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10阅读
  • 3回复

[世界遗产]世界遗产目录【东印度群岛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06-21

关于此世界遗产目录资料来源的声明:


关于我在此论坛发表的一系列世界遗产介绍,其所择资料绝大多数来自于



1.一点地带网


2.世界遗产专题集邮网


小部分来源于时效新闻。



世界遗产【东印度群岛篇】之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部分
1.马来西亚:莫鲁山国家公园


中文名称: 莫鲁山国家公园
  英文名称: 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
  国家: 马来西亚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2000

  批准标准
  2000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ii) (iii) (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338-001
  莫鲁山国家公园是马来西亚6大国家公园之一。位于沙捞越州北部的婆罗洲第四省和第五省,靠近文莱边境,面积约5.3公顷,和梅搭拉穆保护林(12,500公顷)相接。莫鲁山国家公园最早命名于1974年10月,于1985年对公众开放。
  莫鲁山国家公园地处婆罗洲倾斜地带,地形复杂多变,包含了所有主要的岩石类型。莫鲁山国家公园的气候12月到3月间受东北季风的影响,3月到10月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年平均降雨量很多,尽管降雨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是这一地区全年没有明显的干季,降雨量最的月份是4月到6月和10月到12月,最少的月份是8月到9月。
  莫鲁山国家公园举世无双的热带岩洞、独特的喀斯特现象和生态系统保存完好几乎没有遭到破坏,显得尤为珍贵,对于湿热带地区生态系统的进化进程的基础研究很有帮助。从生态学、地质学的角度讲,莫鲁山国家公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里的动植物物种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地区特征。莫鲁山国家公园的石灰岩溶洞中有大量的生物,有6种燕子,10-12种蝙蝠,以及大量的甲虫和600多种飞蛾。公园内有种类繁多的鸟类和野生动物。
  加央族和肯雅族这两个当地土著民族居住在林公园边界不远的地方,他们都享有在公园狩猎区打猎的优先权。沙捞越博物馆收藏的从风洞中出土的文物显示了3000到500年前的人类痕迹。据考证,风洞曾经是古代人类的墓葬遗址。加央族人分成不同部落群体,在沿河两岸建起高脚长屋,过着是半定居的与世无争的生活。

  评价:
  莫鲁山国家公园位于婆罗洲岛(沙捞越州),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热带喀斯特地区。这里不仅生物物种丰富多样,而且喀斯特现象独具一格。在52,864公顷的公园中有17个植物带,约3,500多种植物。这里的棕榈植物极为丰富,有20多个属类的109种植物。公园中最高的山是莫鲁山——海拔2,377米的喀斯特尖峰,山上有世界上最大的石灰岩溶洞群。现已探明的洞穴至少有298公里长,在各个洞中发现了大量的生物,包括数以百万只的燕子和蝙蝠。沙捞越洞穴,长600米,宽415米,高80米,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岩洞穴。
2.马来西亚:基纳巴卢公园

 中文名称: 基纳巴卢公园
  英文名称: Kinabalu Park
  国家: 马来西亚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2000

  批准标准
  2000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338-002
  基纳巴卢是马来西亚6大国家公园一,又名“神山公园”。位于沙巴洲首府打基纳巴卢东93公里,面积767平方公里。公园设在东南亚最高峰海拔4101米的基纳巴卢山山麓152米高处到山顶之间。主要是为了保护神山和园中的珍稀动植物。当地的卡达山族居民称基纳巴卢山为神山,传说古代有位忠贞的中国妇女,日夜到高山守侯丈夫归来,当地人感其深情,又名之为寡妇山,世代相传至今。山上丛林密布,多危崖峭壁,景色独特,气候凉爽,有近千种花卉。其中绝大部分胡姬花,在海拔609米到12119米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的红色大王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盛开时直径达1-2米。也有生长在青苔上小至肉眼仅见的白色兰花。有一种名猪笼草的植物很招游人喜爱,因该草有诱捕昆虫鸟雀甚至能捕捉更大动物的本领。在3962米高的石岩间的小池里还有鱼。园内有露天天然保健矿泉池。峰顶经常被云雾遮蔽,还有冰川遗迹。

  基纳巴卢地区海拔在152米到4095米之间。公园内包括3座主要的高山,从南到北依次是基纳巴卢峰(海拔4095米),塔布玉孔峰(2579米)和塔布勒峰(1133米)。公园内包括六种主要地形,包括山峰、高原、河流、溪流和瀑布、温泉、山洞和巨大的岩石。主峰包括至高峰、南峰、圣约翰峰、丑姐妹峰和无名峰。基纳巴卢山的地貌是由于15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大陆飘移等地理过程逐渐形成的。至高峰(约3200米)充分显示了冰川运动的痕迹。其他地区也到处是沟壑、光秃秃的地区和堆积的冰碛,U型谷也随处可见。

  基纳巴卢山区拥有温和的热带气候,因海拔温度、湿度和降水而有所不同。2月到5月是干季,10月到1月是雨季。在公园的中心地带平均温度20度,日温差在7-9度之间,年降水平均约2380毫米。对此地气候最形象的形容是晴朗的早晨、乌云密布半上午,直到中午乌云都遮掩了群山的面目,下午在山坡的上半部通常会下起细雨。热带雨林是此地的主要森林种类,分布在基拉巴鲁山和塔布玉孔山之间,在塔布尔山的周围生长着来亚森林。基纳巴卢山东省被认为包括了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树种。据调查基纳巴卢的树种包括了200个科的5000-6000多种植物。公园内的果树种据说有1000种。

  基纳巴卢公园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动物大体可分两大门类:低地动物和高山动物。此地生存着大约90种低地动物和22种高山动物。其中珍希动物包括马来熊、绿叶猴、红叶猴等。约61种青蛙和蟾蜍生活在这里,已记录的蝴蝶种类约200种,多生活在2000米下的基纳巴卢山区。217种蛾类被记录了下来,它们多生活在2000米以上的山区。此地还有40种鱼、326种鸟类。鸟类可分为四大类:亚高山鸟类、本地高山鸟类、非本土高山鸟类和低地鸟类。基纳巴卢山很早就被当地居民奉为一座神圣的山。公园内有一户十二口人的住家,占了园内的40亩地,他们在此已经居住了五代。他们从事农副业:种植果树、做手工艺品等等。331682名游客于1998年参观了公园。南部公园的中心地带、东部温泉地带和新近设立的南部自然风景区给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旅游设施,可容纳491人的住宿设施也已建成,四通八达的小径与林荫道已经修成。

  基纳巴卢是萨巴岛第一处生物保护区,各国科学家被吸引到此地进行研究,受到世界瞩目。1894年斯塔佛对此地进行了第一次探索,此后300多项科研项目在此举行。1995年4座自动气象站在此建成。1982年公园里建成了一座花园,花园内移植了公园内的全部植物。自1986年起科研活动引起了更多地重视,试图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关系。

