陳水扁卸任後可參選台北市長或台南縣長

呂秀蓮可選桃園縣長

蘇貞昌台北縣長

總之越幹越回去,越是讓這些搞不清狀況的高層(政客)領導,台灣也是越走回頭路

總歸一句台灣人真悲哀

以图养性 以图会友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03-18
直辖市的竞争力--如果我们有七八位马英九和谢长廷/ 中心 蔡亮 /中国时报 / 2004-08-22

内政部长苏嘉全表示,为了避免直辖市割据的「叶尔辛效应」,并且促进资源平均分配,立委选后将推动行政区划法修法,增设台湾直辖市为七至八个。我们不知道部长的考量是否只是如此,或者也迫于地方县市政府纷纷以政治支票(如台中市)与选票(如台北县、桃园县)作为诉求,竞相争取升级的压力,所不得不然的选择。但不论其动机为何,强化直辖市/区域政府的角色,对于台湾竞争力的提升,确实有正面的意义。此一公共政策甚至应该在立委选前提出,以得知立委参选人政策意见,做为选民投票之参考准据。

从区域发展、国土规划的角度思考,笔者赞同台湾能有七、八个直辖市/区域政府有效运作,原因如下:

首先,区域政府/直辖市是另一种「规模适当」的全球竞争单位:
这里所谓的区域政府是国家底下的次级组织,往往能够穿透国家的框架限制,自主、弹性、快速的与其它国家局部地区进行合作和互动,台湾近年来所面临的经济结构转型尚未完全成功,多少也与中央政府庞大组织、单一产业政策难以面对快速变迁、多样复杂的全球经济有关。因应此变局近年来许多国家都陆续出现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形式的区域发展组织,如英国的区域合作单位,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区域合作组织。

其次,以区域政府型态和对岸区域经济体合作,回避两岸敏感的政治性争议:
在两岸特殊的政治环境下,短时间内国家主权的争议尚难解决,但密切的两岸经贸往来却无法阻止,以直辖市/区域政府层次为主的实质合作,能形成主权模糊但交流正式的官方沟通管道以保障台商权益、商谈直航,甚至藉由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带动彼此的发展。当然这些构想都有赖于中央政府释放更多权责予以未来的直辖市/区域政府。

最后,妥善运用有限的区域建设资源,避免沦为县市首长为政绩考量的恶性竞争:
以往地方县市首长基于政绩与选举压力,常过度积极的竞逐区域尺度的公共建设(如机场、捷运)、产业发展(如科学园区),或有意消极的抵制环境保育(河川流域管理)、邻避设施(如水库、垃圾场),形成零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同一政党也不例外。但从区域的整体条件和特色,很多议题其实可以在区域的层次上合作,以各县市都争取的科学园区为例,新竹科学园区就有九万人的高科技人才需求,这根本就不是几十万人的县市政府能处理的问题,其实是要像区域政府/直辖市才能提供这么多的优秀人才,并有能力同时解决其住宅、交通、生活、休闲问题。

要达成台湾有更多更有效能、弹性的区域政府/直辖市,毕竟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讨论与克服,在未来推动立法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还有几点精神可以一并可量:

1.离岛偏远与原住民特别行政地位的确认:
离岛与山地原住民地区在人口、面积、社经条件与本岛各县市有很大的差异,考量照顾弱势的基本精神,应赋予其特别区域政府/直辖市的地位。甚至更大胆的思考振兴地方发展的策略,例如由金门与厦门成立民间性质的区域发展委员会,而由厦门副市长和金门副县长兼任发展委员会委员,推动两地合作分工、共同发展的双赢策略。

2.避免便宜行事的县市合并升级:
在思考县市合并升级的同时,应以区域产业发展和共同生活圈的现实来设计,而不宜县市「就地升级」,如大台北都会区划为一区域,竹南以北的大新竹地区划为一区域,苗栗以南并入中中投等。

3.相关法令的配合,赋予区域政府/直辖市实质权力:
将来区域政府/直辖市的成败,有很大的部分端视于其将被赋予多少权责,这需要在法令的层次给予其空间,例如现正准备通过的国土计画法,虽明订都会区域计画,但却无实际执行机构,这都可一并检讨,进而赋予区域政府/直辖市审核执行之权。

4.是三级政府,不是四级政府:
区域政府/直辖市最容易被误解为增加政府决核层级,浪费公帑并造成无效率,因此行政区划法的修法应该同时检讨目前县市政府与乡镇市规模,确认三级政府,不是四级政府的行政组织。

行政区划法的修法是个好机会,让台湾不是太理想的行政区划所引发的县市诸侯对抗中央、统筹分配款争议的戏码能够停歇,而七八位野心勃勃、力求表现的区域政府/直辖市首长,能经由良性竞争,进而成为国家领导人。

http://www.realestate.org.tw/report/fa040830-1.html?cat=F&cat2=FA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03-18
内政(析)093-001号

中华民国九十三年一月十五日

January 15,2004

建立区域政府 均衡台湾发展

内政组陈华升

台湾地区现行行政区域划分,大致完成于民国三十九年实施地方自治之时,其后虽经台北、高雄两市升格为直辖市,嘉义、新竹升格为省辖市等小规模的行政区调整,但至今已历五十年未曾大规模调整重划,致使我国区域发展面临严重问题:第一,区域发展落差持续扩大;第二,不利地方与区域之全球竞争力之提升;第三,阻碍地方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第四,地方自治规模不足以有效整合与运用资源。

事实上,在全球竞争的形势中,各先进国家都以促进区域繁荣发展,增进地方政府竞争能力为重大目标,所以各国地方与区域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扩大政府规模;第二,提升行政效率;第三,促进区域平衡;第四,提升地方竞争力。

推动区域政府激发地方活力

为因应全球化区域竞争新局,建立区域发展特色,激发地方活力、创造力与竞争力,我国势须推动行政区域重划,建立规模较大的区域政府,以扩大区域内各县市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升地方政府能力,以突破当前地方自治发展的瓶颈,改造台湾地方体制,成为足以和世界一流都会竞争的区域政府,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

然而,台湾区域政府的建立、行政区域的扩大,宜考量以下方向:第一,区域政府的范围,宜以现有县市为单位进行整合,并考量区域内各县市的社会发展共通性、资源使用互补性、财政自给自足程度、经济效益性等面向,以期扩大区域规模。

第二,区域政府的建立,宜配合都会生活圈的范围,适度扩大都会辖区,以便对于水源、交通、垃圾、污水处理、河川整治、居住环境、社会安全、休闲空间、区域福利、产业均衡、都市绿化、教育、行政管理等问题,务期区域政府之建立,可以对区域整体规划与建设产生正面的影响。

第三,区域政府必须能够促进区域内各县市的共同发展,有助地方建设之推动,并能促进全台湾各区域均衡发展之目标,不但让台湾各大区域同步提升发展,并能缩短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落差,使都会区背负起邻区较落后乡镇之「共生发展责任」。

第四,区域政府的发展,宜以建构国际级都会格局为目标,并兼顾区域内县市发展的特殊性,建设具区域特色的新都会地区。

第五,区域政府的最终理想,在朝向区域经济体的方向迈进,使各区域都具备国际化的海空港,建构能与国际接轨的完整海空交通网络,并有重要核心城市及工商腹地,以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以发挥国际性的影响力。

扩大都会辖区缩短城乡差距

为兼顾政治面、经济面、行政面和区域均衡、国际竞争等层面,未来我国可以分阶段推动行政区域重划,建立区域政府:

第一阶段,制定「行政区划法」,并赋予公民投票决定行政区域合并、重整之法源依据。

第二阶段,经由公民投票促成北、中、南三大都会区之整并。

第三阶段,以公民投票方式推动北台湾、中台湾、南台湾、东台湾之区域政府。例如未来中台湾可以再经由公投及行政区划程序,推动台中县市、彰化、云林、南投五县市之整合建立中台湾区域政府。

第四阶段,如有必要,亦可经由乡镇市区之公民投票,决定相邻乡镇市区之合并,以扩大乡镇市层级之自治规模,落实基层地方自治。

公投区域重划落实地方自治

经过公民投票进行行政区域重划后,我国将依共同生活圈之范围,至少台湾地区可以建立北、中、南、东四大区域政府,但实际的区域政府数目,仍须视地方住民公投结果决定。而区域政府之地位,即等同现行直辖市,整合既有的县市行政区,打破既有县市界线,有助区域之建设规划与跨县市问题之处理。以上四个阶段,依序推动,但若区域中各地方之府会及民众具有共识,亦可同时并进,加速建立区域政府,完成区域及乡镇重划。未来台湾地区将划分成至少四个区域政府,可以发展区域中心,建立区域经济体与生活圈,完成台湾四大中心的国土规划。

未来政府部门应可致力「推动国土规划,举行县市合并的公民投票,完成都会整合、建立区域政府」,以提高区域政府权能,中央法律松绑,落实地方分权与自治,激发地方民众的活力,促进国家资源有效配置与开发,并提升都会发展潜能,均衡北中南区域发展,缩短城乡建设落差,并全面提升地方及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使台湾可以迎向世界新挑战,迈向繁荣进步的新社会。

 

(本文原刊于中央日报2004/01/15观念世界)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3/IA-B-093-001.htm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5-03-18
我国地方自治的未来走向

──区域政府还是区域治理

中华大学经营管理研究所公共管理组研究生 詹立炜

2004.06.04发行

--------------------------------------------------------------------------------

  历届总统大选蓝绿两方阵营除了统独之争外,在其它政策方面似乎没有主打的议题。尤其是奠基民主政治盘石的地方自治,向来不是朝野政党所关注的诉求

。除了偶而把县市合并的话题当作口水战吵闹一番,却未见有任一政党或政治人物深入着力。而这次国亲联盟总统候选人连战先生,却出乎意料之外的拋出「区域政府」的诉求。主张依据区域的特性来成立「区域政府」,同时并订定出区域政府的四项目标:第一、区域政府的规模大于既有的县市政府;第二、以电子化政府来提升行政效率;第三、区域的规划需平衡;第四、提升地方竞争力,中央权力下放。

