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287阅读
  • 41回复

[湖南][转帖]长沙溯源——坊与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03-25
<P>  长沙以坊和市命名的地名较多。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结构是一种严密封闭的市坊模式。居民区一坊,商业区一市,被严格分开,用围墙各自封闭,白天开放,黄昏关闭,形成中国城市传统的市坊制度。对市、坊实行严格分开的制度,一是出于防御目的。作为居民区的“坊”,在古代与“防”字同义。唐代城市的居民区坊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和宵禁制,均带防御性质。二是市场管理和征缴税收的需要,正是由于店铺的集中,才产生了最初的市场管理组织“行”。
  有关长沙城市的市坊制度的详细情况,文献缺少记载,但长沙自秦汉以来就已形成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其城市布局理应与时代的节拍相合,有理由认为长沙城市的发展必然经历了市坊制度这一发展阶段。唐代诗人杜甫大历年间流寓长沙时曾写过“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的诗句,把“城”和“市”分得清清楚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品交换需求的扩大,限时交易的封闭型市坊制度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从唐中期开始,市坊制度已发生松弛、裂变,商业不再限制在专门的商业区,许多坊中出现了市场、店铺和作坊。街道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居民走道,而有了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商品交易的功能。中唐以后,拆毁坊墙、临墙开门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到了宋代,封闭的市坊制度正式宣告崩溃。关于长沙城坊中出现商业街巷,并有街巷名的记载最早见于元陆友的《墨史》。据《墨史》载:宋代长沙多墨工,“州之大街之西,安业坊有烟墨上、下巷;永丰坊有烟墨上巷。”“烟墨巷”可能就是史载的长沙最早的街巷名。1985年,湖南沅陵双桥元墓中出土了两张元代潭州油漆颜料印刷广告实物,广告上明确记载这家危姓油漆店位于“潭州升平坊内白塔街”。
  到清代长沙城作为市坊制度的坊已不复存在,但以坊作为街巷名尚有典籍可鉴。据《湘城访古录》等载,以坊作为街巷名的有濯锦坊(今太平街太傅里)、安业坊(今坡子街一带)、永丰坊(今五一大道西段一带)、孝顺坊(今黎家坡一带)、金甲坊(今潮宗街一带)、兴仁坊(今南门口一带)等。
坊的另一含义为“牌坊”。牌坊有石质、木质、砖质之分。有的牌坊名也成为一个时期的地名。如“岳麓书院”坊,位于今牌楼口湘江岸,石坊,明嘉靖四年(1525)同知严陵创建,上泐“岳麓书院”四大字;“护国佑民”坊,位于今青少年宫附近,楠木为之,真武宫所立,相传为明吉藩建,今存“楠木厅”之街名。“宗伯师臣”坊,位于湘春门正街(今北正街),石质,明天启四年(1624),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庄天合所立,坊题日:“泰山梁木,四方名卿,硕彦迁客,骚人舟车所至,登临凭吊者留题户壁常满。”上述三坊,清代屡有修葺,至光绪年间犹存,并成为当时的街段地名。
  明代长沙城牌坊众多,据明崇祯《长沙府志》载:王府坪(今樊西巷一带)有六坊,吉宣王立,坊额分别为“明德懿亲”、“圣泐重褒”、“帝脊忠慈”、“俭慈为宝”、“天眷孝友”、“忠孝贻谋”;南门外有二坊,坊额为“乐善可风”、“上游雄镇”;府署周围有五坊,坊额为“承流宣化”、“会元”(明进士张治立)、“状元学士”、“天官少宰”、“节镇吴粤”;善化县署前有四坊,坊额为“弦歌”、“龙脉先收”、“高步天衢”、“黄榜题名”。另外,大西门内有“柱国”坊,李东阳立;北门有“东官日讲”坊,庄天合立;灵官渡有“道岸文津”坊,宋张拭建;大西门外有“三湘胜迹”坊,等等。
  古代的市指商业集市。《易·系辞》中所谓“庖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这种原始的商品交易场所。长沙古代商业繁荣,在城乡交通便利之处形成许多集市,因此以市为名的古地名特别多,有的沿用至今。《湘城访古录》所载著名的“市”有:大阳市,在长沙县雾阳乡;南岳市,在善化县岳麓山南;暮云市,为今长沙县暮云镇;[氵荣]①湾市,在长沙城驿步门义渡西岸,即今[氵荣]湾镇;[朗木]②梨市,为今长沙县[朗木]梨镇。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的“市镇”甚多,主要有:[朗木]梨市、东山市、春华市、黄花市、金井市、枫林市、水渡河市、涝塘河市、白沙河市、桥头驿市、下泥港市、丁字湾市、铜官渚市、道林桥市、三叉矶市、新康市、靖港市、乔口市等。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的“乡市”主要有:金塘市、仙人市、东狮市、团头市、靳江市、渫湾市、渔湾市、观音市、碑头市、暮云市、小埠市、长枫市等。
  市名都有一定的来由,如[氵荣]湾市因[氵荣]湾港而名,《岳麓志》载:“[氵荣]湾水出麓山左自之字港来,曲折数十里为[氵荣]湾港,可通舟。滨江三里穿孔,道绕[氵荣]湾市北以出,将入大江。”今[氵荣]湾水早已淤塞,[氵荣]湾桥亦不存。仙人市在长沙城东南22公里浏阳河北岸,以当地有仙人石而得名。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仙人石在“滨河狮子山.石方正约七尺许,如棋盘”,“相传仙人弈棋其上”。黄花市在长沙城东21公里,昔为长浏、长平古道驿站所在地,明崇祯《长沙府志》云,当时名“黄华”,华花同义,故谐称“黄花铺”。此地野菊丛生,人秋以后,遍地黄花。其他市名来由在本书其他卷目中多有记述,这里不一一细说。</P>
<P>①[氵荣]:本字左边为氵,右边为荣
②[朗木]:本字上边为朗,下边为木
</P>
1条评分
zansa 威望 +3 - 2009-07-19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03-27
呵呵 我 就在长沙读书不错啊 长沙却是不错!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03-28
“溁”字能打出来啊,许多人以为这个字普通话一定念rong2,所以用拼音打怎么也找不到这个字,其实就念ying2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03-28
恩,不少人都读不对这个字,非长沙人不认识这个字的读半边读成荣,而长沙本地人也不少也因为“赢”“荣”发音类似(老长沙这两个字发音不一样,但是现在人发音几乎一样了)以为“溁”的普通话读音读作“荣”。以前溁湾镇的道路指示牌上标的音是rong,结果后来被一个学生指出来了。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03-28