  基纳巴卢公园包括了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植物,公园里有记录的彬类约608种,比非洲大陆的总和还要多。多样的物种源自海拔和气候的复杂多样、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等。这一地区清晰地显示了以往地理的变迁、生物和生态的进货历程,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1990年已专门通过了一个决定来加强对公园的保护。

  评价:
  基纳巴卢公园里的动植物物种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里的高度和气候起伏变化,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条件,从陡峭的地形到多种地质概况。气候的多变为新物种的孕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基纳巴卢公园具有生物多样化的特点,这里能找到开花植物家族中绝大部分属类的典型植物。婆罗洲的大部分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许多是受到生存威胁和濒临灭绝的)都生活在这里。

  基纳巴卢公园位于沙巴洲的婆罗洲岛的北端,园中的最高峰基纳巴卢山(海拔4,095米)是从喜玛拉雅山脉到新几内亚岛地区的最高山峰。在这一高度变化范围中可以找到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从热带低地、高山雨林到热带山林、低山林和高山灌木丛。基纳巴卢公园被称做东南亚的植物园,这里物种极为丰富,喜玛拉雅地区、中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地区和分布于全热带的植物物种基本都能在这里找到。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06-21
世界遗产【东印度群岛篇】之印度尼西亚
1.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塔


中文名称: 婆罗浮屠塔
  英文名称: Borobudur Temple Compunds
  国家: 印度尼西亚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1
  批准标准
  1991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 (II) (VI)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婆罗浮屠:从重新发现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个以金字塔式的曼荼罗形式出现的巨大的大乘佛教遗址,约于公元前800年由夏连特王朝在爪哇中部建造,竣工后不久便被废弃。塔底呈正方形,周长约120米,总面积将近1.5公顷。中央圆顶距塔底35米。
  1814年:托马斯·斯坦福德·拉弗尔斯爵士重新发现了该塔,清除了周围的碎石和杂草。专家们根据绘画编制了文件。
  1885年:发现了“隐基脚”--原始塔底,并发现了为防止建筑物倒塌而修建的挡土墙后面的浅浮雕。
  1907-1911年:西奥多·范·埃尔普进行了第一次修复工作。他拆除并重建了三个圆台和窣堵波。
  1955年:印度尼西亚请教科文组织就防止遗址倒塌的问题提出措施。
  1972年: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拯救婆罗浮屠的呼吁。
  1975年-1982年:修复工作进行。
  1983年2月23日:举行竣工典礼。费用总计2000万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由印度尼西亚政府支付,700万美元由教科文组织的国际运动筹措,参加这一运动的国家有27个。
  1991年:婆罗浮屠塔被列入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在公元八世纪的爪哇,强盛的夏连特王朝的统治者皈依大乘佛教。他们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建造了这座设计精良的石头佛塔。成千上万名工人、工匠和艺术家参加了建筑。但是,他们的这个杰作却寿命短暂!”
  黎明时分,一望无际的椰林在朦胧的晨雾笼罩下还在沉睡,而在东方,默拉皮火山那优雅的廓影背后已是金光万道。烟雾从这座火山升起,袅袅依依。山下,平原正在苏醒,零零落落地传来雄鸡的报晓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一圈圈窣堵波在清晨的冷寂中默默站立着。我可以看见面朝东升之旭日的佛陀像;新的一天的霞光似乎一时一刻都没有打断他的沉思。
  朦朦胧胧中,我看到一个身着白色衣服的男人坐在中央窣堵波脚下。嘴里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我侧耳倾听,原来他正在念经。他也许是爪哇的一个佛教徒。太阳照在默拉皮山上,他双手合十,平静地向太阳致意,然后默默地走了。
  这不是我第一次参观婆罗浮屠。对这座古迹了解得越多,我越为它的美丽感到迷惑。大约20年以前,教科文组织为拯救这一古迹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有27个国家对此作出了反应,并且与教科文组织和印度尼西亚专家合作,在10年时间里搬运了一百万块石头,目的是使个chandi恢复本来面貌。婆罗浮屠是一个特别的古迹。它不是寺庙,因为它没有膜拜或祭祀的地方,它是一个巨大的佛陀神殿,既是窣堵波,又是曼荼罗(宇宙的表象)。
  在八世纪的爪哇,强盛的夏连特(夏连特:群山之王)王朝的统治者皈依大乘佛教,这是一种大约诞生于西历纪元开始时期的佛教。他们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大约在公元800年建造了这座设计精良的石头佛塔。成千上万名工人、工匠和艺术家参加了建筑。但是,他们的这座杰作却寿命短暂!婆罗浮屠竣工不到一个世纪,便被渐渐遗忘,就像古印度的土佛塔那样,在使用七天之后便又化为尘土。
  为什么这个在爪哇中部还建有其他杰作的王朝却在公元十世纪废弃了这座佛塔,而将其注意力转向爪哇岛东部呢?是因为默拉皮火山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强烈地震吗?就像庞贝城被岩浆灰所覆盖那样,婆罗浮屠也沉睡了1,000年之久。这个被深深埋藏在灌木丛中的传说中的遗址直到1814年才得以重见天日。当时的英国驻爪哇总督托马斯·斯坦福德·拉弗尔斯爵士派员前去调查,终于找到了它。
  三界
  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婆罗浮屠。在昔日称为爪哇花园的古杜平原,用兰灰色多孔火山岩建造的这座圣殿耸立在平坦的山顶上。这是一个巨大的阶梯式锥形建筑,顶端是一个很大的钟形窣堵波。从远处眺望,可以看到整个建筑物都围绕着这个窣堵波。
  稍近一些,你可以发现塔底四周有一堵巨大的防护墙,也许是在建造佛塔时用来支撑佛塔的。防护墙掩盖了真正的基石或者说是“隐基脚”,隐基脚上饰有160幅浮雕。这些浮雕发现于19世纪末,其后不久就被考古学家拍摄了下来。
  这些“看不见的”浮雕描述了人类无法摆脱的欲界。一些人认为,这些浮雕是出于宗教动机,有意隐藏起来不让香客看到的。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一方面,“隐基脚”上还有未完成的浮雕,这表明,由于某种意料不到的事件,工程突然停止了。另一方面,这样一个错误发生在一座经过如此周密安排的佛塔上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进行解释。曼荼罗的这一部分代表着“终极真理”:四周中部都有阶梯,拾级而上,可到达佛塔的顶部。
  圣殿的主要结构由这个塔底和建在塔底上的五层方台组成。上部结构由三个圆台组成。这就是佛塔的基本形状:方台,代表大地;圆台,代表天空,合起来组成了数字9,而9是佛教的至高数字。