  就我国地方自治发展的演进过程来看,在省长民选之后、精省之前的台湾省政府即是具有完整功能的区域政府。但之后为了简化行政层级、提升行政效率,因而在修宪时将省之层级加以冻结。同时依现行〈地方制度法〉第二条第一项之规定,省政府乃行政院派出机关而非地方自治团体。如今连战先生所提之「区域政府」在未进一步阐释说明之下,恐有让人质疑在目前中央与县市之间,是否增设另一层级政府之争议。然就「区域政府」未来之规划设计,所牵涉层面将涵盖法制、财政(如统筹分配款之比例)及人事等。并且亦涉及与原地方县市政府之间权力分配与监督制衡等情形,以我国目前政党之间党同伐异情况之严重,区域内不同政党的县市首长和区域政府如何互动联系,以此观之前景不甚乐观。

  再者,吾人认为朝野政党每每提出新的政策主张,其政策论述往往欠缺清晰一贯之脉络,而事前规划之缜密征询,具体执行的绵密详实和事后效益的评估衡量,往往都付之阙如或徒具形式。以「区域政府」这项议题为例,在连主席拋出此一诉求之后,却未闻泛蓝团队进一步对「区域政府」的实质内涵加以阐述,仅语焉不详的谈到所谓的县市合并或公民投票决定行政区划。究竟泛蓝所主张的「区域政府」是采取传统的合并方式,还是以多元弹性联盟协议,民众无法得知,此其一也。而「区域政府」之概念,是国民党智库长期研究之后所提出之政策建议,抑或是连主席为争取地方选票的即兴之作,从相关报导中无法了解其背景系络,亦未见相关政策说帖,此其二也。然而反观泛绿阵营方面,也未加以深入了解何谓「区域政府」,便直接批评连战主张是「叠床架屋、效能不彰」。至于对地方自治的未来擘画,民进党除了升格直辖市或合并之外也了无新意,吾人认为此其三也。

  就「区域政府」一词,乍听起来有点新奇、有点模糊,同时感觉上也有些叠床架屋。事实上,「区域政府」(regional government)之概念系源自欧美国家都会区发展之需要,以解决都会区域内有关交通、环保、治安及地方财政等跨部门议题所形塑而成的一种地方制度。然而国外的区域政府其架构,并未局限在单一形式,制度的设计系具有弹性且反映当地的需求及特性而成立。如采整并成单一方式的英国大伦敦市政厅(Great London Authority) (注一);以多元协调途径为主的美国旧金山湾区地方政府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Bay Area Government)(注二) ;或者是日本将地方之间所共同处理的事务,加以整合成单一的「事务组合机关」(注三) 等等,都是各国区域政府制度不断演进的案例。

  准此,吾人认为应以「区域治理」(regional governance)的概念,并推动「跨区域合作」(across boundaries co-operative)以取代所谓的「区域政府」。其原因有二:第一、我国国土幅员狭小,地方自治层级不应再叠床架屋。当初冻省的目的即为了简化行政层级,如今若再另设北、中、南、东四大「区域政府」,这不仅形同省政府的「借尸还魂」,而且规模数量还增加到四个。无疑是形成县市政府的太上机关,完全不符合当前政府再造、组织精简的潮流。第二、将各县市合并成立「区域政府」之后,也无法解决当前地方县市问题。现行我国地方自治的诸多问题之因素,不外乎中央过度集权、行政区划欠缺通盘考量以及财政税收短缺。而要处理这些问题,不单只是行政区合并就可以解决。中央政府如何提升地方的治理能力,并视地方政府为对等的合作伙伴,才应该是慎思考量的焦点主题。

  换言之,「区域治理」的主旨,是藉由中央与地方在透过协商、签订协议和立法规范 后(注四),建立起互惠合作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s)。使地方县市具有自我治理的能力,进而结合区域内的企业团体、非营利组织和地方民众,以揉合公、私部门及民众的力量,透过地方论坛、协调会报的方式形成地区共识,来共同参与规划并执行地方事务。同时并落实跨区域、跨部门业务合作,一同处理区域内或区域之间有关治安、交通、环保及教育等议题。「区域治理」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透过地方民众和当地团体「由下而上」所形塑的意见,扩大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规模。另一方面适当的引进民间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可以减少政府不必要的支出。而中央政府更可以合适地扮演中立调解争议、宏观资源配置的调和鼎鼐之角色。

  无论连主席所提「区域政府」的意义为何,但至少反应出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区域性与跨区域的问题值得我们再深入探讨。而「区域治理」的内涵在对应我国地方发展的情形上,以其多元管道、公私协力和公民参与的具体做法,将得以扭转目前中央政府父权心态之思维,并强化提升地方治理的能力,以落实地方自治之精神。吾人希望朝野政党能经过概念和政策形塑的思辩与论述,为我国地方自治的制度立下良好典范。

注释:

(注一)张正修,《地方制度法理论与实用》,(一),页131。

(注二)陈立刚、李长晏,〈全球化治理:台湾都会治理的困境与体制建构-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探究〉

,页157。「两岸地方政府管理比较研讨会」,东海大学政治系主办,2003年1月。

(注三)张正修,《地方制度法理论与实用》,(一),页298。

(注四)依〈地方制度法〉第二十一条有关涉及跨县市事务;及第二十四条有关地方自治团体合办事业

之规定。以及〈行政程序法〉第二条、第十九条以及第三章行政契约的部分,均与地方自治团

体之间彼此合作之规范有关。

《政大社科院政策论坛》第一百一十四号 2004.06.04发行

http://www.socialsciences.nccu.edu.tw/society/composition/040604/pol_g_040604.htm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5-03-18
广域行政的法制变革模式──以区域合作的法制类型为中心

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陈朝建

2004.02.20发行

--------------------------------------------------------------------------------

  「广域行政」在地方自治学界及相关法律,如日本地方自治法的规定中,可以是「区域合并」,也可以是「区域合作」。

  以「区域合并」来说,例如倡议台中县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或是提议台北县市合并为新的台北市都是典型的例证。就「区域合并」合并而言,其改制幅度可说较大,不仅需要行政区划法的配合,还需要进行财政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及地方权力结构的重组,在实践上往往较为困难。

  不过,就「区域合作」而言,可说仅是地方权力结构、财政资源配置的微幅调整,则比较容易实现。目前,地方自治学界所倡议的「区域合作」之理论可谓有三:

  (一)传统改革主义者(traditional reformist)的观点:即以结构功能论来检视「区域合作」的命题,认为吾人应当采取渐进的方式,慢慢的将都会区内的大、小政府加以整并,而以单一、多功能并具发展潜力的「都会政府」来加以取代原先的大、小地方政府,而发挥规模经济的效果;或是在现有的法制基础上(或透过修法、制定法律的方式),以「诱因」强化大、小政府结合的意愿,而发挥彼此之间「共同治理」的功能,以弥补各自资源不足之窘境,并使国家、地方的竞争力同步提升。

  (二)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的观点:此论点系以「市场」的观点来看待所谓的区域政府,强调区域政府间的「竞争性」,使其透过诱因的竞逐而产生合作,但其着力点并不在于法制上的调整,而系在于都会区擘划的多元论点。亦即,此观点认为吾人应将一个都会区划为数个都市中心来发展,使公民可以在多元竞争的区域政府中作其理性的住居选择,在各自努力其绩效的情形下,并使区域政府间产生一种良性竞争的样态。

  (三)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的观点:有鉴于前述二种观点一则过度重视合作式的整并,一则过度重视绩效竞争的情况,此论点转而认为「区域合作」的「区域治理」问题应当是同时兼顾的,也唯有为此,吾人才能有效发挥区域治理的功效。质言之,本论点主张在同时兼顾合作与竞争的原则下,我们可以将合作的对象扩及于政府以外的第三者,如社区、非营利组织及企业团体。亦即,吾人可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区组织、企业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之间,建构一种「都会区治理的策略性伙伴关系」(local strategic partnership),以形塑一种区域政府内多元化团体竞争与合作之复合关系。

  或许,在台湾的现实结构中,公共选择理论、新区域主义的陈义都过高,不过还是很值得吾人提倡。若考量广域行政的法制变革模式之可行性的话,我们至少可以先从传统改革主义者(traditional reformist)的论点做起。

  在此-传统改革主义-基础上,我们必仍需先具备「共理」及「层理」的观点,让「区域治理」(如区域合作)也可以添增「多层次治理」的架构。让上级政府以诱因的提供者、纷争的调处者之角色,做好修法、立法的领航者角色,使地方彼此之间可以透过如下的各种模式来合作:

  (一)行政契约模式:修改地方制度法及行政程序法,使地方自治团体与地方自治团体可以作为行政契约的签订主体,约定彼此之间权利义务的内容,如经费的负担、权限的移转等事项,从事绝对适法的合作。

  (二)行政协议模式,即善用地方制度法第二十一条及第七十七条第二项的规定,在上级政府的适度介入下,由地方自治团体协议彼此之间的合作。尽管这种协议未必属于行政法上之行政机关与人民之间的契约,亦应视为行政契约。

  (三)职务协助模式,即善用行政程序法第十九条的规定,由地方政府之间依法相互请求协助。不过,各党派及政治精英在政治权力的考量上,往往不易成功。比较容易成功者,往往是同党派且利益相同的县市、直辖市间才有办法适用这个模式。

  (四)合营事业模式,即善用地方制度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在尊重各自地方议会的前提下,共同设置专责事业组织,来处理彼此之间的「私经济行政」事务。

  (五)其它模式,如行政委托模式,像是可利用行政程序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在相关专业法律及法规容许的范围内,透过管辖权的移转,由其中的单一地方自治团体专责处理彼此之间的共通事务。

  总之,广域行政的法制变革模式,可以是走向完全的整并或合并,不过这是政府再造层次的问题;广域行政的法制变革模式,也可以是走向成立都会政府或区域政府的构想,不过这种想法算是对政府组织设计的叠床架屋,未必适当。其实,可行的广域行政之法制变革模式,应该是在既有法制的基础上做做看;不行的话,可以透过行政区划法、地方制度法的制定修改,以及各该专业法规的修改调整,在法律的「容许性」下,做渐进的改革。

