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93阅读
  • 4回复

[浙江][转帖]萧山战略地理位置凸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11-05




随着大、小洋山港的兴起和舟山跨海大桥的兴建,舟山逐渐融入上海经济圈;可以预见,杭州湾大桥通车后,宁波也将全面融入上海经济圈。这意味着浙江东、南2
重镇在经济上有面临脱离浙江版图的趋势。作为浙江省来说,如何来破解这种趋势,加强对浙东、浙南的掌控,是一个现实的命题!



早几年浙江就提出了“环杭州湾产业带”,看来就是一个破解之策。



萧山处在这个产业带的战略中心的位置,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浙江省如果能够利用好萧山这个战略支点,将能够撬动浙江经济;否则可能会失去对全省经济的掌控!



联想到萧山土地归属,深有余味!



当然世纪城对杭州乃至浙江省来说,就都是一步妙棋。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点,一切就赫然开朗了!老W带领大队人马坐镇萧山,也可以找到答案了!







不要相信萧山是什么“副城”!让我们来看萧山的潜在功能定位(节选):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

一、从拐点到中枢:区域交通网络的构筑

From Corner to Center—Building of Regional Transport Network

1、基于清醒判断的对策

杭州有可能沦为区域交通中一个不起眼的拐点。欲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应在保持与上海、宁波等中心城市便捷的交通联系的同时,更需开辟面向国内、省内等更为广泛腹地的通道。

2、以主通道拓展城市影响腹地

杭沪通道:杭甬通道:杭宁通道: 杭徽通道:杭金通道 杭州湾跨海大通道: 在未来区域大交通格局下,杭州的控制性腹地为浙江中、南部与闽北、赣东地区;共享性腹地为苏南、浙北地区;竞争性腹地为皖南地区;拓展影响性腹地为皖北、赣中西部地区。

3、以强大功能支撑中枢地位

上述杭州交通战略构想若能成为现实,即会大大增强杭州的对外交通功能,同时有效克服目前长三角地区“之”字型交通体系中“拐点”地位的劣势,而成为沪杭
甬、沪宁杭、杭甬金(衢)、杭宁徽等多个区域大三角交通网络相交的复合中枢节点,其交通枢纽地位将大大凸显。其功能内涵主要体现为—集聚、中转、疏解、配
送。

集聚—提供腹地区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引导生产要素向杭州集聚;

中转—发挥生产要素在华中、华南及浙北地区之间流动的重要门户的作用;

疏解—作为上海、宁波港口的后方基地,为出港物资的组合、分配与分流服务;

配送—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长三角地区企业的生产、销售提供物资流通载体服务。



二、容量与模式—都市区空间发展方案比选Volume & Pattern—Selection of Metropolitan Area Space Development Scheme

1、都市区的人口发展预测

700万人口的都市区规模,对2020年乃至远景的杭州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届时杭州市域相应总人口为1020万左右。

2、都市区空间发展方案

(1)基于生态理念与TOD模式整合的

都市区空间方案

同济大学已经进行了卓越的研究(《杭州都市区地域空间布局结构研究》2001),提出了“轴向发展平行结构“和“跨越发展组团结构”两种模式。我们认为,
从与杭州都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未来需求匹配、从切应都市区内市镇发展力量及便于实施推动、从与杭州都市区生态环境的更好整合等角度进行考察,“跨越发展组
团结构“应是更好的选择。

(2)基于发展规模的都市区空间方案

[方案1] 500万人口规模的都市区空间结构

基本结构:一主一辅,两个卫星城镇.这只是杭州都市区发展的一个中间阶段。

[方案2] 1000万人口规模的都市区空间结构

基本结构:双核四辅、若干市镇组团的都市连绵体城市产业的高级化犹如空中楼阁,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方案3] 700万人口规模的都市区空

间结构

这是一个与杭州未来城市职能定位 和新经 济发展相匹配的适度的都市区规模。

三、有机的秩序—重整杭州都市区的空间结构

Organic Order—Re-adjustment of Metropolitan Area

Space Structure

1、轨迹与症结:城市空间演化剖析

有限的城市空间制约了城市功能的提升。

2、东进或南下: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基本走向

下沙都无法担负起一个真正的城市副中心角色。跨江发展固然要付出通道投资的静态成本,但由此却可带来无法估量的城市收益和战略胜势。钱塘江已不再是一个地
理上的天堑,而更是一个思想观念上的“天堑”。放弃跨江发展的决心,就意味着已经实施的行政区划调整所付出的巨大社会、政治成本付之东流;放弃跨江发展的
决心,就意味着杭州和成为更大、更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机遇擦肩而过。