长沙人也是读荣湾镇,长沙话音很多不能用普通话还衡量,如垅,普通话读lǒng,长沙话读lón,长沙话词典注音作lóng。

“赢”“荣”发音也不同。赢是yín,荣是yón或yún。

还有如:

翼甲,翅膀的意思,长沙话读yè cak,yè gak,gak为老长沙话标准音,cak属变音。这是标准的南方词汇,至少我晓得广东话和闽语都用这个词汇,但西南官话却不用。

东屯渡,地名,用普通话读十分坳口,长沙话读dōn dèn(或dùn,标准音) dou(阳去声)

冒始隐,还远远没有开始的意思,长沙话读mǎo sik yǐn。这个词汇有典故的。

很多人说长沙话像西南官话,初听之下以为然,但一旦嗯开始学讲长沙话,一般学上两年,长沙人一听还马上就晓得嗯是外地人学长沙话的。因为除开词汇不同之外,字词使用习惯不同之外,长沙话还有一个经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变音,在特定的词汇中,某一个字的读法会发生变化,变音如上面所说的。

像西南官话中,一般是“喝茶”、“喝汤”,至少武汉话和德语都如此。但长沙话用“呷茶”、“呷汤”。这就是字词使用习惯的不同。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6-03-28

呵呵,这就是长沙话新老口音的问题了。看了一下duhuayu大哥标的音,基本上是较为典型的长沙话的老口音,比如荣发音为yun(阳平),东don(阴平),垅lon(阳平)等等。新口音和老口音相比出现了诸多的微妙变化,大致趋势就是一些音的趋同,比如荣现在大多发成yin(阳平),和赢趋同;东发成den(阴平),和灯趋同等等。以前就长沙话还有卷舌音,现在除了某些老人用外,也基本消失了。这种发音趋同的现象有点类似香港的粤语,由于一些懒音的产生导致了原来发音不同的音现在趋同。