政策论坛电子报 第一百号 2004.02.20 发行

http://www.socialsciences.nccu.edu.tw/society/composition/040220/lan_g_040220_a.htm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5-03-18
区域整合型都会发展计画的必要性

国立台北大学地政研究中心主任 赖世刚

2004.01.30发行

--------------------------------------------------------------------------------

  台北市政府日昨举办「北台区域县市发展愿景展」企图以区域整合的方式,寻求北台湾各县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以迎合全球化带来的都会竞争时代,立意颇佳。本文分别就区域整合的必要性、整合的机制及整合的方法,就专业的角度略舒己见。

  台湾地区都市化的现象在过去二十年有成长的趋势;也就是说城乡规模的差距不断增加,而此一趋势在未来将持续发展。此外,北、中、南、东四个区域过去二十年来以北部区域最具竞争优势,而此一趋势在未来也将持续发展。不论你喜欢与否,北部区域将是台湾地区都会发展最重要的地区。在这样的前提下,显见北部区域各县市的发展合作,扮演领导台湾地区国土发展的角色。然而,为何需要区域整合?依笔者浅见,主要是规划的公共财特性。也就是说,计画的拟订具公共财特性,它一旦公布实施,所有部门皆受惠,且使用计画的部门间不具排他性与竞争性。而公共财的提供因此往往不足,计画的拟订也因此而不足。这个现象在区域整合方面尤其明显。虽然我国有所谓区域计画,但由于没有强制性或相关单位不重视而无法落实。但区域整合型的计画有其必要,原因无他,乃因为计画对实质环境发展有利,而计画的公共财特性使得区域整合型计画不足。

  至于整合机制的部分,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由台北市政府主导,其它县市政府配合,共同拟订、监督并执行北台县市发展的区域整合型计画。另一方面,可由北台各县市由产、官、学界组成一常设性委员会,共同拟订、监督并执行北台县市发展的区域整合型计画。不论从哪一方面着手,由于计画制定的公共财特性,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至于整合的方式,笔者认为要有两个原则:(一)该区域整合型计画内容必须建构在区域的层次(二)该区域整合型计画必须强调计画的规划。所谓区域层次指的是各县市发展有关区域规模的重大建设,应纳入该计画的考量,如高速公路、航空站及污水处理厂等。所谓计画的规划指的是应就各县市既有或新增都市计画间的关系进行整合。

  笔者聆听「北台区域县市发展愿景展」各县市的演示文稿,觉得目前各县市皆强调都市发展的建设项目,仍缺少各该建设项目之间关系的建立,显见与区域整合的落实尚有一段差距。基于计画为公共财的观点,笔者认为区域整合型计画的拟订有其必要,且须由政府来推动,而「北台区域县市发展愿景展」是一个好的开始。

政策论坛电子报 第九十七号 2004.01.30 发行

http://www.socialsciences.nccu.edu.tw/society/composition/040130/lan_g_040130.htm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5-03-19
内政(评)093-005号

中华民国九十三年一月十二日

January 12,2004

由地方治理论区域政府可行性

内政组特约研究员 纪俊臣

最近泛蓝与泛绿正为二○○四年总统大选展开激烈的类如割喉战之竞选活动。二大阵营均在各地区举办大型户外竞选活动,除有劲歌热舞助阵外,并在各地区提出颇具政治效应的政见;此即一般所谓之竞选「牛肉」。就观察虽说二大阵营皆有地方议题的构想,但就涉及宪法层次之「地方自治」问题,则少有触及,此或许是地方自治问题号召力有所不足,或许是地方自治不受总统参选人关注,有以致之。

基本上,区域政府(regionalgovernment)系源自于都会发展,跨越行政区域之界限,所为总体发展或称广域行政的组织设计。其谓「政府」其实应系「治理」之意涵;质言之,其并不在既有地方政府层级之叠床架屋,而系在既有地方政府层级下的组织发展;亦即因应都会发展、自然生态及人文建设所为特定功能的组织机制。

跨越行政区界 共荣发展

区域政府在二十一世纪以「地方治理」为地方自治的新机制下,究竟有何功能?基本上,地方治理系强化各该行政区域的「自理作为」的提升。因之,台湾如能发展三都计画,将台北、台中及高雄三大都会区之行政区域,以「大市制」(city-country)的途径策进县(市)合并,形成一体的都会区组织(metropolitangovernment),且赋予「直辖市」法律定位,将可使各该都会区之资源共享,软硬件建设总体发展,并且排除水源管理、垃圾处理、桥梁养护之权限争议。此系当前解决地方财政困境比较积极的作为,政府当局实宜加考量和推进。

尽管如此,三都自理势在必行,但三都如何带动更广域的发展,此就台湾分划为北、中、南、东四大区域而言,就需要采用「共理」的治理模式,盖北部六县(市)、中部六县(市)、南部七县(市)、东部三县,除东部须由中央采取「层理」模式,以东部区域政府为与中央沟通桥梁、统筹区域规划作业,形成中央之派出机关外,其余北、中、南之区域政府,系以「共理」模式,并以台北、台中及高雄三直辖市之所谓三都为核心都市,激活跨域合作机制。

然而,区域政府的机制设计,应以下列四点为思维架构,始可见其利,而无所害,此即:

第一、区域政府系跨域合作组织,而非政府层级之新设计:

区域间争议固然存在,而区域内各县(市)间之争议似更有加剧的倾向;尤其行政首长政治立场不同,肇致之纷争更时有所闻。解决之道,就是建构单功能或多功能的跨域合作组织,可将该类组织直称为「区域政府」。因之,区域政府旨在推动跨域合作事务,而不在于将政府层级基于都会考量之新机制设计;此乃反对区域政府设计者之最大隐忧。事实上,区域政府系为视听方便之称谓,其机制之真正意涵,应在于策进区域合作机制之新设计,其无剥夺既有地方政府职权之机制考量,而系将既有公权力之有效行使,就运作方便所为之新创意。其所称权力行使,旨在保障民众既得利益,而为之必要设计。

中央地方兼顾 创新运作

第二、区域政府系都会化建设之整合组织,而非政府权力之重分配:

区域内各县(市)间之问题,如动辄劳驾中央部会或行政院协调,固然非法所不许,但就落实地方自治而言,则不无自暴其短;甚至引发中央修改地方制度法,以限缩地方自治。嗣后区域内各县(市)间之争议问题,宜有常设之自发性协调机制,此种政府组织,就是区域政府。此说明区域政府绝非将政府之既有公权力再分配,而是将公权力之行使,运用在最能强化绩效行政之作为上而言。

厘清权责问题 不得推诿

第三、区域政府系都会区功能之总体运作,而非政府责任之再分划:

区域内各县(市)间之建设,常限于年度预算之落差,致建设未能同步,而资源亦不可同步取得。台北市铁路地下化工程与大众捷运工程同步建设之协调,都有相当困难,何况其它?因之,政府应即成立类如区域政府之组织,将区域内都会间之建设,力主同步开发,除可减少重复投资之损失外,并可因同步推动,而增加服务效益。此种总体运作,除成立区域政府外,恐皆不易获得有识者之支持。

第四、区域政府系都会区共荣之治理模式,而非政府统治之复建构:

区域间各县(市)之合作,系地方治理之必要作为,问题是地方治理是新机制,其所强调的内容为何?就地方治理而言,都会区问题系共生共荣的问题,尽管地方治理不易赢得民众之政治参与,但政府却不得因民众之质疑,竟然推卸责任;反倒需要将问题摊开,并责成专责机构,积极规划,并且扮演总体开发之角色。在规划和执行二阶段皆须责无旁贷,不但参与,而且主其事,使建设系在民众共理,或政府层理之模式中推动。

此项区域政府之机制设计构想,系当前欧美国家在一连串改革措施之一环;如台湾亦能摒除本位主义,而以全观性主义(holism)发展区域建设,并且发展如同区域政府之常态性行政组织,以建设国家和社会,将是国家之福,亦是区域民众之福!

【2004-01-11/中央日报/9版/观念世界】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3/IA-C-093-005.htm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5-03-19

区域政府就是原来的州府范围.台湾省原来就设台北\台中\台南\台东4个州府.严重支持!

大陆更应放弃省县直辖的陈旧思路,以地极市整合设置的"州"作为地方自治体,将省虚化为中央的派出机构.

20岁的强省派
30岁的分省派
40岁的虚省派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5-06-25
从北台湾区域整合 看台新愿景
【中广新闻1月28日陈弘志报导】
新的年度有新的规划。从「北台湾区域县市发展愿景」可以一窥北台五县市对于迈入新年度的国际竞争规划。

台北市长马英九表示,「区域县市整合」是迈入新世纪,提升台湾国际竞争力的一条不可免的路。

曾经担任立法委员的桃园县长朱立伦表示,从国际各大都会:像是纽约□巴黎□伦敦来看,区域整合早就是国外已经采行的做法,台湾也是一样。

对于区域整合,基隆市长许财利表示愿意加入合作。新竹县长郑永金表示,面对国际竞争,新世纪已经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年代。拥有新竹科学园区的新竹市长林正则则表示,为了下一代著想,国内各县市不该再各自为政。

根据台北市都市发展局的初步规划,如果台湾北部区域合作之后,从基隆□大台北□桃园和新竹,人口规模将可以达到九百二十万人,比例超过台湾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土地面积则有四千一百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山□有水□有海港□有空港,还有「新竹竹科」和「台北内科」园区,占了全国电子业产值的百分之八十,相较于上海一千三百万人规模,或是东京一千两百万人□纽约八百万人的规模,北台湾将具有同样的国际竞争力。马英九说,台湾如果朝向「三都格局」发展,对台湾更有好处。

如果区域整合已经成为未来必需走的路,台湾各县市未来将以什么样的型式和组织,以及选择什么运作模式来执行,将由各县市来共同参与和决定。

1/28/2004 4:40:42 PM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5-06-25
2005.06.24  中国时报
七县市长论坛 盼资源整合
乔慧玲/台北报导