  第二层平台开始有走廊。走廊必须顺时针参观,这是为了尊重宗教仪式上的绕行。走廊的墙上有1,300幅浅浮雕,全长2,500米。这是色界。在这一阶段,人虽已摒弃了各种欲望,但仍然有名有形。这部巨大的石书记载了佛陀的一生,就像经文中叙述的那样。走廊四周的栏杆外每一个凹角都有一个石佛陀,盘腿坐在一个莲花座上,总共有432个。
  然后,我们来到佛塔上部的底部。一直被栏杆阻挡的视野在这里突然开阔了,因此,当人们进入无色界时,就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在婆罗浮屠,从大地到天空,从有形到无形,这种过渡是一种平和的过渡。它没有严格保持方形:每个方台的边缘都向外突出,打破了生硬的直角形状,这样也许是试图用建筑风格来打破香客绕行时所产生的单调感觉。我个人认为,这是有意向圆台过渡。从航摄照片来看,头两个平台并不完全是圆形,略加变形之后看起来更像方形!只有顶端的平台是一个真正圆形。
  婆罗浮屠的三界标志着窣堵波盘旋上升、指引香客走向终极真理的各个阶段。中央的这个窣堵波不像其他窣堵波那样在墙壁上有凿有小孔,上面什么都没有:顶端虚空一无所有。佛陀本身是隐藏着的。他似隐似现,似有似无。72个小窣堵波,墙上凿有小孔,矗立在三个平台上,每个窣堵波上都有一个佛像。佛像的脸只能透过石孔隐约可见。石孔形态各异,而且越接近中央的窣堵波,石孔就越少,这象征着佛陀越来越无形了。所有佛陀都摆着同样的手势。这种手势表示法轮永远转动。
  当我们到达顶部时,我们突然也感受到了大乘佛教的宇宙现。在这里,太极现出它的本来面目,佛光产生了!是的,婆罗浮屠日夜闪烁着色彩千变万化的佛光,本身就像一座巨大无比的灯塔,光芒四射。这座圣殿的504个佛像,面对着罗盘仪上的四个方向,以仁慈而明亮的眼光拥抱世界。不仅是这些窣堵波,而且还有护墙上的凹角、小塔、这座大建筑物的最细微部分,无不面向天空,似乎想抓住过往飞云的气息。
  曼荼罗中的曼荼罗
  按照这种解释,婆罗浮屠是“伟大的光之佛陀”的安乐乡。“伟大的光之佛陀”存在于无数个精雕细刻的小佛陀之中。尘埃本身变成了光。正如大乘佛教教义所说,一人存在于众人之中,众人本身又是一人的体现。在大乘教佛经中,光明并不是黑暗的敌人:超越有与无之间的对立的正是本来虚空的光。
  我们现在来看看曼荼罗,这个有助于积极默念佛陀宇宙的深奥形象。曼荼罗是由婆罗浮屠所形成的,不论是在绘画中还是在雕刻中,它们都像日本京都东寺里的佛像一样,始终是根据一个中心点来定位的。婆罗浮屠注视着罗盘仪的四个方位,而它的“中心”是虚空的,婆罗浮屠是对曼荼罗构想的一个完美说明。
  1930年,法国考古学家兼建筑师亨利·帕尔芒捷提出,婆罗浮屠最初可能被设想为矗立在方台上的一个巨大的窣堵波,但是稳定性问题迫使建造者不得不重新考虑上部的设计。这一理论在1980年于东京举行的关于婆罗浮屠问题国际研讨会上得到一些与会者的支持,但我似乎并不能接受。即使婆罗浮屠在建造过程中经历过细微修改,但它的设计极为严格,因此不可能在这方面作任何建筑上的妥协。
  神秘的和谐
  在我看来,人们在婆罗浮屠看到的数字的神秘和谐是充分的证据。我已经说过,方台上有432个佛像,在上部的同一圆心的平台上有72个佛像。这些数字不只是一种巧合。由于阶梯把每一圈佛像平分为四组,因此,佛像的总数(432和72)和除以四以后得到的每一组的数字(108和18)可以被3和9除尽。换言之,整个建筑显然被设想成数字3的函数,这象征着统一和3的平方---9,而9是佛教中的一个神秘数字。
  另一个研究人员J?G?德卡斯帕里斯认为,建筑物顶端中央的窣堵波是第十个平台,这与菩提萨埵(修行的佛陀)在成就佛果前通过的十个阶位是相对应的。但是当初建造婆罗浮屠时,爪哇只实行六个阶位。毫无疑问,六个方台代表了六个阶位。但是,从方台变到圆台又作何解释呢?
  我对上述种种解释从未完全满意过。后来有一天,我阅读了《论修行的十个阶位》,其中,曾经在九世纪初创建了深奥的真言宗教派的日本大和尚空海法师陈述了他对曼荼罗的见解。
  他认为,“灵魂的升华”--曼荼罗是灵魂升华的形象表示--是在九个外在阶位中实现的,九个外在阶位之后便是最后的隐秘的阶位。对婆罗浮屠的建筑学意义有什么更好的界定吗?从动物的欲界开始,和尚最终达到了“神秘的境界”。即与外界隔绝的至高点。他所感受的觉醒于是使世界变成光明。这难道不是大曼荼罗在黎明的曙光中悄悄告诉我们的秘密吗?
  所以,婆罗浮屠是神秘的大乘教的遗址吗?我不能肯定,但我深信这一点。
  不要再弄错了。我并不是说空海和尚影响了婆罗浮屠的建造。我只是说婆罗浮屠和空海和尚的教义渊源相同。空海和尚本人接受了中国深奥的真言宗教义,并把第一个曼荼罗传给了日本。
  他是哪一年回国的呢?是806年,正是夏连特在爪哇岛上兴建婆罗浮屠的那一年。我们也不要忘记,东大寺是日本奈良的佛陀寺庙,其构想也基于沿婆罗浮屠大多数方台描绘的大乘教佛经。这座寺庙于公元751年破土动工。据认为,日本的这座寺庙的奠基工程那时已经开始。
  通往中国的海路
  这种明显的巧合并不只限于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在同一时期的锡兰,成千上万的和尚在无畏山寺信奉的是大乘佛教教旨。无畏山寺与中国长期保持着联系。去中国时,僧伽罗人走的是海路,而非翻山越岭的陆路。
  这就是海上的丝绸之路。它在文明的相会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一条东西方交流商品和文化的捷径,它的出现也许还早于横跨大陆的丝绸之路。许多国家的人民都使了这条路,其中有印度人、中国人、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还有印度尼西亚人。锡兰是一个停泊港,那些横跨印度洋的人一过马六甲海峡便兵分两路,或者绕道新加坡,或者沿苏门答腊和爪哇岛海岸航行,然后向北直驶中国南部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最后从意大利(罗马)延伸到日本(奈良),把印度洋、西太平洋、中国海、红海和波斯湾连接起来。
  必须以这条极其丰富多采的海上交易网为背景去看待婆罗浮屠。东南亚海域在公元七世纪和八世纪海事频繁,在谈到印度一爪哇文明史时,特别是在谈到某个佛教遗址时,我们不应忘记除印度以外其他国家的文化影响所起的作用。
  仔细研究一下婆罗浮屠静坐沉思的佛陀。他们的表情不同于印度或泰国的佛像,而比较接近中国和日本的佛像。难道夏连特王朝没有一支强大的驶往中国以及印度和锡兰的船队吗?此外,无畏山寺的和尚在去中国的途中常常在爪哇停留。甚至有这样一种传说:他们在公元八世纪曾在婆罗浮屠附近的一座山上建起了一个村落。
  这个佛教徒村落与婆罗浮屠的建造之间有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吗?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婆罗浮屠的堵波的形状与锡兰古都阿努拉达普拉的莲花状堵波的形状一模一样。我还记得,当我看到在无畏山寺遗址发现的佛像与婆罗浮屠的佛像竟然如此相似时我是何等的惊讶。
  如果不提及当地的文化,当然就无法理解婆罗浮屠的构想。在印度尼西亚,祭拜祖先的一种方式是建造层层叠叠的金字塔,以此表示后人对先祖灵魂的崇拜和纪念。难道这座浩大的金字塔形的曼荼罗的建造就没有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全世界都把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归功于印度尼西亚人民。
  太阳已经从婆罗浮屠升起。我的思绪转到公元八世纪的外向型风气。那时没有文化界线。各国人民相互吸收对方的文化,就像旅行者在一起解渴那样。难道那些遥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我不能这样认为。山下的水中,莲花因其根茎而相互连接。花瓣上的露珠折射着月亮的光芒,千里之外,亦共此时。照耀着默拉皮山的太阳现在正照在香客们的脸上,此时最美的乃是真理的光辉。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这座著名的佛教圣殿,总面积2,500平方米,在联合国的援助下得以重建。整个建筑分为三层。基座是五个同心方台,呈角锥体;中间是三个环形平台,呈圆锥体;顶端是佛塔。四周围墙和栏杆饰以浅浮雕。围绕着环形平台有72座透雕细工的印度塔,内有佛龛,每个佛龛供奉一尊佛像。
2.印度尼西亚:科莫多国家公园