长沙话的老口音在长沙市区衰落得比较彻底。duhuanyu大哥所列的标音,大概在六十岁左右往上的长沙市区居民中还用(当然,要看一个人学习语言时所接触的具体环境。主城区周边有的五十来岁的也有若干老口音的痕迹。)但是在周围县比如长沙望城保留得不少,我就记得我的一个长沙县的朋友把峰读成hon(阴平)的,而市区里一般都读作hen(阴平)。

另外,像翼甲这个词,在市里尤其是中青年中间,使用的已经很少,和我一样80年代出生的应该不会再用到,至于“冇始影”,我似乎习惯说的是“冇十六影”(mau阳去 si入声 leu入声 yin上声)(不知道怎么写,标音而已),不知是否是一个词。还有duhuayu大哥说的“嗯”,长沙市区也基本不使用了,市区用“你”(li上声)

关于外地人学习长沙话的困难,除了词汇差别,句式差别和某些特定词汇的音变不能类推外,发音上的某些方面也是明显的问题。比如一些鼻化元音和鼻音声母的使用,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注意不到,往往将鼻化元音发成近似的前鼻音,鼻音声母省去。但是本地人却可以很明显听出区别。这也是很多人来了长沙后学习了长沙话,仍然说的不地道的一个原因。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6-03-28
用全拼打“溁”字,连打了七次“=”键才出来,还是五笔快,一下子就出来了
/撤销省区,地市直辖中央,一级行政区有州、盟、直辖市,可民族自治。/二级行政有县、市、旗,也可民族自治。/乡撤销,行政村直属县政府,镇作为县下面的直属小城市管理。/直辖市的市区和较大的市区可分为若干监察区,不设政府,街道为城市基层自治机构直属市政府。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6-04-01
以下是引用zansa在2006-3-28 13:44:48的发言:

呵呵,这就是长沙话新老口音的问题了。看了一下duhuayu大哥标的音,基本上是较为典型的长沙话的老口音,比如荣发音为yun(阳平),东don(阴平),垅lon(阳平)等等。新口音和老口音相比出现了诸多的微妙变化,大致趋势就是一些音的趋同,比如荣现在大多发成yin(阳平),和赢趋同;东发成den(阴平),和灯趋同等等。以前就长沙话还有卷舌音,现在除了某些老人用外,也基本消失了。这种发音趋同的现象有点类似香港的粤语,由于一些懒音的产生导致了原来发音不同的音现在趋同。


长沙话的老口音在长沙市区衰落得比较彻底。duhuanyu大哥所列的标音,大概在六十岁左右往上的长沙市区居民中还用(当然,要看一个人学习语言时所接触的具体环境。主城区周边有的五十来岁的也有若干老口音的痕迹。)但是在周围县比如长沙望城保留得不少,我就记得我的一个长沙县的朋友把峰读成hon(阴平)的,而市区里一般都读作hen(阴平)。


另外,像翼甲这个词,在市里尤其是中青年中间,使用的已经很少,和我一样80年代出生的应该不会再用到,至于“冇始影”,我似乎习惯说的是“冇十六影”(mau阳去 si入声 leu入声 yin上声)(不知道怎么写,标音而已),不知是否是一个词。还有duhuayu大哥说的“嗯”,长沙市区也基本不使用了,市区用“你”(li上声)


关于外地人学习长沙话的困难,除了词汇差别,句式差别和某些特定词汇的音变不能类推外,发音上的某些方面也是明显的问题。比如一些鼻化元音和鼻音声母的使用,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注意不到,往往将鼻化元音发成近似的前鼻音,鼻音声母省去。但是本地人却可以很明显听出区别。这也是很多人来了长沙后学习了长沙话,仍然说的不地道的一个原因。


你是80年代末的?峰、疯、红读成hen是90年左右才开始出现的读法,可能正好是你开始学字的时候吧。

冇十六影应该是冇始(了)影,源于孔子作春秋,始于隐而止于哀。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6-04-01
以下是引用duhuanyu在2006-4-1 2:02:14的发言:
>

你是80年代末的?峰、疯、红读成hen是90年左右才开始出现的读法,可能正好是你开始学字的时候吧。

冇十六影应该是冇始(了)影,源于孔子作春秋,始于隐而止于哀。


我是八十年代中的,不过这个不是问题所在。我周围的大部分人都把峰,风,红等读成hen,读成hon的只是一些六七十岁的人。可见这种读法的转变不是九十年代才有的。市区的旧口音退化得也许比长望两县更早更快。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6-04-01