台北市政府与远见杂志共同主办「北台湾区域整合高峰论坛」,昨日于世贸国际会议厅登场,市长马英九表示,未来希望成立区域整合委员会,透过资源共享,在人民生活品质、环境、产业产值上皆有提升和改善。

高峰论坛以「共创先进台湾,打造全球创新生活地标」为主题,出席的县市首长有马英九、台北县副县长张子敬、桃园县长朱立伦、宜兰县副县长陈忠茂、新竹市长林政则、新竹县长郑永金、基隆市长许财利等。

马英九说,台湾行政区画分过细,影响资源共享及产业连结。区域整合已是趋势,民间做的不少,政府部门连结则嫌不足,若能整合,将造福人民和企业,例如北基市已共同处理垃圾,北县市合建无线宽频环境、脚踏车道等。他也以人口为例,北部7县市人口逾989万人,占全台43%,营利事业销售额达18兆,占全国66%,税收也约同等比例;若能建立区域整合平台,必能提升竞争力,为人民营造更优质的生活。

张子敬认为,各县市都有其发展愿景,区域者合须以互信为基础,加强彼此沟通。朱立伦举例,有的北县学生家住桃园县界附近,却因行政区域画分,要花更多通勤时间到北县上学,交通、教育、生活等区域整合有其必要。

新竹市长林政则指出,区域整合有助提升国家竞争力,目前新竹县市在教育上也有合作,让学子就学更方便。不过,会议主持人学者高希均表示,对区域整合,各县市或许乐观其成,不过新竹市的清大、交大要合并,都面临许多难题,何况县市资源整合,挑战势必更大。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601+112005062400300,00.html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5-06-25
  新竹市长林政则今(廿三)日在「共创先进台湾,打造全球创新生活新地标」北台湾区域整合高峰论坛中表示,他认同马英九市长提出的区域整合概念,对于北部七县市建立北台湾区域委员会的架构,也抱持乐观其成的态度。会中七位县市首长已达成合作默契,并共同对外宣示合作愿景。

  上午台北市长马英九、桃园县长朱立伦、新竹市长林政则、新竹县长郑永金、基隆市长许财利及台北县副县长张子敬、宜兰县副县长陈忠茂等七位北台湾县市首长,参加远见杂志及台北市政府合办的「共创先进台湾,打造全球创新生活新地标」北台湾区域整合高峰论坛会议,会议中高希均教授主持,与会首长就面对全球资竞争,是否应进行资源整合及如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资源整合、为北台湾找出最佳定位及未来北台湾的主要产业政策应朝哪个方向等题目,先后发表看法。

  林市长表示,资源整合才有世界竞争力,他支持马市长提出的区域整合模式,将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便利、企业发展及更好的生活环境。竹市近年来在打击失业率及营造花园城市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新竹县市政府与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早已建立三个月一次的首长会议模式,而五个省辖市的「五福论坛」,也促进五个省辖市之间的关系。

  林市长表示,新竹市有六所大学及工研院等国内重要学术研究单位,新竹科学园区的成功,绝非偶然,这是中央及地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竹市要继续维持这个优势,希望中央继续投资,并尽快恢复新竹民航站,有助于推动观光休闲产业。竹市的交通也希望能与桃园、台北捷运系统相互衔接。

  至于最希望让市民了解感受的项目,林市长表示,他着力于食衣住行等民生基础建设,要让市民感受到新竹市是座干净、美丽的城市,大家都有工作做,民众生活更方便。

  马英九市长表示,这是北台湾七个县市首长第一次的聚会,在大家都认同「资源整合」的默契下,他认为应该组成北台湾区域委员会的市长级架构,并具体讨论找出可以合作的项目,彼此进一步展开合作。

http://www.hccg.gov.tw/mes/pa108show2.cfm?mno=11751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5-06-26
民国九十年三月三日

“地方制度的改革与变迁”会议实录

主 办: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主持人: 关中(本会内政组召集人)

时 间: 中华民国九十年三月二十二日下午四时

地 点: 本会一0一会议室

与谈人: 黄大洲(本会内政组政策委员)

赵永茂教授(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杨宝发(本会内政组顾问)

论文发表人:陈立刚(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叶嘉楠(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吕育诚(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

论文评论人:纪俊臣(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社教学系教授)

徐仁辉(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

黄锦堂(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壹、 主持人致词

一、 关中(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内政组召集人)

各位来宾,我们内政组今天非常高兴举行第一次的“国政圆桌论坛”,目的是要扩大学术界的参与。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的性质虽是国民党智库,但我们希望能作到研究机构专业化,而不是政治导向。政治导向是党的决策单位的事,他们必须考虑怎样把这些东西变成政策法案,我们学者则可以在座谈会中尽量地交换不同的意见,因为我们基本上是专业取向的。

其次,内政组研究的范围有四个:第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第二是选举的制度;第三是国内治安问题;第四是原住民问题。今天的问题是在中央和地方的范畴之内,关于地方制度的改革与变迁。在国民党执政时期,推动了许多地方自治的落实,我个人认为地方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财政能否自主。今天谈的问题比以往都更深入,也是一个内部的会议,不对外开放,将来如果大家同意,会把会议结果作成专刊,供大家参考,以上简单报告,谢谢各位。现在就按照论文发表顺序,先请陈立刚教授报告。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5-06-26
贰、论文发表人发言

一、 陈立刚(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主席关教授、在座各位先进、大家好。我觉得有这样一个论坛让学界与政界沟通,我个人非常赞成,也很感谢。

今天我要谈的主要是府际合作,特别是跨区域治理合作模式可能采取的策略。我提出这个问题是鉴于过去民主转型,使地方政府面临很大的变迁,主要有两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民主化与法治化后,因为地方首长开放民选,导致政治生态转变很大;第二个挑战是,全球化趋势的开展跟现代化地区居民对地方政府的要求,愈来愈高涨。全球化不只使中央政府面临很大压力,很多不同国家的地方政府,特别是欧盟,也面对高度的竞争,也就是区域跟都会的发展彼此在竞争。比如说我们的科学园区和美国的硅谷的合作和竞争,都是因为全球化使不同区域的产业产生了质变。再者,对地方政府的要求,特别是行政效率要求,也愈来愈高了。因此地方政府面临治理困境,亦即他的能力不足,从最近的状况就可以看出这点。

我认为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目前我们国家有很多跨区域行政业务或功能,极待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掌握,比如说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废土处理、捷运兴建等等。根据这种想法,我提出了跨区域治理模式,认为有几个方向可作思考:第一个面向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模式;第二个是地方跟地方合作模式;第三是地方政府跟地方人民小区和企业领袖,也就是公私部门的协力关系。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我的报告中偏重前两个面向。

在地方自治法中,对于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的规定并不详细,例如,如果有些业务是跨越直辖市、县市、乡镇时,第二十一条规定应该由上级主管单位统筹指挥各相关自治机关来办,必要时也可指定一个机关来办;第二十四条则规定如果有合办的可能性时,可以由直辖市议会和乡镇市民代通过共同设一组织来经营之。在条文中虽然有提到,但在实际情形中怎样运作并没有实施细则,所以我觉得可以再作一些法制面的弥补。

我在美国念书时观察当地的府际跨区域合作,采取了几种模式,并且呈现在论文中可供大家参考。我认为在这十一种方式中,有些特别值得国内效法,例如“府际服务契约”,就是地方政府用签契约的方式,彼此提供所需的服务或其它合作,但目前的困境是地方政府可否签订这样的契约,需要法律方面更多的努力。而第三、第四项的协议和协力方式,是现在台北县市间采取的方式,包括捷运、公交车和垃圾处理。第六项“区域政府联盟”是美国很盛行的一种特殊方式,比如说旧金山湾区就有地方政府协会,涵盖一0一个城市和九个县为会员,来解决地区性问题。台湾是否适合实行这样的模式,值得进一步考虑。

例如,第十项“区域性的特区及公共管理局”,这也是美国非常普遍的形式,特区政府是由州政府设立,具有特殊的功能,比如说捷运和水道。未来我们金门和澎湖特区能否朝这个方向思考,还有一些弹性的考虑空间。最后一项“外包”,也就是公私协力的关系,未来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因为政府的经费有限,民间的财力比较雄厚,跟民间整合将是区域整合重要的方向。

再者,我想提出目前我国区域治理的几个初步问题。第一,在法律规范方面,很少跨区域的解决方案。第二,在跨区域整合中,如何处理财政预算分摊问题,需要更细部的规划。第三是本位主义,任何一个县市谈到都会发展、直辖市升格或垃圾处理,都会站在本位主义,特别是两个地方政府分属不同政党,合作事宜更加困难,使整个区域无法发展提升。

最后,我再提出对于跨区域治理的几个建议:第一,我觉得可以先从比较容易有共识的议题着手。第二,可以先讨论彼此认为是优先的议题,例如垃圾、废土场、大众捷运。第三,我们如何和地区企业建立互信和良好的沟通?未来还可以加强。否则像科学园区这种政府企业互相猜忌的情形,会不断发生。第四,中央政府还是可以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透过鼓励机制,鼓励地方政府自己设计跨区合作方案。

 

二、 叶嘉楠(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各位先进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来此跟大家报告我的论文,我的题目是有关地方财政问题与解决方案之评估。我们都知道财政问题恶化情形很严重,这里一个根据八十八年监委对台湾省各县市做的数据调查,发现从八十三到八十五年,财源大部分要靠中央或举债来解决不足问题。另外在精省之后,地方政府不能再跟省政府要,所以钱少了很多。在八十八年下半和八十九年度中央统筹分配税款,北高两市拿了百分之四十七、县市百分之三十五、乡镇百分之十二,当时被批评直辖市“吃鲍鱼配鱼翅”,而地方是“吃蕃薯签配菜脯”,最后萧万长把百分之六的特别统筹分配款拿出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新政府上台后,陈水扁之前承诺直辖市分配比率不变,但九十年度却订为直辖市百分之四十三、县市百分之三十九、乡镇百分十二,中央保留百分之六特别统筹分配款,引起北高两市强烈不满,马英九批评为“元首失信、内阁失策、人民失和、议题失焦”。虽然地方财政问题不只是统筹税款的争议而已,但却因此引来大众关爱的眼神。我首先要提出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的一些原则。

在此之前,当然要先厘清我国政治体制属单一制或联邦制。很多人认为是单一制,中央有绝对权力,地方只是执行的单位,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的联邦制不同。但从宪法来看,国父说我们是均权制,区分事情是属于全国一致或地方的性质。在法律规范上不是那么集权,虽然在实行上偏向中央集权。地方上虽然有一些税目,但大多由中央立法征收,地方政府无法变更税目与税率。不过一般共识都希望将来能赋予地方租税立法权(如加速通过地方税法通则与规费法),因此将来地方政府会有较大的自主权。

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提供服务,有几个标准:第一是外溢效果,是不是有些福利是区域外的人可以享受到的?