中文名称: 科莫多国家公园
  英文名称: Komodo National Park
  国家: 印度尼西亚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1

  批准标准
  1991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 N (I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5 届会议报告。

  科莫多公园座落在巴厘岛的东部200海里处,位于较大的松巴哇岛和福罗里斯岛之间,所有这些岛屿都是努沙登加拉群岛的一部分。这个独特的生物圈形成于火山的抬升运动,包括巴布新几内亚东部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巴厘岛。1928年荷兰东印度殖民政府确立了科莫多岛的自然保护区的地位。1980年印尼把它定为国家公园,1992年科莫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尽管科莫多岛备受科学组织的关注并拥有许多名号,它还是遭到了人类无法弥补的迫害。在人们意识到科莫多岛的优美之前,这处科莫多龙的所在地差不多濒于灭绝的边缘,自1926年美国探险队队长道格拉斯.伯顿发表声明以来,这个地区的变化极小,他说:“这是一处个个方面几乎尽善尽美的地方,除了这儿的人是卑鄙的”。
  科莫多国家公园四周环水、风景宜人,占地219,332公顷,由两个主要的大岛(科莫多岛和瑞音克岛)及附近无数的的小岛组成,科莫多公园内主要包括母贝勒林和那哥诺格森林保护区及呜勒·母贝若克自然保护区。它作为一个民族繁衍区、生物圈保护区及世界著名的科莫多蜥蜴保护区而在一九九一年被列为世界遗产保护条目。科莫多国家公园内的岛屿普遍都是悬崖峭壁,非常凶险,并且仅有很小的海湾及港口:比如,普勒尤-科莫多是一个多山的岛屿,它的最高峰海拔八百二十七米,其主要部分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有着成片的棕榈树林和广阔的草地;其一小部分地区位于覆盖着落叶林的热带气候区,有两个小的红树林生物群落点缀在落叶林中;而另外一个主要的岛屿普勒尤·瑞因克岛主要由连绵起伏的山岭组成,其南部是海拔667米的都若山,而北部虽然都是低矮的山岭但却极其险峻。无数的珊瑚礁同样也是公园景色的一部分:和其他印度尼西亚地区不同的是,这里的珊瑚礁受炸药捕渔业的影响损坏相对的比较小,它们组成了水下美丽的风景线。
  科莫多国家公园的主人之一科莫多蜥蜴,在普勒尤-科莫多岛上的观测点可以很轻松的捕捉倒它的踪迹,据估计,目前这个地方的蜥蜴数量不少于三千只。科莫多龙其祖先可追溯到1亿年以前,巨晰类起源于4000到2500万年前,科莫多龙就是400万年前从巨晰类发展而来。科莫多龙的寿命很长,约可以活50年左右。为保持其长寿,科莫多龙在5—7岁才能达到性成熟,15岁才能达到最高体重。科莫多龙雌雄二态,雄性的要比雌性的大出许多。据测,最大的科莫多龙可以达到3.13米长,面雌性的则一般不会超过2.5米。因科莫多龙可以一下子吞下为其体重80%的食物,所以它的体重是一个很高的变数。通常一只成熟的科莫多龙有70公斤左右。科莫多龙是食肉动物,就其捕食方式来说,它是机会主义,它会静静地守在一边,伪装得好好的,不露痕迹,等猎物来了出其不意猛扑上去,用齿状的牙齿咬住对方,猎物通常不会立即倒下去,除非它能咬断对方的脖子或动脉,猎物可能会逃跑,过后会死于败血症,这是因为科莫多龙以食腐肉为主,唾液里含有剧毒的细菌。科莫多龙的感觉器官可以使它们从10公里以外感觉腐肉的气息。开叉的舌头经常伸出口外,“感觉空气”,舌尖对味道异常灵敏。每年4、5月间雌雄进行交配,因雄性巨晰是雌性巨晰的4倍,占优胜的巨晰必须在交配前赶跑其他巨晰。卵需8—9个月的妊娠才能产下来,刚孵出的幼兽重约100克,长约40厘米,它们纷纷就近爬上树去,以防被大的晰给吃掉。
  很多人想成为科莫多岛的朋友,致力于这座充满神奇的岛屿的保护工作,以求此地更适合未来科莫多龙的生存。

  评价:
  这些火山岛上生活着大约5,700只巨大的蜥蜴。它们的外观和好斗的行为使之被称作“科莫多龙”。除此没有其他地方发现它们的生存踪迹,这就引起了科学家们研究进化论的极大兴趣。这里,干旱的热带大草原上高低不平的山坡,小块多刺的绿色植物和沙滩上闪耀的白色浪花,珊瑚上涌动的蓝色海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06-21

3.印度尼西亚: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


中文名称: 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
  英文名称: 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国家: 印度尼西亚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1
  批准标准
  1991 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 (I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5届会议报告。