市区口音退化确实很快,尤其用小学全面采用普通话教学后,很多小朋友已经不会说长沙话了。这个说十天也说不完。也许不久的将来,长沙市区会成为普通话的一个小岛。至于峰,风,红等读成hen,确实在90年左右在才开始的,这种口音变化时我就在长沙市,也正学着说;当时还有一些新词如“脆”,意思是指人的心里承受能力差,但这些词现在基本已经被淹没了。

因此来说,只能逐步把长沙市区排除出新湘话的范畴之内,长沙话重点讨论长沙四县(市)、株洲、湘潭和岳阳的新湘话。其中株洲口音和长望二县基本无二,湘潭、攸茶、浏阳、宁乡、岳阳等口音则有一定的的变化。

不过网络上长沙市也有人保留了新湘语的用字,我QQ里有几个长沙市土生土长的人,说话时用你(还是被普通话同化的),但聊天打字时用嗯。

到是说真的,长望二县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还有的保留了老湘话的的音,连我们都听不懂。如人读yín,和老毛在天安门上的人民万岁口音基本无二。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6-04-01

“峰,风,红等读成hen,在90年左右才开始”的说法我还是不能赞同。我八十年代末开始上学了,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读得hen,没有读hon的。我母亲80年代初回的长沙老家,学习的长沙话,也没有任何hon的口音。至少八十年代,长沙市区就已经有发的hen的转变了。当然有读hon的——直到现在某些六七十岁的还有人读hon的。但是不能说hen的转变是90年代开始的,应该没有那么晚。
另外,虽然长沙市区话和长望两县口音的差别日趋明显,但是短期内差别还不会大到宁乡县、浏阳市的新湘语和长望两县的口音之间的差别那么大。我觉得把长望浏宁四县市的新湘语划为一类的长沙方言,长沙市区方言方言归于方言岛的划分方式不太妥当。比如宁乡西部的口音相当的难懂了。
至于株洲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株洲土著可能口音和长望的口音相似,大工厂里的外来职工移民后代又操着一种很有普通话口音特色的株洲话,现在年轻人又有不少操类似长沙市区话的口音。口音相当的杂,每种说的人都不少。我一度都不知道哪种是公认的株洲话口音。

还有“嗯”,日常用的人应该几乎绝迹了。至于你说的打字时用的嗯,我想多数人是在调侃时这样用,我有时也会有意无意的冒出几个老口音。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6-04-06

“峰,风,红等读成hen,在90年左右才开始”的说法我还是不能赞同。我八十年代末开始上学了,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读得hen,没有读hon的。

90年的左是不是八十年代末?90年的右才是九十年代初。90年左右就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全面向长沙城区扩大扩散的。你是八十年代末上学的,正好赶上口音发生变化的时期,你再回忆你一岁呀呀学语时,说的话应该是有一点不同滴。至于你母亲,如果说十八年前开始改口音的话,你是不可能作出判断的。八十年代外出务工的长沙人也不少,在90年代末我去广东时,就碰到了几个80年代出去后已经定居在广东的,他们的口音还是老口音。另外,长沙市也不全部都是六七十岁老头子老婆婆子才是老口音,不信你多跑一些地方,你会发现30多岁的人群中还保留有老口音的。这回特意听了我住在韶山路的叔伯老妹她们一伴的口音,还有不少老口音滴。

-------------------------------------------------------

嗯字在日常中已经绝迹是事实。但长沙市小学生已经丢失很多长沙话专有词汇也是事实,口音和用词方面都越来越接近普通话,等这一批小朋友长大后,对长沙话的杀伤力我认为是很大的。所以长沙市区变成普通话的方言岛未必是危言耸听,罪魁祸首就是长沙市原来那个普通话只能三成水平的市教委主任。

至于宁乡话、浏阳话虽然听不太懂,但用词、语法方面和新湘话是一样的,浏阳话和宁乡话有变调的情况。但新湘话的特色不像长沙市区那样退化。新湘话本来就被认为是最接近普通话的一个方言,之后在长沙市,可以划≈变成=了。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6-04-06

就像上面说的冒始隐,在小朋友中已经不会这个词的,拚命的问我什么意思。这样的词在他们一辈中已经不流行了。像何什、何解的退化也很快。

没事开始收集一些长沙方言词,第一批41个:

做好事、碰鬼、yek屁、化生子、嗯那、何什、何解、何址、烂刺、结筋、赫死巴人、乌焦巴弓、绝代鬼、家伙、老倌、讲、呷、做声、冇始隐、翼甲、散棚、撑棚、凳兜、树兜、撩刷子、了难、今(明、后)里子、屋里、堂客、么子、砣、洋意子、晓得、该样、gè(阳去声,藏的意思)、腿夫子、杆子、劲、要死(太的意思,词语后置)、sà(扔的意思)、段黑。

有事去了。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6-04-08

90年的左是不是八十年代末?90年的右才是九十年代初。90年左右就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全面向长沙城区扩大扩散的。你是八十年代末上学的,正好赶上口音发生变化的时期,你再回忆你一岁呀呀学语时,说的话应该是有一点不同滴。至于你母亲,如果说十八年前开始改口音的话,你是不可能作出判断的。

我没有说90年的左不是80年代末阿。请不要只引一半。
我开始学说长沙话就不是学的老口音的,没经历过你所说的正好赶上的口音变化时期。而且如果真是80年代末开始改口音的,那么我母亲就应该和我同时经历改口音的过程,事实上也没有过。本人对语言的敏感度还是不错的,如果说我当时小就无法判断,这个我无法同意。再者,一个人的口音是有惯性的,如果八十年代末才开始口音变化,那么我周围的长辈没有理由不遗留下老口音的痕迹。实际上,我周围和父母一辈的人几乎没有说老口音的,只有某些老人才操老口音。


另外,长沙市也不全部都是六七十岁老头子老婆婆子才是老口音,不信你多跑一些地方,你会发现30多岁的人群中还保留有老口音的。这回特意听了我住在韶山路的叔伯老妹她们一伴的口音,还有不少老口音滴。

我从来没有说过长沙市都是六七十岁老头子老婆婆子才是老口音,你可以看看我之前的帖子,我说过老口音的退化程度和居住地域是有联系的。三十多岁的人群中有操老口音的我也相信。同样,老人操新口音的同样有,比如我舅妈的母亲。但是这些都不是主流,年轻人操旧口音多半是因为生长在主城区的外围,口音转变慢而以。就像现在,捞刀河镇那边来的和我一样大的人,说的也是老口音。而主城区,年纪较大的人口音也转新了。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6-04-08
我想我们从小居住的地域有差别,所在地经历口音转换的时间有偏差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6-04-08

就像上面说的冒始隐,在小朋友中已经不会这个词的,拚命的问我什么意思。这样的词在他们一辈中已经不流行了。像何什、何解的退化也很快。

没事开始收集一些长沙方言词,第一批41个:

做好事、碰鬼、yek屁、化生子、嗯那、何什、何解、何址、烂刺、结筋、赫死巴人、乌焦巴弓、绝代鬼、家伙、老倌、讲、呷、做声、冇始隐、翼甲、散棚、撑棚、凳兜、树兜、撩刷子、了难、今(明、后)里子、屋里、堂客、么子、砣、洋意子、晓得、该样、gè(阳去声,藏的意思)、腿夫子、杆子、劲、要死(太的意思,词语后置)、sà(扔的意思)、段黑。

有事去了。

其中这几个我没用过:烂刺,乌焦巴弓,绝代鬼,翼甲,撑棚,树兜、撩刷子。

除了翼甲,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几个词什么意思?:)

还有“杆子”和“劲”,我不知道你此处是指的那种特殊用法。

至于ge表示藏的意思,我习惯发的上声调,不是阳去调。

还有sa(阴去调)表扔的意思,其实就是“射”字。只是射箭的射是文读,把家伙射出去的射是白读而已。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6-04-09

烂刺指小孩很难逗,逗他(她)时如果小孩说话很损、很刻薄,就称这个小孩是个烂刺

乌焦巴弓,源于百家姓,第3字变读作mā。指身上或身体的某一部位(如手、脚、脑壳)脏兮兮的

绝代鬼,骂人的话,泼妇骂街时专用,第1字变读作jiek

撑棚就是衬棚。

树兜,大树树根的意思,特指被挖出来

撩刷子,小时候没有被打过吧,用竹枝扎成一束,打小朋友专用的

杆子,以前叫长子,指人又高又瘦

劲,有来神、得意的意思,如“屁眼里都是劲”