这边有一个所谓的“速配原则”(correspondence principle),指外溢范围要能与行政区域相配合。如果不能配合,可能造成资源误置的情形。举例来说,假如新竹市盖一个巨蛋球场,中央补助一亿元,新竹市政府出五百万元,这时新竹市民会觉得这个球场只值五百万元,随便用用就好了。所以当外溢福利很小,事实上不该由中央补贴,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像这种情形,可以透过中央补贴或将行政区重划,来达到比较平衡的状况。

第二个是规模经济,较大的行政区域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愈低,但一些传统服务,如警政、消防、教育,单位成本不会随行政区扩大而减少,主要因为这些服务大都是劳力密集。第三个是财政不均问题,每个地方工商发达情况不一,有城乡差距,有的是离岛,有的是农业县。所以各地方居民所得不一,缴税不同,造成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了保障宪法基本人权,上级应当予以补助。

其次来谈我国一些财政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既“患寡”,又患“不均”。患寡是指地方政府自有财源偏低,不均是指各县市主要财源来自财产税,工商业发达县市财源较足,农业县市却严重不足。可分成几点讨论:第一是地方政府自有财源不足,财政自主不够。地方财源主要来自财产税,如土地增值税、地价税、契税等。但由于经济不景气,房地产大跌,这些税收缩水,但每年岁出却因选举支票兑现大幅成长。目前大多县市自有财源只能满足四至五成,九十年度各县市基本需求,若以八十八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金额推算大概有二八七九亿元,各县市基本财政收入约为一一五0亿元,缺口高达一七二九亿元。另外将来金融税会调降,各地方分到的会更少。

以往地方政府碰到这种问题都虚编预算,向省府先垫借。现在省已经要不到钱了,警政原本由中央与省共同负担,现在也完全由地方负担。还有一些小班小校,突然增加许多教室,都增加地方财政的困难。因为虚列预算,无法表现它的施政理念和方针,结果大家只是竞相向上要钱而已。

第二,地方没有租税立法权,原来在财政收支划分法修订之后,相关配套的地方税法通则和规费法还未通过,导致地方筹措自有财源的根据丧失,教育捐也因为地方税法通则没通过而停征,估计一年少五十亿元地方收入。第三是地方政府财政努力不够,原本有工程受益费的征收,为了选票压力,很少县市征收。公告地价也偏低,大约为市价的百分之二十,都是屈于民意代表的压力产生的。第四,地方岁出成长率高于实质收入成长率。在地方政府支出,最大就是人事费,根据监察院的报告,岁出中一元就有零点五五元用在人事费,大概八成县市人事支出占全年岁出的一半。此外还有一些浪费公款的情形,例如县市首长座车常常高达两、三百万元。第五,补助金制度不健全。统筹分配税款最被批评的地方就是它先定比率再以公式分配。另外,中央有百分之六的特别统筹税款,但没有规定申请或分配方法,且不用列入总预算,所以被批评为行政院长的私房钱。还有隐藏在各部会业务计划里的私房钱,各地方首长都在比穷以争取这两项补助款。这些补助款有指定用途,所以常常要到的钱不是最需要的,需要的反而要不到,形成一种浪费。

目前最常见的解决方式,首先统筹分配税款和其它补助款应该尽量制度化、公式化、透明化。因为原来这些钱就是来自地方税收,要分配给地方的,应定位为“满足地方的基准财政需求”上。亦即满足每个人平均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为标准,不要因为城乡差距过大而有所不同。如果经费还是不足,再由中央及其它较富有的地方政府支助,财政部依此原则制订公式后,送到立法院通过开始执行。这个方式有几个优点:第一,可以保障宪法基本权利的精神。第二,教育、警政、消防、环保等服务都有明显外溢效果,中央补助是理所当然的。再者,现在各地人事费用太高,解决这个问题就解决大半财政问题了。第三,定义基准需求后,可再按各地的特殊条件决定统筹分配税款的补助额度。第四,立委来自各地,送到立院是合议制的结论,对各地都有交代。

今年补助款的大变革是主计长林全把各部会私房钱六百亿删掉,这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因为以往这些钱都由立委当中介,争取到就变成他的政绩表现。但收回变一般补助款后,补助的标准还是没有,所以立法院要求行政院按月去报告各县市的核拨进度,这是今年的情形。第二,尽量通过地方税法通则与规费法。很多县市首长对此不感兴趣,苗栗县长傅学鹏曾指出原因:中央都不敢加税了,地方那敢?只要加税,县长就换人做,这是政权保卫战。的确如此,陈水扁承诺不加税,即使两法规定地方首长可加税,谁敢呢?这是个现实的问题。不过也不用太悲观,还是有方法可以减缓阻力,其中一个是“隐藏课税”,另一个是“租税转嫁”,第三个是“掌握课税时间”,避免在选举的时候。学者研究美国大约有三分之二州长在当选一年内加税或实行新税,距离下次大选愈久愈好。中央政府若能提出配套措施,鼓励地方开辟财源,也会有帮助。亦即在补助时要鼓励地方有“向上提升”的自主能力。

第三,要杜绝浪费,像浪费、全面老人年金等等,这些节流部分是地方首长的责任。

第四,调整行政区域,精省后中央与县级沟通管道消失了,有人认为把乡镇市长官派可以解决,完全从财政上确实可省下不少钱,但废除乡镇自治就无法落实民主理念和小区意识。另外,有人认为行政区域调整是正本清源之法,但调整结果会影响到选区划分,政治阻力可能很大。

第五,开辟财源的方法,公告地价可以调高,恢复工程收益费,BOT等措施,都是地方政府可以做的。最后,要促进总体经济成长,中央与地方环环相扣,左手把钱交给右手不是办法,把饼做大才是根本方法。总而言之,在开源方面,如通过两法和促进总体经济,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将来改革还是以节流为主。此外,调整行政区域不容易,但补助金制度化应该不难。

 

三、 吕育诚(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

关主任,两位评论人,两位发表人,在座各位先进跟老师们,大家午安。主办单位给我的题目是地方事务与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设计,而我稍微修改为“管理观点下地方事务与公民参与的意涵与整合”,所以我的报告比较少理论部分,多从实务和概念着手。谈到这个主题,大家很容易联想到地方问题和公民如何配合,甚至最近乡镇市级选举取消的争议。我在思考为何地方事务和公民参与似乎遥不可及,所以回到原点,从宪法中来看,宪法对两者是分开处里的。宪法对地方事务的规范局限于两个框架中,就是仅发生或属于特定地域范围内之事务,和应由地方政府负责处理。假如把这两个法制面,从管理的观点来说,地方事务就是中央或上级应该给地方何种建设和能力。相对地,地方民众该如何接受与参加。举例来说,村里民大会就是这个思考逻辑下的产物,政府列出很多菜单,人民则意兴阑珊,最后变成一个摸彩大会。所以我觉得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检讨问题。

在报告之初,我提出地方事务和公民参与两个概念是不可分的,因为切割开就会发生“给”跟“与”完全脱节,例如今天虽常看到很多民众的声音,如小区发展体制,如果没有重新检讨,这些组织终归不是常态,甚至对小区发展未必有利。首先,我觉得地方事务不只是政府该做的事情,应该是反映出地方的特色。举例,设立地方图书馆意义为何?一般认为是要提升地方艺文素养,却没想到地方民众是否真的需要它。因此在这样的思考逻辑下,公民参与应该包含三个部分:第一,公民表达反应特定意见的过程。我们常往此思考,但接下来两个常被忽略。第二,他如何主张其特定利益与偏好。第三,公民如何察觉特定公共问题的过程。

再来我简单检讨我国目前地方事务与公民参与的现况,在法制的部分我就略而不谈,仅挑后面两项报告。第一个是“公民参与的两极化”,因为地方事务趋于中央化,民众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度冷漠不参与,另一种是极度的参与,这都跟预期的“公民社会”概念相差太多,如此会造成地方政府组织弱化。我认为根本的问题是基层地方政府已经无法发挥他的功能,不加以改变,不管做什么组织调整,效果都很有限。

最后基于这些问题,我分成两面的建议:第一,在基本的理念上,我分成两大点讨论,提出几个观念跟大家分享。第一,关于地方事务的主导权,我觉得凯萨归凯萨,上帝归上帝,地方政府没有高低的问题,只有大小的问题,不应该以层级的观点来思考,否则地方政府实质功能就会慢慢往中央移动。中央想一把抓,地方也乐得轻松,地方政府就不能发挥他的功能了,中央压力也愈来愈大。我觉得有一个观念可以很好地说明,就是“优先尊重在地”原则,从在地观点思考它们想要什么再去做。