  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最早发现的自然国家公园,公园占地80000公顷,坐落于爪哇半岛的西南部,隶属于西爪哇省,包括马戎格库龙半岛和沿海的一些岛屿等。1937年帕耐坦和佩康在内的自然保护区成立,1958年马戎格库龙自然保护区成立,1992年马戎格库龙自然公园和喀拉卡特岛被定为世界遗产遗址。遗址海拨从海平面到620米左右。其中马戎格库龙是一处呈长方形的半岛,自爪哇的西南端突出至海,有一条1—2公里宽的地狭与之相联。半岛西南部被三条南北走向的山脉所占据。该区气候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在3294毫米左右,10月到4月是降水的高峰期,5月到9月是旱季,月降水量只有100毫米左右,雨季则是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25度到30度,湿度很高,在65%以上。
  一九九二年二月一日,马戎格库龙和喀拉卡特岛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遗产保护区。马戎格库龙北、南、西三面环海,毗邻印度洋,广阔的印度洋海域是游览公园的主要路径,而其唯一的内陆边界是东部的弘杰山脉,该山脉的最高峰即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最高点是海拔六百二十米的弘杰古农峰。这里的动植物主要生存于低地雨林、沼泽、红树林及海滨森林环境里。当您游览爪哇半岛时还可以潜入海底在精致的珊瑚礁丛林中畅游一番,在岛上雨林、沼泽、红树林及海滨森林植被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棕榈树随处可见,而安克-克拉克特岛是在克拉克特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因而岛上的动植物种类比较稀少而且各自的发展历史都比较短,仅仅是一些小的动物和一些鸟类逐渐栖息在这个熔岩遍布的岛上;而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上,植被主要分布在草地、海滨森林、雨林和藓类林中。地域内植物茂盛,遮天蔽日,地面上则生长着众多苔类。马戎格库龙公园是现存的爪哇犀牛的唯一栖息地。爪哇虎在40年前已绝迹,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保存着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爪哇犀牛群,而这点正是申报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这种稀有的但非常危险的爪哇犀牛群的数量据估计仅为五十至六十头,属于非常稀少,极其珍贵的罕见物种。每年去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的最佳时间是四月份到八月份,这段时间里印度洋海域风平浪静,你可以免受晕船之苦,国家公园里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地方但不提供粮食,游客们游览时必须自配干粮。

  评价:
  这个国家公园位于巽他陆架的爪哇岛最西南端,包括马戎格库龙半岛和几个近海岛屿,其中有著名的喀拉喀托活火山。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地质研究也倍受关注,特别是对于内陆火山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例证。除此之外,爪哇平原上还保留着最大面积的低地雨林。在那里可见到几种濒危的植物和动物,其中受到威胁最大的是爪哇犀牛。
4.印度尼西亚:普兰巴南寺庙群


 中文名称: 普兰巴南寺庙群
  英文名称: Prambanan Temple Compounds
  国家: 印度尼西亚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342-004
  相关联接:  http://www.unesco.org/whc/sites/608.htm

  1991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建于10世纪的普兰巴南寺庙群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湿婆神建筑群。六座寺庙在同心广场的正中间拔地而起:其中三座主寺庙饰有罗摩衍那史诗的浮雕,分别供奉着印度教的三位主神(湿婆、毗湿奴和罗摩);另外三座寺庙是为守护神灵的动物而建。
  普兰巴南寺庙群是现今印度尼西亚境内最大、最美丽的印度教庙宇,是记录印度尼西亚人祖先灿烂文化的载体。普兰巴南寺庙群由240座庙宇组成,大部分已经沦为一堆瓦砾,但一些主要的庙宇在经历了天灾人祸的沧桑变迁后,在人们的努力下得以重建,又焕发出昔日的风采。它位于印度尼西亚日惹城以东17公里处,当你驱车从日惹到苏拉卡尔塔时,你就会直接看到它。普兰巴南寺庙群的名字由其所在的村庄而命名,这个地方在公元8-10世纪时可能是当时爪哇时代的古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从外观上判断,这些庙宇具有印度教的特征,然而,在同一地区的一些庙宇却有着佛教建筑的特征,如塞武神殿。
  普兰巴南寺庙共有8个圣殿,其中三个主殿分别祭祀着湿婆、毗湿奴和罗摩这三位印度教中的主神。中心院落里有三个主殿。湿婆殿高为46.5米,里面是湿婆的妻子杜尔加的神像,也是最高的神殿。湿婆殿的北侧是维斯奴庙,南侧是婆罗吸摩庙,前面是楠迪庙。在毗湿奴和婆罗吸摩庙的前面是瓦哈诺庙,阿皮特庙位于北侧,其南侧与庙宇相接。在主广场每一个大门前面的东西两侧有四个克利尔庙;而在主广场的四个角上均各有一个小庙宇。
  普兰巴南寺庙群的创建基本上是模仿了神话中描述的众神居住的马哈穆罗山,因此各种雕刻和装潢都是按照神仙境界模样完成的。例如,装饰的图案取材于山川、莲花、奇异的动物和人物、仙女等,叶片和枝条弯曲缠绕于各种图案之间,整个图案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神仙世界。在每一个庙宇中都有雕像,例如大殿上面向东方的湿婆·马哈德瓦雕像、杜尔加雕像和许多在印度教义上知名人物的雕像。在寺庙群的墙壁上完美地雕刻着罗摩衍那罗摩传中的有关印度教的神话故事,现在每到傍晚时分,在普兰巴南寺庙后院的露头舞台上,这些著名的神话故事就会以声势浩大的传统芭蕾舞的形式上演。当地人会告诉你,千万别错过这盛大的演出,尤其是在月圆之夜。
  当然,普兰巴南寺庙群也拥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拉腊·琼河格兰 的故事,说的是在一天夜里同时修建了上千座庙宇,到了第二天早晨,仅仅有999座完工,其中就包括普兰巴南寺庙群。人们根据普兰巴南寺庙奢侈的建筑及其装饰风格,推测其大约为公元10世纪左右爪哇中部的建筑风格的后期产物。但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找到能够揭示这些建筑是谁、在什么时候建造的精确证据。根据已经发现的碑铭,人们推测这些庙宇是由公元8-9世纪的拉卡伊·皮卡丹王朝修建的。
5.印度尼西亚:桑吉兰早期人类化石遗址

中文名称: 桑吉兰早期人类化石遗址
  英文名称: Sangiran Early Men Site
  国家: 印度尼西亚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342-005