第二批130个:

脑壳、稀吓的、和吓泥巴、乌龟爪子、碰哒鬼、刨湫、ηonk妹子、原先、过向子、指挠子、拌交/跌交、闷台、海世潦天、策、乱弹、背时鬼、辣利/辣利婆、里手、崽、伢子、妹砣、王八崽子、满哥、韵味、空头路、剁、cǐ(人与人之间理会的意思)、垒起、扯麻纱、就(留点东西的意思)、小屁股/小别/小粒子、独一、驮腿、哈俐油/哈宝、得色、瞎眼、漫砣、撮巴子、篓子、怕懒得、打合手、树丫子、伢妹子、运神、哎哒seik、三轮砣、毛砣、毛毛/毛毛子、灵泛、羊五六成、鬼舞斯七、X起各斯(如趔起各斯、犟起各斯)、米米、弹四郎、拌式样、油漆工/做油漆、diá篮子、扯烂布巾、醒门子、画胡子、利各啷、空头路、长袍短套、姆妈、娭她、大炮(形容人说话声音大)、坐饼、ò(热的意思)、X死巴人(如ò死巴人、冷死巴人、硬死巴人、黑死巴人)、那确实、阿耶、耶骚/耶哒各屁、簸箩货、条子、霸蛮、梭皮/吓皮、宝/宝气、闹药、调口味、一片四片的、嬲、ηià噻、发狠、有狠、lōu(锈的意思)、撮白/捏白、sò或读xiò(差的意思)、吓泥巴糊不上墙、五不烂、做大货(解大手的意思)、带笼子、讲的别的、扳俏、下不得地、茅厕(音sik)/茅厕间子、有味、冒味、塑料普通话、礼拜、闹雾哒、丢大的/丢达摩/一口近大的、达摩、老毛栗子、哈里哈气/宝里宝气、līn头子、柱凳、臼窝子风、弯巴趔翘、粑粑(特指饼干,又通指圆形的家伙,如太阳粑粑、月亮粑粑)、喔嗬、kè(去的意思)、统mà的、X嘎哒(如kè嘎哒、来嘎哒、饿嘎哒、好嘎哒)、壮实、硬扎、扮矮、老几、后背、沉(音zen阳去,压的意思)、鬼画桃符、桃屋、自家、搞路、焉屁/焉骚、呆(音ηái)滞、细(小的意思,如细伢子、大细不同)、做宝搞、劳皮哒焉、霉(音mēi,形容人没有神采的意思)、正儿八经、地道/地地道道、泡子、屑子、邋遢、绿(戏弄的意思)、绵、筐瓢、瓢师傅、放肆、扫把、七里八里、呷住、横直、了光难、放血、郎各/郎家、爹(音diā,祖父或老人家的意思)、爷(音yá,父亲的意思,爹爷中长沙话保留的古义,而普通话则反过来了,现在还成了标准)、罗梭、踩哒/踩一下、港币、无假冒事、打野、不清白、不带碍相、套(些、种的意思,如莫讲该套)、垮裤大娘、裂钻子、脑膜炎。

附:长沙话特殊副词略览:

彤红的、弄/gonk黄的、弄绿的、墨黑的、溜青的、gǎ白的、雪(音xià/xiè)/弄白的、刮乌的、滚ò的、冰(bià)冷的、lēi/līn胖/壮的、刮瘦的、捞空的、拍满的、笔(音biak)直的、jiòu圆的、梆(音bēn)硬的、弄软的、津(音qìn)甜的、lià/miè苦的、臼酸的、浸(音jìn/jīn)咸的、piǎ淡的、lǎ扁/焉的、飞快的、miè劳的、甲yǔn的、焦干的、jià/jiè湿的、几好的、喷香的、喷/筐臭的、筐腥的…………

---------------------------

至于ge表示藏的意思,我习惯发的上声调,不是阳去调。发上声调音大致同普通话的“葛”,而不是长沙话的“葛”。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6-04-09

撩刷子,小时候没有被打过吧,用竹枝扎成一束,打小朋友专用的

劲,有来神、得意的意思,如“屁眼里都是劲”

这两个我知道的。第一个我习惯叫撩刷nga(阳去)子。

至于ge表示藏的意思,我习惯发的上声调,不是阳去调。发上声调音大致同普通话的“葛”,而不是长沙话的“葛”。

我发的是长沙话“给”的调。

还有,长沙话的葛应该是go(入声)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6-04-09

刨湫 ηonk妹子 指挠子 海世潦天 扯麻纱 哎哒seik 三轮砣
坐饼 一片四片的 做大货 老毛栗子 līn头子 柱凳 臼窝子风
桃屋

这几个从没用过……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6-04-09

呵呵!