杭州都市区范围内建设开发的总体空间取向应确定为:

南合北控,东调西抑。

3、双核拥江:都市区空间总体构造

隔江发展 — 跨江发展— 拥江发展。将“跨江发展”改称为“拥江发展”,绝不仅仅意味着措辞的变化,它所标志的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建设大杭州的发展气概。

平衡组团 — 城市组群。杭州完全有条件构筑比平衡组团发展水平更高的都市区空间形态—开放、有机的“城

市组群“。

[都市区空间发展目标 ]:

1、高竞争力、高组织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在都市区乃至更大空间范围内协调产业布局,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策源地和承载空间。大力发展发挥强大区域组织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为形成更大、更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创造空间载体。

2、高效率、高弹性的有机组群城市

通过快速交通网络沟通都市区内的多个发展单元,加快区域内发展单元间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功能整体化和布局结构网络化。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种种可能前景与时序组合,建立一个高效率运行、高应变可能的组群式都市区结构。

3、高融合、高质量的生态共生城市

生态环境是未来杭州进行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本,大力保护杭州天赋的、卓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建构大尺度自然空间与中微观环境相结合的都市区生态架,在不超越适
宜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开发容量内,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共融、共生、共长。

4、高品位、高舒适的人居最佳城市

充分挖掘、发扬杭州城市的优秀文化内涵与底蕴,大力提高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品位,以人为本进行城市的规划、建设,配套齐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设施。使杭州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最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首选城市。



[都市区空间结构]:双核三辅、两轴两环、辐射组群结构

双核:江北老城区和江南新市区三辅:临平市镇、富阳市镇、下沙市镇两轴:横轴—横贯都市区东西的钱江自然生态轴;纵轴—纵贯都市区南北的城市发展轴;两
环:以环城公路形成的包围都市区核心的绿色生态环;以都市区大外环线沟通的外围生态、产业环(其中东半环是工业、流通产业环,西半环是旅游、生态产业环)


辐射组群:在核心城市周围培育塘栖、瓶窑(良渚)、余杭(闲林)、临浦、瓜沥等外围市镇,组成城镇组群,建立与城市核心区快速联系的辐射型的交通网络。

[都市区空间功能构成]

北老城区:都市区的旅游、商贸、文教、居住与行政管理中心,容纳人口160万(疏解老城区,现状人口170余万);江南新城:都市区的CBD内核区、高新
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汇集区、高教产业区、与老城区并重的生活居住核心,容纳人口180万;临平:都市区的生活居住辅城、都市区北部的物流储运配送中心,
容纳人口50万;
富阳:都市区沿江旅游度假扩散区,都市区远期的生活居住辅城、高教园区,容纳人口40万;下沙: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配套生活居住的辅城,容纳人口20万;
乔司(九堡):工业型市镇,容纳人口30万;塘栖:水乡旅游、工贸型市镇,容纳人口10万;瓶窑(良渚):古文化旅游型市镇,容纳人口20万;余杭(闲
林):综合性旅游、工贸型市镇,远景可作为高教园区,容纳人口30万;临浦:生态旅游、工贸市镇,容纳人口20万;瓜沥:都市区南部的物流储运配送中心、
工贸型市镇,容纳人口20万;其他市镇:独立增长型的小地域生活中心,共计容纳人口60万;乡村地域:容纳人口60万。

[城市快速干道与轨道交通]

两纵三横快速路,轨道交通

4、载体与内容: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产业:

[生态林业]:西北部丘陵山区、萧山南部丘陵山区[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西北丘陵山区、东南部钱江围垦区

第二产业:

[传统轻工业、都市工业]:兼容于老城区

[传统重工业转移、改造区]:半山地区

[现代制造业区]:萧山、下沙、临平

[高新技术产业区]:江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文三路高新技术孵化区

[未来大型制造业战略储备区]:东南部钱江围垦区

第三产业:

[行政]:市级行政中心在钱江新城,省级行政中心逐步向江南CBD区块转移

[CBD]:钱江二桥、三桥之间的钱江两岸

[CRD]:老城区武林广场、萧山传统商业中心

[高教区]:萧山区(含现在滨江区,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区布局)、富阳、老余杭