  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这处遗址从1936年至1941年进行挖掘,发现了早期原始人类化石。后来,50种化石先后在这里被发现,包括远古巨人,猿人直立人/直立人,占世界已知原始人类化石的一半。过去1,500,000年前人类聚居地这一事实,使桑吉兰成为理解和研究人类进化论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桑吉兰是一片神秘的土地。1891年,一位名叫尤金的法国人类学家发现了爪哇猿人。1930年和1931年是发现更新世人类化石的重要里程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个完整的、高4米的大象的发现震惊了整个科学界。
  虽然1891年就发现了爪哇猿人,但是直到80年之后,猿人直立人才最终引起古人类学家的密切关注。继爪哇猿人的发现之后,人们在远东和非洲地区先后发现了大约12个左右的猿人直立人个体,尽管如此,这些个体中却没有一具含有面部骨骼的。1969年,一位农民在耕种田地时,用棍子意外的敲打到了一块骨头的侧面,这块骨头牢牢地植入在含砂岩的泥土里,由于受到意外的撞击,这块头盖骨的侧面留下了一个小洞;然而,头盖骨得到修复之后,桑吉兰17便成为爪哇猿人化石中保存最好的原始人类头盖骨,迄今为止,它也是唯一的一块成年男性的头盖骨化石。这块骨骼突然间出现在研究现代人类起源的、融有多种文化的模型的中心。
  对于人类演化问题的多源模型中,假设了猿人直立人是由爪哇猿人演化而来的,并获得了解剖学上的几个特征,这些特性后来传递给了其后裔种类。这个模型的倡导者们认为:在从爪哇猿人到那些在大约50,000年前从爪哇迁徙到澳大利亚的现代猿人的各种化石中,都可以追索到这些特征的痕迹。古人类学家还认为,一个独立地区的谱系能够将爪哇猿人同中国的周口店猿人联系起来。
  桑吉兰17化石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这就使它在多源假设中成为研究的重点。这些特性包括:较粗壮的呈拱形的头盖骨的骨骼(骨的两侧是平的);一块基部最宽的头盖骨;脑的前面及体壁部分则有减小的趋势;沿着体壁和脑的后方有明显的肌痕存在。桑吉兰17大约出现于800,000年以前,其脑的容量是1029毫升。
6.印度尼西亚:洛伦茨国家公园

 中文名称: 洛伦茨国家公园
  英文名称: Lorentz National Park
  国家: 印度尼西亚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342-006
  相关联接:  http://www.unesco.org/whc/sites/955.htm

  1999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洛伦茨公园是东南亚最大的保护区,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既包括雪地又有热带海洋,以及延伸的低地和沼泽地的保护区。它位于两个大陆碰撞的地方,这里的地质情况很复杂,既有山脉的形成又有冰河作用。这里还保存着化石遗址,记载了新几内亚生命的进化。这一地区拥有动植物的地方特色及高度的生物差异性。
  洛伦茨国家公园位于新几内亚的查亚省内,地跨查亚维查亚山脉、帕尼艾、马老奇(南部),法克法克、米米卡和埃纳拉托利的行政管理区。它从北方的科迪勒拉山脉延伸到南方的阿拉弗拉海,绵延150多公里。
  早在1919年,荷兰殖民政府第一个给予这个地区加以保护,建立了洛伦茨纪念碑。1956年,由于殖民政府与当地人因为一些没有解决的土地纠纷而发生冲突,导致保护状态被废除。1978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在此建立了严格的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约为2,150,000公顷。1991年,印度尼西亚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中将其列为最先保护的地区之一。于1997年3月,它被林业部宣布为国家公园,包括西部的特里科拉山峰和哈贝马湖及临近的海岸地区。1999年被指定为世界遗产。
  公园被划分为两个十分明显的地区:沼泽地和中央山脉的山区。基于地质学和植物类型上考虑,中央山脉本身能划分为东西方两个部分。在与奎亚瓦吉村大致相当的高度上可以再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中央的山脉是两个碰撞的大陆板块的南面部分,也正是因为碰撞而造就了山脉。更新世的冰期和间冰期海平面升降变化、两个碰撞的岩石圈板块的碰撞带的活动继续加强了新几内亚岛的生物多样性,特别在洛伦茨地区。山区的广大地域内蕴涵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黄金和铜。查亚维查亚山脉的两个重要的高峰上仍然是终年被积雪覆盖着,这个山脉是极少数近赤道高地(安第斯山、肯尼亚山、乞力马扎罗山和非洲的鲁文佐里山)之一。在峰巅附近的雪原面积大约有6,900公顷。大雪原由五个独立的查亚山峰外缘的冰区组成。这些山峰都是由第三纪的岩石(中新世)发展而来的。这个海拔较高的区域在1936年仍然有广阔的冰帽覆盖,1972年冰帽减少到6.9平方公里,1991年进一步熔化成为仅3.3平方公里的区域。
  低地区域是一片宽阔的泥泞平原,原始森林郁郁葱葱,无数蜿蜒曲折的河流纵横交错。这些河流中最大的分支流入阿拉弗拉浅海,就是阿拉弗拉海分开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 对这个大自然的造化之地,地区的自然研究项目识别出9个地形学单元(海滩,潮水沼泽,曲流地带,泥炭沼泽,冲积山谷,冲积扇,阶地,山区和阿尔卑斯山顶峰)和13个主要的陆地系统。
7.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热带雨林

 中文名称: 苏门答腊热带雨林

    英文名称:Tropical Rainforest Sumatra

    国家:印度尼西亚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2004
 苏门答腊250万公顷的热带雨林是由三个国家公园组成:GunungLeuser、KerinciSeblat以及BukitBarisanSelatan国家公园。这里全现了在纬度低的地区以及山林中对生物多样化的保护。保护区中约有10000种植物种类,包括17个本地种类;超过200种的哺乳动物;580种鸟类,其中465种是不迁徙的,21种是当地特有的。在哺乳动物中,22种是亚洲特有的,15种是印尼地区特有的包括苏门答腊猩猩。这个保护区也提供了这个岛进化的生物地理学证据。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06-21

世界遗产【东印度群岛篇】之菲律宾
1.菲律宾:图巴塔哈群礁

中文名称: 图巴塔哈群礁
  英文名称: Tubbatha Reef Marine Park
  国家: 菲律宾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3
  批准标准
  199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N (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7届会议报告。