很经典的方言知识哦!

在和平台湾与核平台湾中作一个艰难的选择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6-04-10

刨湫:游泳时一种姿式,其主体动作为一下浮出水面,一下沉入水下;长沙市确定没有几个能懂了

ηonk妹子:游泳时一种姿式,其主体动作为沉入水下,不浮出水面

指挠子:手指头的意思,如大指挠子就是拇指,细指挠子就是小指

海世潦天:满口空话大话的意思

扯麻纱:被卷入某一不能明确责任的事情之中的意思,带有扯皮的含义

哎哒seik:口语,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如果需要用力或用力并用眼关注的动作,口中所发出提示自己的声音。

三轮砣:三轮车的俗称

坐饼:屁的一种特定说话,只用于某人要吃之时,另一人所赠予

一片四片的:片,音piǎn。“一片片的”的意思

做大货:原指麻将中的做大胡的意思,后扩展为解大手的意思

老毛栗子:毛,变音为má,指管事管得宽的人,有严重的贬义。

līn头子:līn,在长沙话中的在某人听觉或视觉范围之内偷偷的、轻轻的意思,如līnlīn子去。līn头子,还带有破坏该人正在做的事件(不分有意无意、合法非法)。

柱凳:壮实而又有力

臼窝子风:龙卷风的意思,引申为像风一样。

桃屋:桃,音daok,堂屋的意思,乡村里一般家庭正门的房间就是桃屋。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6-04-10

(yi6) pia~3 si4 pia~3 di表示一片片的我经常用,只是看你的字写得“一片四片的”,实在和实际发音差别比较大,联想不到……

至于指头,我习惯说指码子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6-04-13

第3批:

作孽、异怪、一下子、扎(量词)、无瞧冒事、别个、滑跳、那气子/该气子、歇气、拱(音gòn,钻、躲的意思)、水色子、该(这的意思)、做事冒屁眼、眼眨毛、累(音liak)哒(1、同普通话的累了;2、麻烦了、打挠了)、乌龟不眨眼睛、摸子(小孩玩的游戏)、皮箍子(橡皮筋)、石头股、焦巴利干、谩砣、打鬼讲、liou刷、尖锉、wà扎、鬼搞子搞、蛮多/满多……待续

-----------------------------------

溜尖的、guǎjiek的、刮钝的、

----------------------------------

突然发现,长沙话的词汇里面用“鬼”字的蛮多的。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6-04-14

回一贴:清代的地方自治:

衡山县在康熙43年( 1704年)将原6乡16都(里)1坊改17个字号,字下共设4 3 7个区,每个字号设团总1人,每区设保正1人。

长沙县在道光24年(1844)设10都、4坊、1厢。坊厢下设甲。

湘潭县在光绪12年(1886)划为 21都,都设都总,主管行政;都团总,管军事、治安。都下设10保,保有保正;保下设甲,甲设团正,甲下分境区(后改为牌),全县共计607境,境有境长。

醴陵县康熙21年(1682年)设东南西北4乡,乡下设30都,都下设108境。

湘乡县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将全县划成12个乡,乡以下划分为44个都和3个坊,都以下分区,区以下分牌。

尽管各县在县以下体制的名称和设置上区别较大,但相对皇权来说,这种保甲体制是用“一地方之人,在一地方区域以内,依国家法律所规定,本地方公共之意志,处理一地方公共之事务” ,具有地方自治性质。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6-04-26
以下是引用湖鹰在2006-4-14 15:44:17的发言:
这点邵阳话里也多,如鬼精精、粉子鬼、豆子鬼、鬼zǎizai(发音多变:有时象三声其实不是、有时象二声其实也不是)等。有点要说:听到长沙细ngá子讲yóng湾镇的居多、而不是rón或yín。冇听错?建议发到交流版,因为除了顶楼,再没见与坊、市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了。


我同学基本都读yin2,长辈有读yun2的,读yong2或者ron2的没听过。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