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63阅读
  • 2回复

[杂录]迷你国家与时并进之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04-10

(轉載自10-4-2005香港《明報》「咫尺天涯」專欄)



梵蒂冈教宗和摩纳哥元首雷尼尔亲王在同一周病逝,全球面积最小的两个国家同时失去元首。其实地球还有不少类似迷你国,面积与海洋公园不相上下,一般评论认为它们只是国际花絮,其实却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成员。


迷你国的成型


Jacques Rapaport在1971年发表《小国及领域:地域及问题》,被视为小国研究的重要作品,归纳了迷你国成型的三大原因。第一是天然及地理的孤立,例如曾经在卫斯理小说《迷藏》出场的堡垒山国安道尔(Andorra),就是法国和西班牙间的天然山地屏障。第二是历史过程,例如意大利中部的圣马力诺(San Marino)是欧洲最古老的共和国,虽然国土不断萎缩,但谁也不敢切断这一丝香火。第三是社会、文化、种族的不同,例如非洲迷你国冈比亚(Gambia)是英语区,难以再和境外的法语母体塞内加尔联合。


但是在全球化时代,上述生存价值已经大为降低。印度在1975年强行合并国民生活安逸的锡金王国,宣告「天然及地理的孤立」再不是迷你国的独立保证。摩纳哥、列支顿士登(Liechtenstein)等国不断更改古训,一旦缺乏继承人即与邻国「和平合并」,也反映世人对历史的妥协。社会文化的差异,甚至已成为地区一体化的动力,例如加勒比海一群小岛国便不断提议合并来达到资源互补。


迷你国为求自保,找出了以下与时并进的新角色:


全球体系的孤岛


迷你国面积过细,不可能构成反区域一体化的气候,却懂得利用它们表面的不重要性,成为合法的全球化漏洞。摩纳哥几乎不设所得税,金融制度顾客至上,设有赌场供灰色富豪洗黑钱,结果成为著名的避税天堂。加勒比海岛国的基本国策就是吸引各种灰色企业到境内注册,从不加以监管。布殊在9/11后宣布取缔全球避税天堂,进行「金融反恐战」,不久即按特区逻辑变成「不说,即不存在」,因为华府发现若避税天堂透明度提高,对华尔街影响更大,大企业储备基金被恐怖分子查获的后果更不堪设想。


事实上,全球体系的迷你孤岛,更成为各国转型期间抵抗经济一体化的避风港和周转站。例如在苏联迈向俄罗斯的过程,大量国家资产落入艾巴莫域治一类寡头暴发户,再流向不同「天堂」,政府一度大为头痛。不过普京终于发现,幸好有巴哈马和马耳他,国家资产才没有全部落入「敌对势力」,经过讨价还价,依然能够逼使寡头重新交出产业。意大利政府默许黑手党把侵吞的国家资产存放在迷你国度,也是基于同一两害相权的判断。


「 国家公司化」


何况迷你国现在以公司方式经营,所有国民都是股东,不会对公司有国家的要求,不会要求元首负责环保、公义、民主一类宏伟纲领。迷你国的管治模式在全球化时代更为便捷,因为有志上述理念的国民,都会诉诸邻近地区组织或跨国企业,一切添烦添乱的议题上缴全球,迷你君主自然比大国领袖更能发挥CEO的营商创意,令「国家公司化」可能成为国家的发展趋势。


例如摩纳哥雷尼尔亲王的海陆空全天候娱乐化,把国家变成一个游乐场,从来没有道德包袱。圣马力诺为了吸引游客留宿,大量引入意大利名牌服装店和鞋店,特设低税率倾销,国家已成为扫货百货公司。地中海岛国马耳他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更想出一门无本生利生意,就是向世界各国暴发户提供「爵士授勋一条龙服务」,只要付出低廉价钱,即可享有马耳他领导人亲自颁发的衔头,此后以Sir示人。笔者也认识这门生意的香港代理,据悉有些「学者」已经「授勋」,并在发掘相关商机,相当可喜可贺。

在廿一世纪,大国自我割裂部分细胞成立卫星国,建构自己的避税天堂和不受现代国家伦理规范的「公司国家」来「X独」,似乎不再是大逆不道。面积比香港还小的太平洋基里巴斯(Kiribati)、图瓦努(Tuvalu)等国曾提出「每岛独立」,就多少有「良性分裂」的意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04-14

长了见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04-18

喜欢读港报这类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