  菲律宾图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园始建于1988年8月11日;占地33,200公顷;属国家所有。公园海拔高度大约在海平面以下2—10米。1993年,该公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同时还是巴拉望岛生物圈保护计划的一部分。
  菲律宾图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园包括一个珊瑚礁(礁顶和礁石边缘几乎未遭侵蚀),一片水草、珊瑚丛生的广阔礁湖和两个珊瑚岛——南北两个环礁,二者之间相隔一道8公里宽的海峡。北礁是一个巨大的、连绵不断的椭圆形平台,长16公里,宽4.5公里,看上去就象是将一个24米深的含沙礁湖装入袋子里。礁石平台所处位置很浅,只有涨低潮时才能浮现出来。北礁属沙质珊瑚礁,是鸟类和海龟的主要栖息地;朝海的一边则是高达四、五十米的峭壁。南礁宽约1—2公里,呈较小的三角状。与北礁类似,南礁也是动物的栖息地,也象是把一个含沙礁湖装入袋子里。
  图巴塔哈群礁同时受西南和东北季风的影响。每年的七月到十月,十一月到三月由于受东北季风控制,巨浪拍岸,波涛汹涌。
  图巴塔哈群礁是菲律宾拥有生物物种最多的珊瑚礁,在渔业生产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岛上的植物种类并不丰富,有榄仁树、银合欢属树木和很多椰子树,草类有马齿苋属、虎尾草属。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海底世界可就花样繁多了,光海藻就有45种呢,更别提礁湖浅处那广阔的水草层了!
  菲律宾图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园中有记载的鸟类达46种,北礁是棕色呆头鸟、赤足呆头鸟、普通燕鸥、乌黑色燕鸥和有顶饰燕鸥的聚居地。玳瑁龟、绿海龟的巢穴建在附近的海滩上。公园里的鱼类数不胜数,其中有记载的就有至少40个种属的379种鱼,在这里,黑顶鲨、白顶鲨并不罕见。在礁湖中还发现有番红花蛤、巨蛤、带鳞蛤和马蹄蛤。自1983年以来,这个地区先后共有46种珊瑚虫被记录下来;1992年,人们又把这里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列了个清单。
  岛上没有永久性居民,捕鱼季节到来时,人们就在岛上搭建临时帐篷。捕鱼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传统的垂钓、商业化的拖网捕鱼、茅枪插鱼和岸上放线;有的就干脆在礁石上捡鱼。
  菲律宾对图巴塔哈群礁的开发和管理计划草拟于1991年,并且于1992年6月通过了这项草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1997年3月31日讨论了菲律宾图巴塔哈群礁的开发计划,主要议题是如何通过长期治理达到保护和利用图巴塔哈群礁资源的主要目的。图巴塔哈基金会独立于政府之外,负责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据菲律宾第306号令,商业捕捞、茅枪插鱼及采集珊瑚均属违法行为。
  迁移过来的渔民过度使用资源、外国的渔业运作以及大量的潜水旅游都是对图巴塔哈群礁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来自菲律宾海洋科学研究院、环境和自然资源部的野生动物保护署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委员会的人员发起了一项保护、宣传和教育运动,旨在提高图巴塔哈当地居民参与保护群礁的积极性及探测旅游观光事业在不破坏生态资源条件下的发展空间。

  评价:
  这个公园面积有三万三千两百公顷,包括南北两个暗礁群,是一个独特的环状珊瑚岛礁,有茂密的海洋植物。北小岛为鸟类和海龟提供了一个栖息地。这是一个典型的原始的珊瑚礁,其周围有百米长的垂直的峭壁、宽广的礁湖和两个珊瑚岛。
2.菲律宾:菲律宾的安第斯山上的稻米梯田

 中文名称: 菲律宾的安第斯山上的稻米梯田
  英文名称: Rice Terraces of Philippine Cordilleras
  国家: 菲律宾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5
  批准标准
  199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9届会议报告。

  341-003
  菲律宾著名的的稻米梯田,位于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它是当地土著部落人民为了谋生而在裸露的山地上开垦出的土地。几个世纪以来,伊富高部落人民为了防止土壤流失,不辞辛劳地用一块块的岩石垒成一道道的堤坝,直至成为现在被美誉为“通往天堂的天梯”的稻米梯田。
  稻米梯田在整个亚洲并不罕见,但是完全靠人工从吕宋岛以北的崎岖的山脊上开垦出来的稻米梯田唯有菲律宾的稻米梯田。与此同时,伊富高并未融入现代的主流社会,而是继续从事传统的农耕生活,仍保持自己的信仰,但所幸的是古时当地人可怕的“猎头”的习俗现已销声匿迹了。当地的旅游部门为了发展旅游业建造了一些风格独特的旅馆,旅客可以在马尼拉乘飞机到达这些宾馆。游客在此住宿可以体味到当地的民风,能一边喝着鸡尾酒,一边欣赏到优美的民族舞蹈。喜欢漫步的游客可以在当地的仿古村落中徜徉,在这里还可以买得到当地著名的木雕工艺品。对于那些更喜欢冒险猎奇的游客可以游览巴塔克城附近的一些景点,在这里游客可以观赏到一直延伸到山顶的著名的形似圆形大剧场的菲律宾安第斯山稻米梯田。从宾馆出发延大道到达稻米梯田大约有16公里远,但如果改用吉普车从小道穿插,则路程可缩短为12公里。在行程中,游客不得不步行跋涉,攀过一段陡峭的山脊后才能到达稻米梯田。
  如今,为了保护稻米梯田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此同时提高居民的劳动生产能力,菲律宾当局、当地政府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当地的水文环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对针对居民进行了一系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专家认为,对稻米梯田生态系统保护的同时也维系了当地文化、风土民情的源远流长,这为旅游景点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景点的可持续化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评价:
  两千年以来,伊富高山上的稻田一直是沿着山坡种植的。代代相传的知识,神圣的传统和微妙的社会平衡使这里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表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征服和融合。
3.菲律宾:菲律宾的巴洛克教堂

中文名称: 菲律宾的巴洛克教堂
  英文名称: Baroque Churches of Philippines
  国家: 菲律宾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3
  批准标准
  199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341-002
  菲律宾的巴洛克教堂包括四座教堂,它们分别位于马尼拉、圣玛丽亚、 帕瓦伊以及米亚高。
  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马尼拉,不久以后就在吕宋岛建起了圣奥古斯丁教堂,这是吕宋岛上最古老的教堂。这座教堂最初是木制的,1599年才建成现在所看到的石制教堂,1606年正式完工。菲律宾的大部分教堂都在战火中被毁,惟独这座教堂犁镜多次大地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能保持完整。古老的教堂历经三个半世纪以上的岁月,在风雨的摧残下,知道现在仍然屹立不移,成为世人公认为的早期防震建筑的典范。教堂周围是平整的盒子状的围墙,在墙的内侧覆盖着十九世纪的壁画。教堂两侧中部都建有一些小礼拜堂,在教堂里还可以看得到教堂的园顶、有石盖的地下墓穴、弧形的走廊等。圣奥古斯丁教堂是一座抗震建筑,所有的地面建筑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固,而且半圆形的后殿及大多数的围墙都是用坚固的珊瑚礁建成的。用珊瑚礁建成的钟塔位于离教堂较远的位置。教堂正门的上面有主教冠及以箭刺心的浮雕,这种浮雕在教堂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是圣奥古斯丁教堂的象征。教堂的内部全部是巴洛克式的装饰,枝型灯和南国特色的明亮阳光,照射在彩色玻璃上,显得美丽异常。
  奴斯得拉教堂是一所建于山坡上的砖制建筑,教堂的四周是防护墙。该建筑独特的风格是建有一座与教堂的正面及钟塔三者相互平行的修道院。
  圣托教堂建于1787至1797年之间,随后在1744年和1754年先后两次遭到信奉伊斯兰教的海盗的破坏。从此之后,该教堂被设计成抵御外来侵略的堡垒式建筑,也因而此成为“堡垒教堂”中的典范。教堂的顶楼同时也被当作了望塔,这座教堂建造地比较低矮、用料颇费,整个教堂的到了很豪华的装饰,教堂的正面更是富丽堂皇。