[物流储运]:临平、萧山国际机场附近区域

[山水旅游]:西湖、钱塘江及西部、西南部丘陵湿地区



5、雄心与步骤:杭州CBD21空间发展的构想

放弃CBD,无疑意味着放弃成为更大、

更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努力。从杭州未来的产业空间分布来看,杭州CBD的最佳位置选择应在钱江二桥与三桥之间的两岸地域,从整个杭州未来可能及需要强烈影
响的腹地区域来看,CBD的核心区布局在钱塘江的南岸将更具有战略态势。城市南北双发展核心的有力依托和CBD建设时序的较大周旋余地,使杭州有可能以最
小的风险、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区域核心竞争优势。政府要运用规划设计“理性预期”(AOD)等城市经营
手段,引导周边配套环境和氛围尽快形成。

四、都市区空间的规划政策

Planning Policies of Metropolitan Area Space

1、从旧八区到新八区:都市行政区域的再划分

对市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现行的八个城区重新划分为新的八区:东城区、西城区、西湖区、新萧山区、临平区、余杭区、临浦区、瓜沥区。

2、加大引导与管制的力度:都市区空间

生长进程的调控

生长管理与精明生长 TOD、SOD与AOD

TOD模式运用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行动领先于市场需求,从而使实施TOD的外部成本大大降低。

SOD,就是首先在欲促进开发的地区,政府有意识地进行大型社会服务设施以及某些商业设施的建 设,从而对期望集聚的要素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AOD,即规划理性预期引导。这是一种城市经营的新手段。CBD21建设步骤,即是这一理念模式的运用。

空间发展的政策区划

疏解振兴区:

产业拓展区:

调整完善区:

控制蔓延区:

区域中心拓展区:

生态维护区:





城中村与特殊用地的整备

3、对空间的合理调整:都市区重大要素的整合

(1)高教园区

小和山高教园区,从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自身配套方面来讲,均是不可取的。杭州的高教园区应集中布置在现在的滨江区,未来继续向两翼延伸,实现高校、城市、
高新企业发展的联动,远期向富阳、老余杭扩展;
对于目前已经在其他地域开始建设的高校,应该控制现状规模。而对尚未建设的高校,要进行重新选址,争取在萧山区(包括现在的滨江区)集中建设;借助这次高
校用地调整的机遇,为未来若干所专业大学合并成立新的综合性大学,创造空间上融合的条件,集中再培育1-2所象浙江大学这样具备实力和影响的高校;对文三
路高教区逐步腾出的用地,要限制高校自主进行商业、房地产开发,政府要积极进行土地储备,这个区域最为理想的
功能,是转化为未来杭州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对文三路高教区中不准备 迁出的学校,政府要大力促进用地调整,相对集中布局。

(2)工业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区

尽快取消现在的区属工业园区,逐步将分散的企业集中到几个大型的工业区中;将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合并。

(3)重要交通线路与站场

随着杭州城市外环高速路的建成,规划将原先穿越城区的沪杭、杭甬高速公路段改为市区快速干道;袁浦大桥和下沙大桥作为都市区过境交通桥梁,其他桥梁服务于
城市内部交通;将现在封闭的机场快速路改为城市内部道路,由原杭甬高速公路城区段承担其机场运输功能;将现在的城中火车城站改为尽端式车站,并与未来城市
轻轨枢纽转换站相合一。取消浙赣铁路穿越城市中心区和跨越钱江一桥的路段,统一由钱江二桥通过。

(4)京杭运河水运通道

远期以文化、生态、旅游等功能为主;开辟运河市区段的第二通道,要持慎重态度, 以免出现大量沉淀成本和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如果必须抉择,建议采用东线方案;在都市区北部可考虑建立一个运河储运港池。

五、内外双修—雕琢杭州生态与文化并蓄的宜居环境

Inside & Outside Decoration—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Carving with Biology and Culture

1、复归自然:确立都市区发展的生态理念

杭州应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生产、生活等各项内容之中,把城市发展融入自然系统的支撑体系,优先考虑自然山水的完整性和可修复性。

2、营建家园:构筑绿色的都市区生态网架

构筑“两环一轴生态主廊”的结构。

两环:沿环城公路构建都市区绿色生态内环廊。在都市区外围利用山体

建立绿色生态屏障,即生态外环廊;

一轴:沿钱塘江自西向东伸展的绿色生态开敞轴;

生态主廊:横贯都市区的自然生态主廊道,是影响杭州都 市区总体生态环境、联系各种生态单元的关键载体,体现山水城市总格局和体现地域特色的生态、景观轴。

规划确定如下生态管制区域:

生态示范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平原河网水土保持区、 滩涂生态湿地和泄洪区生态湿地、 矿山生态修复区、 小流域综合治理区、生态城市建设核心区、自然保护区。

3、融合文化:凸显城市底蕴与个性风貌

灵、秀、文、润,既是城市传统风貌的景观特征,更是文化内蕴的外在表达。在萧山、余杭等地塑造现代城市形象。如此,钱江两岸的城市风貌将实现新与旧的辉映,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

一、城市经营—必须反思和创新的命题

Urban Operation—Subject needs to be

Re-consideration and Innovation

1、城市:政府可资经营的最大活化资产

2、资金导向和功能导向:明确经营城市

的目的

资金导向的城市经营往往立足于即期发展,而功能导向的城市经营则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对城市功能优化与提升的系统综合作用。杭州在城市经营中要防止本末倒置。

3、局部收益和全局代价:合理调控城市房地产业

杭州目前高昂的地价与房价,已明显地构成对杭州城市持续发展的现实威胁,以致许多外部的生产要素难以流入杭州,人才难以在杭州创业和定居。

4、有形资源和无形资产:环境与文化资源的经营

优越的环境和丰厚的文化资源,是杭州城市经营的一笔无可估价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产。对这两种资源不仅要保护好,要重要的是要应用城市经营的策略运作好,以最大化地生成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杭州城市软环境建设的水平。

5、城市形象和注意力经济:知名度、美誉度的经营

多渠道、多层次包装杭州,宣传杭州,推介杭州。

二、制度创新—城市进步的必由之路

System Innovation—the Only Way of Urban Progress

1、政府职能定位:寻找有为和无为的契合

“无为”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必要的宏观调控。在产业发展上,如前所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生产

务业,尤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在空间发展上,要加紧研究和形成一个能够有效促进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的协调机制。

2、土地制度创新:应用市场机制平衡多元发展主体需求

一是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多方利益为扭结,以更好地实现土地储备的宗旨,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二是处理好城中村用地权属转换过程中的利益矛盾,以有利于城市发展为前提,兼顾城市政府与农民的利益。

3、城市与区域管治:弥合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隙痕

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特征的现代大都市区管理体制。一是进一步明确市级政府和区级政府的职能分工;二是从有利于维护大都市区的整体利益和保持余杭、萧山的发展活力出发,协调好杭州老城区和余杭、萧山新城区在利益、政策、机制、待遇等方面的矛盾。



结 论

1、杭州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环境,必须从产业、文化、空间、经营、创新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重新认识全新背景下城市竞争的新法则。

2、杭州必须大力提升现代生产服务业,尤其是具有建设成为区域专业金融中心、物流管理中枢、技术中介基地的前景。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杭州传统优势行业,必须跳出其行业自身而从系统提高城市竞争力角度来认识。

3、杭州面对一个高度竞争、激烈重组的区域环境,其重要的战略对策是拓展城市影响腹地,提高城市的中枢地位。为此,必须构筑“多三角复合节点”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必须通过都市区空间结构的战略部署,强化对钱江南岸地区的影响和带动。

4、从区域战略格局、构筑大杭州、提升城市竞争力角度看,杭州必须实现“拥江发展”,整合萧山的优势,构筑“双核三辅、两轴两环、辐射组群”的都市区空间结构。

5、从提升城市竞争力理解,杭州的城市经营必须由资金导向转向功能导向,实现政府与市场职能的契合,建立新型的都市区管理体制。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11-06
有毛病,你想掌控谁?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11-07

杭州环境的承载力,似乎不能支撑上述的大杭州方案:

杭州两面、甚至几乎是三面都环山(天目山高度还比较高),再考虑风向,导致污染、和热量不易扩散:从国家环境部门这3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杭州的空气环境质量,已经是长三角城市当中,几乎最差的了,也是这4年来,夏天温度最热的地方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11-07
以下是引用kennyking在2005-11-7 16:11:55的发言:
>

请用数据说明。另外,空气质量API指数不能做统计学方法处理,环境保护部门的统计结论出自于:每年空气质量优于2级的天数。



看国家环保部门的官方数据: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8220/35258/35316/2639437.html

另有一个统计图,三年的变化一目了然: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11-11

如果杭州不是省城的话!跨海大桥一造好!对于杭州一定是很不利的!不然造什么磁悬浮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