最后,在一些策略建议部分,我们往往会希望地方均富、均衡发展,我个人不认为这是对的,因为台湾有城乡自然环境的差异,何必一定要弄成平等?与其花时间去做无效的努力,不如承认其差异,再去选择适合的方法,而不是让地方去削足适履的统一标准。在聆听刚刚报告中,我就思考既然如此该怎么办,我联想到国民党在地方有很多组织,例如民众服务社,它的功能就是因地制宜的,现在好像与民众没有太大关连,但未来要谈民众参与,两个问题一定要解决。第一,必须营造民众参与的诱因,让他觉得是跟生活切合的,例如台北市办小区巡守队非常成功,因为这关系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他们愿意半夜去巡守。第二,确认公民参与的影响,民众不只在接受,也要跟地方连结。例如小区发展协会的成功,就是因为它真的能做一些事情。所以要鼓动民气,组织绝对是非常重要的,能当政府和民间的桥梁,民众感受到利益和影响力,我相信自然地方事务与公民参与就能水到渠成。简单把我的观念与各位先进分享,不周之处还请评论人多多指教。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5-06-26
参、 论文评论人

一、 纪俊臣(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社教学系教授)

主席、召集人、论文发表人、评论人和各位先进,拜读陈教授的府际合作跨区域治理模式,我想说明的是,区域治理观念也许刚刚开始,但台湾早就在进行了。我在台北市政府服务时,因为台北市和台湾省是平行的,很多业务都是区域性合作,如河川整治,就是一个合作不成功的例子。但桥梁都是区域合作的例子,北市和北县根据南桥北管、东桥西管原则,由台北市政府或台湾省政府来管理。台湾省部分原由省处理,但精省后县市平行,可能就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了。不过精省后很多都交给中央管,如桥梁就给交通局了。

另外就自来水来说,范围不只台北市区,还包括永和、三重等,翡翠水库是在台北县,但由台北市管。所以有的做得很好,有的很糟,例如翡翠水库特定管理区就出问题了,不知应该到省议会或县议会报告预算。当初考虑到这问题,就说要明确规定,因为共管是很困难的。

我认为区域合作最重要的,是先把要共管的事分类一下,根据经验哪些为什么顺利?哪些为什么不好处理?在制度面,台湾很多事容易有争议,所以要有制度,我建议陈教授深入研究,将来修法要修哪里。像目前台北自来水事业处违反了自来水法,应该要由自来水公司才行,但因为行之有年,就无所谓了。所以我觉得台湾最需考虑法制面。

就行政区域调整合并问题,我觉得是目前最重要的。像北市与北县,如果能都会化经营会更好,我在一九八七年就提出,若过了一九八九年不调整,就没有机会了,因为民众意见愈来愈多元,要通过各个市议会很困难。但不去处理又不行,学术界需要努力用最低政治成本谋求解决之道。

 

二、 徐仁辉(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

主席、报告人、各位先进,很荣幸在此对叶教授的论文提出一些看法,我觉得他的整理很完备,但我还是补充一点。首先,叶教授论文第二页提到单一制和联邦制问题,我从财政数字来看也可看出我们是单一制。精省前中央占各级政府支出百分之五十,精省后将近百分之七十,如果把省算成中央,精省前也大概是百分之七十。国际间联邦制大概是百分之五十几,单一制多半有百分之七十以上。

第二,叶教授一直提到基本财政需要,我认为现在差距很大,所以很困难。同时他认为中央要尽量满足地方基准财政需要,我比较持保留,因为我教了十几年财政学,没有看过“基准财政需要”或“基准财政收入”这个字眼,要满足这些是永远无止尽的。另外,关于统筹分配税款问题,我觉得当初财政部制订就有问题,因为地方财政困难,当时民进党县市长吵得很厉害,所以只好从所得税拿出百分之十给地方。第一次的财政收支划分法,营业税还是全给地方的,因为没想到那么快精省。营业税一年大概有两千多亿,北高两市一半可留下来,另一半交给中央统筹,中央百分之九十四给台湾省,剩下多半给高雄市,台北市很少。换言之,台湾省各县市和北高两市大概各收到全国营业税的一半,台湾省留下百方之五十的一半,另一半给中央,又拿到北高两市交给中央的百分之五十,所以精省前台湾省县市分到的营业税将近全国之一半。精省后中央要承担台湾省原本支出,所以要把营业税拿回百分之五十,这本来是合理的,但财政部动了手脚。因为之前被迫交出所得税百分之十,所以他就留了百分之六十,只剩百分之四十给地方做统筹分配税款。我在各个场合一再强调,假如中央有诚意,应该修法把这百分之十吐出来。

另外,百分之六的特别统筹分配税款,在省府时就有,不能反映在预算上,这是非常违背预算法的。所以萧万长把它拿出来,民进党反而更霸道,保留不拿出来。所以我就跟林全说,他真的是换了位置就换了脑袋。另外,叶教授认为应该赶快通过地方税法通则与规费法,这两个法已经在立院放了很久,事实上规费法本身很多问题,不像大家想得那么美。不过现在地方真的很可怜,县市长要开源财政难上加难,举例来说,户籍誊本一张十元,地方不能随意提高,因为户籍法规定由中央内政部定。叶教授又点出,地方为了选票不会动用法规来加税,这时就需要配套措施,第一,财政补助一定要加上一些机制,地方努力越多补助越多。叶教授也很乐观,认为美国各州实施都可成功,事实上它们成功的原因就是财务透明化,要借贷需要民间公司评比,所以我几年前就建议我们应该建立这个机制,客观地对地方各县市政府财务进行评估,现在信息发达,人民应该有参与了解的权利。

我很同意开源节流的方法,但稍微补充一下,这个时代开源很难,首长一上台都承诺不加税,节流也很难,很多钱不是财政不好就能少给的。九0年代推动政府再造、企业型政府,就是希望政府用钱更有效率,陈教授也写过相关文章,认为要让地方觉得这笔钱是他自己的。目前地方首长不能支配预算,即使计划案已经死掉了,还是得把钱花掉,否则执行不力还要被考核。计划间钱不能流动,就造成浪费。目前虽然朝这个方向努力,但预算科目减得不多,流动限制仍大,年度结算也不能保留。因为我对预算很有兴趣,所以提供在此给大家参考。

 

三、 黄锦堂(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主持人、报告人、各位先进大家好,很高兴做这样的评论。我蛮喜欢吕教授的论文,因为有管里的观点,法学常常都只是界定而已。育诚兄是公共行政中较常谈管理的年轻学者,将来可望成为地方政府中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吕教授对地方事务和公民参与提出两个层次的讨论,第一是leading concept,conception的重新界定,从前法政的界定视野受到局限,他提出一个新的诠释,往下建立一套新的原理、原则、制度,这是第一个大的贡献。第二,他提出一些原则和主要的制度,亟待建立。我简单念一下他的叙述,在概念上,未来应该更回归地方的主体性,地方事务由地方主导。具体化可分四个内容,第一地方事务要因地制宜;第二,地方事务项目要明确厘清;第三,由监督制订改为权责相称,地方自己担起第一线责任;第四,从层级隶属到法律对等,只有规模大小不同,没有地位高低。

有关公民参与,他的概念在论文第六页,最核心的是“趋向多元的公民参与”,公民有四种角色,是顾客、生产消费者、合伙人、所有者,角色应该是多重的,不只是政策的接受者。他进一步提出可行的途径,是principle和major institutions的部分,认为地方事务要由下而上界定,中央提供诱因使地方发展最适模式。在地方层级上,区村里邻的定位功能要加以检讨。事务归中央或地方要明确,有问题要由公正机关协商。应该检讨是否把地方府会对立机制更改,给地方首长更弹性的预算执行空间,鼓励地方开辟财源,建立地方绩效指标做为奖励依据等等。公民参与部分,他提到地方应有更多参与管道,提供参与诱因,确认参与的影响。

以上是我的读书心得,以下讲讲我的评论。我觉得台湾的优势是博士很多,媒体也蛮公开的,电视上的讨论节目提供思考。我觉得社会上对地方政府的问题有一个大的共识,认为应该让地方有更大自主性,应该改变赵永茂教授常说的“监护型”,变成诱引式。他提出的概念和主流蛮一致的,只是一些制度设计更细致。这是我的第一个评论。

第二个评论,我提一个萧全政教授常讲的,在决定中央与地方分权架构时,需要考虑何种因素?应该考虑台湾政经发展和特殊结构,比如台湾较小,地方歧异太大会导致统筹困难。台湾现面临转型,甚至两岸关系的竞争影响,都会造成异于外国现象。吕亚力教授也提过授权地方要考虑地方生态,也就是配套改革问题,假设地方体制不改良,大幅权力下放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我个人喜欢谈德国如何在战后重建成功,日本也曾经过一段公害时期,现在在各方面表现却很亮丽,到底是何种契机使他们成功?台湾是否也能掌握机会完成多面向的改革?像乡镇市长官派的改革是永远不可能吗?国民党是不是能去促成这种改革?台湾不缺计划和概念,只是缺少转换的机制,这是我个人有兴趣去思考的。

肆、 与谈人发言

一、 黄大洲(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内政组政策委员,前台北市长、行政院研考会主委)

我分享一两点感想,我觉得有智库后真的很好,每次座谈都有一些新的想法,有机会听到学者专家意见,对我的思考很有帮助,向各位表达感谢。我对地方自治角色的看法,根据二十多年公务员的经验,最重要的还是区分哪些是政府作的,哪些应该交出去。很多事情民间有意愿或能力的话,应该交给地方做,剩下的部份政府再去做。那剩下部份的“功能依存圈”到底范围多大,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例如地形因素,如果跨个中央山脉过去就很麻烦。或者是管理幅度,现在很容易,只要用计算机网络,都可以掌握得很好。

我个人比较倾向都会区行政的观点,中央可以帮助比较差的都会区。现在有的地方政府闹穷,其实他们根本无法形成一个政府,只有几个人,不能独立行使职权,并到附近区域就好。最近在谈县市长官派问题,这牵涉到立场问题,当初国民党很喜欢,现在又不喜欢了。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用选举水平真的太差了,对行政贯彻不恰当,用派的是比较好的。像台北市区长是用派的,有比较精锐的文官制度,对行政掌握较好。

说到经费问题,常说没有钱,其实钱还是不少的,只是怎么去分配的问题。我觉得不论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应该有一个中长程的计划法,不能换个首长就把计划推翻掉,一个计划是相关单位研拟出来的,预算跨好几个年度,不能换人就废掉。

二、 杨宝发(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内政组顾问,前内政部政务次长)