  评价:
  这些教堂位于马尼拉、圣玛丽亚、帕瓦伊以及米亚高,其中最早的圣奥古斯丁教堂是由西班牙人在十六世纪晚期建造的,结构独特,举世无双。这些融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是由中国工匠和菲律宾工匠共同建造的。
4.菲律宾:历史城市维甘

 中文名称: 历史城市维甘
  英文名称: The Historic Town of Vigan
  国家: 菲律宾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341-004
  相关联接:  http://www.unesco.org/whc/sites/502.htm

  199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维甘建于十六世纪,是在亚洲保存得最完好的西班牙殖民城市。该建筑不仅反映出欧洲的建筑风格,而且还融入了菲律宾和中国的建筑特色,不愧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和秀丽的城市,这在东亚和东南亚都是首曲一指的。
  历史名城维甘,修建于16世纪,它是亚洲保存得最为完好的西班牙殖民城市。它的建筑体现出了菲律宾、中国及欧洲文化的极好融合,从而创立了一份独特的文化,一个秀美的城市。这在东亚与东南亚的的任何地方都是独一无二的。
  旅行指南上说:维甘是菲律宾唯一保存下来的殖民城市。但是,维甘居民对“殖民”一词并不认同,同时,他们可以说明为什么不认同,到处都有他们的证据:在公众广场、教堂、博物馆等等,总之,在这雄伟庄严而且保存完好的先人故地上,并不仅仅只有西班牙人在城市的灵魂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当西班牙人在1572年刚刚到达这里时,维甘作为重要的国际港口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西班牙人使其成为了当地的政治与文化中心,而且西班牙的帆船贸易将维甘与欧洲连接起来,并且使其成为马尼拉以北最为繁荣的城市长达300余年。
  维甘是唯一一个在欧洲殖民建筑和设计中, 融入亚洲风格的建筑,同时也是一个欧洲在东亚和东南亚的贸易城市中, 存留至今并保存完好的特例。这个建筑不仅反映出欧洲的建筑风格,而且还融入了菲律宾和中国的建筑特色,不愧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和秀丽的城市, 这在东亚和东南亚都是首曲一指的。就一座城市遗产中最为重要的标志来说,假如匆匆看上一眼,你会觉得维甘是西班牙式的,但是随着进一步的观察,它就会显示出曾经受过的复杂影响。在一些地方,留下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及其他文化的烙印。这些古建筑,已经成了维甘对游客的最大吸引力。那些房子紧贴街道而建,并且顺着狭窄的街巷延伸,又长又连贯,他们一会带你走入梦幻,一会又将你送回现实。
5.菲律宾: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国家公园


中文名称: 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国家公园
  英文名称: Puerto-Princesa Subterranean River National Park
  国家: 菲律宾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341-005
  相关联接:  http://www.unesco.org/whc/sites/652.htm

  1999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国家公园的特色是雄巍的石灰石喀斯特地貌和那里的地下河流。河流的特点是直接流入大海,河流下游受潮汐影响。这个地方还是不同生物的保护区。该公园包括一整个“山——海”生态系统,并保护了亚洲一些非常重要的森林。
  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国家的公园位于巴拉望省北岸圣保罗山区。公园北临圣保罗湾,东靠巴布延海峡。它位于巴拉望省的首府普林塞萨港市的市中心西北大约80公里处,国家的公园由陆路和水路都可以到达。占地面积20,202公顷,其中核心地区占地5,753ha,缓冲地区占地14,449ha。海拔高度变化于海平面到公园的制高点圣保罗山(1,028m)之间。
  圣保罗地下河国家公园包括各种各样的地形:广袤的平原、起伏的丘陵和高峻的山峰,其中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圣保罗山区咯斯特岩溶地貌景观。公园90%多的地貌都是圣保罗山周围的尖锐咯斯特灰岩山脊组成,而圣保罗山本身是一系列浑圆的灰岩山峰沿着巴拉望岛的西海岸南北轴向连绵而成。公园的主要景观是被人们称为“地下河”或“圣保罗洞”的8公里多长的地下河,洞内林立着钟乳石和石笋,还有几个120多米宽,60多米高大溶洞,暗河在圣保罗山以西大约2公里的地方流出地面,这里的海拔高度100米。地下河几乎在地下奔流了整个长度后进入圣保罗湾。一小块海域也在公园境内。另一个水文特性是巴布延海峡沿着公园的东侧蜿蜒流过。从十一月到次年的四月是旱季,从五月到十月是雨季。平均年降雨量大约在2,000和3,000毫米之间。平均的温度是27°C。
  这里有三种森林形式:低地森林、喀斯特森林和灰岩森林。大约2/3受保护的植被都处于原始状态,其中一龙脑香属植物占多数。低地森林是巴拉望潮湿森林的一部分,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组织保护的200个生态区域之一,以其拥有亚洲最繁荣的树木植物群而著称于世。喀斯特森林只生长在土壤较多的有限区域内。海岸森林只有不到4公顷的面积,此外红树林也是乌卢甘湾的重要特征。苔原、远岸海草地和珊瑚礁在这里都有发现。
  这里的动物群相当中等,尤其考虑到无脊椎动物。地方性的哺乳动物包括豪猪、臭獾等 ,这里还有其它一些哺乳动物如熊狸、食蚁兽、东方小爪水獭、食蟹短尾猿、麝猫、麝猫等。公园的海域里还生活着懦艮。 鸟类包括苍鹭,鹮、猫头鹰、白腹金丝燕、小金丝燕、灌木鸡、海鹰. 这里还有海龟存在。地下河的河道和溶洞利生活着大量的金色燕和8种蝙蝠。凤尾雉鸡也有发现。
  圣保罗洞在远古就为当地人所熟知,他们认为洞内居住着精灵,不让他们进洞。公园及其周边的土地是巴塔克人(目前只有200--250人)祖先的领土。周围生活着塔戈巴努阿人,不同于巴塔克人,他们一般都适应了基督教文化。
  公园核心地区生活的唯一居民是公园的员工,他们在公园的周边地区靠割藤条、贝壳杉和开垦临时性的土地来贴补他们的生活。在保护区的缓冲地带也有居民生活,但人们对他们知之甚少。
  巴拉望岛是冰川时期形成的大陆桥的残迹,因此这里的动植物群与菲律宾其它地区的动植物群有很大的差别,但很接近于婆罗州的动植物群。公园生物资源丰富,有3种森林类型,还有红树林、苔原、海草地、珊瑚礁等。整个分水岭的特殊保护价值是众所周知的,尤其考虑到长远的低地和海岸生态系统的保护。圣保罗地区的喀斯特灰岩地理景观以及地下暗河的奇特面貌引人入胜。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