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庄,明代属辽东都司之海州卫(今海城),清代属奉天府海城县。牛庄城位于海城县西40里,建于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城周2里93步。顺治年间置牛庄城防守尉,设章京驻防,康熙二十一年设巡检司,乾隆十三年增设四品协领。
牛庄是东北境内最古老的海运码头之一。 明初由海路向辽东运送军粮及“钱钞花布”,多运至此地。《辽东志》记载:“(明)初,大军俸粮之资仰给朝廷,衣赏则令山东州县岁运布、钞、棉花量给。由直隶太仓海运至牛庄储支,动计数千艘。” 清代康熙年间海禁开放之后,牛庄很快成为南方海船贸易的重要码头。“海艘自闽中开洋十余日即抵牛庄”,加之牛庄最初并未设税,海船由牛庄海口出入不必纳税,更使牛庄“百货云集”,“一切海货有更贱于江浙者。” 康熙四十六年山海关监督三太的奏报称:“越关所漏之货船,皆从海上直抵关外沿海牛庄等处起卸,每船不下百余车”。 从康熙至乾隆,这里一直是东北地区与南方各省贸易的海运码头。牛庄城北有天妃庙,俗称小姐庙,为清初所建,康熙、乾隆间重修。 清中叶以后由于辽河河道淤浅,海船不能进入,海船码头向辽河下游转移,这里成为内河船舶的重要码头,辽河北部的农产品多在此集散,转运营口。
民国年间牛庄全城商铺有400余家,仍为“海城县第一巨镇”。
营口原名没沟营,又称西营子。清代前期为盖平、海城两县分辖,清末在此分置营口县。据民国<盖子县志)记载,营口“昔为海城、盖平分辖,以老爷阁为界,日东没沟营、西没沟营,东属盖平,西属海城,南省则总称之为牛庄。”(卷8)(营口县志)记载了辽河沿线海运码头的迁移变化经过:“营口为辽河下游之口岸,奉省沿海一大商埠也。……辽河港口旧在营口上游三十海里,地日白华沟,以河底逐年淤塞,巨舟不能容,乃移向下游右岸之田庄台寄碇焉。曾不数年此地亦患淤浅,复移向下游左岸之兴隆台,阙后是处又淤塞,乃三迁而至于今之营口,时在前清道光初年。”(民国《奉天通志》卷69,引《营口县志》)
实际上,
营口之成为辽河海口码头并非始于道光初年,而是更早些。据辽宁省博物馆编《辽宁史迹资料》记言:营口市天后宫正殿前有一个铁香炉,其上镌有“奉天海城县没沟营税店丰盛、恒益、宝兴、广信、洪昌,上海信商周锡璜同敬助”、“嘉庆二十五年立”等文字[13]。前述嘉庆“清单”的记载更清楚地证明:没沟营成为辽河海口码头的时间至少不会晚于嘉庆初年。“清单”所载:嘉庆二年“牛庄属没沟营、耿隆屯二海口”共进出船只1053只,征收税银37527两;嘉庆三年进出船只728只,共征银21899两。所谓“牛庄属没沟营、耿隆屯二海口”无可争辩地证实,此时的没沟营已是辽河最主要的海口码头之一,与耿隆屯海口同属牛庄驻防城所辖。而上述没沟营的丰盛、恒益、宝兴、广信、洪昌等税店,可能就是为征税而设。至于耿隆屯海口,笔者未查到其他记载,不知其确切地点。
在清末铁路修建之前,辽河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南北运输干线。不仅牛庄、营口,还有白华沟、田庄台、兴隆台等都曾是辽河沿岸的重要码头,清代前期都曾作为海船停泊的港口。从清初到中叶的一百余年间,由于辽河的不断淤塞,海船贸易港口逐渐下移,最终移至距离海岸最近的营口,时间大体是在乾隆中叶至嘉庆初年的三四十年之间”[12]。在前面的考察中我们看到,锦州海口的腹地主要包括奉天西部的锦州府和直隶承德府东北部地区;而辽河作为一条纵贯奉天全省的河道,其腹地范围远远超过锦州,不仅包括辽河流域,还可向北延伸到整个东北平原。因而随着东北开发的深化和不断向北推移,没沟营作为辽河海口码头,其后来居上之势可以预料。
有学者认为道光十五年(1835年)左右牛庄、营口的贸易额已开始超过锦州,这一估计大体应是不错的。不过该文未能提供所依据的资料。①笔者所见的资料稍晚些,如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盛京将军耆英奏报东北各海口进出商船的情况称:“自开河以来,没沟营商船已有八百五十九只,其余各海口自数十只至百余只不等,……惟没沟营船只最多 。
东北沿海港口除最南端的金州之外,每年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均值封河期,并无船只”出入(档案:道光四年七月二十七日管理山海关税务海忠折)。从二月开河至四月二十三日不足三个月时间,没沟营已进出商船859只.超过嘉庆三年全年728只之数;即便与税收额最高的嘉庆二年相比,也已达该年进出船只总数1053只的80%。可以肯定,此时的没沟营与嘉庆初年相比,其贸易量及税收额都有很大的增长。
[ 此贴被mms123在2008-03-16 11:0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