主持人、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先进,本来我不想发言,但主持人点到名了。我实际的经验四十几年了,但今天来此收获很多,离开教室太久,很久没有读书,听到专家的报告收获良多。今天执政党提议把县市长改官派,我们民国62年就提过,行政院认真考虑过交付审查,但没有通过。当初所有中央省县级党政负责人都参加,当时行政院主持人是连震东先生,后来觉得不太合适,所以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现在提出的原因,主要是觉得他没有建设,没有财源,效率不彰,浪费多且政风不好。说乡镇没有钱,他们首长的座车都比部长好,只要抓住几个民代利益挂勾就够了。相对地,区长问题则很少。所以我始终认为这问题可以解决,比如说工程收益费,我在台南县就收,虽然当事人不满意,县民都很满意,当事人后来还是感谢我。真正有理想的首长还是可以做事,是不为非不可为也。

改成官派不是万灵药,但乡镇区域重新划分是很必要的事,应该从基本的制度法律来解决。另外,关于地方政府发展,刚刚一位教授主张让它自然地发展,很抱歉我倒有不同的看法,因为那样地方的特性无法发挥出来,以前我们提供均衡地区发展的补助金,最多达二千五百万,像苏澳要办冷泉,有的城市要办停车场,都获得补助,也经营得很好。就是当地有客观条件时,但经费不足,我们就给他补助,而不是让首长一天到晚以争取经费为能事,自己不想去开发,这是非常腐败的观念。

 

三、 赵永茂(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主席、各位前辈,还有杨次长。在地方上的确有很多“英英美代子”(无事可做),有很多问题,刚刚黄市长提到在野很好,但也不能永远这样,还是有很多问题让我们去思考。我个人感想是,台湾如果不能跟上几个大的浪潮,会愈来愈后退。这个浪潮是民间时代来临,不能用过去型态来评估政府,在美国甚至很多地方政府事务可以外包出去,但我们的相关法规实在绑的太死了。在有关管理的部份,就是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权力时代,要进入管理时代,我在财政部当顾问时也提到,最大的困难是非专业常常影响专业。官派制本身利多于弊,但因为地方生态不一样,乡镇跟市不同,选举不只是地方首长,还有市议员,所以必须在遴选过程中有更严格的配套规范。在政党反省上也要有更多压力,因为台湾原本有一些原生、衍生、滋生性问题。

如何迎向外部经济的浪潮?以台大为例,教育部现在愿意给工学院钱,但规定要自筹一半,所以我们就会有压力。地方政府也一样面对这个压力,政府要协助地方进行BOT等工作。一个办法可能不能很快成功,但几个县市开始做,管理的空气就打开了。所以该修的法还是要修,尤其跨领域浪潮,是不得不走的方向。现在公所中一半都是约雇的,造成很多冗员和浪费,英国乡镇中也有很多兼任的,我们应该设法引进这种制度,如何做到有效又节省开支。

最后,我们常对地方政府期待很大,但必须考虑它的自治规模,很多时候给他钱,地方也没有能力去规画运用。整合在县市是趋势,在国外很多区域不只是商业区,还有农业工业区的设计,所以必须让城市区域背负更多乡镇,设法开发乡镇。需要从更多长远的观点、管理的观点出发,透过府际合作、民间合作进行,节省开支,创造财源。只是现在法治绑的太死了,其实民间作为虽然会图利私人,但透过审慎评估,只要能同时图利国家和地方,为何不能实行呢?这是我们应该设法突破的,值得大家更多思考。谢谢。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5-06-26
伍、 论文发表人响应

一、 陈立刚

谢谢各位先进的指点,我提出区域治理想法,是鉴于在全球化压力下,地方政府如何结合企业来走向世界产业竞争的网络。纪老师提到行政区域划分困难度,我非常同意,快的话至少要几年,慢的话几十年都无法尽其功。如果透过跨区域管理,可以舒缓经济上的行政浪费,而不用做行政区合并。

二、 叶嘉楠

首先谢谢徐教授给我的指点,很多有用的意见我会回去好好再研究。他刚刚提到基本财政需求不适用,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也许徐教授可以提供我参考。另外有关地方税法通则和规费法,我的论文中已经提到如何实行的大概方法,谢谢各位。

三、 吕育诚

两点响应,第一个是响应杨市长,我的看法跟他完全一样,只是表达上可能有问题,我也觉得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压抑地方特色。第二点要响应赵老师的认知,他谈到管理和民间时代的来临,我个人非常赞成。我觉得乡镇市废不废不重点,重要的是未来要让它发挥什么功能,谢谢。

 

陆、 主持人致谢词

一、关中

三位发表人、评论人、各位学者专家,非常谢谢各位参加,我们座谈的目的就是要借着各位在学界的研究,扩大我们的视野。我个人虽然没有直接接触过这个问题,但过去在党务机构,站在旁观者的角色,也可以说是感触良多。地方一面讲财源不够,一面又有浪费情形,这是很矛盾的现象。二十年前推动文化复兴,各地建了很多文化中心,但只有建筑没有活动。十年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也花了很多钱,但使用率也不高。五年前又一波浪费,县市乡公所在改建,大家也提到乡镇长座车都是高级座车,官邸非常高级,令人很感慨,花公家的钱很随便。杨县长在台南时我去他家好几次,旧房子但也住得很舒服嘛!所以地方首长观念不对,而在制度面革新又太慢了,像外包的问题,美国早就在做了,大企业一天到晚在讲合并的事情,政府却很难实行。所以还是要靠各位集思广益,希望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让国家在现代化过程走快一点。今天耽误了大家不少时间,所以就不多谈了,谢谢大家。

http://www.npf.org.tw/Symposium/s90/900322-IA.htm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5-07-04
这种是不是就叫屠版……
/撤销省区,地市直辖中央,一级行政区有州、盟、直辖市,可民族自治。/二级行政有县、市、旗,也可民族自治。/乡撤销,行政村直属县政府,镇作为县下面的直属小城市管理。/直辖市的市区和较大的市区可分为若干监察区,不设政府,街道为城市基层自治机构直属市政府。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5-07-05
沒辦法, 有些文章太長篇, 一定要分幾次貼才行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7-02-20
长江三角洲16城希望与北台湾八县市建立合作平台
  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杨建荣一行二十八日在台北参加城市论坛,探讨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与北台湾八县市的区域交流合作 ,希望建立长三角与北台湾之间的区域合作交流平台。

  由台北市政府主办的“北台与长三角都会区域对话”城市交流论坛,二十八日在台北君悦饭店举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杨建荣一行出席了论坛。

  “北台区域”是特指名词,由台湾北部的宜兰县、基隆市、台北县、台北市、桃园县、新竹县、新竹市和苗栗县八县市组成。一九九八年台北市率先提出“北台区域整合”,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成立由八县市组成的“北台区域推动委员会”。八县市的GDP达二千二百多亿元人民币,全台湾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及人才资源集中在此。

  台北市长马英九代表主办单位在论坛致辞时说:“面临全球化的竞争竞合,任何城市都不能再独善其身,必须以都会区域经济体为考量,才能面对全球经济的挑战。这次的两岸城市交流论坛,象征‘北台区域’突破性的发展。”

  桃园县长朱立伦发言时说:“我又看了‘海峡消失论’。从经济上看,台湾海峡早就没有了。区域之间互利合作,有助于提高竞争力。”

  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杨建荣在论坛致祝贺辞时说:“长三角和北台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借鉴的经验很多,可以互相合作的领域也很广。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逐步建立起长三角与北台湾之间的区域合作交流平台,并借此推动两岸之间在多领域、多层次、更广泛的交流。”

  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主任林湘在论坛上做了题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现状与思考》的报告。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区域由上海、南京、扬州、泰州、南通、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绍兴、台州、宁波、舟山、嘉兴、湖州共十六个城市所构成,现成立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其二00五年的GDP达三万三千八百五十八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五分之一。

  来自上海、南京、苏州的官员在论坛上分别做了《上海市城市规划介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工程总体介绍》、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突显城市特色之路——以南京为例》的报告。

  杨建荣主任总结说:“这次论坛是好的开端。务实的话题是两岸合作的新起点。”

  主办单位邀请陈文茜女士担任此次论坛的主持人。

(来源:中新社 记者 耿军 徐长安)

http://www.twb2b.cn/cms/bencandy.php?fid=3&id=791

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5269969/Uyyping/A387721.html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7-02-20
城市群合作才能立足世界版图

天下杂志

更新日期:2006-09-02 记者:李雪莉.汪文豪

对有企图心的城市而言,它们此刻有着以下共同的焦虑:如何在世界版图中建立自己的坐标,不被遗忘?如何不被太平洋另一端的城市比下去?

现实真的很残酷。过往城市的竞争法则悄悄走入历史。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园区」的故事,已经揭示新型态城市竞争的到来。

五十年前,围绕着杜克等三所大学成立的三角研究园区,五十年前的发展,就领先时代。这里虽然占地七千英亩,却是由一个非营利组织运作着,因低廉土地、研究人员,而引人前来投资。

但不久前,哈佛商学院教授麦可.波特却发现北卡发展出现瓶颈。原因是世界各地各园区在积极竞争同时,北卡的三角园区却不够有野心与全球策略。「它总是说,这里有好的人才、便宜的土地、良好的气候,问题是其它城市也同样提供相同的东西,」北卡园区执行长查尔斯.海斯(Charles Hayes)对《BusinessWeek》表示。

就像一记警钟,三角园区后来拟定一个名为「赢取明日工作之战」计划(Winning the Job Wars of the Future);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在它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

区域「合作」才能竞争

以往园区周边的十三个地方政府把对方当敌人竞争,现在,它们决定把力量做大,用整合性的策略,迎战全球竞争,就好象坐在同一艘船上。如果再以一个城打败另一个城市的逻辑运作,还有可能两者皆败;未来的趋势已走向城市的结盟,区域与区域竞争。

建筑师潘冀经常往返台北与上海,在中国建设许多厂办的他观察,每个城市都在力争上游,二线城市知道不可能跟一线的比,于是积极寻找生存定位。

历史发展的轨迹发现,大城市发展到后来,都面临没有腹地的问题,而小城镇则是找不到着力点发挥,远远被拋在大城后面。但区域合作可以解决大城与小镇的问题。

台大城乡所所长夏铸九常被大陆官方邀请到对岸做顾问。

他以才启用的大小洋山港为例,说明小城市如何找出利基。黄浦江长年泥砂淤积,上海急需深水港,于是上海向外找地,最后上海出资、浙江出地,合作建造洋山港。

许多到现场的台湾团队都好奇浙江为什么肯和上海合作?结果,对方的回答很简单:「上海是大树,我们只能扮演碧罗春。」

不论是一线、二线、三线城市,都靠着区域合作,彼此分工而茁壮。一线城市就像领头羊,带着周边小城市往前冲。「城市区域(city region)会愈来愈重要,」夏铸九说。

一旦区域间有了合作模式,竞争力会成等比级数增强。对岸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目前占中国GDP三六%,二○二○年预估达到全国六五%。

而台湾的城市如何突围,特别是行政区域已被划分到二十五个县市,其中十六个县市人口不超过百万、七个县市人口未达两百万;小城未来该如何发展?

