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约有8亿人口分散居住在80余万个行政村,这种“大分散”的格局无疑加大了政府行政成本、居民生产和生活成本、也阻碍着农业产业化化、农民增收和农村现代化。因此,加速人口集中是推进城市化进程,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本人的初步设想是:
一、小于100平方公里的平原乡镇,以目前的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实行人口聚集;大于100平方公里的乡镇,或虽然小于100平方公里,但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的,可循具体情况确定2个或者个以上中心点实施人口聚集;
二、聚集方式为政策引导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措施。如:出台优惠措施,外围居民迁入预定聚集区时提供购房补贴、减免相关税费、免费转移户口、子女就学、帮助安置就业等。同时,有条件的村可以通过集资共建住房、共兴产业项目等形式,集体搬迁至聚集区。
三、人口聚集过程中的住房问题。住房是一个基本问题。人口迁移后,原来居住的房屋要拆除,原来的村落要毁弃。在新聚居区一是要建设新房,二是要将新房转移到迁徙居民手中。建新房主要是资金来源问题。据测算,目前在农村地区,如果不计土地,建楼成本平均为????????元/平方米。土地可以由国家出台政策无偿提供。建楼资金可实行国家专项资金拨付一块,银行配套贷款一块,农民自筹一块的办法(农民可以用参与新楼建设的劳务所得抵免出资)解决。交齐自筹资金部分的居民即可获得相应楼房。外乡镇居民迁居本地,可通过货币化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四、人口聚集区的公共设施问题。首先,要有硬化公路;其次,要新建或扩建客运站、学校、卫生院、公园、集贸市场等设施。其资金来源,除少部分由国家提供配套资金外,主要应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
五、人口聚集过程中的就业问题。这是核心问题。聚集前,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耕地为基础;少部分人从事农村服务业,如农村零售业、理发、裁剪业,以及生产铁具、豆腐、烧酒等简单加工业。聚集后,在以服务业为主的领域可以催生一些新的就业岗位,但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人们还是注意依靠农业生产,这就需要成立农业合作组织,对实行产业化联合经营,比如成立耕种收割联合体、养殖联合体等。总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六、人口聚集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人口聚集过程中和聚集后,居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要相应增加,如搬家要舍弃一部分财产、支付迁徙交通费;入住新居后要赠添加水费、煤气费,电费会增加,北方还有暖气费等。对多数居民来说,距离自己耕种的土地距离变远,成本要上升等,需要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另外,居民聚集后,应与目前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享受相仿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医疗、工伤、养老、失业、生育保险等。
七、教育、医疗、交通问题。人口聚集无疑将彻底解决目前农村教育资源分散、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小学与中学将一体化;人口聚集也大大有利于提高乡村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交通方面,将大大提高居民出行的方便程度,从而提高人口流动性,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
八、供水、供电、电话、电视、煤气、供暖、互联网等网络设施将迅速普及绝大部分人口。由于各种管网不再延伸到原来的各行政村,建设成本大为减少。
九、建设新“城镇”中的规划问题。这是个大问题。梁好的规划不仅是人们生活舒适、工作方便,还可以利用市场规律为城镇建设吸引更多市场化资金。比如,适当规划“城镇”的中心商业区可以提高地价,有利于筹集建设资金。
十、为行政方式和行政区划带来革命性变革。“行政村”概念将消失,变成城镇建成区内的“社区”;原来意义上的乡镇(下辖若干村组)也将消失,一律变为小“城镇”,这数万个小“城镇”将成为国家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具备“自治”的条件,全国的行政管理成本因而将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