从北到南,多位县市首长都赞成台湾进行「行政区重划」 。

桃园县长朱立伦认为桃园可以和大新竹、苗栗合并,而台北县市合并,「台湾不需要那么多单位。」

夏铸九则提出「区域政府」的概念。就是保留既有的县市,但成立北台、中台、南台、东台更高一级的政府,做策略与资源的整合。

不论是重划行政区或区域合作,都将是台湾能否持续竞争的关键。而且对四大区域都是迫切议题。

走进台中逢甲大学都市计画学系系主任刘曜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中台湾的卫星空照图。图中,一条粗线从东向西连贯起台中火车站前的中正路、台中港路、中栖路到台中港,全长二十五公里的路程,刘曜华将它称为「台湾大道」。

「中正路是历史台中,中港路是生活台中,台中工业区这段叫科技台中,吸引人看夜景的大肚山叫景观台中,台中港这段叫港湾台中。台湾大道,好比国外的香榭大道或宾州大道,反映整个中台湾的发展潜力,」刘曜华兴冲冲地解释。

当民间用虚拟的台湾大道,看出大台中整合的优势时,行政上的台湾大道,却被台中市、台中县与交通部三个单位切割管辖。

体认到县市合作的重要,台中市长胡志强曾提出「中台区块」的概念,希望中部县市能像粽子一样,串联合作。但目前是只闻楼梯响。

中台六县市,六百万人。如果有个直辖市领军,刘曜华说,就能以四百多万人的爱尔兰、纽西兰的发展规模来思考。

同样地,南台湾也急需区域资源的整合。高雄县长杨秋兴就十分赞成高高屏三县市合并,甚至十多年前他当台湾省议员时,就推动国土重新规划,认为高雄县市该合并。

他说,高雄市每年有八百亿元预算,高雄县只有三百亿元。高雄市是有钱没地方花,高雄县是没钱花。但高雄市发展空间已经饱和,很需要高雄县当腹地。

台北县市的问题也很类似。台北盆地人口加总有六三四万,地理上盆地内的河川水系与道路交通,理应有一套管理系统,却因行政上划为台北县、市,缺乏整体规划,资源重复浪费。

不过,今年开始,由于两大行政区皆由国民党执政,两位县市长已签下九十六项、七大类的合作案,县市合作出现生机。

区域合作在世界各地已快速发生,例如北京加上天津,但台湾的进展几乎流于口号。

曾为宜兰进行都市规划的新加坡建筑师刘太格认为,原因在「台湾对大的规划没经验,也不考虑。」

城市要更有竞争力,只能靠城市群的合作。未来不能只推销城市,只有推销区域才有机会在全球竞争存活。

来源:
http://bloguide.ettoday.com/alexandros/textview.php?file=0000031117

顺便可看看该站主的台湾划分法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7-02-20
全球化下的城市与区域:面对北台都会区域       夏铸九教授

(面对全球化下北台都会区域的崛起)

一、 前言:

理论概念介绍与台湾的真实经验。

面对全球经济下东亚的特殊性,如何顺势而为?

二、 廿一世纪的吊诡:

没有城市的都市化(urbanization without cities),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对话,城市是特定的文化形式,城市是文化与政治的构造。质疑欧洲中心主义与族群中心论。

三、 所以,面对新空间形式,即,都会区域(metropolitan regions)(或是被称为城市区域(city regions)、钜形城市(mega-cities)、城市群等)之浮现:

台湾西海岸(北台、中台、南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区域则指涉:特殊的劳动市场、消费市场与媒体市场等界定的,散布在广大领域间的活动间的功能性连结。更加日益依赖交通运输与通讯传播的网络。(都市的功能与脱落的巨变)

对比:一府、二鹿、三艋舺;西海岸五城市(基、北、中、南、高);台北都会区、桃园都会区、新竹都会区…等,北高首要城市浮现;当前的台湾西海岸(北台、中台、南台)多中心都会区域历史性浮现与台北一级化趋势并存…。

四、 阳光:都会节点(nodes)的全球网络:(不仅是市场行销的都市策略而已)

做为创新氛围与信息化城市,全球城市(global city)不是一些全球城市,而是一个全球城市,而是跨领域的城市,是刻画信息化时代特征的流动空间的新空间形式(论文1:全球化…)。硅谷-新竹台北-珠/长/京连结,这是不连续的区段(segments)。

五、 阴影:非永续城市(unsustainable city)与生态危机

六、 黑洞:片断化的都会:空间隔离。保全需求升级,洛杉矶的“石英城市”例。

七、 城市重建:城市与草根市民的城市:

台湾社会的特殊性,也有理论对话意义。在都市运动中酝酿,由镜象关系的反身性能力建构的市民的主体性自觉。邻避运动不值得鼓励,无住屋、大理街等,追求改变的运动。

八、 城市重建:例:可持续性城市、女人的城市(日韩台企业组织比较,就业与职业结构转化、免于恐惧的地景、古迹保存的女人价值、在女性主义城市土壤上的男女同性念运动。)

九、 制度内改革:都会治理(metropolitan governance)(论文2:当前台湾的领域治理)

全球化下国家的转化,区域与地方政府的新角色:二级的区域政府、无以名之的区域、政府角色转变、在全球竞争与草根参与中的规模问题。

1.   做为全球网络中的节点,北台都会区域历史性浮现,却为都会治理所苦:空间集中与空间蔓延同时发生,亟需都会区域协调,成长管理,响应都市问题,却困于中央集权格局与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治理。

2.     做为信息(信息)化城市,具有创新氛围的都会区域是全球经济中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台北,也就是台湾,力争持续做为运筹中心的角色,却苦于认同政治的纠结,无法突破政治上的阻力,都会与地方政府或许在制度的弹性上有历史的机会。

3.   快速的都市发展积累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与社会排除所造就的片断化城市:环境保育,古迹保存(保护)有可能发育为对发展(development)的反身性(reflexivity)能力在空间领域上都市魅力的展现,城市的公共空间则可能成为不同社会主体间传播与沟通规则建立的管道,而肯定市民城市的力量与追求可持续城市的力量可彼此相合,这是落实执行的政治与社会空间。

十、 理论意义: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与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s)的紧张关系:

松山机场迁建之争例(国防?2002vs.2006?)

十一、建立沟通规则:空间的象征表现:建筑的纪念性(monumentality),以及,公共空间做为意义竞争的空间(contesting spaces):重要价值,镕铸于石,迂回表意也。

桃园机场一期与二期航站设计例(论文3:廿一世纪的都市社会学)

http://www.ym.edu.tw/cge/91project/Speech920319.htm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7-02-20
高高屏地方永續發展資訊網
http://kkp.hibec.com.tw/

不過感覺上 2005 年做好後就放著不管沒更新了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7-03-19
高高屏首长暨主管会报

壹、缘起:
高高屏不论在生活环境、经济活动均具有密切关联性,为整合区域资源,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及地区竞争力,由本市发起,三县市轮流举办高高屏首长暨主管会报。



贰、高高屏区域联盟共同声明(88.01.31三县市首长会议通过)

一、前言:

高雄市、高雄县及屏东县三县市幅员均相当有限,但各有其区域特色及优势条件,例如,高雄市有发达的工商港埠,高雄县有蓬勃的农业生产,屏东县有闻名的观光游憩。所以,高高屏三县市若能以「共存共荣」的精神进行跨域合作,建立协调沟通的管道,将可一起营造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高高屏共同生活圈,进而成为台湾地区最有活力及竞争力的区域。

二、目标

(一)推动高高屏区域捷运路网之兴建。

(二)争取第三座科学园区之设置。

(三)新增大学及研究中心。

(四)营造社区及地方产业特色,促进区域产业之整合与发展。

(五)建立跨县市治安合作机制。

(六)共同处理区域性环保污染问题。

(七)改善市县交界公共设施衔接与配合。

(八)争取新高雄国际机场之设置。

(九)联合整治河川污染,澈底改善饮用水品质。

(十)塑造海洋文化新风貌,建构海洋游憩带。

三、做法

(一)正式成立高高屏首长联系会报。

(二)3个月召开会议1次为原则。(于91年4月27日通过修正为4个月召开会议1次)

(三)以议题讨论为导向。

(四)委托民间团体或学术界研拟议题。

四、愿景

台湾地区幅员不大,随着交通运输之发达,空间阻隔之情形更是日益缩小;尤其精省之后,各县市地位提高,区域间之联盟与合作更形密切,重要性更为增加。如今,高高屏地区已蓄势待发,区域间之发展是互补关系,而非主从或竞争关系,彼此应对共同生活的区域产生认同感及系属感,对南台湾所有景观、人文、生态充满热爱与了解,积极为未来愿景打拼努力,以期早日建立南方新世界,营造高高屏共同生活圈。

http://rdec.kcg.gov.tw/cooperation/cooperation_2.htm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7-03-20
东服、北服应该不会设立了吧?台湾东部也就是两个县,而北部由行政院直管就可以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